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两晋演义 (插图本)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两晋演义 (插图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东藩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演义
  • 两晋
  • 通俗小说
  • 古典文学
  • 插图本
  • 历史故事
  • 中国古代
  • 文学
  • 小说
  • 两晋南北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409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9922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01-01
页数:71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晋书》百三十卷,相传为唐臣房乔等所撰,盖采集晋朝十有八家之制作,及北魏崔鸿所著之《十六国春秋》等书,会而通之,以成此书。独宣武二帝纪,与陆机王羲之传论,出自唐太宗手笔,故概以御撰称之,义在尊王,无足怪也。后书评论《晋书》之得失,不一而足,而《涑水通鉴》《紫阳纲目》叙述晋事,书法与《晋书》相出入者,亦不胜举焉。愚谓当今之时,以古为鉴,不必问其史笔之得失,但当察其史事之变迁。两晋之史事繁矣,即此内讧外侮之复杂,仆已更难详。宫闱之祸,启自武元,藩王之祸,肇自汝南,胡虏之祸,发自元海;卒致铜驼荆棘,蒿目苍凉,鳌坠三山,鲸吞九服,君主受青衣之辱,后妃遭赭寇之污,此西晋内讧外侮之大较也。王敦也,苏峻也,陈敏杜弢祖约也,孙恩卢循徐道复也,而桓玄则为篡逆之尤,此东晋内讧之最大者。二赵也,三秦也,四燕五凉也,成夏也,而拓跋魏则为强胡之首,此为东晋外侮之最甚者。盖观于东西两晋之一百五十六年中,除晋武开国二十余年外,无在非祸乱侵寻之日,不有内讧,即有外侮,甚矣哉!有史以来未有若两晋祸乱之烈也。夫内政失修,则内讧必起,内讧起则外侮即乘之而入,木朽虫生,墙罅蚁入,自古皆然,晋特其较著耳。鄙人愧非论史才,但据历代之事实,编为演义,自南北朝以迄民国,不下十数册,大旨在即古证今,惩恶劝善,而于《两晋演义》之着手,则于内讧外侮之所由始,尤三致意焉。盖今日之大患,不在外而在内,内讧迭起而未艾,吾恐五胡十六国之祸,不特两晋为然,而两晋即今日之前车也。天下宁有蚌鹬相争,而不授渔人之利乎?若夫辨忠奸,别贞淫,抉明昧,核是非,则为书中应有之余义,非敢谓上附作者之林,亦聊以寓劝戒之意云尔。惟书成仓猝,不免诖误,匡我未逮,是所望于阅者诸君。中华民国十三年夏正季秋之月,古越蔡东帆自叙于临江寄庐。《两晋演义》(插图本)是《两晋演义》插图本!

内容简介

  《两晋演义》(插图本)作者蔡东藩,清朝末年,严复、夏曾佑等人看中小说的巨大社会教化作用,企图借小说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流亡海外,创办《新小说》杂志,提倡“小说界革命”。自此,小说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包括“历史演义”在内的各种小说风起云涌。民国时期,此风相船,小说创作日趋势繁荣。蔡东藩是个爱国者,他为武昌起义、共和初建兴奋过,欢呼过,但不久即遭逢袁世凯窃国。蔡东藩幽愤时事,立志“借说部体裁,演历史故事”,以历史小说作为救国工具。自1916年至1926年的10年间,他夜以继日,笔耕不辍,陆续写成中国历代通俗演义11部,1040回,以小说形式再现了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的2166年间的中国历史,加上另撰的《西太后演义》,总计约七百余万字,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历史演义作家。出版以后,迅速风行,多次再版。

