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医林改错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医林改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清任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林改错
  • 临床
  • 医学
  • 教材
  • 参考书
  • 古籍
  • 传统医学
  • 诊断
  • 治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67188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47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医林改错》全书载方33首,其中大多具有临床效验,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本次整理新增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内容简介

  《医林改错》全书分为上、下两卷,记载了王氏的气血脏腑学说的立论,对古医籍中脏腑错误的纠正,以及杂症辨治,尤其是气虚血淤的辨证论治,均从临床实际出发,不尚空谈。《医林改错》据道光庚寅年(1830)京都隆福寺三槐堂书铺刊本整理。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讨论了作者对古医书中脏腑结构认识不实之处进行更正;并论述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下卷分别对半身不遂、瘫痿、痘毒吐泻转筋、小儿抽风、痘症、妇人胎产等作了探讨,持论立方,便于临床检用。

目录

上卷 1
医林改错脏腑记叙 1
古人脏腑图 5
亲见改正脏腑图共二十五件 6
会厌、左气门、右气门、卫总管、荣总管、气府、血府记 10
津门、津管、遮食、总提、珑管、出水道记 12
脑髓说 14
气血合脉说 15
心无血说 18
万叙 19
通窍活血汤所治之症目 19
头发脱落 眼疼白珠红 糟鼻子 耳聋年久
白癜风 紫癜风 紫印脸 青记脸如墨 牙
疳 出气臭 妇女干劳 男子劳病 交节病作
小儿疳症计十九条 通窍活血汤方
加味止痛没药散 23
通气散 23
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 23
头痛 胸痛 胸不任物 胸任重物 天亮出
汗 食自胸右下 心里热名日灯笼病 瞀闷 急躁
夜睡梦多 呃逆俗名打咯忒 饮水即呛 不眠 小
儿夜啼 心跳心忙 夜不安 俗言 肝气病 干
呕 晚发一阵热 血府逐瘀汤方
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 26
积块 小儿痞块 痛不移处 卧则腹坠 肾泻 久泻
膈下逐瘀汤方
下卷 29
半身不遂论叙 29
半身不遂论 30
半身不遂辨 31
半身不遂本源 32
口眼歪斜辨 33
辨口角流涎非痰饮 33
辨大便干燥非风火 33
辨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34
辨语言謇涩非痰火 34
辨口噤咬牙 34
记未病以前之形状 35
论小儿半身不遂 35
瘫痿论 36
补阳还五汤 36
瘟毒吐泻转筋说 37
解毒活血汤 38
急救回阳汤 38
论小儿抽风不是风 39
可保立苏汤 40
论痘非胎毒 41
论痘浆不是血化 43
论出痘饮水即呛 44
论七八天痘疮作痒 44
通经逐瘀汤 44
会厌逐瘀汤 45
止泻调中汤 46
保元化滞汤 46
助阳止痒汤 46
足卫和荣汤 47
少腹逐瘀汤说 47
少腹逐瘀汤 48
怀胎说兼记难产胎衣不下方 49
古开骨散 50
古没竭散 50
黄芪桃红汤 50
古下瘀血汤 50
抽葫芦酒 50
蜜葱猪胆汤 51
刺猬皮散 51
小茴香酒 51
痹症有瘀血说 51
身痛逐瘀汤 52
硇砂丸 52
癫狂梦醒汤 52
龙马自来丹 53
黄芪赤风汤 53
黄芪防风汤 53
黄芪甘草汤 54
木耳散 54
玉龙膏即胜玉膏 54
辨方效经错之源,论血化为汗之误 55

