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時期,石油是決定勝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有“沙漠之狐”之稱的納粹德國陸軍元帥隆美爾在北非戰役中因資源短缺悲嘆道:“石油奇缺,足以令人潸然淚下。”而美國陸軍上將巴頓在法國追擊德軍時也為石油而苦惱:“如果我能偷到一點汽油,我就能贏得這場戰爭。”
和平發展時期,石油既是工業的血液,又是大國間經濟、政治博弈的工具,如美國藉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完成對歐洲、日本經濟的整閤,接著與沙特聯手通過低油價促使蘇聯解體,以及2008年的俄格戰爭和現在的烏剋蘭危機,都與石油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
本書以美俄石油鬥爭為背景,將中東戰爭、車臣戰爭、美蘇爭霸、蘇聯解體等重大曆史事件與現今的烏剋蘭內戰、剋裏米亞之爭等時事熱點串聯起來,嚮讀者解讀事件背後的地緣、政治因素,如石油美元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蘇、歐三傢在中東地區的博弈;美國如何與沙特聯手通過低油價促成蘇聯解體。書中還將介紹烏剋蘭危機的由來,以及俄、美、歐之間的博弈和中國的石油發展戰略。
王偉,自由撰稿人、投資公司顧王偉,鬼榖工作室主筆。工科齣身,自由撰稿人、時評人,曾做過金融公司的投資顧問。機緣巧閤,站在瞭幾個領域的交叉點上,故善以曆史、地緣和經濟等多個視角,對國內外戰略問題進行綜閤分析在《世界軍事》雜誌刊有係列連載《秦漢帝國》,此外在《中國國防報》等媒體亦常有時評刊載。
第一章 美酒與毒藥
始於諾貝爾傢族的俄國石油工業 / 002
能源危機背後的機會 / 008
“煤、油”之爭背後的隱患 / 013
逆嚮行駛的蘇聯工業 / 017
二戰成就瞭蘇聯的石油工業 / 020
赫魯曉夫時代留下的“裂縫” / 024
農業——蘇聯的阿喀琉斯之踵 / 028
第二章 成也石油,敗也石油
斯大林的絕地反擊 / 036
飲鴆止渴的“攘內安外”策略 / 043
定時炸彈——《赫爾辛基條約》 / 051
詭異的石油危機 / 055
“荷蘭病”變成瞭“蘇聯病” / 058
“半吊子”式的阿富汗戰爭 / 063
肢解蘇聯的開始 / 068
油價危機引爆 / 073
蘇聯真正的“死因” / 079
第三章 裏海的秘密
車臣,俄羅斯南部的“應力點” / 086
亂象顯現 / 093
第一次車臣戰爭 / 101
第二次車臣戰爭 / 109
俄格“五日戰爭” / 117
第四章 經略中東
由來已久的“南下戰略” / 128
巴以問題上,美蘇聯手對付英國 / 131
藉助埃及,蘇聯進入戰略攻勢 / 136
隱患凸顯,蘇聯開始全麵收縮 / 143
安德羅波夫時代的“迴光返照” / 151
戈爾巴喬夫時代,蘇聯在中東全麵敗退 / 157
普京時代,俄羅斯重返中東 / 159
第五章 寡頭戰爭
依靠政治資源發跡 / 164
依靠混亂崛起 / 169
是危機?還是機遇? / 174
石油保衛戰 / 179
軟硬皆施,結束“戰爭” / 186
第六章 東歐四國演義
此“國”非彼“國”——從概念說起 / 190
俄羅斯篇 / 194
烏剋蘭篇 / 204
西歐篇 / 215
美國篇 / 221
尾聲
資源型經濟 / 224
地緣戰略 / 229
中國石油戰略 / 232
後記一 漫談俄羅斯“危機” / 240
後記二 中東之王 / 248
附錄一 俄羅斯的自然資源 / 257
附錄二 蘇聯戰後經濟的部分數字 / 260
參考文獻 / 262
肢解蘇聯的開始
在蘇聯上層維持這種渾渾噩噩的情況下,美國對蘇聯的戰略“大決戰”卻悄然展開。1981年裏根就任美國總統,此時對於美國來講,已經是糧草齊備——通過石油危機美國已經完成瞭對歐洲和日本的重新約束,陷在越南的腳也已經安全地拔齣來,接下來要做的事隻剩下一件——肢解蘇聯。
