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电子元器 件失效分析技术。全书共19章。靠前篇电子元器件失 效分析概论,分两章介绍了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及失效 分析概况;第二篇失效分析技术,用7章的篇幅较为 详细地介绍了失效分析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包括电测 试、显微形貌分析、显微结构分析、物理性能探测、 微区成分分析、应力试验和解剖制样等技术;第三篇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方法和程序,介绍了通用元件、 机电元件、分立器件与集成电路、混合集成电路、半 导体微波器件、板级组件和电真空器件共7类元器件 的失效分析方法和程序;第四篇电子元器件失效预防 有3章内容,包括电子元器件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方 法(FMEA)、电子元器件故障树分析(FTA)和工程应用 中电子元器件失效预防。我是一位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正在进行毕业设计,主题刚好涉及到某个特定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问题。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这本《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技术》。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它系统地梳理了各种电子元器件,包括电阻、电容、电感、半导体器件、连接器等等,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的可能失效模式。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金属化层失效的章节,其中对电迁移和空洞形成的详细描述,以及相关的加速寿命试验方法,为我设计实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书中对热失效的分析也非常到位,特别是对大功率器件散热不良导致的热击穿机制的阐述,让我对如何优化散热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另外,书中关于可靠性建模和统计分析的内容,也为我撰写论文中的可靠性评估部分打下了坚实基础。虽然有时候会遇到一些比较晦涩的公式推导,但我会反复阅读,并结合书中的图例来理解。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教科书,对于我们这些正在进行实际项目研究的学生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电子产品研发工程师,我对《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技术》这本书的评价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来审视电子元器件的生命周期。在产品设计阶段,了解潜在的失效模式至关重要,而这本书正好提供了这份宝贵的知识。书中对各种失效机理的阐述,从材料本身的缺陷到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控制,再到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失效物理和失效机理之间的联系的论述,它不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而是深入到根本原因。例如,对于集成电路的闩锁效应,书中不仅描述了其发生的条件,还详细分析了PNPN结构的形成和触发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工艺设计来抑制。此外,书中关于失效分析方法的介绍,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等,以及它们在失效定位和机理判定中的作用,也为我们日常的故障排查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这本书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工具书,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早地发现潜在的设计缺陷,从而提高产品的整体可靠性。
评分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关于“电子产品的体检报告”的详尽指南。它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剖析了电子元器件从诞生到“死亡”的全过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疲劳”失效的论述,特别是针对焊接点和连接器的疲劳断裂分析,详细阐述了应力循环、材料特性以及环境因素如何协同作用导致失效。这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的电子设备维护人员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关于失效分析流程的描述,从样品准备、外观检查、功能测试,到电气参数测量、微观形貌观察,再到化学成分分析,层层递进,严谨有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排查框架。它不仅仅告诉我们“是什么”失效了,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为什么”失效,以及“如何”去发现和证明。书中对加速试验的讲解,虽然理论性较强,但其核心思想——用缩短的时间模拟长期的失效过程——对于我们评估产品寿命非常重要。这本书让我更加敬畏电子元器件的精密性,也更加理解可靠性工程的重要性。
评分我是一名对电子技术充满热情但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平时喜欢捣鼓一些电子小制作,也时常会遇到各种奇怪的问题,比如某个元件莫名其妙就坏了,或者整个电路突然就失灵了。这本《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技术》刚好满足了我对这些“为什么”的好奇心。虽然书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对我来说有点挑战,但我非常喜欢它讲解的逻辑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失效原因,而是像侦探破案一样,一步步引导读者去理解。比如,书中对静电放电(ESD)损伤的分析,从静电的产生、积累,到击穿机理,再到具体的损伤形态,都讲得非常清楚。我以前总是觉得ESD是个玄乎的东西,现在总算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书中还提到了很多非传统的失效模式,比如化学腐蚀、机械应力等,这些是我之前很少接触到的。虽然我可能不会用到书中最精密的分析仪器,但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分析思路,对我在排查自己作品故障时非常有启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看似简单的电子元件,背后隐藏着如此多的复杂因素。
评分这本《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技术》我早就听说了,但一直没机会细看。最近总算拿到了,翻了几页就被深深吸引了。虽然我不是专门做失效分析的,但对电子产品的工作原理一直充满好奇。这本书的讲解非常系统,从最基础的材料科学讲起,一步步深入到各种失效模式的微观机理。我特别喜欢它对失效机理的图解,很多复杂的概念一下子就变得清晰易懂。比如,对于半导体器件的栅极氧化层失效,书中不仅解释了热氧化、化学气相沉积等工艺,还详细分析了电迁移、热应力、静电放电(ESD)等外部因素如何导致氧化层击穿,甚至还提到了量子隧穿效应的理论模型。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而且,书中穿插了不少实际案例,比如一些著名电子产品的早期故障分析,这让我觉得理论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血有肉的实际应用。虽然有些章节涉及到一些高深的物理化学知识,但我相信只要耐心研读,一定能从中获益匪浅。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扎实、内容丰富、视角独特的专业书籍,适合任何对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感兴趣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