附录 58
螬气论并治法 58
惊风论并治法 59

方剂索引 61

精彩书摘

脑髓说
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一段,本不当说,纵然能说,必不能行;欲不说,有许多病,人不知源,思至此,又不得不说。不但医书论病,言灵机发于心,即儒家谈道德,言性理。亦未有不言灵机在心者。因创始之人,不知心在胸中,所办何事。不知咽喉两傍,有气管两根,行至肺管前,归并一根人心,由心左转出,过肺入脊,名曰卫总管,前通气府、精道,后通脊,上通两肩,中通两肾,下通两腿,此管乃存元气与津液之所。气之出入,由心所过,心乃出入气之道路,何能生灵机、贮记性?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人脑,名日脑髓。盛脑髓者,名日髓海。其上之骨,名曰天灵盖。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脑气虚,脑髓小,脑气与耳窍之气不接,故耳虚聋;耳窍通脑之道路中,若有阻滞,故耳实聋。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瞳人白色是脑汁下注,名曰脑汁入目。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脑受风热,脑汁从鼻流出,涕浊气臭,名曰脑漏。看小儿初生时,脑未全,囟门软,目不灵动,耳不知听,鼻不知闻,舌不言;至周岁,脑渐生,囟门渐长,耳稍知听,目稍有灵动,鼻微知香臭,舌能言一二字;至三四岁,脑髓渐满,囟门长全,耳能听,目有灵动,鼻知香臭,言语成句。所以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李时珍曰:脑为元神之府。金正希曰:人之记性皆在脑中。汪切庵曰:今人每记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脑髓中一时无气,不但无灵机,必死一时;一刻无气,必死一刻。
试看癇症,俗名羊羔风,即是元气一时不能上转入脑髓。抽时正是活人死脑袋。活人者腹中有气,四肢抽搐;死脑袋者,脑髓无气,耳聋、两眼天吊如死。有先喊一声而后抽者,因脑先无气,胸中气不知出入,暴向外出也。正抽时胸中有漉漉之声者,因津液在气管,脑无灵机之气使津液吐咽,津液逗留在气管,故有此声。抽后头痛昏睡者,气虽转入于脑,尚未足也。小儿久病后,元气虚抽风;大人暴得气厥,皆是脑中无气,故病人毫无知识。以此参考,岂不是灵机在脑之证据乎!
气血合脉说
脉之形,余以实情告后人。
若违心装神仙,丧天良评论,必遭天诛。
气府存气,血府存血。卫总管由气府行周身之气,故名卫总管。荣总管由血府行周身之血,故名荣总管。卫总管体厚形粗,长在脊骨之前,与脊骨相连,散布头面四肢,近筋骨长,即周身气管。荣总管体薄形细,长在卫总管之前,与卫总管相连,散布头面四肢,近皮肉长,即周身血管。气在气府,有出有入,出入者呼吸也。目视耳听,头转身摇,掌握足步,灵机使气之动转也。血自血府人荣总管,由荣总管灌入周身血管,渗于管外,长肌肉也。气管近筋骨生,内藏难见。血管近皮肉长,外露易见。气管行气,气行则动;血管盛血,静而不动。头面四肢按之跳动者,皆是气管,并非血管。如两眉梭骨后凹处,俗名两太阳,是处肉少皮连骨,按之跳动,是通头面之气管。
……

