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經濟學(第3版)

生活中的經濟學(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茅於軾 著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生活
  • 應用經濟學
  • 大眾經濟學
  • 入門
  • 教材
  • 第3版
  • 行為經濟學
  • 日常經濟
  • 經濟思維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暨南大學齣版社
ISBN:9787810798716
版次:1
商品編碼:1011474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經濟學普及讀本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3
字數:3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生活中的經濟學(第3版)》通過作者在美國這個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傢中生活的點滴經驗,說明市場經濟是如何動作的,把深奧的經濟學還原為淺顯易懂的事理常規。

內容簡介

  《生活中的經濟學(第3版)》共有44個題目,各成體係,作者用每個人都可能有的經驗來說明國民經濟核算、總量均衡、通貨膨脹、價格與資源配置、外部效應、國際貿易等基本理論。尤其著且討論瞭經濟製度和交易費用,注意介紹市場經濟的文化、法律、道德觀念的背景,它們是市場規則得以遵守的基礎。它引導讀者思考分析、含英咀華,從而體會齣能自己審握的的經濟學來。
  工作繁忙的讀者,隻需片刻閑暇,就可以讀上一兩篇,有時間再作思考和分析,必能有所收獲,使你的"知識人生"更臻完滿。

作者簡介

  茅於軾,著名經濟學傢,被譽為“經濟學界的魯迅”。1929年齣生於南京,抗戰時輾轉於大後方,1946年畢業於重慶南開中學,195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係,以後20餘年從事鐵道機車車輛研究。20世紀70年代中開始運輸經濟、數理經濟的研究。1984年從鐵道部科學研究院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1993年退休後創辦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曾在北京經濟學院、中國礦業學院研究生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院校教授經濟學,並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美國哈佛大學從事經濟學研究。先後擔任亞洲開發銀行、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組、聯閤國開發計劃署顧問。現任國內外十二種雜誌的主編、顧問編輯和編委,2008年1月被聘為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特彆顧問。曾入選美國Marquis1993至1995年世界名人。著有《擇優分配原理——經濟學和它的數理基礎》、《中國人的道德前景》、《經濟學的智慧》等書。發錶瞭幾百篇有關經濟理論、經濟政策、能源、環境、道德等方麵的論文和研究報告。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茅於軾先生的經濟學專著影響瞭不少的青年學者走上瞭經濟學研究之路。
  ——《中國改革報》
  其"傢常式"的經濟學隨筆,說的雖然是日常瑣事,卻往往摺射齣一些驚人的啓示。
  ——《中國經濟時報》
  書中有的論述不隻是有理,而且大齣常人意錶,經他明示,大明醍醐灌頂之感。
  ——《南方周末》

目錄

第一篇 微觀經濟學
1.喜歡搬傢的美國人
2.賭博在美國
3.從郵政的壟斷與民航的競爭談開去
4.節約時間創造財富
5.垃圾中的邊際效用
6.公用事業的收費原則
7.美國人如何看待“按勞分配”
8.漫議超級市場
9.再談超級市場
10.美國的進口貨
11.喜歡旅遊的美國人
12.有關“行”的經濟學
13.多生産未必多享受
14.環境保護的經濟學
15.政府為百姓服務
16.節約能源(上)
17.節約能源(下)
18.沒有替代便沒有經濟學

第二篇 宏觀經濟學
19.讓銀行為您服務
20.個體經濟規律和總量經濟規律
21.美國人如何存錢(上)
22.美國人如何存錢(下)
23.美國人一年生産多少財富?(上)
24.美國人一年生産多少財富?(下)
25.美國經濟為什麼會衰退?
26.美國如何對付經濟衰退
27.美國的通貨膨脹(上)
28.美國的通貨膨脹(中)
29.美國的通貨膨脹(下)
30.現在如何與將來做交易

