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双面人物志:生死的节奏海顿莫扎特画传》主要介绍海顿和莫扎特的画传。莫扎特画传简介: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1756年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城的一个宫廷乐师之家。从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音乐。5岁开始登台演出,1763年起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了漫游整个欧洲大陆的旅行演出。到过巴黎、伦敦、意大利、慕尼黑、维也纳等许多地方,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的轰动。1781年定居维也纳,走上艰难的自由音乐家创作道路。1791年贫困交加的莫扎特在维也纳逝世,享年35岁。
《双面人物志:生死的节奏莫扎特画传》描述了莫扎特从出生到辞世的一生,再现了他的成长历程,奋斗精神,音乐成就和家庭、社会、时代对他的影响。书中配有大量珍贵的图片,以及一些手稿和乐谱片段,既是一部音乐奇才的成长史,也是一部18世纪欧洲的风情史。
海顿画传简介:
约瑟夫·海顿,奥地利作曲家,1732年4月1日生于奥匈边境下奥地利的洛劳村。6岁起接受音乐启蒙教育。7岁成为教堂唱诗班歌童,并学习文化、音乐知识。1791年、1794年两次赴英国,指挥管弦乐队并创作乐曲。l792年被牛津大学授予音乐博士学位。1804年被封为维也纳“荣誉公民”。1809年5月逝世于维也纳。在海顿近6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尝试过当时所有的音乐形式,是世界上勤奋的音乐家之一。
《双面人物志:生死的节奏海顿画传》讲述了海顿从出生到辞世的一生,再现了他的成长历程,奋斗精神,音乐成就和家庭、社会、时代对他的影响。书中配有大量珍贵的图片,以及一些手稿和乐谱片段,既是一部音乐奇才的成长史,也是一部18世纪欧洲的风情史。
作者简介
王海峰,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音乐教育委员会理事,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主任、副教授。198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7年赴美国奥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进行音乐教育学术交流,被奥克拉荷马杜兰特市授予荣誉市民。注重学术研究,在《人民音乐》、《艺术百家》、《音乐创作》等专业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并参编了多部高师音乐教材。
张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淮安市音乐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淮阴师范学院音乐系副主任,副教授。198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多次参加国内外教育学术交流,注重学术研究,在《艺术百家》、《音乐教育》、《人民音乐》等专业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并参编了多部高师音乐教材。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爱莫扎特,视他为音乐的基督……
——柴可夫斯基
身为天才的莫扎特,拥有雅致的品位。
——德彪西
在音乐历史中有这样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约瑟夫·马克利斯
他是交响乐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没有他,也就没有莫扎特、贝多芬……
——柴科夫斯基
从海顿那里我才一次学会了写作四重奏的真正方法。
——莫扎特
目录
海顿画传
引子/7
1.音乐启蒙/8
2.海因堡/11
3.唱诗班歌手/13
4.又用功又调皮的男孩子/14
5.险些成为男阉歌手/17
6.接连遇上好心人/19
7.初出茅庐/22
8.善交朋友的海顿/24
9.弦乐四重奏之父/29
10.婚姻/31
11.埃斯特哈齐乐队的副乐长/33
12.韦尔纳/36
13.埃斯特哈齐宫殿里的“海顿老爹”/37
14.《告别交响曲》/41
15.鲁姬亚·波尔切利/43
16.海顿作品千奇百怪的标题/44
17.《十架七言》/45
18.认识莫扎特/50
19.托斯托/53
20.喜从天降/54
21.旗开得胜/58
22.海顿在伦敦的几则逸事/61
23.普列耶尔/66
24.“亨德尔是我们一切人的先师!”/67
25.海顿与贝多芬的交往/69
26.最后六部交响曲/72
27.故乡行/76
28.六部弥撒曲/77
29.《创世记》/79
30.《神佑吾王弗兰兹》/82
31.《四季》/86
32.生命的最后几年/88
33.弥留之际/90
34.成就与贡献/94
海顿年表/96
莫扎特画传
引子/4
1.家有神童/6
2.一鸣惊人/10
3.富有想象力的计划/14
4.巴黎/15
5.伦敦/17
6.荷兰/19
7.返回萨尔茨堡/21
8.天花与歌剧/23
9.初访意大利/25
10.脾气暴躁的新雇主/28