作者简介

  蔡东藩,浙江萧山人。1890年考中秀才。1910年赴北京朝考得中,分发福建,以知县候补,因不满官场恶习,于1911年称病归里。其后长期以写作和在小学教书为生。抗日战争爆发,他不愿意在日寇的刺刀下生活,辗转避难,颠沛流离,逝世于抗战胜利前夕。 清朝末年,严复、夏曾佑等人看中小说的巨大社会教化作用,企图借小说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流亡海外,创办《新小说》杂志,提倡“小说界革命”。自此,小说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包括“历史演义”在内的各种小说风起云涌。民国时期,此风相船,小说创作日趋势繁荣。蔡东藩是个爱国者,他为武昌起义、共和初建兴奋过,欢呼过,但不久即遭逢袁世凯窃国。蔡东藩幽愤时事,立志“借说部体裁,演历史故事”,以历史小说作为救国工具。自1916年至1926年的10年间,他夜以继日,笔耕不辍,陆续写成中国历代通俗演义11部,1040回,以小说形式再现了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的2166年间的中国历史,加上另撰的《西太后演义》,总计约七百余万字,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历史演义作家。出版以后,迅速风行,多次再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回 祀南郊司马开基 立东宫庸雏伏祸
第二回 堕诡计储君纳妇 慰痴情少女偷香
第三回 杨皇后枕膝留言 左贵嫔摅才上颂
第四回 图东吴羊祜定谋 讨西虏马隆奏捷
第五回 捣金陵数路并举 俘孙皓二将争功
第六回 纳群娃羊车恣幸 继外孙螟子乱宗
第七回 指御座讽谏无功 侍帝榻权豪擅政
第八回 怙势招殃杨氏赤族 逞凶灭纪贾后废姑
第九回 遭反噬楚王受戮 失后援周处捐躯
第十回 讽大廷徙戎著论 诱小吏侍宴肆淫
第十一回 草逆书醉酒逼储君 传伪敕称兵废悍后
第十二回 坠名楼名姝殉难 夺御玺御驾被迁
第十三回 迎惠帝反正除奸 杀王豹擅权拒谏
第十四回 操同室戈齐王毕命 中诈降计李特败亡
第十五回 讨逆蛮力平荆土 拒君命冤杀陆机
第十六回 刘刺史抗忠尽节 皇太弟挟驾还都
第十七回 刘渊拥众称汉王 张方恃强劫惠帝
第十八回 作盟主东海起兵 诛恶贼河间失势
第十九回 伪都督败回江左 呆皇帝暴毙宫中
第二十回 战阳平苟晞破贼垒 佐琅琊王导集名流
第二十一回 北宫纯力破群盗 太傅越擅杀诸臣
第二十二回 乘内乱刘聪据国 借外援猗卢受封
第二十三回 倾国出师权相毕命 覆巢同尽太尉知非
第二十四回 执天子洛中遭巨劫 起义旅关右迓亲王
第二十五回 贻书归母难化狼心 行酒为奴终遭鸩毒
第二十六回 诏江东愍帝征兵 援灵武麹允破虏
第二十七回 拘王浚羯胡吞蓟北 毙赵染晋相保关中
第二十八回 汉刘后进表救忠臣 晋陶侃合军破乱贼
第二十九回 小儿女突围求救 大皇帝衔璧投降
第三十回 牧守联盟奉笺劝进 君臣屈辱蒙难丧生
第三十一回 晋王睿称尊嗣统 汉主聪见鬼亡身
第三十二回 诛逆登基羊后专宠 乘衅独立石勒称王
第三十三回 段匹磾受擒失河朔 王处仲抗表叛江南
第三十四回 镇湘中谯王举义 失石头元帝惊心
第三十五回 逆贼横行廷臣受戮 皇灵失驭嗣子承宗