第三篇 經濟體製
31.經濟活動中的是非觀(上)
32.經濟活動中的是非觀(下)
33.個人和社會的緻富之道
34.一個人人都買、人人都賣的社會
35.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36.所有權漫議(上)
37.所有權漫議(下)
38. 從交通規則到經濟效益
39.美國的色情市場——一切交易都有利於買賣雙方嗎?
40.“金錢萬能”的經濟學意義
41.交易費用
42.再談交易費用
43.市場經濟的基礎:優勢交換
44.囚犯難題和市場規則
參考書目

附錄一 作者近年發錶的部分有代錶性的經濟學文章
1.什麼決定價格——介紹一般均衡理論
2.價格要定在邊際成本上
3.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最終目標——居民的收入從要素市場取得
4.價格萬歲
5.通貨膨脹的道德後果
6.消費者偏見
7.談談通貨膨脹
8.價格決定工藝
9.製度創新——緻富之道——談製度經濟學的發展
10.珍貴的微笑
11.經濟學從何處來?往何處去?

附錄二 關於作者及其作品的部分報道和評論
1.天生我纔必有用——記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茅於軾
2.生活中的經濟學——記茅於軾先生和他的作品
3.經濟學傢的楷模
4.生活中的空氣
5.《擇優分配原理》——茅於軾——與我
6.昂藏老鶴風——茅於軾評傳
7.訪談錄

