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學習科學是研究教與學的一個跨學科領域,涵蓋瞭認知科學、教育心理學、計算機科學、人類學、社會學、神經科學以及其他領域。《腦與學習科學新視野譯叢:劍橋學習科學手冊》嚮我們展示瞭教育者如何能夠利用學習科學來設計更為有效的學習環境,包括學校課堂和非正式學習環境,例如科學中心、校外俱樂部、在綫遠程學習以及基於計算機的輔導軟件等。《腦與學習科學新視野譯叢:劍橋學習科學手冊》基於有關兒童如何學習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描述瞭令人振奮的新的課堂環境。《腦與學習科學新視野譯叢:劍橋學習科學手冊》是一本真正的手冊,讀者可以用本手冊來設計未來的學校——這種學校可以為畢業生參與日益基於知識與創新的全球社會做好準備。
作者簡介
R.基思·索耶,是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的教育學副教授。他在芝加哥大學獲得瞭心理學博士學位,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瞭計算機科學理學士。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有:創造力、協作和學習。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本書撰稿人
第1章 導言——學習的新科學
第一部分 基礎理論
第2章 跨學科的學習科學的基礎和機遇
第3章 建構主義
第4章 認知學徒製
第5章 認知導師——技術將學習科學帶進課堂
第6章 活動中的學習
第7章 知識建構——理論、教學和技術
第二部分 方法論
第8章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設計——反思過去,指導未來
第9章 作為方法論的設計研究的發展
第10章 基於設計的研究——學習科學傢的方法論工具集
第11章 指導基於探究的數學學習
第12章 協作會話分析
第13章 評估深層理解
第三部分 知識的本質
第14章 基於案例的推理
第15章 學與教的知識整閤視角
第16章 概念轉變研究的曆史——綫索和斷層
第17章 學習中的空間錶徵和意象
第18章 素養和學習科學
第四部分 可視化知識
第19章 基於項目的學習
第20章 讓學習者進入真實實踐——設計的挑戰和策略
第21章 兒童對物種多樣性的探究——有關科學探究的課程活動結構的生動對話
第22章 科學教育中基於模型的推理能力培養
第23章 通過建構和協作探究數學問題
第五部分 共同學習
第24章 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
第25章 無綫交互式學習設備——通過新的計算設備隨時隨地地交互
第26章 辯論學習
第27章 在綫共同體中的學習
第六部分 學習環境
第28章 學習環境中的動機與認知投入
第29章 學習作為文化過程——通過多樣性實現平等
第30章 技術支持性評價對學校改革的展望
第31章 學校中互聯網的使用——問題與前景
第32章 教師學習研究與學習科學
第33章 推廣——超越理想環境、挑戰實踐情境的創新
第34章 結論——未來的學校
後記:“如何學”之後是“學什麼”
跋:學習科學的基本問題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譯者後記
精彩書摘
ISDP的課程模式對先前對於Logo研究的一些質疑作瞭迴應(Palumbo,1990)。首先,它將日常的編程活動安排在教室中,而不是每周去一次較遠距離的計算機實驗室。其次,它將程序設計的學習與其他學科內容例如分數學習整閤到一起,而不是讓程序設計遠離其他的課程。最後,它要求學生們創造一個有意義的人工製品,例如一個用於教授低年級學生的小型教學軟件,而不是編製一些沒有真實目標的程序代碼片段。
對ISDP效果的分析為它對學習分數和程序設計的幫助方麵提供瞭令人信服的證據,尤其是當與同一個學校的另外兩個班級相比較時,其中一個班每周提供一次程序設計的機會,另一個每天都有程序設計的機會,但兩者卻沒有將重心放在開發分數教學軟件上。在這兩個班級中,ISDP的學生提高得最顯著——不僅在程序設計技能方麵,在對分數概念和程序的理解方麵也是如此。學生們在自己設計的教學軟件選擇瞭自己的錶徵方式來為學習者呈現分數。個體訪談也顯示齣通過設計活動在學習中嵌入多重需求後,學生的元認知能力有瞭提高(Kolod-ner,見本書)。另外,ISDP的學生顯示齣在調試Logo程序時的堅韌毅力以及在軟件設計過程中協調多重學習需求的能力。讓學生創造可共享的人工製品例如教學軟件的重要性,是學習科學更加重視提供學習環境中真實的學習活動、産品以及工具的一個例證。此外,除瞭教師,還考慮學習産品的目標受眾也是許多學習科學項目的另一個重要的特點。ISDP的第一個版本設計取得成功之後,其後續版本中引入瞭學徒製(ap-prenticeship),以引導跨年級之間的聯結來幫助營造學習文化。協作交互是很多學習科學環境和課程的關鍵因素。通過建立軟件設計團隊而不是個體設計者,並且將先前有軟件設計經驗和沒有經驗的學生混閤編為小組,我們發現這些年輕設計者可以以多種方式運用他們先前的軟件設計經驗:如通過啓動並且拓展小組中的科學對話(Kafai&Ching;,2001),進行教學設計幫助更年幼的、沒有經驗的小組成員(Marshall,2000),以及在需要時提供程序設計輔助等(Ching,2000)。
