编辑推荐
历史学家 杨联陞
这部明代史,论述有明一代的大事同重要制度,简明扼要,便于参考。
历史学家 郑天挺 心史先生治学态度极严谨,认为历史必须真实,因此,所写文章以考实为主。繁征博引,一丝不苟,但不是堆砌史料。
历史学家 商鸿逵
先生治史,善于发现问题,考证一事,必有所为而为。并且长久积累史料,深入探索实情,求明真相原委。
内容简介
《孟森明史讲义》为明清史研究开拓者盂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全书分为二编:一编总论明史在史学上的地位和明史体例;第二编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七章,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高度概括,见识高远、考证翔实、轮廓清晰,在明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部明代史,论述有明一代的大事同重要制度,简明扼要,便于参考。
——杨联陞 历史学家
心史先生治学态度极严谨,认为历史必须真实,因此,所写文章以考实为主。繁征博引,一丝不苟,但不是堆砌史料。
——郑天挺 历史学家
先生治史,善于发现问题,考证一事,必有所为而为。并且长久积累史料,深入探索实情,求明真相原委。
——商鸿逵 历史学家
目录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明史在史学上之位置
第二章 明史体例附明代系统表
第二编 各论
第一章 开国
第一节 太祖起事之前提 附群雄系统表说
第二节 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
第三节 明开国以后之制度
第四节洪武年中诸大事
第二章 靖难
第一节 建文朝事之得失
第二节 靖难兵起之事实
第三节 靖难后杀戮之惨
第四节 靖难以后明运之隆替
第五节 靖难两疑案之论定
第六节 仁宣两朝大事略述
第七节 明代讲学之始
第三章 夺门
第一节 正统初政
第二节 土木之变
第三节 景泰即位后之守御
第四节 景泰在位日之功过
第五节 夺 门
第六节 成化朝政局
第七节 弘治朝政局
第八节 英宪孝三朝之学术
第四章 议礼
第一节 武宗之失道
第二节议礼
第三节 议礼前后之影响
第四节 隆庆朝政治
第五节 正嘉隆三朝之学术
第五章 万历之荒怠
第一节 冲幼之期
第二节 醉梦之期
第三节 决裂之期
第四节 光宗一月之附赘
第六章 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
第一节 天启初门户之害
第二节 天启朝之阉祸
第三节 崇祯致亡之症结
第四节 专辩正袁崇焕之诬枉
第五节 崇祯朝之用人
第六节 李自成、张献忠及建州兵事
第七章 南明之颠沛
第一节 弘光朝事
第二节 隆武朝事 附绍武建号
第三节 永历朝事
第四节 鲁监国事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明史在史学上之位置
凡中国所谓正史,必作史者得当时君主所特许行世。然古多由史家有志乎作,国家从而是认之;至唐,始有君主倡始,择人而任以修史之事,谓之敕撰。敕撰之史,不由一人主稿,杂众手而成之。唐时所成前代之史最多,有是认一家之言,亦有杂成众手之作;唐以后则修史之责皆国家任之,以众手杂成为通例。其有因前人已成之史,又经一家重作而精密突过原书者,惟欧阳修之《新五代》足当之,其余皆敕撰之书为定本,私家之力固不足网罗散失以成一代之史也。《明史》即敕修所成之史。在清代修成《明史》时,有国已将及百年,开馆亦逾六十载,承平日久,经历三世。着手之始,即网罗全国知名之士,多起之于遗逸之中,而官修之外,又未尝不兼重私家之专业,如是久久而后告成,亦可谓刻意求精矣。既成之后,当清世为史学者,又皆以尊重朝廷之故,专就《明史》中优点而表扬之,观《四库提要》所云,可以概见。然学者读书,必有实事求是之见,如赵翼之《廿二史札记》,世亦以为称颂《明史》之作,其实于《明史》疏漏之点亦已颇有指出,但可曲原者仍原之,若周延儒之入《奸臣传》,若《刘基》、《廖永忠》等传两条中所举,《史》文自有抵牾之处,一一又求其所以解之,惟《乔允升》、《刘之凤》二传,前后相隔止二卷,而传中文字相同百数十字,不能不谓为纂修诸臣未及参订。其实《明史》疏漏,并不止此;间有重复,反为小疵,根本之病,在隐没事实,不足传信。此固当时史臣所压于上意,无可如何,亦史学家所不敢指摘者。且史既隐没其事实矣,就史论史,亦无从发见其难于传信之处,故即敢于指摘,而无从起指摘之意,此尤见隐没事实之为修史大恶也。
《明史》所以有须隐没之事实,即在清代与明本身之关系。清之发祥与明之开国约略同时,清以肇祖为追尊入太庙之始,今核明代《实录》,在成祖永乐间已见肇祖事迹,再参以《朝鲜实录》,在太祖时即有之。至清之本土所谓建州女真部族,其归附于明本在明太祖时。建州女真既附于明,即明一代二百数十年中,无时不与相接触。《明史》中不但不许见建州女真,并凡女真皆在所讳,于是女真之服而抚字,叛而征讨,累朝之恩威,诸臣之功过,所系于女真者,一切削除之。从前谈明、清间史事者,但知万历以后清太祖兵侵辽沈,始有冲突可言,亦相传谓清代官书所述征明等语必不正确,而《明史》既由清修,万历以后之辽东兵事叙述乃本之清代记载,求其不相抵触,必不能用明代真实史料,而不知女真之服属于明尚远在二百年之前。凡为史所隐没者,因今日讨论清史而发见《明史》之多所缺遗,非将明一代之本纪、列传及各志统加整理补充,不能遂为信史。而于明南都以后,史中又草草数语,不认明之系统,此又夫人而知其当加纠正,不待言矣。从古于易代之际,以后代修前代之史,于关系新朝之处,例不能无曲笔,然相涉之年代无多,所有文饰之语,后之读史者亦自可意会其故,从未有若明与清始终相涉,一隐没而遂及一代史之全部。凡明文武诸臣,曾为督抚镇巡等官者,皆削其在辽之事迹,或其人生平大见长之处在辽,则削其人不为传。甚有本《史》中一再言其人自有传,而卒无传者,在《史》亦为文字之失检,而其病根则在隐没而故使失实。此读《明史》者应负纠正之责尤为重要,甚于以往各史者也。