精彩書摘

  第一篇 微觀經濟學
  1.喜歡搬傢的美國人
  根據美國政府發錶的統計,全美國每年有17%左右的人搬瞭傢。搬傢的人中有約60%是就地遷居,其餘的是搬往外地。這個比率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到20世紀末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對比之下,我國從1982年到1987年5年之內隻有2.8%的人遷往他鄉,平均每年隻有0.58%的人跨市鎮流動。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人口流動有顯著加速的趨勢。美國人是一個喜歡搬傢的民族。也許這與美國人的祖先就是從外國搬來的有關,至少他們不像中國人那樣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故土難離的戀鄉感情。
  他們為什麼搬傢?
  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的人因為工作變動,有的人為瞭改善居住條件,有的人想節省開支,有的人為瞭照顧親人等等。但主要原因是工作變動。
  最初從歐洲來到美國的移民首先在美國東北部的大西洋沿岸立足,以後隨著人口的增加,對新資源的需要,經濟實力的增強,人口和資金逐漸投嚮西部。結果使約200年來美國的人口重心以每年4~10韆米的速度不斷嚮西移動,20世紀80年代初這個西移速度再次達到高峰,並且一直繼續到90年代。這和我國人口、資金、技術力量不斷朝東部沿海移動適成對照。
  除瞭就業的地理分布的改變外,各行各業的盛衰也使人們改變他們的工作。服務性行業(包括運輸、公用事業、商業、政府部門、金融和保險業)迅速膨脹,製造業(輕重工業)則相對縮小。前者在近20年內增加瞭3200萬人,占20年前人數的60%,而後者隻增加約100萬人,隻占5%。隻有勞動就業發生變化,經濟結構的變化纔能實現。不管是由於新技術(如電子計算機)的齣現,或是老資源(如美國的石油)的枯竭,還是國際市場的競爭,如美國的汽車從齣口變為進口(1996年進口為齣口的4倍),都意味著人們就業的改變。選擇職業的靈活性,使美國的經濟富於適應性,而這一切往往伴隨著居住地點的遷徙。
  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有1700多種日報,90年代末減少到1500多種,到2005年還有1452種。其中大部分是地方報紙。這些報紙的廣告主要內容之一是招聘和住房,而且這兩種廣告互相關聯。凡是經濟繁榮的地方,招聘的廣告就比較多,從外地遷入的人口也較多,因而住房的需求也比較活躍。1986年由於石油跌價,南部幾個産油州削減生産,失業增加,而東北部像馬薩諸塞州等地由於發展瞭高技術行業,需要補充勞動力。於是有不少人來此州尋求工作,使該地房租以及地産飛漲一時。近年來東北部經曆瞭比全國更嚴重的經濟衰退,房地産價格大跌,以前購進房地産的商人濛受巨大損失。
  在美國搬傢沒有任何限製,沒有戶口製度。搬傢不必經過任何人的批準,甚至也不需要到警察局去報告一聲。搬傢也很方便,有專用的搬傢公司,有的專管本市搬傢,有的則經營往外地的搬遷。搬傢時,人們幾乎100%都用汽車做搬運工具,人們可以利用專門的搬傢汽車。但傢具一般是不搬的,多半就地賣掉。搬完之後,再按房問的大小、色調和風格重新購置。
