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为什么是他们:来自名师的教育智慧》以20多位当代中小学著名教师为写作对象,展示他们的从教生涯,追寻他们的成长历程和规律,总结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探求他们的成功带给人们的教育启示,以期全方位展示这些名师的教育智慧,引发中小学教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和自身专业发展的思考,激发师范生努力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热情。《为什么是他们:来自名师的教育智慧》可作为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进行专业教育的教材,也可供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使用。     
作者简介
       马敏,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教育部首届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编写组主要专家,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历史)评审组成员,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重点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6部,主编学术著作7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学术成果多次获奖。
    何祥林,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北省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长、湖北省教育工会常委、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高校心理教育与咨询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学术著作7部。其中,《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新论》一书被教育部评为“2009年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
    杨卫东,男,江汉大学校长,教授,中共武汉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1954年11月出生,湖北武汉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82年初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5年初武汉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历任武汉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武汉市国资办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国资委主任、党组书记等职。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一辈子学做人师
——记全国名师于漪
“童心母爱”一腔血,60多载勤耕耘
——记全国名师斯霞
赤子之心教语文,戴着镣铐跳好舞
——记全国名师钱梦龙
让农民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
——记全国名师杨瑞清
素质教育的改革先行者
——记全国名师魏书生
50年谱写儿童教育的诗篇
——记全国名师李吉林
用力地活着才有丰厚的回报
——记全国名师张思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记全国名师于永正
不断超越自我
——记全国名师任勇
语文教学改革的开拓者
——记全国名师洪镇涛
追逐在教育科研路上
——记全国名师龚眷燕
让孩子在“玩”中享受学习
——记全国名师张化万
绿色语文  诗意人生
——记全国名师赵谦翔
让主题教学贯穿课堂
——记全国名师窦桂梅
爱·奉献·进取
——记全国名师杜毓贞
痴迷于教学天堂的魔法师
——记全国名师黄爱华
从普通教师到专家型教师
——记全国名师刘兆义
从乡村中学讲台走进大学教学殿堂
——记全国名师王后雄
没教过英语的英语教学改革急先锋
——记全国名师张思中
让三年后的你成为专家型教师
——记全国名师王能智
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
——记全国名师王树声
让哲学进入物理的世界
——记全国名师吴加澍
做一个教育的农夫
——记全国名师高慧明
后记      
精彩书摘
       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洪镇涛伏案笔耕,焚膏继晷,深入课堂,努力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下工夫,全身心地致力于语文教改,深植于“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观的厚土,但又不拘泥于已有的方法,以教育家的严谨和改革家的胆魄积年不止地探索着、追求着,锐意进取、毫不懈怠、努力创新,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即使退休之后,年过花甲的洪镇涛仍笔耕不辍,年愈老而业愈进,这也无不彰显出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可以说,他的生命是沉甸甸的,他的事业是成就斐然的。
    博采众长,既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也从别人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提炼和概括,是洪镇涛的一大长处。他的知行合一的精神和勤于实践的心态,弹奏着语文教改的进行曲。他深刻认识到,从实践土壤里生长出的理论之花,不仅美丽芬芳而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就是语文教改能一路风雨也一路阳光地走到今天的制胜秘诀。
    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用高尚激越的感情,妙趣横生的语言,去吸引课堂的“主人”主动地学,使其学有所获、获有所乐、乐有所悟。作为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教改大潮的语文教育的开拓者,洪镇涛在其40余载的执教生涯中,形成了挥洒自如的教学风格。他的教学语言注重抒情性、启发性和灵活性。“文章不是无情物”,他上的许多公开课都宛如在拍电影,他用心投入,以情动人,强烈地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他独特的风格,不但使课堂氛围轻松又不失严肃,自在又不缺思考,而且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人文情怀。
    ……      
前言/序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教育的成败,更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能否顺利实施。