前言/序言


《医林改错》—— 审证求因,辨证施治的典范 《医林改错》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深的理论,在浩瀚的中医药典籍中独树一帜,堪称审证求因、辨证施治的典范之作。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中医临床实践中的疑难杂症,通过对病因病机的深刻剖析,为临床医者指明方向,提供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一、 独特的理论视角:拨乱反正,直指病源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改错”二字。作者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前人医论的深入研究和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勇于挑战并修正了部分流传甚广但可能存在偏差的认识。这种“改错”并非否定,而是扬弃与升华,旨在更精准地把握疾病的本质,避免临床实践中的误诊误治。 审证求因的深化: 传统中医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但《医林改错》进一步深化了“审证”的内涵。它不满足于表面症状的罗列,而是深入探究症状背后的病因病机,追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例如,对于某些看似相似的病症,本书会详细辨析其发病机制的细微差别,指出不同诱因如何导致不同的病理变化。 病机辨识的精炼: 辨别病机是中医治疗的关键。《医林改错》在病机辨识方面,力求精炼而准确。它将复杂的病理过程归纳为核心的病机环节,并辅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读者快速理解。书中对虚实、寒热、表里、阴阳等基本病机范畴的阐述,既有理论高度,又贴合临床实际。 “正邪”关系的再认识: 传统中医理论中,“正气”与“邪气”的斗争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力。《医林改错》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正邪双方在不同疾病阶段的动态平衡和相互转化,强调了在不同情况下,应该侧重于扶正还是祛邪,抑或是两者兼顾,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指导。 二、 聚焦临床疑难:辨证精准,疗效卓著 本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理论的深刻,更在于其对临床疑难杂症的精辟论述和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 疑难杂症的突破: 许多在当时乃至现在被认为是棘手或难以治愈的疾病,在《医林改错》中得到了全新的解读和有效的治疗思路。本书并非罗列大量病例,而是选取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其病因、病机,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药。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实用性。 辨证施治的范例: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核心思想。《医林改错》是这一思想的生动体现。书中通过对具体病证的分析,展现了如何根据不同的证候,灵活运用药物,调整方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例如,对于同一病名下的不同证型,作者会详细阐述其差异,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药。 方药应用的精妙: 药物是治疗的手段。《医林改错》在方药应用方面,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用药功底。书中不仅列举了经典的方剂,更对药物的配伍、君臣佐使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阐释,甚至对某些药物的用法用量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这些精妙的方药组合,往往能起到出人意料的疗效。 “损不足以益有余”的运用: 在某些复杂病证的治疗中,作者常常会运用“损不足以益有余”的辩证思想。这并非简单的补泻,而是根据整体的阴阳失衡情况,通过适度的损耗来调整机体的整体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这一思想在本书的论述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 传承与启迪:为后世医者搭建阶梯 《医林改错》不仅仅是一本指导临床的工具书,更是一份宝贵的学术遗产,为后世医者提供了深刻的启迪。 学术严谨的精神: 本书展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鼓励医者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同时,也要敢于质疑和创新。这种批判性思维,对于推动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临床实践的指南: 对于广大中医师而言,《医林改错》是提升临床诊疗水平的宝贵参考。书中精炼的理论、深刻的辨证和有效的方药,能够帮助医者更好地应对临床挑战。 中医思维的培养: 阅读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即如何从整体观念出发,审证求因,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总而言之,《医林改错》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精湛的临床实践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在中医临床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不仅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著作,更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升诊疗水平的 indispensable (不可或缺的) 宝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所传递的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临床智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辨证要准确,用药要精准”的反复强调。作者在讲解每一个证型和方剂时,都极其注重细节,例如,在描述“风寒感冒”时,细致地分析了“恶寒重,发热轻”和“发热重,恶寒轻”的不同,以及前者多属表虚,后者多属表实,需要不同的治疗原则。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明白了辨证论治的严谨性,也提醒我在临床实践中不能掉以轻心,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疗效。而且,书中对一些常用方剂的加减变化,也进行了极为详尽的阐述,并给出了丰富的临床案例。例如,对于“麻黄汤”,书中不仅详细分析了其组成药物的功用,还列举了加减应用,如加杏仁以增强止咳平喘之效,去麻黄以避免汗出过多伤津等。这种“一药一性,一症一方”的精细化处理,让我看到了中医用药的精妙之处。我常常会将书中提到的方剂加减变化,与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对照,从中学习和借鉴,不断提升自己的用药水平。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医治疗并非“包治百病”的万能药,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病情,细致辨证,精准用药,才能达到最佳的疗效。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老师对话。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情志致病”的深入分析。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情绪问题也日益突出。而中医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这本书不仅详细阐述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影响,还结合大量医案,说明了如何通过疏肝解郁、调理心神等方法来治疗情志相关的疾病。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有一个关于“抑郁症”的医案,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失眠多梦、食欲不振,书中详细分析了其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心神,并给出了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的治疗方案,疗效显著。这种将心理因素与生理功能相结合的分析,让我对情志致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书中还强调了“医者仁心”,在关注患者病情的同时,也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这对于疾病的康复也非常重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要以患者的健康为重,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中医经典文献的深度挖掘和现代化诠释。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深知经典是中医的根基,但很多时候,经典中的文字显得晦涩难懂,难以直接应用于临床。而这套书,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作者们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视角,对其中的理论和方剂进行了创新性的阐释。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少阴病”的论述,详细分析了少阴病“不争”,以及其“真寒假热”、“假寒真热”的复杂病机,并给出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等经典方剂的灵活运用。这种对经典深刻的理解和精妙的解读,让我对少阴病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而且,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医案,这些医案既有古代名医的经验,也有当代名家的临床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通过阅读这些医案,我不仅学习了经典的理论和方剂,更重要的是,我学习了如何将这些理论和方剂灵活地应用于临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医的博大精深,恰恰在于它能够不断地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并将其与时俱进,发扬光大。