11.年轻的囚徒/30
12.暂时的自由/33
13.曼海姆/35
14.阿萝西娅/37
15.伤心的巴黎/39
16.自投罗网/44
17.锋芒初露/46
18.冲出牢笼/48
19.《后宫诱逃》/51
20.结婚/53
21.共济会会员莫扎特/59
22.败家夫妻/61
23.“海顿老爹”/63
24.《费加罗的婚礼》/66
25.音乐顽童/69
26.《唐璜》/71
27.宫廷乐长/73
28.《女人心》/75
29.永别海顿/80
30.《魔笛》/82
31.《安魂曲》/86
32.简陋的葬礼/90
莫扎特年表/92
前言/序言
有人说, “音乐是上帝的语言”,那么,欣赏音乐则是一种同上帝对话的审美活动过程。美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审美趣味是不同的。高尔基说过: “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欣赏音乐通常分为:官能的欣赏、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三个阶段。要运用官能、感情与理智三方面全面地欣赏一部作品就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一部作品,总是表现了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所以要比较深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就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点。作曲家由于生活环境、文化素养、个人性格方面的差异,即使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创造同样的题材也会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莫扎特由于长年的畸形的演艺生涯,使他格外呼唤人性。因此,他的音乐清澈透明,富有表情。贝多芬一生磨难多多且处于社会的重大变革时期,所以他的音乐多具有史诗性特点,如《英雄》、 《命运》、《合唱》等交响曲,他以充满强烈生命欲望的音符,用英雄胜利凯旋表达了对祖国、对人生、对世界美好未来的向往。
2.掌握各民族音乐语言的特征
一切艺术创作都根植于民族。不同民族的音乐语言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作曲家在创作时运用各种各样的音乐语言,有的精练,有的夸张,有的细致人微,有的狂放不羁……俄国作曲家格林卡说: “创作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不过是把它们编成曲子而已。”熟悉各民族的音乐语言,对于把握音乐的风格及写作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3.注意作品的标题
器乐作品有“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之分,欣赏标题音乐必须了解作品的标题内容,如《田园》交响曲,贝多芬称它为: “对农村生活的回忆。”贝多芬用标题注解了这部作品的主旨: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用它那优美动听、如泣如诉的音乐语言讲述了一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悲剧。“非标题音乐”在欧洲叫“纯音乐”,这种音乐的标题本身,没有体现出标题属性,如《G大调奏鸣曲》。也就是说,标题中的文字没有说明音乐将要表达的内容、形象及情感特征。
探寻文明深处的哲思:一部关于人类命运与宇宙奥秘的宏大叙事 引言:历史的洪流与个体的抉择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其中时而涌现出波澜壮阔的时代篇章,时而又暗流涌动着个体生命与宏大叙事的张力。我们试图通过梳理那些塑造了人类精神面貌的关键历史节点,来理解“生”与“死”这对永恒命题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语境下的深刻内涵。 本书并非聚焦于音乐巨匠的生平轶事,亦非对特定艺术流派的风格解析。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存在”本身的深层探讨,试图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捕捉那些关于人性、道德、技术革新与自然规律的交汇点。我们将跨越地理与时间的界限,探究不同文明如何处理其内部的矛盾,如何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以及最终,如何理解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一部分:文明的奠基与原初的秩序 本部分着眼于人类社会结构形成的初期阶段,重点剖析早期神话、宗教信仰体系如何构建起社会赖以生存的道德准则与宇宙观。 一、泥土与星辰:早期人类对“秩序”的构建 农耕社会的诞生与时间观念的演变: 深入分析农业革命如何改变了人类对时间流逝的感知。从游猎采集的即时性需求到定居生活的季节循环,这种转变如何催生了早期的历法系统和对“永恒”的初步想象。我们探讨了尼罗河、两河流域等早期文明中,对水文规律的模仿如何延伸至对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论证。 