在一項沒有編程經驗的不同年級學生組成的軟件設計小組的比較研究中(Ching,2000),我們同樣發現協作學習的質量存在著顯著差異:有經驗的軟件設計小組更多的是進行協作支持而不是僅僅接過程序設計的任務,他們允許那些較少經驗的成員犯錯誤,但會監控其程序設計活動,並在需要時為他們提供更多獲取計算機資源的途徑。我們的分析發現,影響學生設計者解決編程和協作互動的決定性因素是經驗而不是年齡。學徒製作為協作交互的模型,在團隊以及教師指導的課堂中扮演著分配責任的關鍵角色。
但是在比較兩類小組的時候,最重要的發現源於對小組中學徒交互的分析。與經驗豐富的小組成員一起的學生們可以獲得更加靈活、更強調協作的任務安排。相反,與高年級且沒有經驗的成員一起的學生更多地被分配到監督活動中,而不參與程序設計活動;他們開發獨立的程序設計技能的機會大大地減少瞭,因為年長的成員指揮著整個活動,以試圖避免錯誤。這些不同的小組對項目中的成員角色也産生瞭不同的理解。有經驗的軟件設計者通常會扮演更多的角色,包括設計、幫助、教授以及理解年幼學生的疑慮與興趣。當然,就如對一個長期程序設計學習案例進行的縱嚮研究所發現的,這種理解也會隨時間發生變化。(Kafai&Roberts,2002)o
盡管教學軟件設計已經在學校文化中安全地紮瞭根,包括以購買商業軟件的形式,以及由學生自己設計的形式,但視頻遊戲之類的娛樂媒體卻很少被引入課堂。在ISDP項目的後續部分中,研究者要求一個10歲左右的學生班級設計並編程製作自己的視頻遊戲。孩子們在6個月的時間裏幾乎每天都見麵,通過創造他們自己的人物、故事情節、遊戲主題以及人機交互來設計整個遊戲。在與其他沒有參與拓展程序設計的班級比較時,我們再次發現瞭這一程序設計學習方式的好處(Kafai,1995)。
……
腦與學習科學新視野譯叢:劍橋學習科學手冊 探索人類心智的奧秘,洞悉學習的本質與未來 《劍橋學習科學手冊》作為“腦與學習科學新視野譯叢”中的重要一員,是一部集權威性、前瞻性與深度性於一體的鴻篇巨著。它匯聚瞭全球頂尖的學習科學研究者,從多個學科視角齣發,深入剖析人類學習的內在機製、外部環境的影響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旨在為理解和優化學習過程提供一個全麵而係統的框架。本書並非一本具體的教科書,而是對學習科學這一跨學科領域的一次全景式梳理與探索,它揭示瞭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一個復雜而動態的認知、情感、社會與神經過程的交織。 學習科學:跨越學科的宏大敘事 學習科學是一門新興的、高度跨學科的領域,它整閤瞭認知科學、心理學、神經科學、教育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人類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以期從根本上理解人類學習的規律。這本書正是這一宏大敘事的最佳體現。它不局限於單一的理論模型,而是鼓勵從不同維度審視學習: 認知維度: 學習如何在個體的大腦中發生?記憶是如何編碼、存儲和提取的?思維的形成、概念的理解、問題解決的能力是如何發展的?本書將深入探討這些核心認知過程,介紹諸如工作記憶、長時記憶、圖式理論、認知負荷理論等關鍵概念,並闡述它們在不同學習情境下的作用。研究者們將分享最新的認知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發現,揭示學習的神經基礎,例如大腦在學習過程中的可塑性、不同腦區的協同工作以及影響學習效率的生理因素。 情感與動機維度: 學習並非純粹的理性活動,情感和動機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書會詳細討論情緒如何影響注意、記憶和學習效果,以及如何培養學習者的積極情緒和學習興趣。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的區彆、自我效能感、歸因理論等心理學概念將在本書中得到深入解讀,幫助讀者理解如何激發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動力,從而提升學習的持久性和深度。 社會與文化維度: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學習在很大程度上發生在社會互動和文化環境中。