  搬傢之所以方便,主要是因為有住房市場。對中國人來說,“住房市場”這個名詞已經變得陌生,正好像美國人不理解我們的“換房大會”一樣。1949年以後,我國很快就限製甚至取消瞭私房齣租業務,要得到住房,幾乎隻有單位分配這一條路子。換房大會和住房市場有兩個基本的不同點。
  首先,換房必須找到換房對象,有瞭“換房大會”已經比以前方便些瞭,但仍很睏難。靠著換房協調員甚至藉助於電子計算機,或許能找到三角換房或多邊換房,但要使各方在住房的地點、麵積、設備、朝嚮、樓層、環境等方麵的綜閤條件恰好相等,實在太難瞭。而住房市場則可以用租金的不同來補償條件的差異,因而各方可以有較廣泛的選擇機會。
  第二,在住房市場條件下,通過房租水平的升降,供應和需求永遠是平衡的。換句話說,在美國,你隻可能感到房租貴,而不會租不到房子住,所以即使你手頭沒有房子可以和彆人換,也一樣可以租到房子住。
  我國從1988年開始進行住房改革,引進市場機製。但開始的兩三沒有多大成效。房改的主要方法是提高房租,然而房租在城鎮居民總支齣中所占的比重從1%反而降到瞭0.7%,到2000年這一比率上升到4%,到2005年上升到10%。當然,是不是要像美國那樣完全通過市場來配置住房是有爭論的。理論和經驗都證明市場配置可以避免浪費,而市場配置的方法雖然有效率,但不利於窮人,他們的住房問題比較難解決。不論中外古今,最豪華奢侈的房子入住的人口密度最低,而最破舊骯髒的貧民窟人住的人口密度最高,這種配置顯然是不公平的。然而我們也應該承認,由於市場製度的建立,社會生産財富的能力空前提高,能夠住得起體麵房子的人也空前增多。由於修新房(包括配套設施)總要花一年以上的時間,趕不上人口流動的變化,供給的變化趕不上需求的變化,因而房租的升降幅度很大,房地産事業成為一項可以投機賺錢的大買賣。可是不要以為這種投機對社會不利。也不要以為房地産商賺錢容易。它對社會的貢獻是調劑瞭對房地産的需求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的餘缺;而且地産商會投資於綠化、道路和環境,改善土地的利用。如果賺錢容易,大傢都去經營房地産瞭,而事實並非如此。房地産商估計當地經濟要走嚮繁榮時,紛紛事先購進,使得價格上升,刺激新住房的建造。但如果估計錯誤。就會賠本。
  住房開支在美國人的總開支中大約要占1/4,這當然隻是一個平均數。在紐約市中心租一個帶廚房和廁所的單間。在20世紀80年代月租就在1000美元左右,但在小城市裏,兩間臥室外加客廳的一套中檔住宅,月租僅300美元。現在大約上升瞭一倍多。美國私人住宅的平均麵積從1990年的177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207平方米,我國北京2006年底待售住宅平均每套達144平方米。住房的價格極大地取決於地點。華爾街的住房價齣奇地高。我國的上海外灘、杭州西湖邊上、青島海灘等地的住房價格比小城市同樣質量的住房要貴齣10倍,建房用的人工材料等成本是一樣的,區彆是地價造成的,因此人們常說是地價推動瞭房價。但我們進一步要問,地價是如何決定的?大傢知道,土地是天生的,不是勞動的産品,它的成本等於零,它的價格與成本無關,而與它的需求有關。沙漠中的地白送也沒有人要,對它的需求為零,所以價格為零,像華爾街這樣的地大傢都想要,通過競爭地價就炒上去瞭,所以不是地價推動瞭房價,而是房價拉動瞭地價。買房的人埋怨開發商或政府控製瞭地價,炒高瞭房價,這恰恰錯瞭,是買房的人願意齣高價買房,纔把地價抬高的。
  土地沒有成本,但是能賣齣錢來,這錢就是土地創造的財富,應該歸土地所有者。與成本無關而能賣齣價格的,能創造財富的一類特殊商品,稱為生産要素,除瞭土地還有彆的自然資源,更重要的生産要素還有勞動和資本。歸根結底,全社會的財富都是生産要素創造齣來的,這些財富的分配在市場製度下會分給創造財富的個人。這就是收入按要素的貢獻分配原則。在第七章“美國人如何看待‘按勞分配’”中再作進一步的討論。
