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一家:一部科学上最具有争议家族的传记

居里一家:一部科学上最具有争议家族的传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丹尼斯·布莱恩 著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传记
  • 居里夫人
  • 居里家族
  • 放射性
  • 物理学
  • 化学
  • 科学争议
  • 家族史
  • 波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5766274
版次:1
商品编码:108002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是关于世界上出类拔萃的科学之家的第一部内容全面的传记:居里一家人的共同努力,改变了历史进程。《居里一家》聚光于他们不同凡响的职业生涯背后的个人生活与相互关系,一次追踪了整个的居里家族,从皮埃尔和玛丽富于成果的结合与功绩,到他们的两个女儿伊蕾娜与艾芙,以及他们的女婿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的生平和成就。
  在那些标题和图片之下,作者丹尼斯·布莱恩深入挖掘,完整地揭示了这个家族几代人的传奇故事。配以此前未曾发表的个人信息,以及新近发现的书信与日记片段。书中多有关于这个颇受误解的家族的逸闻趣事,可爱而风趣。《居里一家》展示了一个家庭。他们像在日常生活中相濡以沫那样,也在职业奋斗中也紧密相连。

内容简介

  居里一家,一共得了六人次诺贝尔奖,为世人称道;单是他们集体的努力与巨大的成就,就使他们的生活令人为之神往。但是,们的故事也有比较鲜为人知的一面,那包括曾围绕着他们的众说纷纭的评论、戏剧般的事变、流言蜚语与伤心的惨事。现在,关于居里一家的这一部全面的传记,为世界上有天赋的科学家族,提供了一幅事无巨细、忠诚无欺的面貌。
  通过对居里一家的朋友、家人和同事的研究、访谈和通讯,传记作家丹尼斯·布莱恩提供了对整个居里家族的引人入胜的洞见。该书涉及皮埃尔·居里的父亲与祖父,他们都是天才的医生,也对科学领域作出了他们各自的重要贡献。
  你将了解到为人谦逊但才华横溢的皮埃尔,在成就了他的一项重大的科学突破之后,如何克服自己对失败的恐惧;为什么强烈爱国、积极进取、极端聪明的玛丽,却当了多年的家庭教师;诺贝尔奖金如何减轻了玛丽和皮埃尔的经济困境却制造了新的麻烦——这对夫妇的个人生活备受干扰。
  你还会读到那桩由玛丽和皮埃尔的一个学生之间的暧昧关系引发的流言蜚语,以及此事如何几乎逼得她自杀;你将读到有报告称,他们的女婿,终生的和平主义者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如何帮助苏联制造原子弹。你将发现,为什么他们的小女儿艾芙是避开科学生活的家庭成员,为什么他们的大女儿伊蕾娜追随她母亲的足迹,却担心总是生活在她母亲的阴影中。
  《居里一家:一部科学上有有争议家族的传记》还揭开了围绕这个非常看重私人生活的家族的一些神秘面纱,包括皮埃尔对公众认可的不屑一顾,以及这如何妨碍了他在职业上的阶晋;这对夫妻做出的决定,不从他们对镭的发现中索取经济利益;阻挠提名玛丽成为1903年诺贝尔奖得主人选的那场阴谋诡计;研究工作所导致的疾病如何折磨着皮埃尔、玛丽和伊蕾娜,以及玛丽与法国科学界的大男子主义的不断斗争。
  激情澎湃、启迪人心、引人入胜,《居里一家》展示了一个家庭,他们献身于工作,一如他们彼此奉献;他们为改善无数其他人的生活,而不顾自己的安危。