评分

第一次翻开这套书,就被它厚重的体量和严谨的编排所吸引。从目录就能看出,这并非一本泛泛而谈的“速成”秘籍,而是倾注了无数心血的集大成之作。我尤其惊喜于它对经典理论的梳理,那些被我时常感到晦涩难懂的文字,在作者的解读下,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们并非简单地罗列,而是层层剥茧,从源头出发,追溯理论的发展脉络,让我得以窥见中医思想演变的壮阔图景。其中,关于“气血津液”的论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过去,我总觉得这些概念有些抽象,难以在临床中准确把握。但这本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精妙的比喻,将它们具象化,让我明白了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尤其是在描述“血瘀”时,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比如“如浊水滞流”、“如塞车之象”,让我立刻就能联想到临床上那些面色晦滞、肌肤甲错的患者。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理论的理解深度,也为我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书中对各个学派的观点都有涉及,并非一家之言,而是兼容并蓄,取长补短,体现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这让我感到非常受教,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医的博大精深,恰恰在于它的多元和丰富,而不是简单的统一。我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些新领悟应用到临床,去验证这些经典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着迷的,莫过于它对“辨证论治”这一中医核心思想的细致阐述和实践指导。我深知,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但很多时候,它又显得虚无缥缈,难以把握。而这套书,则以其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的讲解,将辨证论治的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书中对每一个证型的描述,都力求精准,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到舌脉象,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且提供了大量的经典方剂作为参考。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虚证”的论述,它将虚证进一步细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并详细阐述了各自的特点和治疗方法。例如,对于“肾精亏虚”,书中不仅解释了肾精不足的危害,还给出了六味地黄丸等经典方剂的运用,并详细分析了加减变化。这种精细化的辨证,让我看到了中医治疗的精准性和个体化。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医案,这些医案真实地反映了辨证论治在临床上的应用,从病史采集、辨证施治,到疗效评价,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通过阅读这些医案,我仿佛与经验丰富的老师一起学习如何“看”病人,“听”病人,“问”病人,最终做出精准的判断。这本书让我明白,辨证论治并非一成不变的公式,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病情,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最佳的疗效。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它在临床辨证论治方面的深入探讨。我一直觉得,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真正能够“治病救人”的,还得靠扎实的辨证功底。而这套书,恰恰在这一点上做得淋漓尽致。作者并非简单地给出几个证型,而是详细讲解了每一个证型的形成原因、病机特点、临床表现,以及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准确判断。我特别喜欢他们对“湿”的论述,书中将湿邪的种类、侵犯的脏腑、产生的症状都做了极为细致的划分,并且列举了大量的经典方剂,如《伤寒论》中的胃苓汤,《金匮要略》中的防己黄芪汤等等,并详细分析了这些方剂的配伍原理和加减变化。这让我明白了,辨证论治并非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灵活调整的艺术。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大量医案,这些医案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真实发生在临床的案例,从病史采集、辨证施治到疗效评价,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通过阅读这些医案,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诊室,与经验丰富的老师一起学习如何“看”病人,“听”病人,“问”病人,最终做出精准的判断。我记得其中有一个关于“肝郁脾虚”的医案,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书中详细分析了肝郁如何影响脾胃功能,并给出了逍遥散加减的治疗方案,疗效显著。这种“学以致用”的学习过程,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自信。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惊艳之处,在于它对中医理论的创新性解读。我一直认为,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继承和发展。而这套书,恰恰体现了这种精神。作者并非食古不化,而是敢于挑战传统的观点,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例如,在解释“痰湿”的形成机制时,书中不仅提及了脾虚生湿,还深入分析了肾阳虚、肝郁化火等因素对痰湿生成的影响,这大大拓宽了我对痰湿病因的认识。我过去常常将痰湿简单地归结为脾胃问题,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痰湿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治疗。而且,书中对一些经典方剂的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也进行了介绍,这为我们理解方剂的疗效提供了科学依据。例如,对于温胆汤,书中不仅介绍了它治疗胆郁化火、痰热内扰的功效,还引用了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调节神经内分泌、改善睡眠等作用,这让我对这个方剂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此外,书中还鼓励我们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去理解和阐释中医理论,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无疑为中医的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常常会思考,如何将这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临床,去解决一些疑难杂症。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中医的魅力在于它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而这本书,则将这两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五行学说”的讲解,它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对应,并阐述了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我过去常常觉得五行学说有些抽象,难以理解。但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五行学说在解释人体生理功能、疾病发生发展、以及方剂配伍中的重要作用。例如,书中在讲解“肝郁化火”时,就运用了木克土的原理,说明了肝郁如何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腹胀、腹泻等症状。这种将抽象理论与具体病证相结合的分析,让我对五行学说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书中还强调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这让我看到了中医治疗的灵活性和个体化。例如,对于“咳嗽”,书中不仅列举了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痰湿咳嗽等不同的证型,还给出了相应的治疗方剂。而对于“腹泻”,书中也强调了食滞腹泻、湿热腹泻、脾虚腹泻等不同的证型,并给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法。这种“一人一方,一人一治”的治疗理念,让我看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所传递的那种“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我一直认为,中医的治疗,不仅仅是针对疾病本身,更重要的是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包括他们的生活习惯、情志状态、以及社会环境等。而这本书,恰恰将这些因素都融入到了疾病的分析和治疗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治未病”的思想。它不仅仅局限于疾病的治疗,更着眼于预防和养生,从生活起居、饮食调养、情志疏导等多个方面,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书中关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论述,让我对四季养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指出,春季要顺应肝木生发之性,夏季要调养心火,秋季要收敛肺气,冬季要潜藏肾精。这些看似朴素的道理,却蕴含着深刻的养生智慧。通过对书中内容的学习,我开始更加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而不仅仅是眼前的症状。我意识到,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情绪有关。因此,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我也开始注重指导患者如何调整生活方式,如何管理情绪,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中医治疗,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关注点放在患者的整体健康上,才能达到“上医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评分