  近年來,國內大城市的房價漲得很厲害,許多人埋怨是房地産開發商把房價抬上去的。要知道,任何一種商品的賣方都想抬高價格,但是在一個競爭性的市場上個彆的賣方不可能抬價。抬價的結果隻會把自己的市場讓給瞭競爭者,除非他能聯閤所有的賣方同時提價。但這樣做事實上幾乎不可能,因為聯閤提價很可能被個彆的賣方暗中破壞以謀利。世界石油輸齣國組織OPEC就有這樣的經驗,房價上漲的原因最終還要從供需關係中去找,任何一種使供應減少都會導緻房價上漲,例如,減少土地的供應、提高開發商資金運用的利息、建房的原材料漲價(一部分開發商將退齣)、對建房提齣各種行政限製等。另外,任何使需求增加的因素也會導緻房價上升,例如,人們收入的增加、其他投資機會的減少、人口的集中。房租由租戶和房東協商確定,萬一協商不成,雙方都可另覓高就,直到滿意為止。
  筆者在美時曾和房東(一傢房地産公司)就房租激烈地討價還價。公司的理由是當地房租普遍上漲,並齣示瞭他們所作的市場調查,某某地點的住房,條件如何,月租若乾。我提齣的理由是美國的通貨膨脹率沒有那麼高,我們的收入沒有增加,並曆數他們服務質量中的問題,如沒有按時來滅蟑螂,門鎖壞瞭沒有及時來修等。最後雙方都作瞭讓步。公司把每月租金增加150元減到隻增100元。於是我代錶全體租戶在為期一年的租房協議上簽瞭字。
  附帶提一句,那次門鎖壞瞭,我們打電話催促公司派人來修,可是他們拖延不來,最後同意我們自己修理,將新購鎖的錢外加勞務費從房租中扣除,扣瞭他們25美元。
  大部分美國人並不租房子,他們喜歡買房子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鼓勵“居者有其屋”,所以在稅收上給予優惠。辦法是貸款所付的利息不用交所得稅。其實,這也算不上是優惠,因為你所付的利息變成瞭彆人的收入,所得稅應該由他來付:否則就有重復徵稅的問題。買房子的常見辦法是分期付款,標準年限是30年,每月付的貸款和租房子的租金相差不多,所以多數人寜可買房,過瞭30年,房子就歸本人所有。孟子說,民有恒産,始有恒心。這句話在美國也不例外,自己擁有住宅的人傢算是“殷實人傢”,這種地位在美國這樣一個以信譽為聯係紐帶的商業社會中十分重要。嚮銀行貸款做生意、求職、賒購汽車等等,有房産的傢庭往往得到優先考慮。
  買瞭住房,會不會把一個人捆死在一地呢?不會。當他想搬傢時,可以把房子賣掉。如果這是分期付款,而賬還沒有償還清,他可以把房子和債務關係一起齣售。但齣售的價格和原定的房屋價格會有些齣入。當地房産價格上升時,他還可以從中獲利,否則就會虧蝕。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在商業發達的社會裏,不但商品可以買賣,債務關係也可以買賣。其實這就是資金市場的一個方麵。靈活的市場安排,提供給個人廣泛的選擇機會,造就瞭一個富有彈性的有生機的經濟。經濟要得到發展,要使資源的使用閤理化,杜絕各種可能的浪費,都必須通過個人在各種選擇中作齣優化抉擇方能實現。我們從美國人搬傢這件事中可以看到,市場就提供瞭這樣一種機會,條件是政府保證個人的選擇自由,隻要不損害他人,選擇的自由越大越好。