第三十六回 扶钱凤即席用谋 遣王含出兵犯顺
第三十七回 平大憝群臣进爵 立幼主太后临朝
第三十八回 召外臣庾亮激变 入内廷苏峻纵凶
第三十九回 温峤推诚迎陶侃 毛宝负剑救桓宣
第四十回 枭首逆戡乱成功 宥元舅顾亲屈法
第四十一回 察钤音异僧献技 失军律醉汉遭擒
第四十二回 并前赵石勒称尊 防中山徐遐泣谏
第四十三回 背顾命鸮子毁室 凛梦兆狐首归邱
第四十四回 尽愚孝适贻蜀乱 保遗孤终立代王
第四十五回 杀妻孥赵主寡恩 协君臣燕都却敌
第四十六回 议北伐蔡谟抗谏 篡西蜀李寿改元
第四十七回 饯刘翔晋臣受责 逐高钊燕主逞威
第四十八回 斩敌将进灭宇文部 违朝议徙镇襄阳城
第四十九回 擢桓温移督荆梁 降李势荡平巴蜀
第五十回 选将得人凉州破敌 筑宫渔色石氏宣淫
第五十一回 诛逆子纵火焚尸 责病主抗颜极谏
第五十二回 乘羯乱进攻反失利 弑赵主易位又遭囚
第五十三回 养子复宗冉闵复姓 孱主授首石氏垂亡
第五十四回 却桓温晋相贻书 灭冉魏燕王僭号
第五十五回 拒忠言殷浩丧师 射敌帅桓温得胜
第五十六回 逞刑戮苻生纵虐 盗淫威张祚杀身
第五十七回 具使才说下凉州 满恶贯变生秦阙
第五十八回 围广固慕容恪善谋 战东河诸葛攸败绩
第五十九回 谢安石应征变节 张天锡乘乱弑君
第六十回 失洛阳沈劲死义 阻石门桓温退师
第六十一回 慕容垂避祸奔秦 王景略统兵入洛
第六十二回 略燕地连摧敌将 拔邺城追掳孱王
第六十三回 海西公遭诬被废 昆仑婢产子承基
第六十四回 谒崇陵桓温见鬼 重正朔王猛留言
第六十五回 失姑臧凉主作降虏 守襄阳朱母筑斜城
第六十六回 救孤城谢玄却秦军 违众议苻坚窥晋室
第六十七回 山墅赌弈寇来不惊 淝水交锋兵多易败
第六十八回 结丁零再兴燕祚 索邺城申表秦庭
第六十九回 据渭北后秦独立 入阿房西燕称尊
第七十回 堕虏谋晋将逾绝涧 应童谣秦主缢新城
第七十一回 用僧言吕光还兵 依逆谋段随弑主
第七十二回 谋刺未成秦后死节 失营被获毛氏捐躯
第七十三回 拓跋珪创兴后魏 慕容垂讨灭丁零
第七十四回 智姚苌旋师惊噩梦 勇翟瑥斩将扫孱宗
第七十五回 失都城西燕被灭 压山寨北魏争雄
第七十六回 子逼母燕太后自尽 弟陵兄晋道子专权
第七十七回 殷仲堪倒柄授桓玄 张贵人逞凶弑孝武
第七十八回 迫诛奸称戈犯北阙 僭称尊遣将伐西秦
第七十九回 吕氏肆虐凉土分崩 燕祚祚衰魏兵深入
第八十回 拓跋珪转败为胜 慕容宝因怯出奔
第八十一回 攻旧都逆子忘天理 陷中山娇女作人奴
第八十二回 通叛党兰汗弑君 诛贼臣燕宗复国
第八十三回 再发难王恭受戮 好惑人孙泰伏诛
第八十四回 戕内史独全谢妇 杀太守复陷会稽
第八十五回 失荆州参军殉主 弃苑川乾归逃生
第八十六回 受逆报吕纂被戕 据偏隅李暠独立
第八十七回 扫残孽南燕定都 立奸叔东宫失位
第八十八回 吕隆累败降秦室 刘裕屡胜走孙恩
第八十九回 覆全军元显受诛 夺大位桓玄行逆
第九十回 贤孟妇助夫举义 勇刘军败贼入都
第九十一回 蒙江洲冯迁诛逆首 陷成都谯纵害疆臣
第九十二回 贪女色吞针欺僧侣 戕妇翁拥众号天主
第九十三回 葬爱妻遇变丧身 立犹子临终传位
第九十四回 得使才接眷还都 失兵机纵敌入险
第九十五回 覆孤城慕容超亡国 诛逆贼冯文起开基
第九十六回 何无忌战死豫章口 刘寄奴固守石头城
第九十七回 窜南交卢循毙命 平西蜀谯纵伏辜
第九十八回 南凉王愎谏致亡 西秦后败谋殉难
第九十九回 入荆州驱除异党 夺长安翦灭后秦
第一百回 招寇乱秦关再失 迫禅位晋祚永终