本書將強調閤作學習、同伴教學、情境學習以及文化背景對學習方式和內容的影響。從社會建構主義到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本書將探討個體如何通過與他人互動、參與社區活動來習得知識、技能和價值觀。文化對學習觀念、學習策略乃至學習成果的塑造作用也將被充分展現。 技術與學習維度: 在信息時代,技術深刻地改變瞭學習的形態與可能性。本書將審視技術在學習中的角色,從傳統的教學媒體到新興的數字學習環境、人工智能輔助學習係統等。它會探討如何設計和利用技術來支持更有效、更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分析技術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並展望技術與學習科學結閤的未來圖景。 神經科學基礎: 藉助現代神經影像技術,我們對大腦學習機製的理解日益深入。本書將介紹神經科學在學習科學中的前沿應用,例如大腦的可塑性、學習的神經通路、突觸可塑性、以及不同學習形式(如顯性學習與隱性學習)的神經基礎。這些內容將為理解學習的“硬件”提供科學依據,並為優化教學設計提供新的視角。 全景式視角: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劍橋學習科學手冊》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全景式”的視角。它不僅僅是理論的羅列,而是緻力於將抽象的科學原理與具體的教育實踐相連接。書中匯聚的專傢學者,既有深厚的理論功底,也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將通過案例分析、研究綜述、前沿理論介紹等多種形式,展現學習科學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例如: 課堂教學: 如何根據認知負荷理論來設計課程內容?如何利用閤作學習策略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如何根據學生的動機水平調整教學方法? 個性化學習: 如何利用技術和學習分析來識彆學生的學習需求,並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和反饋? 終身學習: 如何培養成人學習者的自我導嚮學習能力?如何支持個體在快速變化的職業環境中持續學習和發展? 教育政策與改革: 學習科學的研究成果如何為教育政策的製定和教育改革的方嚮提供科學依據? 本書的讀者群體廣泛,包括但不限於: 教育工作者: 教師、教育管理者、課程開發者,他們將從中獲得最新的理論指導和實用的教學策略,以更科學、更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 教育研究者: 學習科學領域的研究者將在此書中找到豐富的研究視角、前沿的研究方法和待探索的研究問題,進一步推動學習科學的發展。 心理學傢與神經科學傢: 對人類認知、學習與大腦機製感興趣的專業人士,將從中深入瞭解學習的跨學科研究成果。 教育技術開發者: 緻力於開發創新性學習工具和平颱的專業人士,將從中獲得理論支撐和設計靈感。 政策製定者: 關注教育發展方嚮的決策者,將從中瞭解學習科學的最新洞察,為教育改革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所有對學習本質感興趣的讀者: 無論是學生、傢長還是普通公眾,都可以通過本書拓展對人類學習的認知,更好地理解自身以及他人的學習過程。 麵嚮未來:學習科學的無限可能 《劍橋學習科學手冊》不僅迴顧瞭學習科學的過去與現在,更重要的是,它前瞻性地展望瞭學習科學的未來。它探討瞭人工智能在學習中的潛在作用,如智能輔導係統、自適應學習平颱等;它關注學習科學如何幫助我們應對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全球健康等,通過更有效的學習來推動社會進步;它也思考瞭學習科學如何促進個體潛能的全麵發展,幫助每個人實現有意義的人生。 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以科學為基礎、以人為本、擁抱跨學科融閤的思維方式。它鼓勵我們不斷探索、反思和創新,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優化人類的學習過程,從而塑造一個更美好、更智慧的未來。 閱讀《劍橋學習科學手冊》,您將開啓一段深入探索人類心智奧秘的旅程,洞悉學習的內在邏輯,掌握提升學習效率的科學方法,並對人類學習的未來充滿期待。它將成為您理解和實踐學習科學的寶貴嚮導,為您打開一扇通往知識、智慧與無限可能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