目录

鸣谢
第一章 皮埃尔·居里
第二章 玛丽·萨洛麦阿·斯克洛多夫斯卡
第三章 皮埃尔和玛丽相恋
第四章 互敬互爱
第五章 精神,放射性与名声的代价
第六章 研究特异功能
第七章 皮埃尔·居里的最后一天
第八章 解救朗之万
第九章 报界的攻击
第十章 手术与妇女参政
第十一章 “小居里车”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十二章 美国赠镭
第十三章 镭:神奇疗药还是致命祸根?
第十四章 终于有了一个伟大的发现
第十五章 玛丽·居里的最后一年
第十六章 诺贝尔奖、西班牙内战与裂变
第十七章 法国战败
第十八章 约里奥智斗盖世太保,艾芙·居里奔走战争前线
第十九章 约里奥成了共产党员,艾芙·居里采访尼赫鲁、甘地和真纳
第二十章 为巴黎而战
第二十一章 约里奥为和平与共产主义而斗争
第二十二章 钓里奥发动和平攻势并谴责美国在朝鲜使用细菌武器
第二十三章 居里的遗产
注释
精选参考书目
索引
附录 钱三强:我与约里奥一居里夫妇

前言/序言


《微观世界的拓荒者:量子力学群星传》 作者:[虚构作者名,例如:亚历山大·冯·哈根]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例如:星辰科学文库] 出版日期:[虚构日期,例如:2024年秋] --- 导言:迷雾中的星光 在人类认知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科学的光芒如同划破永夜的闪电,彻底重塑我们对实在的理解。二十世纪初,当经典物理学的宏伟殿堂在看似坚不可摧的结构下,开始显露出细微的裂痕时,一个全新的、充满悖论与无限可能的领域正悄然孕育——那就是量子力学。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单一的家族或其世袭的荣耀,而是描摹了一群在那个动荡时代里,以非凡的智慧和近乎殉道般的执着,共同构建起现代物理学基石的群星。他们是来自不同国度、拥有不同性格、怀揣着相似对自然界终极规律的渴望的探索者。他们的故事,是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交锋,更是人类理性精神在面对最深奥谜团时的壮丽史诗。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黄昏与新秩序的曙光(1900-1924) 本部分追溯了导致量子革命爆发的那些关键时刻。我们首先审视了十九世纪末经典物理学的“两个乌云”——黑体辐射和光电效应的困境,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实验现象,却成为推倒旧大厦的致命一击。 普朗克的献身: 重点描绘了马克斯·普朗克在柏林的一次次孤注一掷的计算,他如何怀着极大的不情愿,引入了“能量量子化”这一激进假设。书中细致还原了普朗克当时内心的挣扎——他并非一个革命家,而是一个试图修补现有理论的保守学者,他的“权宜之计”却意外开启了新纪元。 爱因斯坦与光子的诞生: 我们深入剖析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如何仅凭对热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深刻洞察,大胆地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应用于光本身。通过对光电效应的完美解释,他证明了光不仅在发射和吸收时是量子的,其本身也由离散的“光量子”(后称光子)构成。这部分着重探讨了爱因斯坦早期与能量守恒、连续性观念的激烈斗争,以及他因此获得的第一次诺贝尔奖(非因相对论)。 玻尔模型的兴衰: 丹麦的尼尔斯·玻尔,一个融合了哲学思辨与物理直觉的巨人,如何以半经典、半量子的模型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奥秘。书中详述了他与卢瑟福的合作,以及他如何引入“定态”与“能级跃迁”的概念。然而,本书也批判性地审视了玻尔模型的局限性——它无法解释更复杂的原子结构,预示着更深层次革命的到来。 第二部分:矩阵与波——理论的重塑(1925-1929) 这是量子力学从零散假设走向成熟理论的黄金五年。在欧洲的几所顶尖大学里,一场天才间的接力赛正在上演。 海森堡的突破与矩阵力学: 故事聚焦于维尔纳·海森堡——一位年轻的、对观测和实在观有着独特见解的物理学家。在遥远的黑尔戈兰岛上,他如何通过摒弃观察者无法直接测量的“轨道”概念,转而关注可观测的谱线频率和强度,最终构建出第一套完整的量子力学——矩阵力学。书中会详细描述马克斯·玻恩如何意识到海森堡的代数结构正是“矩阵”运算,以及约旦如何协助完善了这一理论。 薛定谔与波动力学: 紧接着,我们转向奥地利的埃尔温·薛定谔。他深受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说的启发,试图用连续的波函数来描述粒子的运动。本书详细介绍了薛定谔方程的推导过程,以及它如何以更直观、更连续的方式描绘了微观粒子的行为。书中特别强调,尽管薛定谔最初希望用波函数来取代不确定的粒子概念,但他的方程却成了现代量子化学和凝聚态物理的基石。 对等性的统一与哥本哈根的崛起: 本部分的高潮在于海森堡和薛定谔各自独立发展出的理论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被证明是数学上等价的。这为玻尔在哥本哈根建立起新的物理学解释框架——哥本哈根诠释——铺平了道路。 第三部分:诠释之争与哲学深渊(1927至今) 量子力学在数学上取得了无可匹敌的成功,但其对“实在”的描述却令人不安。本书的后半部分主要关注这一理论背后深刻的哲学含义及其引发的论战。 不确定性原理的诞生: 深入分析海森堡如何从理论的内在结构中推导出著名的不确定性关系,揭示了微观世界中测量行为的根本限制。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精度问题,而是关于粒子固有的“模糊性”的深刻陈述。 