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新舊封麵隨機發貨
適閤讀者:學者、政治傢、政府官員、企業管理者、傳媒工作者、學生以及關心政治的各界人士。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他人手裏,每個人都欠著彆人的幸福和自由。
新舊封麵隨機發貨
內容簡介
本書討論瞭決定人們命運的製度、自由、權利和權力,揭示瞭治國、治人、治事的秘密、策略和智慧!適閤讀者:學者、政治傢、政府官員、企業管理者、傳媒工作者、學生以及關心政治的各界人士。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他人手裏,每個人都欠著彆人的幸福和自由。人的命運是的哲學問題,而政治是命運的問題。雖然世界是個壞世界。但我們渴望一個好世界。馬基雅維利教人製造壞世界,趙汀陽試圖指齣如何對付壞世界。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言:如果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世界觀
1.政治的發生
1.1 理論假設的政治初始狀態
1.2 比較真實的初始政治問題
2.城邦,民眾和廣場
2.1 “常常聽到人們在爭論城邦的性質”
2.2 “我們的製度是彆人的模範”
2.3 有廣場就有地方說話
2.4 修辭術與辯證法之爭
2.5 城邦政治沒有理論但留下理論問題
3.最好的國傢
3.1 政治正當性問題的提齣
3.2 理想離現實有多遠?
4.從世界問題開始的天下政治
4.1 當政治問題從世界開始
4.2 天下作為飽滿的世界概念
4.3 天下的網絡係統及其“無外原則”
4.4 天命民心
4.5 治亂興亡的製度問題
4.6 德策略與和策略
4.7 天下思維的方法論
5.治與亂
5.1 好製度與壞人性
5.2 政治的倫理學轉嚮
5.3 無為之治的自然主義
5.4 法治與製度的可信性
5.5 反政治的政治
6.硬道理和軟道理
6.1 強者是光榮的
6.2 精神政治的四大發明
6.3 狐狸和獅子
7.一切事物都有政治邊界
7.1 製造個人
7.2 權利為本顛覆瞭什麼?
7.3 被自由誤導的自由
7.4 革命的浪漫想象
7.5 民主如何正當
7.6 扁平化的正義
7.7 國傢、國際和世界:三種政治
8.全球性到世界性
8.1 人權與人的概念
8.2 文化衝突與對話的期望值
8.3 世界之治
精彩書摘
1.政治的發生
1.1 理論假設的政治初始狀態
無人知道政治初始狀態是什麼樣的,當然有許多基於人類學一社會學或者曆史學理由的猜測,但哲學傢們寜願給齣政治初始狀態的理論假設。初始狀態的假設是純屬理論虛構的一個實驗狀態,它不僅是解釋政治如何發生的一種模擬,更重要的是給定瞭關於一切政治問題的一個條件清楚的理論環境。曆史上“真實的”(其實不太真實)初始狀態雖然重要,但任何一種真實的初始狀態都是特殊的和偶然的曆史語境,它所蘊含的政治問題未必能夠覆蓋所有可能齣現的政治問題,因此需要在理論上創造一種能夠覆蓋所有政治問題的虛構語境。這也是為什麼人們不滿足於關於一個事情的曆史敘事而需要創造理論的原因。
初始狀態雖是理論虛構,但它對於說明真實生活必須是有效的,其有效性至少意味著:(1)在虛構的初始狀態下開展的初始遊戲與真實生活遊戲之間必須是可通達的或可過渡的,或者說是足夠相似的,大緻能夠反映真實生活的思維方式和策略選擇模式。(2)作為思想實驗的初始遊戲所發現的普遍原理能夠錶達比真實情況更正確的博弈選擇。這是因為,真實博弈有特殊語境和許多偶然因素,也就可能使人們做齣衝動的錯誤選擇。不過,追求“比真實更正確”的純粹理論理想多少有些荒謬:理論或許更正確,但人們實際追求的未必是正確的事情,對於具體的生活,並沒有充分理由能夠證明“正確的”就是“更好的”,錯誤的行為往往創造瞭豐富多彩的生活和曆史,許多人甚至寜願要“錯誤的”生活。這就像真實世界中並沒有嚴格的直綫,人們也未必就認為嚴格的直綫比不太直的綫更好,但無論如何,理論上的直綫對真實的不太直的直綫仍然具有說明力,同樣,作為理論實驗的遊戲就是試圖發現比真實更正確的選擇,以便更深刻地普遍理解生活。(3)初始遊戲必須包含生活的最壞可能性。很顯然,如果一種理論能夠解決最壞可能性中的問題,就必定能夠解決任何可能性中的問題。真實的初始狀態所以不是最優的理論分析對象,也是因為真實狀態可能不夠極端,沒有達到生活最差狀態的極限,因此沒有充分的說明力。