精彩书摘

却说树机能拥众造反,气焰甚盛,雍凉边境,多被劫掠,十室九空。晋 武帝本恐杂胡作乱,尝从雍凉二州故土,析置秦州,并遣胡烈为秦州刺史, 令他屯兵镇守,严防胡人。胡烈莅任,甫及一年,树机能便即蠢动。烈当然 督兵往讨,与树机能对垒争锋。树机能确是乖巧,先用老弱残众,出来诱敌 ,略经交战,马上遁去。烈三战三胜,便藐视树机能。树机能乃自来挑战, 待烈出营,即麾众倒退,烈追赶一程,树机能退走一程,至烈欲收军回来, 他又拨转马头,作进逼状。好几次相持不舍,激得胡烈性起,向前直追,约 行数十里,见前面都是乱山深箐,险恶得很,树机能部下,统向山谷中跑人 ,杳无人影。烈未免惶惑,且未知此处地名,只好勒兵不进,谁知山冈上一 声胡哨,竟张起一面叛旗,旗下立着一个番酋,戟手南指,口中呶呶不休, 大约是辱骂晋军。无非诱敌。烈又忍耐不住,策马当先,驰人山中。霎时间 叛胡四起,把晋军截作数段,烈冲突不出,身受数创,创重身亡,部下军士 ,大半陷没,逃归的不过数人。看官听着!这地方叫作万斛堆,山上立着的 番酋,就是秃发树机能。树机能既诱杀胡烈,势益猖獗,西陲大震。 扶风王司马亮,方都督雍凉军事,急遣将军刘旗往援。旗闻胡烈败没, 不敢进击,但在中道逗留。那寇警日甚一日,连洛都中亦屡有急报,上下震 惊。武帝乃传诏责亮,贬亮为车骑将军,并饬亮执送刘旗,处以死刑。亮复 称节度无方,咎在臣亮,乞免刘旗死罪。武帝更下诏道:“若罪不在旗,当 有他属。”因将亮免官召归,另简尚书右鉴为安西将军,都督秦州军事,出 讨树机能。更命前河南尹杜预为秦州刺史,兼轻车将军。预与鉴素有宿嫌, 鉴欲借此陷预,遂令预孤军出战,不得延期。预知鉴有意为难,复书辩驳, 大致说是“胡马方肥,势又甚盛,不可轻敌。且官军远行乏粮,更难久持, 宜并力运足刍米,待至来春大进,方可平“虏”等语。鉴得书大怒,即劾预 张皇寇势,挠阻士心。有诏遣御史至秦州,囚预入都,械付廷尉。亏得预为 皇室懿亲,曾尚帝姑高陆公主,内线一通,便有人出来解免,想总不外杨后 等人。援照议亲减罪故例,准他图功自赎。预才得出狱,还归私宅。那石鉴 一再发兵,统被树机能击退,日久无功。忮忌如是,怎能有成?到了泰始七 年,树机能且与北地叛胡,互相连结,进围金城。凉州刺史牵弘,复为所杀 。从前高平公陈骞,尝言:“胡烈牵弘,有勇无谋,不堪重任。”武帝以为 讳言,及二将先后阵亡,方悔不用骞议,但已是无及了。 于是趁着秋猕时候,再简将帅,特任鲁公兼车骑将军贾充,都督秦凉二 州军事。这诏一下,累得贾充日夕彷徨,不知所措。他本来没甚韬略,徒靠 着诌媚逢迎伎俩,得列元勋,看官阅过上文,应知他有两大功劳,第一着是 与弑魏主,第二着是劝立冢子。嗣是邀殊宠,位上公,蟠踞朝堂,党同伐异 。太尉临淮公荀凯,侍中苟勖,越骑校尉冯统,皆与充友善,朋比为奸,独 侍中任额,中书令庾纯,刚直守正,不肯附充。充长女荃又为齐王攸妃,恺 等恐他威焰日加,必为后患,可巧武帝择将西征,遂人内密陈,请命充都督 秦凉。武帝竞允所请,骤然颁下诏书,迅雷不及掩耳,几令充莫名其妙。及 仔细探听,方知由任凯等所荐举。外示推崇,实是排斥,不由得懊恨异常, 但又无法推辞,只好托词募兵,迁延数月;到了寒信迭催,不便再挨,只好 硬着头皮,上朝辞行。百僚往饯夕阳亭,盛筵相待,酒至半酣,充离座更衣 ,荀勖亦起身随人,两人得一处密谈。充皱眉道:“我实不愿有此行,公可 为我设策否?”勖答道:“公为朝廷宰辅,乃受制一夫,煞是可恨。勖为公 筹划已久,苦无良策,近得宫中消息,却有一隙可乘,若得成事,公自得免 远行了。”充问有何事?勖又道:“闻主上为太子议婚,公尚有二女待字, 何不乘此营谋,倘蒙俞允,是遣嫁在迩,主上亦不使公行了。”