    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采取这一重大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从事教育工作。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以来,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教师职业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而不是无生命的物,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职业的内容是传授知识,是育人,是提供教育服务。教师职业的手段不是用工具,而是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品德和智慧,与教育对象——一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影响他们。由此可见,教师职业具有四个特点:(1)具有复杂的脑力劳动的特点,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学生。(2)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针对不同的对象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3)具有鲜明的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学生,学生都在模仿。(4)具有长期性和长效性,物质生产水平可以很容易提高,但“百年树人”,文化素养不是一代、两代人就能解决的。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时间的沙漏:穿越时空的思维冒险》的图书简介,该书内容与您提到的《为什么是他们:来自名师的教育智慧》无关。  ---  图书名称:《时间的沙漏:穿越时空的思维冒险》  作者:[此处可填写真实作者姓名或笔名]  出版社:[此处可填写真实出版社名称]  ISBN:[此处可填写ISBN]  ---   卷首语:当时间不再是线性的河流  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否仅仅是一种习惯性的错觉?自古以来,哲学家们便在追问:时间是宇宙的本质结构,还是人类意识投射的幻象?《时间的沙漏:穿越时空的思维冒险》并非一部枯燥的物理学教科书,它是一场跨越世纪、深入意识层面的思想漫游。本书旨在邀请读者暂且放下对“现在”的执着,与那些最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一同,审视时间的多重面向及其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影响。  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个“时间旅行指南”,而是力求构建一个思维的迷宫,探索人类如何理解、测量、感受和利用时间这一维度。我们将在历史的尘埃中寻找蛛丝马迹,在尖端的理论前沿进行大胆的推测,最终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节奏和存在意义。   第一部分:钟表与宇宙——客观时间与测量之痛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我们是如何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具象化的?   第一章:从日晷到原子钟:人类对精准的痴迷  时间,在早期文明中是与自然节律紧密相连的,是日升月落、潮汐更替的韵律。然而,随着航海业和工业革命的兴起,对“同步”的需求催生了对精准计时的渴望。本章详细梳理了人类历史上主要的计时工具的演变,从古埃及的水钟、中世纪的机械钟,到伽利略的钟摆理论,直至爱因斯坦时代原子钟的精确度。我们不仅关注技术革新,更探讨每一次计时精度飞跃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需求和权力结构。例如,标准时间的建立如何重塑了全球贸易和军事部署,以及它如何将“精确到秒”的时间观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第二章:牛顿的绝对时间与黎曼的流变空间  我们将深入探讨西方科学史上关于时间观的两次重大革命。艾萨克·牛顿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冷峻的宇宙图景,其中时间是独立于物质、均匀流逝的绝对背景。这为经典物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石。然而,这种绝对性很快受到了挑战。本章随后转向十九世纪,聚焦于黎曼几何如何悄然改变了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为后来的相对论埋下了伏笔。我们将剖析,当时间被视为坐标的一部分时,它如何失去了其“绝对”的尊严,开始变得相对化。   第三章:熵增与“时间之箭”的单向性  如果物理定律在微观层面上大多是时间对称的,那么宏观世界中时间为什么只能向前流逝?本章的核心议题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我们将用生动的方式阐释,为什么宇宙的“时间之箭”指向着无序和衰变。我们还会探讨信息论视角下的时间箭头,以及生命本身作为一种“逆熵”现象,在局部对抗时间流逝的努力。   第二部分:意识的迷宫——主观时间与记忆的构造  客观时间的度量并不能完全解释我们的生命体验。在第二部分,我们将转向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哲学领域,探讨“感觉时间”的复杂性。   第四章:多巴胺与“时间膨胀”的错觉  为什么快乐的时光总是稍纵即逝,而痛苦或等待却度日如年?本章探讨了神经科学如何解释主观时间感的扭曲。我们将研究杏仁核、前额叶皮层在时间感知中的作用,特别是内源性化学物质(如肾上腺素、多巴胺)对“时间流速”的调节机制。通过分析紧急情况下的“慢动作”体验,揭示大脑如何在信息过载时拉伸感知到的时间刻度。   第五章:记忆:过去即现在的重塑术  我们的时间感强烈依赖于记忆。本章将追溯奥古斯丁关于“现在过去”(对过去的回忆)和“现在将来”(对未来的期待)的深刻洞察。我们不把记忆视为硬盘上的固定文件,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持续的、具有创造性的重构过程。我们将审视“虚假记忆”的形成机制,并讨论文化如何塑造集体记忆,从而影响一个社会对历史进程的整体判断。   第六章:永恒的当下:东方哲学中的时间消融  与西方线性时间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东方哲学流派,特别是佛教和道家思想,强调对时间序列的超越。本章将介绍“活在当下”的实践哲学,探讨“禅定”状态下时间如何失去其结构性意义。通过分析这些非二元的时间观,本书试图提供一种解除时间焦虑的替代路径。   第三部分:未来的阴影——时间、技术与存在的焦虑  在最后一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未来,探讨人类对时间的掌控欲如何引发新的伦理困境和存在性挑战。   第七章:时间加速的社会:超级个体与即时满足  当代社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信息、产品和文化更迭的速度都在加快。本章分析了信息技术如何导致“时间压缩”——我们要求即时反馈、即时通讯,并预见未来技术可能带来的“加速焦虑”。我们将探讨这种加速对人类专注力、深度思考能力和人际交往产生的侵蚀作用。   第八章:长寿悖论与永生的诱惑  随着生物技术和基因编辑的进步,人类正在接近延长生命周期的目标。但如果生命被极度延长,时间的价值和意义将如何改变?本章将讨论“永生”的伦理学难题:是解脱还是新的枷锁?当死亡这一终点不再确定时,我们如何安排一个无限长的未来?我们将引入“时间分配”的经济学模型来探讨这一悖论。   第九章:时空折叠的想象:科幻文学中的时间实验  本书以对想象力的尊重收尾。我们将回顾文学和电影中对时间结构的不同描绘,从H.G.威尔斯的《时间机器》到当代复杂的时空连续体叙事。这些虚构作品不仅是娱乐,它们是人类测试时间理论边界的思想实验室。通过分析这些叙事,我们反思:我们渴望穿越时间,究竟是想改变历史,还是仅仅想更好地理解我们此刻的局限?   结语:收好你的沙漏  《时间的沙漏:穿越时空的思维冒险》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提供一个统一的“时间理论”,而是提供一套更丰富的“时间工具箱”。我们希望读者在合上书页之后,能够以一种更加敏锐和审慎的态度来对待每一秒的流逝。时间依然是我们的度量衡,但我们不再是时间的奴隶。我们是时间的旅人,带着对过去的反思,在意识的迷雾中,为自己开辟一条独一无二的路径。  ---  读者对象:     对物理学、哲学史、心理学交叉领域感兴趣的深度思考者。    希望理解“时间”在不同文化和学科中如何被构建和解构的普通读者。    对现代生活节奏感到困惑,寻求慢哲学与时间管理新视角的职场人士。  本书特色:     跨学科融合: 巧妙地连接了相对论、热力学、认知心理学和古代哲学。    深入浅出: 复杂的理论被转化为富有启发性的叙事和清晰的类比。    思辨性强: 鼓励读者提出自己的问题,而非被动接受既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