於是我們假定:(1)初始遊戲是一個尚未存在共同承認的遊戲規則的特殊遊戲,即一個無法度或無政府狀態的遊戲。初始遊戲是在無限製的策略選擇中進行的,沒有什麼是非法的或不允許的,人們將在充分的自由選擇中形成共同認可的遊戲規則。(2)既然每個博弈方都享有最大化的自由選擇,就必定暴露齣“前道德的”真麵目,在充分自由的條件下去做他最想做的事情,此時,任何一個人的唯一限製就是他人的選擇,任何人的選擇不得不受到他人選擇的製約。這是分析人與他人之間關係最徹底的理論環境,所有的規則和製度都將在人與他人的互相製約關係中産生。(3)初始遊戲必定是一個生存博弈,其核心問題是如何由衝突形成閤作,這也是政治哲學的總問題。在生存博弈中,人們有可能選擇道德行為,但我們不能預設人們的道德覺悟,道德行為必須同時碰巧是具有生存優勢的行為,否則是可疑的。賓默爾就曾經嘲笑哲學傢太喜歡幻想對生活問題的道德解決,並且還把道德想象成康德式的理性先驗絕對命令,可是道德遊戲終究必須同時是生存遊戲,否則根本行不通。如果道德原則在生存博弈中是沒有效率的,那麼就是壞的原則。(4)每個博弈者都是“政治人”。流行的假設是“經濟人”,即始終以理性計算去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並且風險最小化的人。經濟人假設對於分析狹義的利益(特彆是物質利益)是比較閤適的,但對於性質復雜的利益就未必能夠以經濟方式去計算,強為之則難免削足適履瞭,而且經濟學所定義的理性也不足以錶達人們在思考政治問題時所需要的理性。岡此我們有理由改用政治人的假設。政治人除瞭考慮經濟利益,還考慮權力,不僅考慮製度權力,而且還考慮精神權力,總之,政治人追求能夠使自己處於優勢地位的一切因素。這樣纔能解釋為什麼人們有時會為瞭精神權力而放棄某些經濟利益甚至甘冒奇險。當把精神需要計算在內就會發現,某些對於經濟人而言是非理性的行為,對於政治人來說卻仍然是理性選擇。隻有把物質利益和精神需要都考慮在內纔能夠解釋政治問題,所以我們選擇政治人作為博弈者。
哲學傢們給齣過多種初始狀態的設想,霍布斯的“自然狀態”可能是最知名的初始狀態。比霍布斯更古老的荀子假設有著與之相似但彆有深意的設想。《禮記·禮運》則相信早期社會是充分閤作的“大同”社會,後來纔變成私心壓倒公心的“小康”社會。馬剋思主義的想象與《禮記》有某些相似,也相信在産生私心和衝突之前有過原始共産主義。盧梭的自然狀態版本也很有名,他相信自然狀態中人們雖有自然的不平等(體力和智力),但遠不足以導緻霍布斯想象的普遍的殘酷衝突,因為那時還沒有什麼值得拼命爭奪的東西,直到後來齣現“萬惡的私産”纔使人激動到不要臉而去搶、去盜。比較晚近的初始狀態構想有羅爾斯的“無知之幕”遊戲和艾剋斯羅德的循環賽遊戲,都是博弈論條件的實驗狀態。如此等等。這些想象都很有趣,當然都是理論構思,並非曆史上真實的初始狀態。這些構想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其中特彆有價值的是霍布斯、荀子、羅爾斯和艾剋斯羅德的方案,它們都比較接近初始遊戲的有效性條件。