充狞笑道: “恐无此福。”勖凑机道:“事在人为。”说至此,又与充附耳数语。充喜 出望外,向勖再拜,恨不得跪下磕头。极力形容。勖慌忙答礼,握手并出, 还座畅饮。待至日暮兴阑,彼此方才告别。充徐徐就道,每日不过行了数里 ,老天有意做人美,竟连宵降雪,变成一个粉妆玉琢的世界,千山皆白,飞 鸟不通,何况这远行军士呢?充即遣使飞奏,说是雨雪载涂,难以行道,惟 有待晴苒往一法。果然皇恩浩荡,曲体军心,便令充折回都门,缓日起程。 充喜如所期,匆匆还都。时来福凑,皇太子结婚问题,竞被充运动到手,得 将三女许字青宫,这正是一大喜事,差不多似锦上添花。 原来太子衷年已十二,武帝欲为他择配,拟纳卫罐女为太子妃。充妻郭 槐,早思将己女许配太子,暗地里纳赂宫人,托她们向杨后处说合。妇人家 耳朵最软,屡经左右提及贾女,说她如何有德,如何有才,不由得艳羡起来 ,便乘武帝入宫时,劝纳贾女为冢妇。武帝摇首道:“不可,不可。”杨后 惊问何因?武帝道:“我意愿聘卫女,不愿聘贾女。卫氏种贤,并且多子, 女貌秀美,身长面白,贾氏种妒,子息不蕃,女貌丑劣,身短面黑,两家相 较,优劣不同,难道舍长取短么?”初意原是不差。杨后道:“闻贾女颇有 才德,陛下不应固执成见,坐失佳妇。”武帝仍然不答。杨后又固请武帝访 问群臣,证明可否。武帝方略略点首。越宿召群臣入宴,与论太子婚事,苟 勖正得列座,力言贾女贤淑,宜配储君。再加荀增冯统,亦极口称赞贾女, 说得天花乱坠,娓娓动听。武帝不觉移情,便问:“贾充共有几女?”苟勖 答道:“充前妻生二女,已经出嫁,后妻生二女,尚未字人。”武帝又问: “未字二女,年龄几何?”勖又答道:“臣闻他季女最美,年方十一,正好 人配青宫。”武帝道:“十一岁未免太幼。”瑾即接口道:“还是贾氏三女 ,已十有四龄,貌虽未及幼女,才德比幼女为优,女子尚德不尚色,还请圣 裁!”好一个有德女子,请看将来。武帝道:“既如此说,不如叫贾氏三女 ,入配吾儿。”勖等闻言,便离席拜贺。媒人做成了,我且当为媒人贺喜。 武帝也有喜色,再令勖等入席,续饮数巡,方撤席而散。是日充正还都,苟 勖等一出殿门,便欢天喜地,跑往贾府称贺去了。 小子走笔至此,更不得不将贾充二妻,详叙一番。充本娶魏中书令李丰 女为妇,颇有才行,生下二女,长名荃,便是齐王攸妃,次名浚,亦得适名 门。李丰前为司马师所杀,充妻李氏,亦坐父罪被戍,与充诀别,自往戍所 。充不耐鳏居,更娶城阳太守郭配女,叫做郭槐。槐性妒悍,为充所惮,晋 武践阼,颁诏大赦,李氏蒙恩释归。留居母家。武帝方感贾充旧惠,即对司 马昭固请立长之功。特别隆宠,命得置左右夫人。充母柳氏,亦嘱充迎还故 妇,郭槐攘袂忿争道:“佐命荣封,惟我得受,李氏乃一罪奴,怎得与我并 等?”充素畏阃威,未便逆命,只好委曲答诏,托言臣无大功,不敢当两夫 人盛礼。武帝还道他谦卑自牧。哪知是河东狮吼,从中作梗哩。俗称惧内多 富,充之富贵,想即出此。已而长女荃得为齐王攸妃,复欲替母设法,令得 迎还。充终畏郭槐,但筑室居李,未尝往来。荃至充前,吁请一往,充仍不 许。及充奉命西行,荃复与妹浚同往劝充,求充会母,甚至叩头流血,尚不 见允。郭槐却妒上加妒,定欲将己女人配东宫,与荃比势。她有二女,长名 南风,幼名午,南风矮胖不文,午虽短小,尚有姣容。此次与太子为配,正 是矮而且胖的贾南风。贾充闻武帝俯允婚事,自然笑逐颜开,对着荀勖等人 ,称谢不置。还有屏后探信的郭槐,得着这个好消息,真个是喜从天降,愉 快莫名。自是备办奁具,五日不忙。充亦几无暇晷,把西征事搁在脑后,就 是武帝也并不问及。至年暮下诏,仍令充复居原职,两老二小,团困过年, 快意更可知了。 P9-12