1985年8月,裏根政府和沙特達成瞭協議,沙特開始采取“逆嚮石油衝擊”戰略:1985年10月,在歐佩剋會議上對齣口配額沒有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沙特阿拉伯開始自作主張進行強行增産——1985年之前齣於“製裁西方”的考慮,沙特的石油産量一直維持在日産量不足200萬桶的水平,而在美國和沙特阿拉伯達成協議之後,日産量很快就猛增到瞭600萬桶,到瞭當年的鞦天,日産量進一步達到瞭900萬桶。與此同時,美國的另一個盟友科威特緊隨沙特之後,不理會歐佩剋配額限製,自行增産。與此同時,美國自身的石油産能也迅速被激發齣來。1970年美國的石油日産量是300萬桶,在裏根上颱之後也是一路增産,到瞭1990年蘇聯解體之前,美國的石油産量已經增加到瞭800萬桶。
隨著大量石油注入國際市場,從1985年11月份開始國際油價一路下跌,從開始的每桶30美元,在不到5個月的時間內跌到瞭每桶12美元。
在這裏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無論是沙特、科威特還是美國,其實它們本身都有著很大的石油生産潛能,尤其是美國自己;而且美國一句話就可以讓沙特、科威特把産量在幾個月之內翻好幾番。那麼在1973年,西歐都已經睏難到老百姓開始點蠟燭瞭,美國在做什麼呢?這中間有沒有隱情我們不得而知,隻能說這件事情太不可思議瞭。
對於蘇聯來講,這一擊實在是太重瞭。蘇聯在一夜之間就損失瞭100億美元,按照20世紀90年代初美元的購買力,一輛本田雅閣轎車在北美市場的價格也不過8000美元上下——這還是在美元大幅貶值以後,這幾乎占到蘇聯外匯儲備的一半。在當時的貿易結構下,每桶石油的價格每下降1美元,莫斯科每年就要少收入5~10億美元。不僅僅是石油,在國際市場上天然氣價格和石油價格永遠是掛鈎的,油價大跌也使得天然氣的價格開始打著滾往下跌,蘇聯在天然氣齣口上又損失瞭幾十億美元。
問題還遠沒有結束,裏根上颱後,美聯儲宣布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直白地說就是美國人要全力開動美元印鈔機瞭。隨著大量美元流入市場,各國的外匯儲備紛紛開始貶值,這又讓莫斯科每年損失約20億美元。
受到油價衝擊的不僅僅是蘇聯人,到瞭1986年的上半年,伊朗、伊拉剋、利比亞的石油收入損失瞭46% ,而這幾個國傢在當時是中東地區打仗打得最多的國傢,也是蘇聯在中東武器齣口最大的買主。沒有錢瞭,仗也打不起來瞭,因為打不起瞭,所以伊朗、伊拉剋和比亞都開始減少武器的進口量,最終兩伊戰爭宣告結束。蘇聯軍火銷售量因此在 1986 年減少瞭 20%,莫斯科又失去瞭 20 億美元。
而此時的蘇聯由於之前的“荷蘭病”,已經讓自己的經濟變得積重難返。在油價大跌前夕,蘇聯大約三分之二的外匯收入是靠石油來獲得的,而又要用這一收入來進口西方的先進技術設備和糧食。(蘇聯當時一半的外匯收入用於購買糧食。)西方估計,1984 年蘇聯嚮西方資本主義國傢齣口石油及石油産品 9000 萬噸,換取外匯 190 億美元,大約占從西方獲得的齣口外匯收入的 67%;1985 年雖有所下降,齣口石油和油品不超過 5550 萬噸,但仍占從西方獲得的齣口收入的 60%。
我們總說西方存在著經濟泡沫,現在迴過頭來看蘇聯的經濟模式,其實可以這樣來錶述:在1973年以後的那段時期,蘇聯的經濟其實也是一種泡沫式的崛起,一切都是虛幻的。因為在那段時期,蘇聯的工業、農業,以及政治體製,幾乎沒有解決任何結構性的問題,其實質遠遠沒有老百姓看上去那麼輝煌奪目,之所以看上去很美,是由於石油財富的掩蓋,很多急待解決的問題都被結結實實地壓在瞭浮華之下。
到瞭1986年,這個蓋子最終蓋不住瞭。可是官方並沒有意識到一場大災難即將到來。亦或許蘇聯高層那個時候就是在有意識地自欺欺人——從人的心理來講,當危機來臨時,人們往往會為瞭獲得安全感而欺騙自己,同時也去騙彆人。蘇聯的經濟學傢還有官員們普遍宣傳石油價格下跌是暫時性的,並不會給蘇聯經濟造成睏難。此外他們認為蘇聯的生産潛力和科學技術潛力能讓他們迅速地調整生産:即便不能齣口石油、天然氣瞭,也可以齣口柴油、噴氣機燃料、化學原料、電力,以這些東西來彌補石油價格下跌造成的損失。
然而真實情況並沒有這麼樂觀。由於之前大量的石油收益多都被用來購買消費品,蘇聯的製造業並沒從中獲得太多好處,它的工藝水平還有技術在這近十年當中並沒有多大的提高。因此蘇聯生産齣來的民用商品即便不考慮關稅和貿易壁壘的問題,在海外也還是找不到市場。
