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劍橋中國秦漢史》,原為費正清、崔瑞德共任全書主編的《劍橋中國史》的第1捲,於1986年在劍橋大學齣版社齣版。《劍橋中國史》不是按捲次先後印行的,在這捲之前,第10、11和3捲業已先後問世,並且已經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編譯室翻譯齣來,以《劍橋中國晚清史》、《劍橋中國隋唐史》為題齣版瞭。現在曆史所的朋友們又譯成《劍橋中國秦漢史》,要我在書端寫幾句話,我既感欣幸,又頗為惶恐。我在秦漢史方麵學力有限,本沒有著筆的資格,但承魯惟一先生盛意,在本捲齣書後即行寄贈,得以成為國內很早讀者之一。細繹全捲,曾將一些感想寫作書評,發錶在《史學情報》上,其中即呼籲趕快把這捲書翻譯齣來。現在經過曆史所各位努力,這個願望實現瞭,寫一篇小序確實是我的義務。
《劍橋中國史》規模宏大,集中瞭西方研究中國史的許多學者的力量,本捲也不例外。全捲16章,原文多達981頁,分彆執筆的學者大都對章節論述的範圍有長期深入的研究。例如第1章《秦國和秦帝國》的作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退休教授蔔德,30年代即已齣版《中國的個統一者》一書;第3章《王莽,漢之中興,後漢》的作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畢漢斯,著有《漢朝的中興》;第6章《漢朝的對外關係》的作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餘英時,著有《漢代的貿易和擴張》;第9章《秦漢法律》的作者荷蘭萊頓大學退休教授何四維,著有《秦法律殘簡》、《漢法律殘簡》;第7章《政府的結構與活動》、第12章《宗教和知識文化的背景》等的作者英國劍橋大學東方學院魯惟一博士,著有《漢代的行政記錄》、《通往仙境之路》等書,諸如此類,不遑枚舉。還有的學者,如法國法蘭西學院的戴密微、日本東京大學退休教授西嵨定生等,更是大傢所熟悉的。因此,本捲的作者陣容在西方學術界可稱極一時之選,這部書也可謂西方研究中國秦漢史的結晶。
西方對秦漢史的研究有相當長的曆史。本捲《導論》對此有概括敘述,一直上溯到明清之際來華的傳教士衛匡國的著作。中國的二十四史始於《史記》、《漢書》,讀史者也總是從前四史入手,所以一接觸中國史就是秦漢,同時秦漢在整個中國史上又有其特殊的重要位置。西方學者研究秦漢史的較多,成績也較豐碩。看本捲所附參考文獻目錄,便可得到相當的印象。這部《劍橋中國秦漢史》,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加以綜閤和提高的。不很熟悉西方研究情況的讀者,通過本捲不難知其涯略。捲中引用日本學者的論著也很多,足供讀者參取。
這部書有幾個特點,想在這裏介紹一下。
首先是秦漢史列為《劍橋中國史》的第1捲,這一點恐怕是國內讀者不易理解,而且是會有較大意見的。《劍橋中國史》的總主編序對此曾有說明,他們提到,在籌劃編著這部巨著的時候,本想從中國史的開端寫起,可是我國的考古發現日新月異,70年代以來更有進一步擴大的傾嚮,把中國史前史以至公元前韆紀的曆史麵貌幾乎徹底改變瞭,而現在還沒有能把嶄新的考古材料與傳統的文獻記載融會貫通而成公認的成果,因而全書隻好從有大量可靠文獻依據的秦漢開始。這種看法,和晚清以來疑古思潮的見解是有實質差彆的。
《劍橋中國秦漢史》廣泛引用瞭文獻材料,而且很注意文獻的辨僞和考訂,這是不少西方中國學傢一貫堅持的作風。大傢可以看到,本捲各章中的引文,大多注意瞭使用經過整理校訂的版本,包括中國、日本以及西方學者的各種注釋。捲中圖錶也盡量做到有足夠的文獻依據。這是作者很重視文獻的一種錶現。
這樣說,並不意味本捲的寫作不重視運用考古材料。相反的,本捲不少作者都徵引瞭中國考古學的重要成果。例如都城的發掘和一批大墓的發現,在書中好幾個章節得到介紹引用。尤其是有關經濟史和社會生活史的部分,涉及考古材料的地方更多。由於本捲作者有幾位是秦漢簡牘帛書研究的專傢,他們寫作的章節引用這方麵材料,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論法律時,徵引雲夢睡虎地秦簡;論屯戍時,徵引敦煌、居延等地漢簡,使這些專門的研究匯閤到曆史的論述中去。中國的學者研究秦漢史,也是這樣做的,但當前還有人在談考古對曆史研究的貢獻時,總是過多地強調先秦,對秦漢考古重視不夠,應該說這是不很公平的。
費正清(英文名:John King Fairbank,1907年-1991年9月14日),哈佛大學終身教授,著名曆史學傢,美國負盛名的中國問題觀察傢,美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領域的泰鬥,“頭號中國通”,哈佛東亞研究中心創始人。生前曆任美國遠東協會副主席、亞洲協會主席、曆史學會主席、東亞研究理事會主席等重要職務,還曾是美國政府雇員、社會活動傢、政策顧問。費正清緻力於中國問題研究長達50年,從他進入牛津直到他1991年去世,他的著作絕大部分都是論述中國問題的。
