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派之中,考据派在学术界虽然称霸,但清政府所奖励的却以义理之学为主。
义理学派即所谓宋明道学,因其解释经书遇着难解之处,不去找许多古书参证,考查原来的意义,只是“望文生义”,照字面去讲,所以人们说它空疏。其实这个学派不是完全不查考古字的意义,不是完全不注意古书的遗漏错误,我们一看四书的朱注便知。这个学派的特点,是在于借孔孟的话来宣传自己的学说,朱熹(晦庵)的四书注。就是宣传他的理气二元论。陆九渊(象山)更公然说“六经皆我注脚”。的确,他们表面上是注解经书,实际上是拿经书注解自己。可是朱熹还不敢公然这样讲,他的意思只是说,按之人情物理,孔孟的这些话应当这样解才对。朱氏是主张“格物致知”的,这就是从研究人情物理去了解孔孟之道。因为这一点,使朱陆又分成两派。朱氏的学术,渊源于程颐(伊川)所以这派叫程朱派。陆象山之学,到明朝王守仁(阳明)而有澈底的发展,所以这派叫陆王派。程朱之学,讲求穷理尽性,称为理学。陆王也讲理,但程朱的理有客观性,而陆王的理是纯主观的,陆氏说“心即理”,所以人们为与程朱的理学分别起见,又叫陆王之学为“心学”。
义理之学大致和现代所谓哲学相同,所以有派别,无分科。考据之学和现代所倡社会科学相像,所以有分科,也有派别。可是因为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而是古书,所以考据之学的派别,不是从理论上分的,而是从古书的传授系统上面分的。汉朝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来提倡经书的研究,许多儒生都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着经书进献,据说是因为古经原本已不容易觅取,他们这些儒生都是 凭着口耳相传的方法,一代一代的传授下来的。后来却有人贡献古本经书了,那些书据说是藏在什么古建筑物(如孔子故宅)的夹壁中间,或者什么山岩里面,被人家发现出来的。有了这一套古字的原本,于是就有一班儒生来研究它。由于这种版本和前面那种所用的文字有古今的不同,于是在研究者方面就分出今文派和古文派。其实两者的分别不但在文字上,就是内容也有不同的地方,特别是思想方法方面(这点后面再说)。这两派经学家所做的事,或系考证古书的真伪,或系考证古书上的名词器物和制度,或系探讨古代文字的意义,或系探讨经书的微言大义,所以一般称为考据之学,因为考据之学创于汉朝,又称汉学,而和汉学相对待的义理之学,因为创于宋朝,就叫宋学。
在词章之学方面,古文和骈文不但是两个门类,同时又是两个派别的名称。骈文是四六对偶的文体,古文(这个古文和经学上的古文,名同而实异)是不要对仗的散文,研究骈文的就反对古文,研究古文的就反对骈文,因而形成两大派别。清朝除这两大派对立外,古文派内部又有桐城派和阳湖派的分别。
五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
考证学派所用的方法是欧洲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我们从考证学大师戴东原的治学方法可以证明。梁启超曾举出它的十大特点,大意如左: (一)凡建立一个主张,必须依靠证据。(二)选择证据,以时代为标准,时代越古的证据,就越认为可靠。
(三)孤单的证据不能建立确定的结论:其无反证者暂时保存之,得有续证则渐又信仰之,遇有力之反证则抛弃之。
(四)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都认为不道德。
(五)最喜欢集合许多同类的事项,作比较的研究,而探寻其一般的规律。
(六)采用旧的学说,必须明显地引用,反对暗中偷用。
(七)彼此见解不同,尽量发展论争,弟子也可以驳难本师,被批评者并不生气。
(八)论争以本问题为范围,采客观的理智的态度,对于对方意见亦同样尊重,反对谩骂讥讽及牵涉题外。
(九)喜欢专门研究一个问题,作深入的探讨。
(十)文体主张朴实简洁,反对哕哕嗦嗦。
以上这种方法,显然是西洋所谓实证主义的具体应用。胡适也曾经说过清代考据之学的特点有两个:(一)大胆的假设;(二)小心的求证。这两者就是科学方法的要点。
清代学者所用的方法虽然是进步的,但所研究的对象非常狭隘,所获得的成果非常微末——虽然有极可宝贵的收获,但就多数学者所耗费的精力而比例地说,那成果是相对地小。除天文学及算学外,广大的自然科学领域完全不被清代学者涉及。即就古学而论,所谓名物制度的考证是很少辉煌的成绩的。最大的收获只是在文字训诂方面。
……
说实话,我并非国学领域的专家,甚至可以说是个十足的门外汉。平日里,我的生活被现代化的节奏裹挟着,忙碌于工作与家庭,偶尔有闲暇,也更倾向于轻松的娱乐。但不知怎的,内心深处总有一块柔软的地方,渴望着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根脉有所了解。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这一份空白。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也没有艰深晦涩的理论。仿佛一位博学的朋友,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为你娓娓道来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故事和智慧。我被书中对于《论语》的解读深深吸引,以往对孔子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课本上的几个片段,显得有些遥远和刻板。但这本书通过对《论语》中一些日常对话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更加贴近生活的孔子。他并非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如同我们的长辈,会关心学生的学业,会与人谈论生活琐事,同时又不失深刻的洞见。这种亲切感,让我更容易去理解和接纳他的思想。我发现,很多国学中的智慧,并非只能存在于象牙塔中,它们恰恰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认识自我、应对生活挑战的宝贵财富。
评分当我在书店的角落里偶然瞥见这本《跟大师学国学:国学常识》,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油然而生。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入门无门,各种典籍浩如烟海,古文晦涩难懂,总觉得在遥远的时空中被阻隔。我曾尝试过阅读一些普及性的国学读物,但往往要么过于浅显,流于表面,难以深入;要么过于学术化,术语繁多,令人生畏。这次,我怀着一种谨慎的期待,翻开了这本书。刚开始,我只是被它简洁的书名所吸引,想着“大师”二字总该有几分分量,而“国学常识”也表明它应该是一本入门读物。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常识”的罗列,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国古老智慧殿堂的窗户。书中对许多概念的阐释,都带着一种循循善诱的引导,仿佛有一位慈祥的长者,耐心地为你解开那些古老文字背后的深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的解析,它没有生硬地进行定义,而是通过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甚至是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来展现这些概念是如何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又如何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传承的。这种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思想的温度与厚度。