由於油價的突然下跌,蘇聯政府在1986年1月就宣布暫停嚮西方資本主義國傢齣售原油,並且力求增加天然氣的齣口;這說明蘇聯政府對當時國際形勢並沒有清醒的認識,他們認為隻要自己限産,那麼石油價格就能跟著上漲,這個危機也會轉瞬即逝,可情況全然不是他們想象的那樣。
位於波斯灣的沙特和科威特産油區,它們的開采難度遠遠比西伯利亞的油田要低,一直到今天海灣地區的油井依然是自噴井,它們的開采成本隻有蘇聯石油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按照2005年的匯率,俄羅斯西西伯利亞地區石油的開采成本每桶約為20美元,而同期波斯灣地區隻要5~7美元,海上油田也不過25~30美元。也就是說,即便持續低油價,沙特和科威特依然是有利可圖的。
另一個蘇聯人可能沒有認識到的問題是,國際油價其實跟石油産量並不是完全掛鈎的,石油在國際市場上有兩種身份,一個就是作為商品,另一個則是期貨市場最重要的炒作對象。大的金融莊傢完全可以通過操作期貨反嚮影響實物的價格。在當時,國際金融體係是完全控製在美國人和英國人手中,蘇聯在大量嚮西歐齣口石油的過程當中,不知不覺也就融入瞭以美元為統治者的國際貿易體係之下,蘇聯在這其中完全沒有定價權。
我是一個對國際事務一直充滿好奇但又常常感到無從下手的人。總是覺得世界太復雜,信息太多,難以理清頭緒。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彌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它沒有使用過於晦澀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易懂的方式,將那些復雜的國際關係背後的邏輯展現在讀者麵前。作者的敘述方式很吸引人,他能夠將一些看似枯燥的政治經濟學原理,通過生動的曆史案例來解釋。我讀到關於二十世紀幾次重大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和政治産生的深遠影響時,深感震撼,也終於理解瞭為什麼石油會成為如此敏感和重要的戰略資源。這本書讓我對“世界格局”有瞭更係統、更深入的認識,它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理解這個世界的另一扇大門,讓我看到瞭那些隱藏在錶麵之下的復雜聯係和權力博弈。
評分這本書,我斷斷續續地讀瞭很久,但每次翻開,總有新的感悟。它不是那種能讓你一口氣讀完的快餐式讀物,更像是陳年的佳釀,需要細細品味。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曆史事件的梳理,那種縱橫捭闔,將看似孤立的事件串聯起來的能力,真的讓人嘆為觀止。比如,他講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不僅僅是薩拉熱窩事件那麼簡單,背後是歐洲列強之間錯綜復雜的經濟利益和政治算計,而石油,雖然在當時還沒那麼舉足輕重,但它的影子已經開始顯現。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將那些枯燥的史料變成瞭鮮活的故事,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感受著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而且,他並沒有簡單地敘述曆史,而是深入剖析瞭其中的邏輯和動機,讓你不僅僅是記住事件,更能理解事件發生的根源。讀完這一部分,我對“世界格局”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由無數個因素相互作用、不斷演變而成的。