這本書的理論框架和分析深度遠超齣瞭普通通史讀物的範疇。它不僅僅是在羅列“誰在何時做瞭什麼”,更深入地探討瞭秦漢帝國作為早期大一統模式,其內在的運行機製、社會結構的張力以及文化認同是如何逐步建構起來的。例如,關於郡縣製如何在不同地域實現瞭有效治理,作者就從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的復雜博弈角度進行瞭剖析,將製度的演變置於具體的經濟基礎和社會需求之中考察。讀完之後,我對“帝國”這個概念的理解被極大地拓寬瞭,它不再是一個僵硬的政治實體,而是一個充滿活力與矛盾的復雜有機體。這種宏觀視野和微觀剖析的結閤,讓曆史的脈絡清晰可見,幫助讀者理解,曆史的走嚮往往不是綫性的,而是無數復雜變量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為巧妙,完全沒有一般曆史著作那種闆著臉孔的枯燥感。作者在鋪陳宏大的政治變革時,筆觸如抽絲剝繭般細緻入微,但緊接著,他總能穿插進那些鮮活的、充滿人間煙火氣的細節,比如某個貴族的日常飲食習慣,或者某位基層官員的奏摺措辭,這些小切口瞬間將讀者帶迴瞭那個時空。我發現自己很少會因為情節的拖遝而感到厭倦,相反,每一個章節的轉摺都帶著一種電影濛太奇般的效果,張弛有度。尤其是在描述關鍵戰役或重大製度變遷時,作者采用瞭多方位的視角進行交叉敘述,既有最高決策層的戰略部署,也有底層士兵或百姓的親身體驗,這種立體化的敘事手法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厚重感和代入感,讀起來酣暢淋灕,絲毫沒有被動接受信息的枯燥感,更像是在跟隨一位博學的長者進行一場沉浸式的探險。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第一印象。封麵采用瞭厚實的卡紙,觸感紮實,而且色彩搭配沉穩大氣,主體色調是那種略帶陳舊感的深棕色,中間用燙金字體印著書名,在燈光下微微閃爍,顯得非常考究。我特彆喜歡它內頁的紙張選擇,不是那種刺眼的亮白,而是偏嚮米白色的啞光紙,字跡清晰銳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裝訂方麵,看得齣是用心瞭,書脊部分處理得非常平整,翻開時書頁不會過度塌陷,這對於需要經常查閱參考資料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而且,這本書的配圖和地圖部分處理得極其精良,那些古代城池的復原圖,綫條流暢,細節豐富,光影的運用也很有層次感,讓人仿佛能透過紙張看到那個時代的景象。這種對實體媒介的尊重和對閱讀體驗的極緻追求,讓它在如今這個電子書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隨便把它放在書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彰顯著對知識的敬畏。
評分關於史料的運用和考據的嚴謹性,這本書達到瞭令人嘆為觀止的專業水準。我特地去對比瞭其中幾個關鍵曆史事件的論述,無論是對齣土文獻的引用,還是對地下考古發現的解讀,都做到瞭精準無誤,並且對現有學界的主流觀點進行瞭審慎的辨析,絕非簡單地照搬前人結論。作者在腳注的處理上也頗具匠心,它既提供瞭詳實的原始齣處,又用極其精煉的語言對復雜的研究背景進行瞭解釋,使得非專業讀者也能大緻瞭解史學研究的復雜性。更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在處理那些“史料空白”的地帶時,展現齣瞭一種罕見的學識剋製,他不會肆意臆測或填補細節,而是坦誠地指齣證據的不足,並提齣基於邏輯推演的閤理假設,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體現瞭真正的大傢風範,讓人肅然起敬。
評分整本書的閱讀體驗,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作者仿佛是一位非常睿智的朋友,他用現代的清晰邏輯和溫暖的同理心,引導我們去理解那些遙遠先輩的睏惑與抉擇。書中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尤其齣色,即便是那些在正史中僅有寥寥數語的帝王或謀臣,也被賦予瞭飽滿的人性——他們的雄心壯誌、他們的恐懼、他們的短視與偉大,都被細緻地描繪齣來。這種對人性的洞察,使得秦漢的英雄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鮮活的、會犯錯的、同時也在努力構建未來的個體。當我閤上書捲,那種強烈的曆史使命感和對個體在曆史洪流中作用的思考,久久不能散去,這本書已經超越瞭單純的曆史學習材料,更像是一部關於權力、秩序與人性的哲學沉思錄。
評分書很好,就是運輸過程中有點破損,不錯
評分這條路從邁齣那一步
評分還沒看,應該會特彆的好看
評分斷斷續續的,我老公終於把這一套給買齊瞭……上次買的還有兩本沒有撕塑膜呢……
評分從不一樣的角度看一下。
評分全球史:從史前文明到今天》是對曆史人物及其思想的直觀的導讀。這些人物、事件及其思想造就瞭現在。該書精選瞭曆史上重要的和具影響力的曆史瞬間,一目瞭然、內容豐富、視覺感強。
評分3摺入手很好3摺入手很好3摺入手很好3摺入手很好3摺入手很好3摺入手很好
評分200多塊錢能買到這麼多書一,確實很值,非常滿意。書也非常好。
評分劍橋中國史就統一迴復瞭,分著購買的,搭配券買下來大概花瞭280左右,不是最低價格,可是買書本身就是一種樂趣,更何況,此書關鍵在共和國史!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