评分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对于那些风云变幻的朝代更迭、跌宕起伏的英雄故事总是津津乐道。在阅读《跟大师学国学:国学常识》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国学智慧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它不仅仅是讲述“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阐释“为什么”。例如,在谈论到汉唐盛世时,书中并非简单地罗列经济文化上的成就,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统治者如何借鉴和运用儒家的治国理念,如何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又如何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思想,从而塑造了那个辉煌的时代。这种视角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国学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的许多篇章,都仿佛是打开了一扇扇历史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感受到古人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孕育出那些影响后世的哲学思想和价值体系。读罢,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有了更强的内在逻辑和文化基因的支撑。
评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效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市面上关于国学的书籍琳琅满目,但真正能够做到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能够真正引起学生共鸣的却不多。《跟大师学国学:国学常识》给了我不少启发。我发现书中对许多传统节日的由来、民俗习惯的解释,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文化内涵。比如,书中对春节的阐述,不仅仅是介绍各种习俗,更是追溯了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对家庭团聚、祈求丰年的朴素愿望,以及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从“习俗”到“文化”的升华,让我觉得非常宝贵。我常常会思考,如何才能让孩子们不再觉得国学是枯燥乏味的古老教条,而是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生命力与智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内容组织方式,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它让国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殿堂,而是可以融入生活、滋养心灵的活水。我甚至已经在构思,是否可以将书中某些章节的内容,改编成生动有趣的课堂讲解,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触摸到中华文化的脉搏。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思想,是可以穿越时空的,能够对我们当下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在阅读《跟大师学国学:国学常识》的过程中,我时常会有这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书中对于一些古代哲学思想的解读,如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的“君子以德服人”,墨家的“兼爱非攻”,都让我看到了古人对于人生、社会、政治的深刻思考。这些思想并非陈旧的理论,而是蕴含着对人性、对社会运行规律的洞察。例如,书中对“权变”的讨论,让我明白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灵活应变的重要性,这与现代管理学中的“适应性”理念不谋而合。又如,对“内省”的强调,提醒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这对于保持精神的健康和内心的宁静至关重要。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那些看似古老而遥远的概念,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我们从中汲取养分,获得启迪。它就像一面古老的镜子,让我们得以照见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人生可能性,感受到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智慧的恒久魅力。
评分了解国学,大师讲解,印刷上乘非常适合阅读。
评分内容很好,快递速度很快,服务也很好,好评
评分挺不错的东西。物美价廉。还可以在这里等了很
评分大师作品,那是需要买回来研习一下的
评分这本书是我选了很久才决定的,不能说是最好的。这本书是我选了很久才决定的,不能说是最好的。凑字数。
评分内容丰富,大都是点到为止,没有做深入剖析,所以书名称为“常识”。从语文、古物、书籍、经学、史地、诸子、佛学、理学、诗赋词曲、散文骈文、戏曲小说、科学艺术诸多方面论述讲解,深入浅出,值得一看。
评分书很不错 以后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学好传统文化 做好传承人 优惠力度不如以前了 希望京东再接再厉 支持京东 么么哒!
评分普及常识,涉及很多方面。
评分很棒的一本书。嗯嗯。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