評分說實話,剛開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對“石油戰爭”這個名字感到有些猶豫,擔心會是那種充斥著暴力和血腥描寫的書。但實際閱讀下來,我發現這本書遠不止於此。它更像是一堂關於世界近代史和地緣政治的導論課,而石油隻是作者切入這個宏大主題的一個關鍵維度。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沉穩,他並不煽情,而是用一種冷靜、客觀的筆觸,娓娓道來。他分析瞭不同時期,石油在國際政治舞颱上扮演的角色,以及圍繞石油的爭奪如何引發瞭無數的衝突和聯盟。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時,那種嚴謹的邏輯和清晰的思路,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會感到混亂。而且,他提齣的很多觀點,都值得我反復思考,比如,在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如何看待未來的國際關係走嚮。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震撼,在於它揭示瞭“看不見的手”是如何在國際關係中發揮作用的。很多時候,我們關注的是國傢領導人的決策、軍事衝突的爆發,但作者通過對石油這一核心資源的分析,讓我們看到瞭另一股更為深刻的力量。他詳細闡述瞭石油是如何成為地緣政治博弈的焦點,又是如何影響著國傢的經濟命脈和國際議程的。我尤其對作者關於“石油美元”體係形成的分析印象深刻,這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概念,更是深刻影響著全球政治格局和權力分配的重要機製。讀到這裏,我纔真正理解,為什麼一些國傢即便在軍事上並非最強,卻依然能在國際事務中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能夠從一個“資源”的視角去解讀復雜的國際關係,這對我來說是全新的體驗。
評分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國傢的強大與衰落,不能隻看錶麵的政治製度或者軍事力量,更要深入到其經濟命脈,尤其是能源的掌握。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我記得作者花瞭大量的篇幅去分析,為什麼有些國傢能夠崛起,成為世界舞颱上的重要玩傢,而另一些國傢則逐漸沉淪。他的論證非常有說服力,通過對不同國傢能源政策、資源分布以及國際能源貿易的分析,揭示瞭隱藏在繁榮錶象下的脆弱性。尤其是在提到一些中東國傢的崛起時,石油的齣現徹底改變瞭他們的命運,也重塑瞭全球的力量平衡。我讀到這些部分,常常會感到一種“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並非如錶麵看起來那般簡單,背後存在著許多我們常常忽略但至關重要的驅動力。作者的分析鞭闢入裏,不是空泛的理論,而是有具體的史實和數據支撐,讓人信服。
評分讀書纔津津有味、妙不可言。由此,讀書帶來的“甘甜”自然而然浮齣水麵,隻等著你采擷瞭。 讀書,若隻埋首
評分鬼榖工作室齣品,地緣係列入門寶典
評分to receive the time,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評分禮泉縣,屬鹹陽市轄縣。地處陝西中部,麵積1017平方公裏。距鹹陽市區35公裏。轄5鎮15鄉。
評分內容十分豐富,有許多全新的見解
評分2018年豆瓣電影日曆即將上綫,敬請期待!感謝大傢去年對日曆的支持。這一年,我們在結構和內容上都進行瞭優化,希望能給你的明年帶來驚喜。18年的365天,你是否好奇豆瓣日曆又會為你帶來哪些深刻或有趣的電影?即日起,轉發此條廣播,我們將於9月20日抽3位分彆送齣新版豆瓣電影日曆一本!
評分開捲有益,讀萬捲書,行萬裏路!
評分好。。。。。。。。。。。。。。。。。。。。。
評分第四:客服水平頂級。劉總劉總將呼叫中心建設在自己的老傢,迴饋老傢人民。這種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人,服務能差哪裏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