第二章 明史体例附明代系统表
《史》包纪、志、表、传四体,各史所同,而其分目则各有同异。《明史》表、传二门,表凡五种:其《诸王》、《功臣》、《外戚》、《宰辅》四种为前史所曾有,又有《七卿表》一种则前史无之。明之官制,为汉以后所未有,其设六部,略仿周之六官,魏以录尚书事总揽国政,六曹尚书只为尚书省或中书省之曹属,直至元代皆因之,明始废中书省,六部尚书遂为最高行政长官。又设都御史,其先称御史大夫,承元代之御史台而设,谓之都察院。六部一院之长官,品秩最高,谓之七卿。此制由明创始,故《七卿表》亦为《明史》创例。
传则《后妃》、《诸王》、《公主》、文武大臣相次而下,皆为前史所已有。其为专传者,除《外国》、《西域》两目亦沿前史外,尚有十五目,而前史已有者十二目,前史未有者三目。前史已有者:《循吏》、《儒林》、《文苑》、《忠义》、《孝义》、《隐逸》、《方伎》、《外戚》、《列女》、《宦官》、《佞幸》、《奸臣》;前史所无者:《阉党》、《流贼》、《土司》。此亦应世变而增设,其故可得而言。
宦官无代不能为患,而以明代为极甚。历代宦官与士大夫为对立,士大夫决不与宦官为缘。明代则士大夫之大有作为者,亦往往有宦官为之助而始有以自见。逮其后为他一阉及彼阉之党所持,往往于正人君子亦加以附阉之罪名而无可辨。宪宗、孝宗时之怀恩,有美名,同时权阉若梁芳、汪直,士大夫为所窘者,颇恃恩以自壮,后亦未尝以比恩为罪。其它若于谦之恃有兴安,张居正之恃有冯保,杨涟、左光斗移宫之役恃有王安,欲为士大夫任天下事,非得一阉为内主不能有济。其后冯保、王安为他阉所挤,而居正、涟、光斗亦以交通冯保、王安为罪,当时即以居正、涟、光斗为阉党矣。史言阉党,固非谓居正、涟、光斗等,然明之士大夫不能尽脱宦官之手而独有作为。贤者且然,其不肖者靡然惟阉是附,盖势所必至矣。其立为专传,为《明史》之特例者一也。
集众起事,无根据,随路裹胁,不久踞城邑者,自古多有。自汉黄巾以下,其事皆叙入当事之将帅传中,无有为立专传者。惟《唐书》列《黄巢传》,谓之逆臣,与安禄山等并列。明自唐赛儿起事,于永乐年间为始,其后正统间之叶宗留、邓茂七,天顺间之李添保、黄萧养,成化间之刘千斤、李胡子,正德间之刘六、刘七、齐彦名、赵疯子及江西王钰五、王浩八等,四川蓝廷瑞、鄢本恕等,嘉靖间之曾一本,天启间之徐鸿儒,崇祯初之刘香,亦皆见于当事将帅传中。其特立《流贼》一传,所传止李自成、张献忠,盖以其力至亡明,与黄巢之亡唐相等,特为专传。明无拥兵久乱之逆臣可以连类,遂直以此名传,而民变之起,则由民生日蹙,人心思变,可为鉴戒。其立为专传,为《明史》特例者二也。
西南自古为中国边障,《周书·牧誓》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之人,武王率以伐纣。战国时庄(足乔)王滇,汉通西南夷,唐设羁縻州。自湖广而四川,而云南,而贵州,而广西,广阔数千里,历代以来,自相君长,中朝授以官秩,而不易其酋豪,土官土吏,久已有之。但未能区画普遍,至元而司府州县额以赋役,其酋长无不欲得中朝爵禄名号以统摄其所属之人,于是土司之制定矣。明既因元旧,而开国以后亦颇以兵力建置,其官名多仍元代,曰宣慰司,日宣抚司,日招讨司,日安抚司,日长官司,率以其土酋为之,故名土司,但亦往往有府、州、县之名错出其间。嘉靖间,定府、州、县等土官隶吏部验封司;宣慰、招讨等土官隶兵部武选司。隶验封者,布政司领之;隶武选者,都指挥领之。文武相维,比于中土,盖成经久之制,与前代羁縻之意有殊,但终与内地郡县有授任之期、有考绩之法者不同,故与郡县相别叙述。其立为专传,为《明史》之特例者三也。
附明代系统表
史家记载历代帝皇,有年号,有庙号,有谥法,有陵名。述史者举某一朝之事,任举其一端,或称年,或称庙,或称谥,或称陵。文法不一,所当熟记。又世次之先后,各帝即位之年,享国之数,及其干支之纪岁,任举其朝某事,一屈指而得其上下之距离,时代之关系,所谓知人论世不可少之常识。兹就明代历帝以表明之,冀便记忆。
第二编 各论
第一章 开国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世或言明太祖曾奉韩林儿龙凤年号,为其后来所讳言,此不考史实而度以小人之心者也。明祖有国,当元尽紊法度之后,一切准古酌今,扫除更始,所定制度,遂奠二百数十年之国基。渐废弛则国祚渐衰,至万历之末而纪纲尽坏,国事亦遂不可为。有志之人屡议修复旧制,而君相已万万无此能力,然犹延数十年而后亡。能稍复其旧制者反是代明之清,除武力别有根柢外,所必与明立异者,不过章服小节,其余国计民生,官方吏治,不过能师其万历以前之规模,遂又奠二百数十年之国基。清无制作,尽守明之制作,而国祚亦与明相等。
前言/序言
穿越时空的智慧,对话先贤的国学盛宴 翻开《跟大师学国学:孟森明史讲义》,您将踏上一段穿越历史长河的非凡旅程。这并非一次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一场与古代先哲的深邃对话,一次对中华文明精髓的深度探索。本书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引领您走进博大精深的国学世界,领略其历久弥新的智慧与魅力。 何谓国学? 在展开这场思想的盛宴之前,我们不妨先一同理解“国学”的内涵。