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师学国学:国学常识

跟大师学国学:国学常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伯韩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常识
  • 历史
  • 哲学
  • 文学
  • 修身养性
  • 中华文化
  • 经典
  • 启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0194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494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跟大师学国学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跟大师学国学:国学常识》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国学入门读物。作者以浅显流畅的笔触,首先对国学作了概述,进而分章节对语言文字、史学、哲学、文学、自然科学、艺术及其代表性的人物、派别和学术观点予以介绍,并作了评述。阅读《国学常识》,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形成关于国学的较为全面的概念;有志于深入研究者,亦可通过《跟大师学国学:国学常识》探寻进入国学殿堂之门径。
  这次出版,恢复初版时所附索引,并重新校订,方便读者检索阅读。

精彩书评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理出一条思路,曹伯韩的《国学常识》是一种尝试。
  ——当代学者 李权兴

  对于想了解国学、认识国学抑或想深入从事国学研究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
  ——青年学者 杨志军

目录

编例
第一章 概说
一 所谓国学
二 国学在清代
三 国学的分科
四 国学的派别
五 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
六 欧美学术的影响
七 “五四”以后的国故整理
八 国学与世界学术
九 专门研究与基本知识
一〇 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

第二章 语文
一一 研读古籍的阶梯
一二 所谓小学
一三 六书
一四 字形的演变
一五 字义的演变
一六 训诂学
一七 文法学的先驱及其发展
一八 方言学
一九 字音的变迁
二〇 语言和文字的分离
二一 双声叠韵
二二 反切
二三 四声
二四 声韵学
二五 字母
二六 韵部
二七 古音之推定

第三章 古物
二八 金石之学
二九 殷墟发掘
三〇 甲骨之学
三一 古物与社会学
三二 无文字的古物
三三 古物与考证学
三四 古物与古书

第四章 书籍
三五 传写本与刻本
三六 版本之学
三七 校雠之学
三八 章句之学
三九 目录之学
四〇 图书分类法
四一 辑佚及辨伪
四二 类书及丛书
四三 考证学与读书法

第五章 经学
四四 五经、十三经、四书
四五 《易经》
四六 《书经》
四七 《诗经》
四八 三礼
四九 《春秋》
五〇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五一 经之传授
五二 今文经学与谶纬
五三 古今文学派的斗争
五四 汉以后的经学
五五 清代的经学
五六 经学的扬弃