前言/序言

  《晋书》百三十卷,相传为唐臣房乔等所撰,盖采集晋朝十有八家之制 作,及北魏崔鸿所著之《十六国春秋》等书,会而通之,以成此书。独宣武 二帝纪,与陆机、王羲之传论,出自唐太宗手笔,故概以御撰称之,义在尊 王,无足怪也。后书评论《晋书》之得失,不一而足,而涑水《通鉴》、紫 阳《纲目》叙述晋事,书法与《晋书》相出入者,亦不胜举焉。愚谓当今之 时,以古为鉴,不必问其史笔之得失,但当察其史事之变迁。两晋之史事繁 矣,即此内讧外侮之复杂,仆已更难详。宫闱之祸,启自武元,藩王之祸, 肇自汝南,胡虏之祸,发自元海;卒致铜驼荆棘,蒿目苍凉,鳌坠三山,鲸 吞九服,君主受青衣之辱,后妃遭赭寇之污,此西晋内讧外侮之大较也。王 敦也,苏峻也,陈敏、杜弢、祖约也,孙恩、卢循、徐道复也,而桓玄则为 篡逆之尤,此东晋内讧之最大者。二赵也,三秦也,四燕五凉也,成夏也, 而拓跋魏则为强胡之首,此为东晋外侮之最甚者。盖观于东西两晋之一百五 十六年中,除晋武开国二十余年外,无在非祸乱侵寻之日,不有内讧,即有 外侮。甚矣哉!有史以来未有若两晋祸乱之烈也。夫内政失修,则内讧必起 ,内讧起则外侮即乘之而入,木朽虫生,墙罅蚁入,自古皆然,晋特其较著 耳。鄙人愧非论史才,但据历代之事实,编为演义,自南北朝以迄民国,不 下十数册,大旨在即古证今,惩恶劝善,而于《两晋演义》之着手,则于内 讧外侮之所由始,尤三致意焉。盖今日之大患,不在外而在内,内讧迭起而 未艾,吾恐五胡十六国之祸,不特两晋为然,而两晋即今日之前车也。天下 宁有蚌鹬相争,而不授渔人之利乎?若夫辨忠奸,别贞淫,抉明昧,核是非 ,则为书中应有之余义,非敢谓上附作者之林,亦聊以寓劝戒之意云尔。惟 书成仓猝,不免诖误,匡我未逮,是所望于阅者诸君。 中华民国十三年夏 正季秋之月,古越蔡东帆自叙于临江寄庐。
风云际会,英雄辈出:两晋乱世的波澜壮阔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两晋时期无疑是一段充满剧变、动荡与变革的时代。它承接了汉末的乱世余晖,又孕育了南北朝的对峙格局,这三百多年的历史,既有王朝更迭的惊心动魄,也有民族融合的跌宕起伏,更有文人雅士的风流韵事。 “两晋”之名,源于其前后两个朝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的西晋和东晋。西晋,作为三国归晋后的第一个统一王朝,仅存在了短短五十年,却留下了“八王之乱”的政治混乱与“五胡乱华”的民族悲剧,犹如一颗璀璨却短暂的流星,划破了中国历史的天空。而东晋,则是在风雨飘摇中,由衣冠南渡的士族在江南建立的偏安政权,历经百年,虽无统一之功,却在文化传承、士族精神的维系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部《两晋演义》所描绘的,正是这样一个风云际会、英雄辈出的时代。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藩篱,亲历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触摸那些在史书中闪耀着光芒的传奇人物。 西晋:短暂的辉煌与无尽的颓败 故事的开端,将从司马氏篡魏建晋开始。读者将看到,如何在曹操奠定的坚实政治基础上,司马懿一代代蓄力,最终由其孙司马炎一举灭吴,结束了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统一的西晋王朝。这是一个看似辉煌的开端,然而,盛世的背后,已暗流涌动。 我们将深入探究西晋王朝从开国的“太康盛世”到走向衰败的全过程。读者将目睹那些被权力欲望腐蚀的皇室成员,他们是如何在宫廷的阴影中策划阴谋,又如何在权力的漩涡中互相倾轧。“八王之乱”并非简单的权力斗争,而是西晋王朝内部深层矛盾的总爆发。从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到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再到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以及最终的东海王司马越,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场血腥的内战,一次对国家根基的撕裂。这些王爷们为了争夺虚无缥缈的皇权,不惜将国家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将无数生灵涂炭。 同时,读者也将了解到,在中原大地日益衰败的同时,北方少数民族的力量正在悄然壮大。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民族,在汉末以来与汉族的长期互动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在西晋内乱的真空期,这些民族的首领抓住机会,纷纷建立政权,并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中原,最终导致了“五胡乱华”的悲剧。读者将看到,那些曾经繁华的城池如何在战火中化为焦土,多少汉族百姓流离失所,甚至惨遭屠戮。慕容鲜卑的勇猛,石勒的狡诈,刘曜的残暴,冉闵的血腥复仇,这些鲜活的人物和残酷的事件,将让读者深刻体会到那个时代的动荡与绝望。 然而,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有不屈的脊梁。在五胡的铁蹄下,仍有无数的汉族将士在殊死抵抗,也有无数的文人志士在忧国忧民。他们的故事,将展现那个时代人性的光辉与坚韧。 东晋:衣冠南渡与江南的崛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西晋覆灭的巨大悲痛中,一股新的力量开始集结。从北方逃亡而来的汉族士族,在晋室宗亲司马睿的带领下,于江南建立东晋王朝。这便是著名的“衣冠南渡”。读者将跟随这些曾经的北方贵族,经历漫长而艰辛的南迁之路。他们携带着故土的记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来到了水草丰美的江南地区。 东晋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它饱受北方政权的威胁,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读者将看到,晋元帝司马睿如何在江南站稳脚跟,王导、周顗等大臣如何辅佐他,稳定局势。“过江诸人,皆是衣冠”不仅仅是一句感叹,更是对那个时代士族身份的认同,他们带来了新的政治制度、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深刻地改变了江南的面貌。 东晋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挑战与妥协的篇章。我们将看到,东晋王朝如何与北方强大的前赵、后赵、前秦、后秦等政权进行殊死搏斗。“淝水之战”无疑是东晋历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读者将亲历那场以少胜多的奇迹,感受谢安运筹帷幄的智慧,谢玄、谢琰等将领的英勇善战,以及晋军士兵们的顽强拼搏。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东晋的统治,更是汉族文化得以在南方延续的关键。 然而,东晋的内政也并非安稳。门阀政治的形成,使得士族集团成为影响朝政的重要力量。读者将看到,门阀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士族对皇权的制约。同时,东晋也涌现出无数的名臣良将,如忠心耿耿的陶侃,足智多谋的王导,以及为国捐躯的祖逖、温峤等。他们的功绩,为东晋王朝的延续注入了生命力。 风流人物,千古绝唱 除了宏大的历史事件,《两晋演义》更将聚焦于那些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 在西晋,我们能看到魏晋风度最典型的代表——竹林七贤。他们是乱世中的隐士,也是精神的自由者。嵇康的狂放不羁,阮籍的佯狂避世,山涛的豁达洒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着那个时代的污浊与压抑,他们的思想与行为,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还有那些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权臣杨骏,以及最终权倾朝野的石勒、刘曜,他们身上既有政治家的野心与魄力,也有乱世枭雄的残忍与血腥。 来到东晋,我们更能领略到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采。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对人生哲思的深刻体现。读者将仿佛置身于曲水流觞的雅集之中,感受文人墨客的风流与才情。