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城市更新手册》详细概述和评价了城市更新的关键理论和实际问题,包含了全面理解城市更新所需要的所有基本论题,为从事城市更新实际工作的人士和学生提供了一部综合与完整的参考书。
本书是按照参考书的形式编辑的。共分为四个部分和14章:
◆城市更新的历史和背景回顾
◆探索财政支持的意义
◆考察环境、社会、社区、就业、教育和培训等问题
◆集中关注城市更新的管理
◆有关土地使用和法规问题的思考
◆讨论监督和评估
《城市更新手册》使用案例,比较分析了北美和欧洲大陆城市更新理论和实践,讨论了未来城市更新的机会和面临的挑战。
《城市更新手册》一次对城市更新做了系统的综述。期待成为有关城市更新的标准参考书。参与城市更新工作的人士以及学习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建筑、房地产管理和城市研究的学生,都需要阅读这本书。
作者简介
彼得·罗伯茨,是邓迪大学欧洲战略规划教授。他是英国城市更新协会最优实践委员会的主持、城乡规划协会的主席和地方政府协会的顾问。
休·塞克斯爵士,曾经是设菲尔德开发公司的董事长。现在,他在许多公共公司担任要职,包括约克郡银行公司。
内页插图
目录
图示、表格和图框
本书编撰人员
前言
序言
缩写一览
第一部分 城市更新的背景
第1章 导论
彼得·罗伯茨和休·塞克斯
第2章 城市更新的发展、定义和目的
彼得·罗伯茨
第3章 城市更新的战略和合作制度
安德鲁·卡特
第二部分 主题与论点
第4章 经济复苏和基金
戴维·农、詹姆斯·史密斯-坎汉和马丁·伊格兰
第5章 城市更新的形体和环境问题
保罗·杰弗里和约翰·庞德尔
第6章 社会和社区问题
布赖恩·雅各布斯和克莱夫·达顿
第7章 就业、教育和培训。
特雷弗·哈特和伊恩·约翰斯顿
第8章 住宅
比尔·埃德加和约翰·泰勒
第三部分 城市更新管理的关键问题
第9章 土地开发与城市更新:法律问题
阿曼达·贝雷斯福德、理查德·弗利特伍德和马克·加夫尼
第10章 监督和评估
巴里·莫尔和罗德·斯派尔斯
第11章 组织和管理
达里亚·里奇费尔德
第四部分 其他地方的经验和未来远景
第12章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经验
约翰·舒特
第13章 欧洲经验
保罗·德鲁
第14章 现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前景
彼德·罗伯茨和休·塞克斯
精彩书摘
另一个需要提出的问题是,希望在城市更新的“理论”和城市更新中的“理论”之间做一个区别。城市更新理论的这两个方面都是有价值的。现在的讨论集中在城市更新的“理论”上,而不是关于城市更新中的“理论”。尽管区别城市更新理论的这两个方面的确有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味道,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这样做,因为这一节的重点是通过概括若干独立的理论领域以协调以下章节。实际上,不同的理论用于不同的城市更新方面。这一节和以下章节将对城市更新的“理论”和城市更新中的“理论”做一个广泛的考察。
从性质上讲,城市更新是一种干预活动。多种形式的干预传统上都是由国家领导的,干预的目的是为了纠正市场的错误,现在,这类干预却越来越变成了公私一致的行动。尽管这一点似乎没有什么争议,但是,事实上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在没有必要的体制存在的情况下,这种一致还会出现,还会发挥作用。所以,创造这些体制要求建立中心目标,需要引入调动集体努力的方式,以便以有序的方式管理变化。
管理学派试图解释和理解创造一种制度的重要性,在这个制度里,可以形成新形式的集体合作,并发生效力。这种理论以“积累的世袭政权概念”为基础。在“世袭政权”中,“每一代政权都编制一个属于它自己的管理模式”(Knox,1995,p.104)。这样,现实并非通过减少国家活动的范围来消除规则,而是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关系出现新的模式。这些新的管理和干预形式正是对那些没有预料到的挑战的出现所做的反应。在这种变化的政权中,卷入城市管理和城市更新的所有行动者要求建立新的方法以达成统一。正如希利所谈到的那样,这种集体合作动员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它鼓励多样性的交流,不仅仅包括内容,还包括人们辩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的过程(Healey,1995,p.256)。
前言/序言
过去两年,英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更新已经逐步成为社区的中心工作,经济复苏不只是发生在英国,也在整个欧洲出现。
自从“英国城市更新协会”(British Urban Regeneration Association,BURA)在1990年建立以来,人们越来越了解到城市更新以及相关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当然,“英国城市更新协会”一时间仿佛成了城市更新领域里的一种声音。它努力确保过去只是解决城市建筑环境而现在称之为城市更新的人以及那些还没有参与城市更新的人,都能够开始重新认识城市更新。
过去没有出版过任何这类城市更新指南或手册。
“英国城市更新协会”第一次试图通过这本书来开垦这片处女地。
本书由那些在他们工作领域里颇具声望的专家撰写。每一章本身就是一篇独立论文,这样,读者可以通过每一章来专门探索一个主题,也可以进一步深入阅读与这一主题相关的文献。这本书依据城市更新思维发展的逻辑进程安排整个内容,沿着这样一个途径去发现这个领域的关键进展。
本书也考察了其他地方的城市更新实践;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各具特色。这本书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使读者既可以增加知识,也可以发展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观念开发和能力培养并举。这两方面都会帮助读者去理解英国中央政府“城市工作小组”1999年提出的意见,以及计划中要出台的“城市白皮书”和其他决策背后的深层思考。
正如“区域、城市更新和规划部”部长理查德·卡博恩为本书所作的序中所说,本书给所有参与城市更新的人提供了有价值的帮助。
私人部门、公共部门和非营利部门的结合把“英国城市更新协会”置于了城市更新新战略的核心。正是这种结合使我们能够把各路专家聚集在一起。