第六章 史地
五七 所谓正史
五八 正史的内容
五九 编年史
六〇 纪事本末
六一 别史
六二 政书
六三 杂史传记及其他
六四 学术史
六五 史评
六六 地理
六七 历史哲学
六八 新史学的产生
六九 新史学的业绩
……
第七章 诸子
第八章 佛学
第九章 理学
第十章 诗赋词曲
第十一章 散文和骈文
第十二章 新被重视的文学
第十三章 科学及艺术
索引
本书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这几派之中,考据派在学术界虽然称霸,但清政府所奖励的却以义理之学为主。
  义理学派即所谓宋明道学,因其解释经书遇着难解之处,不去找许多古书参证,考查原来的意义,只是“望文生义”,照字面去讲,所以人们说它空疏。其实这个学派不是完全不查考古字的意义,不是完全不注意古书的遗漏错误,我们一看四书的朱注便知。这个学派的特点,是在于借孔孟的话来宣传自己的学说,朱熹(晦庵)的四书注。就是宣传他的理气二元论。陆九渊(象山)更公然说“六经皆我注脚”。的确,他们表面上是注解经书,实际上是拿经书注解自己。可是朱熹还不敢公然这样讲,他的意思只是说,按之人情物理,孔孟的这些话应当这样解才对。朱氏是主张“格物致知”的,这就是从研究人情物理去了解孔孟之道。因为这一点,使朱陆又分成两派。朱氏的学术,渊源于程颐(伊川)所以这派叫程朱派。陆象山之学,到明朝王守仁(阳明)而有澈底的发展,所以这派叫陆王派。程朱之学,讲求穷理尽性,称为理学。陆王也讲理,但程朱的理有客观性,而陆王的理是纯主观的,陆氏说“心即理”,所以人们为与程朱的理学分别起见,又叫陆王之学为“心学”。
  义理之学大致和现代所谓哲学相同,所以有派别,无分科。考据之学和现代所倡社会科学相像,所以有分科,也有派别。可是因为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而是古书,所以考据之学的派别,不是从理论上分的,而是从古书的传授系统上面分的。汉朝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来提倡经书的研究,许多儒生都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着经书进献,据说是因为古经原本已不容易觅取,他们这些儒生都是 凭着口耳相传的方法,一代一代的传授下来的。后来却有人贡献古本经书了,那些书据说是藏在什么古建筑物(如孔子故宅)的夹壁中间,或者什么山岩里面,被人家发现出来的。有了这一套古字的原本,于是就有一班儒生来研究它。由于这种版本和前面那种所用的文字有古今的不同,于是在研究者方面就分出今文派和古文派。其实两者的分别不但在文字上,就是内容也有不同的地方,特别是思想方法方面(这点后面再说)。这两派经学家所做的事,或系考证古书的真伪,或系考证古书上的名词器物和制度,或系探讨古代文字的意义,或系探讨经书的微言大义,所以一般称为考据之学,因为考据之学创于汉朝,又称汉学,而和汉学相对待的义理之学,因为创于宋朝,就叫宋学。
  在词章之学方面,古文和骈文不但是两个门类,同时又是两个派别的名称。骈文是四六对偶的文体,古文(这个古文和经学上的古文,名同而实异)是不要对仗的散文,研究骈文的就反对古文,研究古文的就反对骈文,因而形成两大派别。清朝除这两大派对立外,古文派内部又有桐城派和阳湖派的分别。
  五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
  考证学派所用的方法是欧洲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我们从考证学大师戴东原的治学方法可以证明。梁启超曾举出它的十大特点,大意如左: (一)凡建立一个主张,必须依靠证据。(二)选择证据,以时代为标准,时代越古的证据,就越认为可靠。
  (三)孤单的证据不能建立确定的结论:其无反证者暂时保存之,得有续证则渐又信仰之,遇有力之反证则抛弃之。
  (四)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都认为不道德。
  (五)最喜欢集合许多同类的事项,作比较的研究,而探寻其一般的规律。
  (六)采用旧的学说,必须明显地引用,反对暗中偷用。
  (七)彼此见解不同,尽量发展论争,弟子也可以驳难本师,被批评者并不生气。
  (八)论争以本问题为范围,采客观的理智的态度,对于对方意见亦同样尊重,反对谩骂讥讽及牵涉题外。
  (九)喜欢专门研究一个问题,作深入的探讨。
  (十)文体主张朴实简洁,反对哕哕嗦嗦。
  以上这种方法,显然是西洋所谓实证主义的具体应用。胡适也曾经说过清代考据之学的特点有两个:(一)大胆的假设;(二)小心的求证。这两者就是科学方法的要点。
  清代学者所用的方法虽然是进步的,但所研究的对象非常狭隘,所获得的成果非常微末——虽然有极可宝贵的收获,但就多数学者所耗费的精力而比例地说,那成果是相对地小。除天文学及算学外,广大的自然科学领域完全不被清代学者涉及。即就古学而论,所谓名物制度的考证是很少辉煌的成绩的。最大的收获只是在文字训诂方面。
  ……