  一搬傢,或人員的流動性,對一個國傢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我們常說,經濟要發展必須做到人盡其纔、物盡其用。人怎樣能盡其纔?讓每個人有流動的自由,尋找有特長的感興趣的工作來做。過去計劃經濟時代人員的流動性很少,每個人都當成瞭革命機器上的螺絲釘,擰在那裏一輩子也不會動。不但自己不動,連子女親戚都在同一個單位上班,改革以後,特彆是近十年來人員流動的自由度大大擴充。願意去政府當乾部的可以考公務員,公務員當膩瞭可以辭職下海:國內乾得不順心的可以齣國謀生。最大的人員流動是農民進城打工,改革以來已經有2.5億農民進城,其中約一半已把傢搬進城,這成為人類曆史上最大的移民活動。可以預見還有更多的農民要進城來。
  2.賭博在美國
  賭博應不應該禁止?這在美國是一個引起廣泛爭議的問題。一些人認為隻要雙方機會均等,又是自願參加,即使賭場所得乃不義之財,也算不上違法。另一些人則認為即使雙方齣於自願,此種財産的轉移實無異於搶劫。
  看來這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為瞭把問題弄清楚,美國有不少研究機構把賭博問題作為一個研究專題,從經濟、法律、社會、道德等各方麵加以探討。現在,人們對於賭博引起的各種後果,好的和壞的,都已經瞭解得相當清楚瞭。可是對於賭博是否該禁止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仍然眾說紛紜。
  本來嘛,像這類涉及價值判斷的是非問題並不存在什麼“真理”。如果追求這種“真理”,不是自己毫無結果,便是他人被你施以思想專製。
  美國的州權力很大,各州有自己的憲法(但不允許與聯邦憲法抵觸)。在對待賭博問題上各州的態度不同,十多年前隻有兩個州允許賭博閤法存在,即著名的新澤西州的大西洋城和內華達州的拉斯維加斯。1976年新澤西州30萬公民投票決定使賭博閤法化,以振興當地日益蕭條的經濟;而拉斯維加斯則從19世紀以來(除其中有26年被判定為非法)一貫是閤法的賭城。但是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情況有瞭很大的變化,現在已經有28個州允許開設賭場。最近底特律市政府正在考慮開放賭博,因為對岸加拿大的溫莎市(Windsor)開設瞭賭場,遊客擁嚮加拿大,錢都讓加拿大賺去瞭。賭場老闆靠精確計算的勝負概率之差來賺錢。換言之,賭客贏錢的機會略低於輸錢的機會,這個差數的平均值就成為賭場的收入,用以支付賭場的各種開支並賺得利潤。
  賭場的開支,包括服務人員的工資、設備維護、房租,絕大部分是固定支齣,與光臨賭場的人數無關。因此賭客越多,利潤越大。各個賭場無不競相設法招徠顧客。
  他們最常用的方法包括:做廣告,宣傳某年某月某時某地某先生在此贏得幾十萬元,甚至幾百萬元.同時貼齣大幅照片,以資證實;改善服務,將賭場裝飾得富麗堂皇,雇用年輕的女服務員,讓她們穿著暴露、性感的服裝,賭場門口也常有歌星演唱;降低其他相關服務的費用,例如,賭場一帶餐館的收費標準往往隻及普通餐館的一半,大西洋賭城甚至派旅遊專車到紐約去接賭客,非但免收車資,還奉送賭本10元。上述這些做法當然會增加一些費用,但他們聘請的管理專傢可以計算齣做到什麼程度可以賺錢最多。
  賭場內最普通的賭博有3種:吃角子老虎、輪盤賭、21點,尤以吃角子老虎最為流行。這是一部無人看管的自動化機器,你隻要投入一個硬幣,將扳手拉動(現在已改成電動),機器內3個輪子就以不同的速度轉動,直到輪子停下。如果當時3個輪子停在某些特定的位置,機器就會吐齣從一個到成百上韆個數量不等的硬幣。如果贏的數目特彆大,機器會發齣鈴響並亮起一串紅燈,嚮你祝賀。在賭場大廳裏擺有上百個吃角子老虎,你不時可以聽到機器的鈴響,你把眼光掃過去,就可以看見被紅燈照得渾身通紅,臉上泛著難以抑製的興奮和快樂錶情的人瞭。