国学,并非仅仅是古代的学问,它更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通过实践、思考、感悟而形成的独特思想体系、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涵盖了哲学、史学、文学、艺术、伦理、教育等多个领域,是支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根基,也是我们理解自身文化身份、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 孟森先生的独特视角 本书的精髓,在于“孟森明史讲义”这几个字。孟森先生,作为近代史学大家,其学问渊博,洞察深刻,更难得的是,他能够将繁复的史学体系,以一种极其清晰、富有条理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着力于发掘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人物行为的动机、以及时代变迁的深层原因。他善于从宏观层面把握历史的脉络,又能在微观之处洞察细节的精妙。更重要的是,孟森先生的讲义,始终贯穿着一种对中华文化精神的深刻体认与传承。他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将历史的学习,与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命运的思考融为一体,赋予了史学以鲜活的生命力与现实的指导意义。 穿越历史的脉络,洞悉文明的演进 本书将带领您,从遥远的先秦时期,一路走过秦汉的统一,魏晋的玄谈,隋唐的盛世,宋元的变革,直至明清的转型。您将不再是隔着时空的冰冷文字,而是仿佛置身于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之中,亲眼目睹王朝的兴衰更迭,亲耳聆听英雄的豪言壮语,亲身感受文化的繁荣与碰撞。 诸子百家的智慧之光: 在先秦时期,我们将一同探寻孔孟之道的人文关怀,老庄的道法自然,墨子的兼爱非攻,法家的治国之道。这些思想,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天空,至今仍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您将理解,为何儒家思想会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为何道家思想在困顿之时能给予人们精神的慰藉,为何法家思想的实践性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秦汉帝国的大一统与文化融合: 穿越到秦汉,您将见证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巩固。同时,您将看到汉代如何吸收融合各民族文化,奠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到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从丝绸之路的开辟到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的确立,都将一一展现在您的眼前。 魏晋风度的名士情怀与文化自觉: 踏入魏晋,您将领略那个时代独特的“竹林七贤”式的风流与才情。在政治动荡的背景下,士人阶层是如何通过玄学、诗歌、书法来表达其内心的自由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您将理解,为何在乱世之中,人们反而会更加注重个体的生命体验与精神世界的探索。 隋唐盛世的开放包容与文化繁荣: 隋唐,一个令无数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时代。您将感受到其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强大的国家实力,以及在诗歌、绘画、音乐、雕塑等各个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从玄奘西行到遣唐使,从长安城的繁华到洛阳牡丹的国色天香,都将让您对中华文明的魅力产生由衷的赞叹。 宋代经济的繁荣与思想的深刻变革: 宋代,一个在经济、科技、文化上都达到前所未有高度的时代。您将看到理学思想的兴起,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您将理解,为何在军事上宋代屡屡遭受挫折,但在文化与经济上却如此辉煌,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历史辩证法。 元明清的民族融合与社会转型: 穿越到元、明、清,您将观察到民族融合的新进程,以及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下的种种演变。您将深入理解科举制度的利弊,官僚体制的运作,以及在商品经济萌芽下,传统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与转型。特别是对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以及近代早期对外交流的探讨,将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的历史根源提供重要的线索。 不只关注历史事件,更关注历史的精神 孟森先生的讲义,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对历史事件背后精神层面的挖掘。