前言/序言


翰墨千年,智慧永恒——《国学常识:中华文化精髓之旅》 翻开尘封的历史画卷,聆听千载的文化回响,我们为您呈献一本凝聚中华智慧、传承民族精神的瑰宝——《国学常识:中华文化精髓之旅》。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领读者走进博大精深的国学殿堂,触摸中华文明的脉搏,感受古圣先贤的智慧光芒。 穿越时空,领略华夏风采 《国学常识:中华文化精髓之旅》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漫游。它将带您从黄河文明的滥觞,一路追溯至秦汉的统一,唐宋的繁荣,乃至明清的跌宕。我们不拘泥于简单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思想和价值观的核心元素。 从《诗经》的吟唱,感受先民的情感 中国文学的源头,莫过于《诗经》。本书将带您领略《诗经》中质朴而深情的诗句,感受先民们对自然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对爱情的渴望,对社会的关切。《诗经》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研究早期社会生活、民俗风情、思想观念的珍贵史料。我们将为您解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体会“赋、比、兴”等表现手法的精妙,让您在优美的诗句中,体悟中华民族最早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 诸子百家,思想的星河璀璨 中国古代思想史,是一片群星璀璨的星河。从孔子的“仁”与“礼”,到老子的“道”与“无为”,再到墨子的“兼爱”与“非攻”,孟子的“性善”与“仁政”,以及法家、兵家、道家、阴阳家等众多流派,他们各自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人生、社会、政治、宇宙的终极问题。《国学常识:中华文化精髓之旅》将为您拨开思想的迷雾,梳理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解析他们的代表性论断,并探讨这些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影响。您将了解到,这些古老的智慧,并非早已湮没的尘埃,而是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我们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活水源泉。 史记传唱,英雄与智者的传奇 历史,是民族的根脉。《史记》以其宏大的叙事、生动的刻画,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国学常识:中华文化精髓之旅》将选取《史记》中那些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如“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汉武帝的开拓进取,司马迁的秉笔直书,以及项羽的悲壮,刘邦的隐忍等等。我们将深入解析他们的功过是非,探究他们的性格成因,更重要的是,从中提炼出他们身上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军事韬略、人生哲学,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诗词歌赋,情感与哲思的交融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巅峰。《国学常识:中华文化精髓之旅》将带您领略唐诗的雄浑壮丽、宋词的婉约细腻。从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到苏轼的旷达洒脱,李清照的凄婉柔情,我们将精选最具代表性的诗词作品,深入解析其意境、情感、艺术手法,更重要的是,揭示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您将感受到,这些精美的诗词,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古人情感的抒发、智慧的沉淀,以及对生活、对自然的深刻体悟。 书法绘画,艺术的东方韵味 “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四大件。《国学常识:中华文化精髓之旅》将带您欣赏中国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我们将介绍历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如王羲之的行云流水,颜真卿的雄浑刚健,吴道子的神来之笔,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通过解析这些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创作理念,您将了解到中国书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个人情感、哲学思想、民族审美的载体。我们将引导您从线条、墨色、构图等方面,体味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意境追求,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琴棋书画,雅致生活的品味 “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四种主要艺术修养,代表着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国学常识:中华文化精髓之旅》将分别对这四项技艺进行介绍。我们将讲述古琴的渊源与意境,围棋的策略与人生哲学,书法的艺术之美,以及绘画的写意与传神。本书将引导您了解这些技艺的入门知识,体会其中蕴含的东方美学和人文精神,让您在现代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节日民俗,文化传承的印记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最生动的载体。《国学常识:中华文化精髓之旅》将带您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的由来、习俗、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我们将解析这些节日所承载的家族观念、感恩文化、思念情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智慧。本书还将介绍一些有趣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剪纸、戏曲等,让您在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联结。 中医药学,生命的东方智慧 “中医中药”,是中国古代人民在与疾病斗争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国学常识:中华文化精髓之旅》将为您揭示中医的独特魅力。我们将介绍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以及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等基础理论。本书还将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材及其功效,以及推拿、针灸等疗法。通过这些介绍,您将了解到中医不仅是一种医学体系,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对生命的敬畏。 茶道香道,生活的精致与宁静 “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茶道”则是一种将饮茶升华为艺术和哲学的过程。《国学常识:中华文化精髓之旅》将带您领略茶道的雅致与深沉。我们将介绍中国茶的种类、冲泡技巧,以及茶道中所蕴含的“和、静、怡、真”等精神。同时,本书还将介绍“香道”,让您了解古人如何通过焚香来修身养性、体悟人生。这些精致的生活方式,展现了中华民族对生活品质和精神追求的独特理解。 建筑园林,天人合一的意境 中国的传统建筑和园林,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也承载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国学常识:中华文化精髓之旅》将带您欣赏故宫的宏伟壮丽,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将建筑的实用功能与艺术美学完美结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我们将解析这些建筑和园林的设计理念,以及其中蕴含的阴阳平衡、五行和谐等传统观念,让您在欣赏其美感的同时,也能体会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 《国学常识:中华文化精髓之旅》 本书旨在为您提供一个了解和学习国学的便捷途径。我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精美的插图和案例,力求让深奥的国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触手可及。无论您是初次接触国学,还是希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本书都将是您不可多得的伙伴。 本书的价值在于: 系统性: 涵盖国学的主要领域,为您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 趣味性: 以生动的故事和实例,打破传统国学的枯燥印象。 实用性: 提炼古圣先贤的智慧,帮助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惑。 传承性: 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精彩的国学之旅,在翰墨飘香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古圣先贤的智慧甘露,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您的生命中绽放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并非国学领域的专家,甚至可以说是个十足的门外汉。平日里,我的生活被现代化的节奏裹挟着,忙碌于工作与家庭,偶尔有闲暇,也更倾向于轻松的娱乐。但不知怎的,内心深处总有一块柔软的地方,渴望着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根脉有所了解。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这一份空白。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也没有艰深晦涩的理论。仿佛一位博学的朋友,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为你娓娓道来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故事和智慧。我被书中对于《论语》的解读深深吸引,以往对孔子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课本上的几个片段,显得有些遥远和刻板。但这本书通过对《论语》中一些日常对话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更加贴近生活的孔子。他并非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如同我们的长辈,会关心学生的学业,会与人谈论生活琐事,同时又不失深刻的洞见。这种亲切感,让我更容易去理解和接纳他的思想。我发现,很多国学中的智慧,并非只能存在于象牙塔中,它们恰恰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认识自我、应对生活挑战的宝贵财富。