还有谢安,一位将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完美结合的宰相,他的闲适中蕴含着对国家安危的洞察,他的风度成为后世的楷模。陶渊明,虽然生活在东晋末期,但他避世归隐,田园牧歌式的诗歌,为那个充满战乱与压抑的时代,注入了一抹宁静的色彩。 此外,还有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领,如坚持北伐的祖逖,以“埋头苦干”闻名的陶侃,以及为国捐躯的温嶠。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家国情怀,他们的故事,是那个时代不屈精神的写照。 文化传承与民族融合 两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北方战乱和民族冲突的背景下,汉族的文化精华得以在南方得到保存和发展。道教在此时得到蓬勃发展,佛教也开始在中原地区传播,与本土文化相互影响。文学艺术方面,玄言诗、山水诗繁荣,书法、绘画艺术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同时,两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虽然“五胡乱华”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在这场历史的洪流中,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在悄然进行。汉族文化深刻影响了北方少数民族,而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也为中原文明注入了新的元素。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两晋演义》:历史的镜鉴,人性的舞台 《两晋演义》以史为骨,以人为魂,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故事的叙述,更是一次对人性、权力、国家命运的深刻探讨。 读者将在这部书中看到,统一的诱惑与分裂的危机,权力的腐蚀与人性的挣扎,民族的冲突与文化的交融。两晋三百年的兴衰,既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镜鉴。它让我们反思,一个王朝的兴衰,是如何在政治的腐败、内耗与外部的威胁中一步步走向毁灭;也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的智慧、勇气与善良,依然能够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这部《两晋演义》,旨在用生动翔实的笔触,还原那个充满血与火、智慧与情感的时代,让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亲身感受两晋王朝的悲欢离合,领略那一代人的风采与抉择,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感悟人生的真谛。它是一段关于兴衰、关于英雄、关于文化、关于民族的故事,值得我们深入品读,细细回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真的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打开书本,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质感,首先就给人一种郑重对待历史的态度。内页的字体选择适中,使得长篇的阅读体验非常友好,眼睛不易疲劳。当然,内容方面,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玄学思潮兴起及其对政治生态影响的探讨。不同于某些只关注表层政治斗争的书籍,这部演义深入挖掘了“竹林七贤”们那种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是如何在现实政治的泥潭中,被异化、被利用,最终成为士大夫阶层自我麻醉或表达抗议的一种独特方式。作者在描述嵇康的遭遇时,那种对独立人格被摧折的痛惜,读来令人动容。书中对具体人物的性格侧写也极为到位,比如司马懿的深沉隐忍与曹操的豪迈外露之间的对比,通过一系列精彩的对话和行动展现出来,使得人物形象饱满立体,绝非扁平化的脸谱。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脉络清晰得令人赞叹,它成功地将两晋近百年的风云变幻,浓缩在了一个既有故事性又具备一定历史深度的框架之内。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五胡乱华”这一重大转折点时的笔法,那种从繁盛到衰亡的巨大落差,处理得极具张力。他没有采用过度煽情的方式,而是通过对边疆民族复杂心理的刻画,以及对晋廷内部腐朽无能的冷静描摹,自然而然地营造出一种“天道不佑”的氛围。插图的价值也体现出来了,它们为那些抽象的地名和不熟悉的人物提供了直观的视觉参照,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人在跟进复杂战局和权力结构时,脑海中总能浮现出相应的画面感。总而言之,这本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故事集,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权力和时代悲剧的深刻剖析,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这部《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两晋演义》的插图版本,简直是为我这种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充满好奇的读者量身定做的瑰宝。光是那厚重的装帧和扉页上那几幅古朴的插画,就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士族与寒门、玄学与权谋交织的年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匠心独运。他没有将历史简单地描绘成帝王将相的流水账,而是将视角投向了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物,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忠诚与背叛,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对于王与马共天下的那种微妙平衡,以及随后司马氏如何一步步蚕食东吴、曹魏权力的过程,叙述得既有宏大的历史格局,又不失细节的生动性。读起来,历史仿佛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充满戏剧张力的舞台剧。那些精彩的战役场景,如石亭之战的智斗,或是淮南三叛的愚忠,在文字的渲染下,跃然纸上,让人热血沸腾,忍不住会去揣摩当时决策者的心理活动。即便是那些篇幅不长的侧面描写,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立体感,让人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更人性化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一直觉得通俗历史读物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通俗易懂”与“史料的准确性”。但拿到这本《两晋演义》,我的疑虑立刻烟消云散了。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他对魏晋时期那种特有的文化氛围把握得极为精准。那种“竹林七贤”式的清谈放浪与朝堂上的钩心斗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差感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名士风度”的方式,他没有将他们神化,而是揭示了光鲜外表下隐藏的政治考量与生存智慧。比如对裴頠、张华这些人物的描绘,他们如何在乱世中以儒家的理想主义在残酷的现实中寻求平衡点,那种内心的煎熬和挣扎,读来令人唏嘘。插图的运用也非常巧妙,它们并非简单的配图,而是起到了一种视觉导引的作用,尤其是在描绘洛阳宫阙的繁华景象或边塞战场的萧瑟气氛时,更增添了一份沉浸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典雅而不失流畅,即便是对于不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也能轻松跟进故事的主线。