爱因斯坦的挑战与EPR悖论: 书中详尽记载了爱因斯坦如何无法接受一个非定域实在的宇宙观。通过他与玻尔之间跨越数十年的经典论战,特别是1935年提出的EPR佯谬(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质疑了量子力学的完备性,引入了“量子纠缠”这一幽灵般的超距作用概念。本书将追溯这一理论如何从一个哲学上的诘问,一步步演变为实验物理学的前沿课题。 贝尔不等式与实验的裁决: 我们将时间线推进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介绍约翰·贝尔如何将爱因斯坦的哲学诉求转化为一个可被实验检验的数学不等式。随后,我们回顾了阿斯佩、克劳泽等人在后续实验中如何一次次地强有力地支持了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预测,并将纠缠态推向了新的应用领域。 结语:未完成的交响乐 本书最终将目光投向那些仍未解决的问题:量子引力问题、测量问题(波函数坍缩的机制)、以及量子信息科学对“实在”的新定义。这些早期的先驱者们留下的理论框架,至今仍在激励着一代代科学家去探索宇宙最深处的奥秘。 《微观世界的拓荒者》旨在还原那些为科学的进步付出巨大心力、承受非凡智慧压力的人们。这不是一部关于家庭传承的编年史,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心智如何学会与一个远比我们日常经验更为奇异和反直觉的世界共存的史诗。它描绘的,是人类求知精神的巅峰时刻。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眼看到《居里一家》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在科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居里。但“最具争议家族”这个标签,却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瞬间攫住了我的好奇心。我忍不住想,是什么样的家族,能让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名字之一,蒙上“争议”的色彩?这并非简单的科学探索的争议,而是关乎人性、伦理、乃至社会价值的复杂交织。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罗列出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那些伟大的发现,比如镭和钋,以及它们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这些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更吸引我的是,作者是如何挖掘出这个家族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在科学研究的光环之下,承受着怎样的压力、面对着怎样的困境,甚至可能犯下过怎样的错误。 它让我思考,科学的进步往往伴随着牺牲,而这些牺牲,除了对身体健康的直接损害,是否还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关于道德选择的挣扎?我想象着,在那个简陋的实验室里,居里夫妇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着他们的研究,他们之间又是如何维系着这份伟大的科学伙伴关系,以及在面对科学突破的诱惑和未知风险时,他们的内心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波澜。这本书或许会揭示,在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时刻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情感纠葛,又或者,他们家族的“争议”是否源于对科学边界的不断探索,触碰到了当时社会普遍的认知和道德底线?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的故事,更是一个家庭在历史洪流中的真实写照,它邀请我去探索,在科学的宏伟叙事下,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最具争议家族”这几个字,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它暗示着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学发现的传记,更是一部深入挖掘人性层面、揭示隐藏在辉煌背后的复杂故事。我对于“争议”二字充满了好奇,这通常意味着书中会涉及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或者是对传统认知的一种挑战。我想象着,作者是如何抽丝剥茧,从海量的历史资料中,挖掘出居里家族在个人生活、科学研究、甚至社会交往中,那些鲜为人知的、可能不那么光彩夺目,却又真实存在的一面。 或许,书中会探讨在那个时代,女性科学家所面临的独特困境,以及居里夫人在承受着名誉和赞誉的同时,又如何应对来自社会、家庭乃至科学界的质疑和非议。我也期待着,作者会如何描绘居里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在科学探索的共同目标下,是否也存在着深刻的个人矛盾和理念分歧。这种“争议”可能并非指向他们的科学成果本身,而是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对待个人名利的看法,甚至是他们处理某些棘手问题的策略。这本书,让我看到的,是一个科学巨匠背后,一个鲜活、有血有肉、甚至可能犯错的家庭,它承诺着一场关于真实、关于人性、关于历史复杂性的深刻对话,而非简单的赞歌。