评分

当我在书店的角落里偶然瞥见这本《跟大师学国学:国学常识》,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油然而生。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入门无门,各种典籍浩如烟海,古文晦涩难懂,总觉得在遥远的时空中被阻隔。我曾尝试过阅读一些普及性的国学读物,但往往要么过于浅显,流于表面,难以深入;要么过于学术化,术语繁多,令人生畏。这次,我怀着一种谨慎的期待,翻开了这本书。刚开始,我只是被它简洁的书名所吸引,想着“大师”二字总该有几分分量,而“国学常识”也表明它应该是一本入门读物。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常识”的罗列,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国古老智慧殿堂的窗户。书中对许多概念的阐释,都带着一种循循善诱的引导,仿佛有一位慈祥的长者,耐心地为你解开那些古老文字背后的深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的解析,它没有生硬地进行定义,而是通过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甚至是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来展现这些概念是如何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又如何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传承的。这种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思想的温度与厚度。

评分

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对于那些风云变幻的朝代更迭、跌宕起伏的英雄故事总是津津乐道。在阅读《跟大师学国学:国学常识》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国学智慧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它不仅仅是讲述“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阐释“为什么”。例如,在谈论到汉唐盛世时,书中并非简单地罗列经济文化上的成就,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统治者如何借鉴和运用儒家的治国理念,如何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又如何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思想,从而塑造了那个辉煌的时代。这种视角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国学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的许多篇章,都仿佛是打开了一扇扇历史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感受到古人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孕育出那些影响后世的哲学思想和价值体系。读罢,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有了更强的内在逻辑和文化基因的支撑。

评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效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市面上关于国学的书籍琳琅满目,但真正能够做到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能够真正引起学生共鸣的却不多。《跟大师学国学:国学常识》给了我不少启发。我发现书中对许多传统节日的由来、民俗习惯的解释,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文化内涵。比如,书中对春节的阐述,不仅仅是介绍各种习俗,更是追溯了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对家庭团聚、祈求丰年的朴素愿望,以及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从“习俗”到“文化”的升华,让我觉得非常宝贵。我常常会思考,如何才能让孩子们不再觉得国学是枯燥乏味的古老教条,而是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生命力与智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内容组织方式,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它让国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殿堂,而是可以融入生活、滋养心灵的活水。我甚至已经在构思,是否可以将书中某些章节的内容,改编成生动有趣的课堂讲解,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触摸到中华文化的脉搏。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思想,是可以穿越时空的,能够对我们当下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在阅读《跟大师学国学:国学常识》的过程中,我时常会有这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书中对于一些古代哲学思想的解读,如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的“君子以德服人”,墨家的“兼爱非攻”,都让我看到了古人对于人生、社会、政治的深刻思考。这些思想并非陈旧的理论,而是蕴含着对人性、对社会运行规律的洞察。例如,书中对“权变”的讨论,让我明白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灵活应变的重要性,这与现代管理学中的“适应性”理念不谋而合。又如,对“内省”的强调,提醒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这对于保持精神的健康和内心的宁静至关重要。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那些看似古老而遥远的概念,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我们从中汲取养分,获得启迪。它就像一面古老的镜子,让我们得以照见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人生可能性,感受到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智慧的恒久魅力。

评分

了解国学,大师讲解,印刷上乘非常适合阅读。

评分

内容很好,快递速度很快,服务也很好,好评

评分

挺不错的东西。物美价廉。还可以在这里等了很

评分

大师作品,那是需要买回来研习一下的

评分

这本书是我选了很久才决定的,不能说是最好的。这本书是我选了很久才决定的,不能说是最好的。凑字数。

评分

内容丰富,大都是点到为止,没有做深入剖析,所以书名称为“常识”。从语文、古物、书籍、经学、史地、诸子、佛学、理学、诗赋词曲、散文骈文、戏曲小说、科学艺术诸多方面论述讲解,深入浅出,值得一看。

评分

书很不错 以后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学好传统文化 做好传承人 优惠力度不如以前了 希望京东再接再厉 支持京东 么么哒!

评分

普及常识,涉及很多方面。

评分

很棒的一本书。嗯嗯。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