霍布斯對初始狀態的構思十分簡潔有力:在形成有製度的社會之前的“自然狀態”中,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原子式個人,人人都貪生怕死、趨利避害、自私自利、漠視他人、見利忘義(準確地說,那時還沒有義)而且不信任任何人,這一切特徵都來自人天生的自我保全欲望這一最基本的自然事實。於是,每個人都是每個人的敵人,人們之間發生著每個人對每個人的戰爭。霍布斯知道這種人人互相為戰的狀態從來沒有存在過,但是這種最壞狀態確實反映在真實生活中,他舉例說,人人互相猜忌、鈎心鬥角,人們外齣旅行要帶武器並且設法結伴而行,在傢鎖門,甚至箱子也要鎖上,這些已經清楚地說明瞭人們對自己的同胞、子女和僕人是什麼樣的看法;至於發展軍備,在邊境上築碉堡、架槍炮就更說明瞭人們對人類的看法。當人們無法忍受自然狀態而訂立社會契約,就建立瞭國傢和政治秩序以保證人們的安全和閤作。霍布斯的自然狀態幾乎滿足瞭初始狀態所必需的各種理論有效條件,唯一的缺點是其孤獨個人的假設(這是西方現代理論的通病)。原子式個人的唯一作用是使人的問題簡單化,好像把人變得更容易理解和計算,但卻歪麯瞭人性事實,削減瞭人類情感的許多內容,這種簡單化其實是單調化,因此無法解釋比較復雜的政治問題。
荀子假設與霍布斯假設有些相似,但涉及更深刻的問題。荀子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瞭初始狀態以及建立政治製度的必要性:“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製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荀子這一經典分析基於自然爭亂假定,每個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導緻無限爭奪的亂世,所以政治問題就是如何去亂,現代的說法就是如何使衝突變成閤作,而社會閤作最重要的條件就是政治製度。製度(禮)的本質就是“分”,即利益和權力的分配。但是,初始狀態的荀子版與霍布斯版有一個重要區彆,霍布斯的自然狀態是“每個人反對每個人”的戰爭,整個生活全是衝突,人們忍受不瞭衝突而後尋求閤作;荀子則相信,閤作並非是在衝突之後纔齣現的人際關係,而是與衝突同時並存甚至先於衝突的人際關係,尤其是,閤作正是導緻衝突的一個原因。
荀子更深刻地看到人類生存的兩麵性和悖論性:衝突會走嚮閤作,可是閤作也會導緻衝突。苟子指齣,人的能力如此弱小,甚至不及牛馬,因此必定存在著某種在先的閤作,所謂“人生不能無群”。人不可能僅僅作為個體而生存,而必須是群體存在,否則無人能夠生存,這是一個中國式的存在論原則:共存是任一存在的條件。因此,人際衝突往往並非源於獨立個人之間的矛盾,反而是源於群體內部關係所導緻的矛盾。情況大概是這樣的:人們首先閤作成為群體,而人人都要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人們雖然以閤作方式創造瞭財富,而每個人都想多得多占,為瞭多占彆人的便宜就必須把他人的利益最小化,因此,正是閤作之後如何分利的問題纔導緻瞭衝突。所以荀子指齣,從自然條件上看,人類所能夠獲得的利益永遠不夠滿足每個人的欲望,人們就必定衝突,“物不能澹則必爭”;而從社會條件上看,在有限的利益上沒有形成人們普遍同意的閤理分配,人們就要衝突,“群而無分則爭”。自然局限無法超越,於是,唯一可能的解決辦法就是建立閤理分配利益的政治製度。荀子基於社會矛盾的初始狀態假設比霍布斯基於個人矛盾的初始狀態假設更全麵更深刻地揭示瞭人類衝突的理由。
荀子把共存看做是任何一個人的存在條件,閤作先於衝突,並且,分利不均導緻衝突,這是極其深刻的見識。
前言/序言
世界首先是個壞世界,而人們幻想好世界。人們通過政治去研究壞世界,而通過道德去想象好世界。古代人看重理想,所以把政治學看做是倫理學的一部分,現代人認清現實,因此政治哲學成為瞭第一哲學。
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生活在痛苦之中,除非靈魂深處鬧革命痛改瞭自己的世界觀。除瞭無法超越的局限性以及與運氣有關的不幸,人類的痛苦主要來自錯誤的政治。政治決定人的命運,或者說,政治就是命運。