在本书面世之际,我们需要答谢的人非常多。“英国城市更新协会”对每一位努力参加本书工作的人表示感谢。出版社对本书采取了包容的态度,也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帮助。特别荣幸的是,英国区域、城市更新和规划部部长为本书做了一个热情洋溢的序言。最后,没有彼得·罗伯茨教授和休·塞克斯爵士所做的艰苦的编辑工作,这本书的问世是不可能的。
《新都市主义与场所精神:全球城市复兴的实践与反思》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城市更新运动的核心议题、驱动力、复杂挑战与未来趋势。它并非一部技术性的操作指南,而是对城市发展哲学、社会影响及空间重塑过程的深度剖析。我们聚焦于“新都市主义”思潮下,城市空间如何从功能至上的现代主义解构中复苏,转而追求更具人文关怀、生态韧性与文化深度的生活环境。 第一章:现代城市病与复兴的必然性 本章首先回溯了二战后城市扩张模式的弊端。从郊区蔓延(Urban Sprawl)导致的交通拥堵、能源浪费,到市中心功能衰退、社会阶层隔离的“都市病”,我们批判性地审视了功能分区主导下的城市规划范式。我们强调,城市更新的动力不仅来源于老旧基础设施的物理更新,更源于居民对更高生活品质、更强社区联系的内在需求。本章通过对比底特律、柏林等地的历史案例,揭示了产业结构转型对城市肌理造成的深刻断裂。 第二章:超越推倒重来:基于存量更新的策略转向 本书核心论点之一是,当代城市更新的重点已从大规模的“推倒重来”(Tabula Rasa)转向精细化的“存量更新”(Adaptive Reuse and Infill Development)。我们详细分析了包括工业遗产再利用、历史街区微改造以及棕地开发的具体案例。 重点阐述了“适应性再利用”的经济逻辑与文化价值。例如,废弃仓库如何转化为创意产业集群、旧铁路沿线如何演变为线性公园(如纽约的高线公园),以及传统市场在数字化浪潮下的功能重塑。本章强调,每一次成功的存量更新,都是在现有城市记忆与未来功能需求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点。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敏感的建筑设计介入,保持场所的“历史厚度”。 第三章: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重构与社会嵌入 “场所精神”是本书探讨的另一个核心维度。城市更新绝非简单的物理工程,而是一场关于“何以为家”的社会建构过程。本章援引了著名学者列斐伏尔和霍尔的理论,探讨了空间生产与社会关系之间的互动。 我们关注城市更新中至关重要的“参与式规划”(Participatory Planning)。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社区工作坊、公民协商会议等机制,确保城市改造方案能够真实反映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特别是边缘群体的声音。我们批判了“绅士化”(Gentrification)现象对原有社区结构和文化生态的破坏性影响,并提出了平衡发展与公平的规划工具,如社区土地信托(Community Land Trust)和保障性住房配建比例的制度设计。 第四章:韧性城市与生态基础设施 面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挑战,城市更新必须融入韧性(Resilience)和可持续性的考量。本章深入研究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我们不再将绿地视为点缀,而是将其视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书中详细剖析了海绵城市理念如何通过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技术,增强城市对极端天气的抵御能力。同时,我们探讨了能源微网、本地食物生产系统(Urban Farming)等概念,如何通过分散化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系统的自给自足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五章:技术赋能与智慧治理的悖论 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正在深刻改变城市治理的模式,本书对“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愿景进行了审慎的审视。我们分析了传感器网络、实时交通优化和数字孪生技术如何提升城市运行效率。 然而,本章也提出了重要的伦理和治理悖论:数据隐私、算法偏见以及技术接入的不平等。我们讨论了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避免城市空间被过度数字化和“算法化”,确保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与市民的自由度不被牺牲。真正的智慧城市,应是技术服务于人的福祉,而非反之。 第六章:全球范例的比较分析与未来展望 本书最后一部分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全球案例进行深度比较: 1. 东亚的快速有机更新: 以首尔和上海的旧区微改造为例,探讨在人口密度极高的环境下,如何在高速城市化背景下实现渐进式改良。 2. 欧洲的遗产保护与再激活: 重点分析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转型,以及法国城市带(La Fabrique de la Ville)的长期战略。 3. 拉丁美洲的非正式住区整合: 考察哥伦比亚麦德林等地,如何通过“点状干预”和公共设施导入,提升贫困社区的生活质量。 通过这些比较,本书总结出全球城市更新的普适性挑战,如资金的持续性、政治意愿的稳定性,以及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的灵活性。我们预测,未来的城市更新将更加强调“时间性”(Temporality)——认识到城市是一个持续演化的过程,而非一个可以一劳永逸解决的项目。 结语 《新都市主义与场所精神》旨在为城市规划师、政策制定者、建筑师以及所有关注城市未来的人们,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它呼吁一种更具同理心、更注重长远生态效益和更深刻文化连接的城市实践,共同塑造更宜居、更具韧性、更富有人文气息的城市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