评分

“居里一家:一部科学上最具有争议家族的传记”,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戏剧张力。作为读者,我立刻被“争议”这个词所吸引,因为它预示着这本书将提供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视角,去审视这个在科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家族。我猜测,这本书并非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居里夫人及其后代在科学上的成就,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他们背后隐藏的,可能不那么光彩,甚至充满矛盾的故事。我想象着,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家族成员之间互动、对他们个人选择、以及对他们所处时代背景的细致剖析,来展现这个家族“争议”的由来。 或许,这些争议涉及到他们对科学研究伦理的理解,对科学成果的应用,甚至是他们在处理个人关系和公众形象时的选择。我好奇地想知道,在那些闪耀着科学光辉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人性的弱点,是否有着不为人知的牺牲,甚至是否有着对科学边界的模糊界定所带来的道德困境。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关于“真实”的传记,它不回避那些可能令人不适的细节,而是试图呈现一个完整、多维度的居里家族。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的进步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它背后承载着复杂的人性和时代的选择,而“争议”本身,也可能正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评分

当我在书店橱窗里看到《居里一家》的封面,并且注意到“一部科学上最具有争议家族的传记”这个副标题时,我的好奇心就被瞬间点燃了。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玛丽·居里那位才华横溢、坚韧不拔的女性科学家形象,但“争议”这个词,却为这个熟悉的画面增添了意想不到的色彩。这让我不禁猜测,这本书所揭示的“争议”绝非仅仅是科学理论上的辩论,更可能涉及到这个家族成员在个人生活、社会交往,甚至是对科学研究伦理和责任的理解上,所存在的某些不为人知的、可能与传统认知相悖的方面。 我期待着,作者能够深入挖掘这个家族内部的复杂关系,展现他们在面对科学突破的诱惑、个人名利的纷扰,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时,所做出的那些充满人性和时代局限性的选择。或许,书中会详细讲述他们在研究放射性元素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这种代价是如何影响到他们的健康和家庭生活,这本身就可能成为一种“争议”——关于科学进步与个人牺牲的权衡。更进一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居里家族是如何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同时,也扮演着社会中的个体角色,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规范发生碰撞,从而引发了“争议”。这让我看到的,是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居里家族,一个在科学史的辉煌之外,也承载着复杂人性和历史印记的家族。

评分

《居里一家》这个书名,特别是“科学上最具有争议家族”这个定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探索的欲望。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玛丽·居里以及她所代表的科学精神,但“争议”这个词,却像是给这个熟悉的光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推测,这本书不会止步于介绍居里夫人在发现放射性元素上的丰功伟绩,或者她如何成为诺贝尔奖得主,这些信息我们或许早已耳熟能详。更吸引我的是,作者是如何将这个家族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去审视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所做出的那些可能引起讨论和质疑的选择。 我好奇地想知道,书中会如何描绘这个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共同的科学事业下,是否也存在着情感的纠葛、理想的碰撞,甚至是对立的观点?“争议”或许并非单指科学理论上的分歧,而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他们对待个人生活、社会责任,以及科学研究伦理的态度上。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在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居里一家是如何在科学的道路上,既保持着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又不得不面对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审视。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也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他们的选择和行为,都可能成为历史的注脚,引发后人的思考。