神谕与律法:约束人性的最初尝试: 考察美索不达米亚的《汉谟拉比法典》与古埃及的“玛阿特”(Ma'at)概念。它们是人类试图用外在力量规范内部冲动的首次大规模尝试。这种规范是基于对“天道”的敬畏,还是对社群生存的实用主义考量?我们在字里行间追溯那些刻在石碑上的权力边界。 生命周期的原型叙事: 分析早期文化中对出生、成人礼、死亡的仪式化处理。这些仪式不仅是社会身份的标记,更是对生命有限性的一种集体心理调适。例如,古希腊悲剧对命运(Moira)的强调,如何预示了人类对“不可抗力”的深刻认知。 二、哲学的觉醒: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 当城邦兴起,个体意识开始萌芽,人类开始质疑既定的神话框架。 轴心时代的回响: 重点研究公元前数百年间,欧亚大陆主要文明中哲学思想的集中爆发。苏格拉底对“未经审视的生活”的批判,佛陀对“苦”的根源的探寻,以及儒家对“仁”与“礼”的实践性要求,揭示了人类精神从依赖外部权威转向内部反思的巨大转折。这种内省,是现代个体意识的真正起点。 辩证法的萌芽与对立统一的思考: 分析古希腊的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等人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试图理解世界万物的变动不居。这不仅仅是科学的开端,更是对“变化即是永恒”这一深刻哲理的早期捕捉。 第二部分:世界的重构与认知的边界拓展 本部分关注技术、地理大发现与科学革命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感知自身与世界的模式,特别是对“有限性”的冲击。 一、地理的扩张与视角的倾斜 航海时代的冲击: 详述大航海时代如何打破了传统世界地图的中心性结构。当欧洲探险家踏足新大陆,旧有的地理知识体系随之崩溃。这种“发现”与其说是对新土地的占有,不如说是对自身世界观边界的强行拓宽。对未知疆域的探索,映射出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挑战。 新物种与旧分类学的冲突: 新发现的动植物物种,对当时基于亚里士多德式的自然分类法构成了严峻考验。我们探讨了这种知识体系的危机如何间接推动了后来的系统生物学和分类学的发展,是人类试图将“混乱”重新纳入“可理解范围”的努力。 二、科学的胜利与新的“神话” 牛顿体系的建立与决定论的兴盛: 分析牛顿力学如何提供了一个高度精确、可预测的宇宙模型。这在一定程度上“祛魅”了传统宗教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权,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新的、技术化的宿命论——如果宇宙是一台巨大的机器,那么人类的自由意志在哪里? 工业革命对生命节奏的加速: 工业化进程对传统农耕节奏的颠覆是剧烈的。蒸汽机、工厂的轰鸣声取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律。本书分析了这种人造加速如何改变了人与劳动的关系,以及对“效率”的盲目崇拜如何成为新的时代精神。我们审视了早期工厂工人的生活状态,他们是如何在这种高强度的、非自然的时间结构中努力维持个体生命完整性的。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困境与存在主义的回响 进入近现代,随着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对个体价值和意义的追问变得尤为迫切。 一、理性的反噬与人性的幽暗面 技术的异化与权力的集中: 考察两次世界大战及其背后的技术逻辑。当工业化的效率被用于大规模杀戮时,人类开始深刻反思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至上主义。科技的“中立性”被证明是伪命题,技术本身携带的伦理倾向,决定了其使用者的目的。 弗洛伊德与潜意识的深渊: 探讨心理学对人类心智的“革命性”揭示。如果意识只是冰山一角,那么驱动人类行为的,往往是那些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和控制的“非理性”力量。这彻底颠覆了古典哲学中将“理性人”视为行为主体的观念。 二、个体在“无意义”中的建构 萨特与加缪的追问: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存在主义哲学对“目的性缺失”的回应。当宏大的宗教叙事和线性历史观崩溃后,个体如何为自己的存在赋予价值?我们并非探讨他们的个人经历,而是聚焦于“荒谬感”的哲学处理:是选择反抗、接受还是逃避?这种对“自由的重负”的承受,构成了现代人精神图景的核心。 后现代的解构与多重现实: 分析信息爆炸时代对“真实”概念的侵蚀。当符号和图像的生产速度远超其所指涉的实体时,我们所处的现实变得支离破碎。这种多重现实的景观,对我们理解“生”的确定性和“死”的终结性,带来了新的挑战。 结论:在有限性中寻找无限的共鸣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个超越具体人物传记的框架,用以审视人类历史中关于“生命节奏”的深刻主题。我们看到,无论是古代祭司对星辰运行的模仿,还是现代物理学家对基本粒子的探索,人类的终极努力始终在于试图理解并掌控那股驱动一切、最终也必然将一切带走的“节奏”——那个既是自然规律的铁律,也是个体生命独特脉搏的体现。理解这种节奏,就是理解我们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