他不会仅仅满足于“发生了什么”,而是会深入探究“为什么会发生”、“发生了之后又带来了什么影响”,以及“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 从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中领悟人生智慧: 您将跟随孟森先生的脚步,走进那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雄心壮志,他们的无奈抉择,他们的功过是非。从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到刘邦的知人善用,从李白、杜甫的诗情画意到苏轼的豁达人生,从王阳明的心学境界到黄宗羲的政治思想,您将看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光辉与弱点,人生的困境与追求,始终有着共通之处。这些历史人物的经历,将成为您理解人生、应对挑战的宝贵镜鉴。 从制度的演变中洞察社会运行的规律: 封建王朝的兴衰,并非偶然。您将通过本书,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是如何建立、运作、并最终走向衰落的。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从察举制到科举制,这些制度的变迁,无不反映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不断博弈的复杂关系。 从文化的传承中感受民族精神的脉搏: 国学,顾名思义,是民族的学问。本书将带您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凝聚力。从诗经的朴实无华到唐诗的雄浑浪漫,从宋词的婉约细腻到元曲的豪放洒脱,从书法、绘画的意境悠远到戏曲的百转千回,您将深深地体会到,中华文化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发展、融合、并焕发出新的生机。更重要的是,您将理解,这些文化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是支撑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力量。 学习国学,就是学习如何更好地生活 《跟大师学国学:孟森明史讲义》,并非一本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充满智慧与启迪的实用读物。孟森先生的讲义,始终将历史的学习与现实的人生相联系。他教导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在,规划未来。 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事件和人物都值得我们去审视和思考。孟森先生鼓励读者,不要人云亦云,而是要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提升人文素养: 阅读本书,您将与千百年的智者对话,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极大地提升您的人文素养,使您的思想更加深邃,视野更加开阔。 获得人生启示: 历史是人生的镜子。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成败,您可以更好地认识人性的复杂,理解生活的真谛,从而在面对人生的困境时,获得更多的勇气与智慧。 增强文化自信: 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将让您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由衷的自豪与自信,从而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大潮中,更加坚定地立足于自己的文化根基。 本书的独特价值 大师风范,言传身教: 传承了孟森先生严谨治学、深入浅出的学术风格,让您在阅读中,仿佛亲临大师的课堂,感受其深厚的学养与独特的魅力。 系统梳理,脉络清晰: 对中国历史的脉络进行了清晰的梳理,让您能够宏观地把握历史的进程,理解各个时期之间的内在联系。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避免了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深奥的思想,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启迪思想,发人深省: 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引导读者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与人生境界。 《跟大师学国学:孟森明史讲义》,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中华文明宝藏的窗。它将带您领略历史的恢弘,感受文化的魅力,汲取先贤的智慧,最终,帮助您成为一个更具深度、更富智慧、更有担当的现代中国人。无论您是国学爱好者,还是历史的探索者,亦或是希望提升自我、丰富人生的人,本书都将是您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本书,与大师对话,与历史同行,开启一段全新的国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