如果一個世界足夠好以至於人人都能夠滿意,那麼幾乎所有的哲學問題就都不存在瞭。好世界沒有什麼需要想的。隻要具備人人自私和資源稀缺這樣兩個條件,世界就是個壞的世界。很不幸,人類世界所具備的缺點遠不止這兩點。人性自私和資源稀缺這兩個條件對於包括哲學在內的各種人文社會科學都是必要的,這兩者導緻瞭人類生活所有值得思考和言說的悲歡故事和成敗曆史。好世界不僅沒有問題可想,甚至無話可說。假如存在極樂世界,那一定沒有曆史,一定非常無聊。人類一直在追求“樣樣都好”和“天天都好”的極樂世界,可這是個悖淪性的追求:“樣樣都好”的世界裏無所謂價值,而價值的消欠導緻生活意義的消失;“天天都好”的世界不發生故事,即使長生不老,一生也隻等於一瞬。真實世界雖然不好,卻充滿意義。
《黑暗黎明:人類境遇與政治重塑》 一個關於我們生存睏境的探索,一段關於重塑未來的沉思。 我們棲居在一個充滿悖論的世界。文明的輝煌與野蠻的陰影並存,科技的進步與生存的危機交織,自由的呼喚與權力的枷鎖共舞。我們曾以為自己走在通往永恒進步的康莊大道上,卻發現腳下的土地正悄然崩裂,我們賴以生存的根基正遭受前所未有的侵蝕。在這個“壞世界”之中,我們該如何立足?又該如何自處?《黑暗黎明:人類境遇與政治重塑》正是試圖在一個日益復雜和充滿挑戰的時代,為我們撥開迷霧,尋找理解我們所處境遇的鑰匙,並指引一條通往政治可能性的新道路。 本書並非一部冷冰冰的學術論文集,也不是對既有政治理論的簡單梳理。它是一次深入的哲學旅程,一場對人類生存根本問題的拷問,一次對我們共同體命運的深切關懷。作者以一種不迴避現實的勇氣,直麵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纍積的深層矛盾與結構性睏境。從環境的惡化到社會的不公,從科技倫理的挑戰到地緣政治的緊張,本書將這些看似孤立的現象置於一個更宏大的哲學框架下進行審視,揭示其背後普遍存在的邏輯與動力。 第一部分:睏境的坐標——審視人類境遇的裂痕 在本書的開篇,作者並非直接拋齣政治解決方案,而是首先迴歸到對“人類境遇”本身的深刻洞察。他認為,我們對自身所處的世界的理解,往往被錶麵的事件和短期利益所遮蔽,而忽略瞭更深層的、塑造我們存在方式的結構性力量。 異化的根源與蔓延: 從工業革命至今,勞動、生産、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經曆瞭深刻的異化。我們越來越成為生産機器的零件,而非自由創造的主體。這種異化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更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思想情感乃至自我認知之中。作者將追溯異化現象的曆史脈絡,並探討其在後現代社會中以新的形式(如消費主義、信息繭房)重新齣現。 不確定性與風險社會的本質: 我們生活在一個風險急劇增加的時代。氣候變化、金融危機、流行病、人工智能失控的可能性,這些“黑色天鵝”事件並非偶然,而是現代社會結構性脆弱性的體現。本書將深入分析現代社會如何孕育並放大瞭不確定性,以及這種不確定性對個體和集體的心理與社會行為産生的深遠影響。 集體失語與碎片化認知: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反而麵臨著集體溝通的障礙。噪音與真相的界限模糊,意見的極化與觀點的不兼容,使得真正意義上的公共討論變得睏難。作者將探討這種集體失語的根源,以及它如何阻礙我們形成共同的價值判斷和行動方嚮。 技術的雙刃劍: 技術無疑是人類進步的強大引擎,但其發展也帶來瞭前所未有的倫理睏境和權力隱患。從基因編輯到算法操縱,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生命、社會和我們的未來。本書將審視技術對人類主體性、隱私以及社會公平的挑戰。 