评分

写的书是不多的书,很好的书。

评分

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立后,相关学者对留存在宫中的大量文物进行清点、整理,并在稍后编辑出版了不少专业刊物,主要包括偏向介绍器皿、书画等艺术作品的《故宫周(旬)刊》、《故宫》、《故宫书画集》,以及专于文献档案的《掌故丛编》(后改名为《文献丛编》)、《史料旬刊》等两大类。这两类出品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向读者群推介故宫内的丰富藏品,而1932年首版的《故宫日历》就是其中之一。日历的正面印有年、月、日,同时又有英文加以对应。另外,还有节气、朔望、韵目等因素也出现在同一页上。节气、朔望容易理解,韵目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则有些陌生。韵目本来是指用于诗词创作时使用到的各个韵排列而成的目录,19世纪中后期“韵目代日”出现以后被用于记录日期。简单来说,就是1个韵目代表1个月中的1天,一共有31个字,代表31天,如“文”代表12日,抗战中发生在1938年11月12日夜里的一场大火即被称为“文夕大火”,“卅”代表31日,“五卅运动”即得名于此。日历的反面印有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书、画、古籍、青铜器、瓷器、玉器等等,365张图画的排列与日历正面的节令相结合,阅览的人可以“见图如见节令、星期、日期”。除此以外,图画的颜色也是区别不同时节的一种方式,色彩赋予读者的区别感更为清晰。1935年一则经销商的广告上,文案做得十分夺目:“震铄世界惟故宫日历足以当之,独霸天下惟故宫博物院有此资料”、“案头壁上,皆可适用,自备送礼,均极相宜”。当时《故宫日历》还有配“厚黑玻璃座盘”的“套餐”,定价2元7角。当时这本日历仅署“故宫博物院编”,没有具体编辑的姓名。关于旧版《故宫日历》的编者冯华,只有在故宫出版社资深编辑朱传荣的回忆文字中有只言片语的描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故宫珍宝南迁在即,小小的《故宫日历》却年复一年为普通民众打开了古代艺术宝藏的一扇窗,也成为许多人醉心传统文化、走上求艺之路的开端。在一些老画家早年学画经历的回忆文字中可以发现,在当年信息相对闭塞、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可能就是一本《故宫日历》,为其启蒙,作其良伴。2010年,被遗忘经久的《故宫日历》“复活”了,以1937年版《故宫日历》为蓝本的“复刻版”问世。原汁原味的“复刻版”,黑白印刷,不仅仅是呼应渐起的怀旧风,也是致敬于走过85个年头的故宫博物院、致敬于老去的前辈故宫人。此后,《故宫日历》开始尝试推陈出新。故宫出版社在2011年版《故宫日历》的编纂中,生肖开始成为确定主题或隐或显的因由。在12个月首的篇章页里,放置一件直接描绘兔子的画作来呼应辛卯生肖。2012年,壬辰年的生肖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整座紫禁城,简直无处不龙。于是,龙年的《故宫日历》,“紫禁龙时空”成为主题,以龙为表现对象的陶瓷、青铜、书画、珐琅……12个类别,按照月份一一呈现农历癸巳年,《故宫日历》主题是“山水有清音”。因为明代李长卿《松霞馆赘言》云:“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草木山川,在故宫藏品中的表现数不胜数。因此,以“山水有清音”为主题、取材山水画作、辅以文玩器用等陈设的方案浮出水面。“山水有清音”,就是要展现古人寄情山水的诗意生活,更是要唤醒城市喧嚣中的你我。山水有清音,山水觅知音。12个月分为3个单元:笔墨寻源、诗意栖居、仙境凡间;其下又以月为单位,既有对山水题材的追根溯源,也有云山墨戏、界画楼台之类的专题展现;而每个星期,也尽量各有侧重,并且在多数的周日,以与主题相关的文玩器用等藏品作为新一周开始的标志,尽可能从新的视角引发读者的兴趣――对传承有序的山水艺术、对绵延不绝的山水文化。藏品选取,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图像常见的名作,重点展示出细节,《千里江山图》甚至占尽整个10月;不甚知名但各有特色的藏品也不轻视,明代医生王履的写生佳作《华山图》册、清代篆刻高手黄易的纪游“影集”《嵩洛访碑图》册,都是个中翘楚。所选的藏品也不只山水,如《洛神赋图》中的边边角角、《夜宴图》里的围屏图障、远古的水波纹彩陶……不拘一格,尽收其中。如果细细翻读今年的《故宫日历》,还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除标明公立和农历日期、二十四节气,还特意标出充满诗意的七十二候。这是古人根据寒暑变化与物候现象对时节的一种独特划分:五日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何时“东风解冻”,何时“草木萌动”,古人早已注解其中。就读北大期间选择小说组的研究,周作人是他的老师。两人关系密切,通信频繁。阅读1932年的《俞平伯年谱》,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两人书信沟通的记载,一整个月份里他们的通讯次可达到七次之多... ...在12月中旬寄出信件之时,俞平伯将一份《故宫日历》一同寄给了周作人,作为礼物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一番心意。梁实秋在写给张佛年的信中,也提及获赠《故宫日历》一事:“顷接故宫日历一册,既有阴阳日历可察,复逐日有古物照片欣赏(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重复),实日历中最佳之作,拜领谢谢矣。”梁实秋可以挑出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图。