评分

坦白说,过去我对“两晋”这段历史一直感觉比较晦涩,主要是因为文献记载的碎片化和思想流派的复杂性。但是这本《两晋演义》给我的感受是,它像一位技艺高超的说书人,将那些错综复杂的家族恩怨、权力更迭,用一种极富节奏感和戏剧张力的方式娓娓道来。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不同地域势力,例如关中、江南士族之间的文化冲突和利益博弈的细致梳理。他清晰地勾勒出了门阀制度的根基是如何一步步巩固,又是如何在后来的动荡中体现其局限性。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为了查阅旁边的注脚,而是因为某些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对话实在太精妙了,让人忍不住回味。尤其是在描述永嘉之乱和“衣冠南渡”时,那种山河破碎的悲凉感,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刻画被放大到了极致。文字的温度和历史的厚重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在惊叹于历史的磅礴之余,也深感个体的渺小与无力,极具感染力。

评分

内容比较通俗,内部配有插图,印刷较好字也比较大!

评分

老爸很喜欢 一口气买了三本 现在每天抱着书看呢

评分

快递很快,内容很好看,喜欢。

评分

超喜欢超喜欢,好书不用言语解释

评分

挺好的书,一直在看,价格也实惠

评分

借用其他人的书评,"读蔡先生的书可以导你入门,且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从这个意味上说,真的是厥功甚伟了。”

评分

书的纸质和印刷较佳,字体适中。

评分

是正品无疑!书质量不错,发货很快,也实惠!

评分

好东西 喜欢 好东西 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