第二部分:政治的哲學基石——重塑理解的棱鏡 理解瞭我們所處的睏境,下一步便是審視支撐我們政治實踐的哲學基礎。作者認為,許多現有的政治理論,盡管各有其洞見,卻未能完全捕捉到我們當下境遇的獨特性,甚至在某些方麵加劇瞭問題。 超越二元論的政治思維: 長期以來,我們的政治思維習慣於二元對立:自由與秩序,個體與集體,進步與保守。作者認為,這種二元論思維在麵對復雜交織的現實時顯得捉襟見肘,容易導緻片麵化和僵化。本書將嘗試構建一種更具包容性和辯證性的政治理解框架。 “作為第一哲學的政治哲學”的意義: 作者將引入一個核心概念,即“作為第一哲學的政治哲學”。這並非是要將政治哲學置於其他所有哲學之上,而是強調政治哲學在理解人類生存狀態、組織社會生活以及規劃未來方麵的根本性地位。它關乎我們如何組織“在一起生活”這一最根本的問題,因此需要置於哲學探索的優先位置。 對現代性政治遺産的反思: 從啓濛運動以來的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到後現代思潮,現代政治哲學留下瞭寶貴的遺産,但也存在其局限性。本書將批判性地迴顧這些遺産,分析它們在應對當代挑戰時的不足之處,例如對理性至上的過度依賴,對權力運作的某些忽視,以及對集體行動的有效性問題。 人類中心主義的睏境與超越: 許多政治理論都根植於人類中心主義的視角,將人類的利益置於一切之上。然而,在環境危機日益嚴峻的當下,這種視角顯然需要被重新審視。本書將探討如何從更廣泛的生態視角齣發,重新思考我們與自然的關係,以及這對政治組織提齣的新要求。 第三部分:重塑政治的可能性——通往“黑暗黎明”的路徑 在深入剖析睏境並重塑瞭我們的理解框架之後,本書將轉嚮更為建設性的部分:如何在“壞世界”中探索政治重塑的可能路徑。這並非要開齣萬能藥方,而是要提供一種思考問題和行動的思路。 “公共領域”的再想象: 在信息碎片化和集體失語的時代,如何重建一個健康、包容且有效的公共領域,是政治重塑的關鍵。本書將探討如何利用新技術,同時警惕其陷阱,以促進真正意義上的對話、共識和公民參與。 “韌性共同體”的構建: 麵對日益增長的不確定性,我們需要構建更具韌性的共同體。這包括經濟韌性、社會韌性以及生態韌性。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製度設計、社區自治和跨界閤作,增強我們應對危機、適應變化的能力。 “責任政治”的倫理維度: 在一個相互依存但又充滿矛盾的世界,責任成為連接個體與集體的關鍵紐帶。本書將深入探討“責任政治”的倫理基礎,強調個體責任、集體責任以及對未來世代的責任,並思考如何將這些倫理原則轉化為具體的政治實踐。 “漸進式革命”的策略: 麵對係統性的睏境,激進的變革固然有其吸引力,但其風險也需審慎評估。本書將探討“漸進式革命”的可能性,即如何在現有框架內,通過一係列有策略的、纍積性的改革,逐步推動政治和社會的深刻轉型,避免失控的動蕩。 “希望的政治”的實踐: 在“壞世界”中,希望並非盲目樂觀,而是源於對人類能動性和可能性的堅定信念。本書的最後一章將是對“希望的政治”的呼喚,鼓勵讀者在理解現實的同時,不放棄對更美好未來的追求,並將這種希望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成為改變的參與者。 《黑暗黎明:人類境遇與政治重塑》是一部邀請讀者共同參與的哲學探險。它要求我們放下先入為主的觀念,以開放的心態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它不是要提供一個現成的烏托邦藍圖,而是要提供一種思考的工具,一種理解世界的角度,一種激發行動的力量。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唯有深刻的理解和審慎的重塑,纔能引領我們穿越“壞世界”的陰影,迎接那或許艱難但充滿可能性的“黑暗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