评分

写的书是不多的书,很好的书。

评分

写的书是不多的书,很好的书。

评分

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立后,相关学者对留存在宫中的大量文物进行清点、整理,并在稍后编辑出版了不少专业刊物,主要包括偏向介绍器皿、书画等艺术作品的《故宫周(旬)刊》、《故宫》、《故宫书画集》,以及专于文献档案的《掌故丛编》(后改名为《文献丛编》)、《史料旬刊》等两大类。这两类出品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向读者群推介故宫内的丰富藏品,而1932年首版的《故宫日历》就是其中之一。日历的正面印有年、月、日,同时又有英文加以对应。另外,还有节气、朔望、韵目等因素也出现在同一页上。节气、朔望容易理解,韵目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则有些陌生。韵目本来是指用于诗词创作时使用到的各个韵排列而成的目录,19世纪中后期“韵目代日”出现以后被用于记录日期。简单来说,就是1个韵目代表1个月中的1天,一共有31个字,代表31天,如“文”代表12日,抗战中发生在1938年11月12日夜里的一场大火即被称为“文夕大火”,“卅”代表31日,“五卅运动”即得名于此。日历的反面印有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书、画、古籍、青铜器、瓷器、玉器等等,365张图画的排列与日历正面的节令相结合,阅览的人可以“见图如见节令、星期、日期”。除此以外,图画的颜色也是区别不同时节的一种方式,色彩赋予读者的区别感更为清晰。1935年一则经销商的广告上,文案做得十分夺目:“震铄世界惟故宫日历足以当之,独霸天下惟故宫博物院有此资料”、“案头壁上,皆可适用,自备送礼,均极相宜”。当时《故宫日历》还有配“厚黑玻璃座盘”的“套餐”,定价2元7角。当时这本日历仅署“故宫博物院编”,没有具体编辑的姓名。关于旧版《故宫日历》的编者冯华,只有在故宫出版社资深编辑朱传荣的回忆文字中有只言片语的描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故宫珍宝南迁在即,小小的《故宫日历》却年复一年为普通民众打开了古代艺术宝藏的一扇窗,也成为许多人醉心传统文化、走上求艺之路的开端。在一些老画家早年学画经历的回忆文字中可以发现,在当年信息相对闭塞、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可能就是一本《故宫日历》,为其启蒙,作其良伴。2010年,被遗忘经久的《故宫日历》“复活”了,以1937年版《故宫日历》为蓝本的“复刻版”问世。原汁原味的“复刻版”,黑白印刷,不仅仅是呼应渐起的怀旧风,也是致敬于走过85个年头的故宫博物院、致敬于老去的前辈故宫人。此后,《故宫日历》开始尝试推陈出新。故宫出版社在2011年版《故宫日历》的编纂中,生肖开始成为确定主题或隐或显的因由。在12个月首的篇章页里,放置一件直接描绘兔子的画作来呼应辛卯生肖。2012年,壬辰年的生肖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整座紫禁城,简直无处不龙。于是,龙年的《故宫日历》,“紫禁龙时空”成为主题,以龙为表现对象的陶瓷、青铜、书画、珐琅……12个类别,按照月份一一呈现农历癸巳年,《故宫日历》主题是“山水有清音”。因为明代李长卿《松霞馆赘言》云:“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草木山川,在故宫藏品中的表现数不胜数。因此,以“山水有清音”为主题、取材山水画作、辅以文玩器用等陈设的方案浮出水面。“山水有清音”,就是要展现古人寄情山水的诗意生活,更是要唤醒城市喧嚣中的你我。山水有清音,山水觅知音。12个月分为3个单元:笔墨寻源、诗意栖居、仙境凡间;其下又以月为单位,既有对山水题材的追根溯源,也有云山墨戏、界画楼台之类的专题展现;而每个星期,也尽量各有侧重,并且在多数的周日,以与主题相关的文玩器用等藏品作为新一周开始的标志,尽可能从新的视角引发读者的兴趣――对传承有序的山水艺术、对绵延不绝的山水文化。藏品选取,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图像常见的名作,重点展示出细节,《千里江山图》甚至占尽整个10月;不甚知名但各有特色的藏品也不轻视,明代医生王履的写生佳作《华山图》册、清代篆刻高手黄易的纪游“影集”《嵩洛访碑图》册,都是个中翘楚。所选的藏品也不只山水,如《洛神赋图》中的边边角角、《夜宴图》里的围屏图障、远古的水波纹彩陶……不拘一格,尽收其中。如果细细翻读今年的《故宫日历》,还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除标明公立和农历日期、二十四节气,还特意标出充满诗意的七十二候。这是古人根据寒暑变化与物候现象对时节的一种独特划分:五日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何时“东风解冻”,何时“草木萌动”,古人早已注解其中。就读北大期间选择小说组的研究,周作人是他的老师。两人关系密切,通信频繁。阅读1932年的《俞平伯年谱》,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两人书信沟通的记载,一整个月份里他们的通讯次可达到七次之多... ...在12月中旬寄出信件之时,俞平伯将一份《故宫日历》一同寄给了周作人,作为礼物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一番心意。梁实秋在写给张佛年的信中,也提及获赠《故宫日历》一事:“顷接故宫日历一册,既有阴阳日历可察,复逐日有古物照片欣赏(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重复),实日历中最佳之作,拜领谢谢矣。”梁实秋可以挑出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图。