作为一个在临床摸爬滚打多年的医生,我深知“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而这套书,正是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治未病”思想的强调。它不仅仅局限于疾病的治疗,更着眼于预防和养生,从生活起居、饮食调养、情志疏导等多个方面,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书中关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论述,让我对四季养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指出,春季要顺应肝木生发之性,夏季要调养心火,秋季要收敛肺气,冬季要潜藏肾精。这些看似朴素的道理,却蕴含着深刻的养生智慧。通过对书中内容的学习,我开始更加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而不仅仅是眼前的症状。我意识到,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情绪有关。因此,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我也开始注重指导患者如何调整生活方式,如何管理情绪,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书中还引用了大量古代医家关于养生的论述,如《黄帝内经》中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这些经典名言,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我常常会将这些养生理念融入到与患者的交流中,效果非常好。很多患者在接受了我的养生指导后,身体状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评分

正版,文字清楚,是适合中医学习的必备系列图书

评分

给孩子买的,学习学习。

评分

学习中医经典,不错的书籍。好评!!!

评分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At the same time in

评分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曾参与镇压黄巾@。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赤壁之战时,刘备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1],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评分

感谢中国??感谢京东,感谢商家

评分

这是我买的第一本伤科专书,感觉不错,!通俗易懂!

评分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曾参与镇压黄巾@。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赤壁之战时,刘备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1],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评分

物流不是一般的快,京东没的说,十个字十个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