评分

送货快,,,,,,。,。,,,,

评分

送货快,,,,,,。,。,,,,

评分

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立后,相关学者对留存在宫中的大量文物进行清点、整理,并在稍后编辑出版了不少专业刊物,主要包括偏向介绍器皿、书画等艺术作品的《故宫周(旬)刊》、《故宫》、《故宫书画集》,以及专于文献档案的《掌故丛编》(后改名为《文献丛编》)、《史料旬刊》等两大类。这两类出品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向读者群推介故宫内的丰富藏品,而1932年首版的《故宫日历》就是其中之一。日历的正面印有年、月、日,同时又有英文加以对应。另外,还有节气、朔望、韵目等因素也出现在同一页上。节气、朔望容易理解,韵目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则有些陌生。韵目本来是指用于诗词创作时使用到的各个韵排列而成的目录,19世纪中后期“韵目代日”出现以后被用于记录日期。简单来说,就是1个韵目代表1个月中的1天,一共有31个字,代表31天,如“文”代表12日,抗战中发生在1938年11月12日夜里的一场大火即被称为“文夕大火”,“卅”代表31日,“五卅运动”即得名于此。日历的反面印有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书、画、古籍、青铜器、瓷器、玉器等等,365张图画的排列与日历正面的节令相结合,阅览的人可以“见图如见节令、星期、日期”。除此以外,图画的颜色也是区别不同时节的一种方式,色彩赋予读者的区别感更为清晰。1935年一则经销商的广告上,文案做得十分夺目:“震铄世界惟故宫日历足以当之,独霸天下惟故宫博物院有此资料”、“案头壁上,皆可适用,自备送礼,均极相宜”。当时《故宫日历》还有配“厚黑玻璃座盘”的“套餐”,定价2元7角。当时这本日历仅署“故宫博物院编”,没有具体编辑的姓名。关于旧版《故宫日历》的编者冯华,只有在故宫出版社资深编辑朱传荣的回忆文字中有只言片语的描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故宫珍宝南迁在即,小小的《故宫日历》却年复一年为普通民众打开了古代艺术宝藏的一扇窗,也成为许多人醉心传统文化、走上求艺之路的开端。在一些老画家早年学画经历的回忆文字中可以发现,在当年信息相对闭塞、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可能就是一本《故宫日历》,为其启蒙,作其良伴。2010年,被遗忘经久的《故宫日历》“复活”了,以1937年版《故宫日历》为蓝本的“复刻版”问世。原汁原味的“复刻版”,黑白印刷,不仅仅是呼应渐起的怀旧风,也是致敬于走过85个年头的故宫博物院、致敬于老去的前辈故宫人。此后,《故宫日历》开始尝试推陈出新。故宫出版社在2011年版《故宫日历》的编纂中,生肖开始成为确定主题或隐或显的因由。在12个月首的篇章页里,放置一件直接描绘兔子的画作来呼应辛卯生肖。2012年,壬辰年的生肖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整座紫禁城,简直无处不龙。于是,龙年的《故宫日历》,“紫禁龙时空”成为主题,以龙为表现对象的陶瓷、青铜、书画、珐琅……12个类别,按照月份一一呈现农历癸巳年,《故宫日历》主题是“山水有清音”。因为明代李长卿《松霞馆赘言》云:“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草木山川,在故宫藏品中的表现数不胜数。因此,以“山水有清音”为主题、取材山水画作、辅以文玩器用等陈设的方案浮出水面。“山水有清音”,就是要展现古人寄情山水的诗意生活,更是要唤醒城市喧嚣中的你我。山水有清音,山水觅知音。12个月分为3个单元:笔墨寻源、诗意栖居、仙境凡间;其下又以月为单位,既有对山水题材的追根溯源,也有云山墨戏、界画楼台之类的专题展现;而每个星期,也尽量各有侧重,并且在多数的周日,以与主题相关的文玩器用等藏品作为新一周开始的标志,尽可能从新的视角引发读者的兴趣――对传承有序的山水艺术、对绵延不绝的山水文化。藏品选取,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图像常见的名作,重点展示出细节,《千里江山图》甚至占尽整个10月;不甚知名但各有特色的藏品也不轻视,明代医生王履的写生佳作《华山图》册、清代篆刻高手黄易的纪游“影集”《嵩洛访碑图》册,都是个中翘楚。所选的藏品也不只山水,如《洛神赋图》中的边边角角、《夜宴图》里的围屏图障、远古的水波纹彩陶……不拘一格,尽收其中。如果细细翻读今年的《故宫日历》,还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除标明公立和农历日期、二十四节气,还特意标出充满诗意的七十二候。这是古人根据寒暑变化与物候现象对时节的一种独特划分:五日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何时“东风解冻”,何时“草木萌动”,古人早已注解其中。就读北大期间选择小说组的研究,周作人是他的老师。两人关系密切,通信频繁。阅读1932年的《俞平伯年谱》,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两人书信沟通的记载,一整个月份里他们的通讯次可达到七次之多... ...在12月中旬寄出信件之时,俞平伯将一份《故宫日历》一同寄给了周作人,作为礼物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一番心意。梁实秋在写给张佛年的信中,也提及获赠《故宫日历》一事:“顷接故宫日历一册,既有阴阳日历可察,复逐日有古物照片欣赏(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重复),实日历中最佳之作,拜领谢谢矣。”梁实秋可以挑出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图。

评分

写的书是不多的书,很好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