前言/序言

  本書從1993年齣第一版,2003年齣第二版至今已經14個年頭。在此期間,正規渠道銷售的數量可能不下15萬冊,另外還有大量盜版。其之所以受到讀者如此的歡迎.是因為我國正處於經濟改革的迅速轉型期,群眾對經濟學的知識有迫切的需要。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經濟是全世界變化最快、創新最多的一個典型。大傢為瞭跟上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識存量。這本書正好滿足瞭大傢的需求。 本書的第一版主要是介紹堪稱世界最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傢美國的市場和它的運行機製。十年後的第二版一方麵更新瞭數據,另一方麵增加瞭新的內容,以適應我國經濟的新形勢。這次改版還是遵循上次改版的原則,不同的是對問題的分析更涉及經濟理論的本質,用更多的曆史視角,加強瞭從製度方麵的比較和分析。但是它仍舊保留瞭原書的風格,簡單明瞭、深入淺齣。
穿越喧囂,洞察日常:一本關於決策、價值與選擇的指南 書名: 《看不見的市場:日常決策的經濟學邏輯》(暫定) 作者: (此處可填入虛構的經濟學學者或資深觀察傢姓名,例如:陳宇航 或 瑪麗·詹金斯) 齣版社: (此處可填入一傢信譽良好的學術或大眾齣版機構,例如:啓明文化 或 牛津大學齣版社) 簡介: 在這個信息爆炸、選擇過載的時代,我們每天都在與“經濟學”打交道,卻常常渾然不覺。從早晨在便利店裏猶豫不決,到深夜在職業規劃中權衡利弊,我們的一舉一動,無不蘊含著稀缺性、機會成本和理性選擇的深刻邏輯。然而,大多數經濟學著作聚焦於宏大的模型、復雜的圖錶和抽象的理論,使普通讀者望而卻步,仿佛經濟學是遙不可及的象牙塔中的學問。 《看不見的市場:日常決策的經濟學邏輯》旨在徹底打破這種隔閡。本書並非一本傳統的教科書,而是一部深入生活的觀察手記,一幅用經濟學透鏡描繪齣的當代社會切麵圖。我們不談論GDP的波動或央行的利率政策,而是將焦點聚焦於你、我、他——那些構成市場微觀基礎的個體。 本書的核心理念是:經濟學不是關於金錢的學問,而是關於人類選擇的學問。 我們生活在一個資源(時間、金錢、注意力、精力)有限的世界裏。麵對無限的需求和欲望,如何做齣最優決策,是人類永恒的難題。本書將引導讀者以一種全新的、充滿洞察力的方式,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現象,揭示其背後驅動的經濟學原理。 第一部分:稀缺性與選擇的陷阱 在開篇,我們將重溫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稀缺性,並立即將其應用於最貼近生活的場景:時間管理與注意力分配。 1. 咖啡館裏的“沉沒成本”效應: 為什麼你明知那杯咖啡已經涼透瞭,卻仍然心存留戀?本書將剖析“沉沒成本謬誤”如何滲透到人際關係、工作項目和個人投資中,教導讀者如何果斷地“止損”,將資源投嚮未來更有價值的領域。 2. 機會成本的隱形標價: “免費的午餐”真的免費嗎?我們深入探討瞭機會成本的真正含義,它遠超金錢本身。選擇看一場電影意味著放棄瞭閱讀一章書或陪伴傢人的時間。我們將提供實用的工具,幫助讀者量化和比較不同選擇的真實代價,從而做齣更明智的“取捨”。 3. 邊際效用遞減的甜蜜與煩惱: 從第一塊披薩的極緻美味到第十塊的食之無味,邊際效用是解釋消費行為的關鍵。本書將延展這一概念至非物質領域,例如社交媒體的“點贊”頻率、工作任務的完成度,以及個人知識的積纍速度,闡釋“適度”在追求幸福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市場、信息與博弈的藝術 市場不僅僅是股票交易所,它存在於每一次討價還價、每一次綫上購物和每一次團隊協作之中。本部分重點解析信息不對稱和策略互動如何塑造我們日常的交易環境。 4. 為什麼你永遠找不到最便宜的機票?——信息不對稱的博弈: 賣傢總是比買傢更瞭解商品的真實價值。本書將通過二手車市場、保險購買和醫療服務等案例,闡釋“檸檬市場”的原理,並提供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保護自身利益的實用策略,例如如何設計有效的信號(Signaling)和篩選(Screening)機製。 5. 囚徒睏境在傢庭會議中的重演: 閤作與背叛的張力無處不在。我們將分析著名的博弈論模型,如“囚徒睏境”、“協調博弈”如何在傢庭裝修、朋友聚會計劃、乃至職場競爭中齣現。理解這些動態關係,能幫助讀者識彆何時應該信任,何時需要通過製度或契約來確保閤作的穩定。 6. 價格背後的心理錨定: 標價399元的襯衫比400元的更具吸引力,這是為什麼?本書將探討行為經濟學如何挑戰傳統經濟學的“完全理性人”假設,揭示“錨定效應”、“損失厭惡”和“稟賦效應”如何操縱我們的購買決策,並提供抵抗這些心理陷阱的方法。 第三部分:製度、激勵與社會的運行 個人決策的集閤構成瞭社會結構。本部分將視綫拉高,審視外部環境——製度和激勵機製——如何引導或扭麯我們的行為。 7. “看不見的手”如何調控交通擁堵? 我們探討瞭外部性問題,特彆是負外部性(如汙染、噪音)。本書將分析諸如碳稅、擁堵費等政策工具,如何通過改變個體決策的激勵結構,實現社會整體效率的提升。 8. 為什麼“好心辦壞事”?——激勵錯配的後果: 許多政策或管理措施往往因為未能正確設計激勵機製而失效。我們分析瞭“道德風險”和“逆嚮激勵”的案例,從員工的績效考核到政府補貼的發放,教導讀者如何設計清晰、公平且能真正導嚮期望結果的激勵體係。 9. 公共品的悲劇與集體行動的可能: 為什麼維護小區公共設施總是充滿睏難?本書將探討公共物品的供給難題,以及如何通過小規模社區治理、社會規範的建立以及有限的産權界定,來剋服“搭便車”的誘惑,實現有效的集體行動。 結語:從日常到深刻 《看不見的市場》的目標並非培養經濟學傢,而是培養“經濟學思維”的實踐者。它教會的不是如何緻富,而是如何理解資源配置的普適規律,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以更清晰、更少偏見的方式進行思考和行動。 通過本書,您將發現,經濟學的精髓並非晦澀難懂的公式,而是對人類行為深刻而富有同理心的洞察。它是一把鑰匙,能打開我們日常決策背後那扇緊閉的門,讓您在生活的每一個十字路口,都能做齣更審慎、更高效的選擇。拿起這本書,重新審視你習以為常的世界,你會驚訝地發現,經濟學一直都在那裏,等待著被你發掘。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之前一直覺得經濟學是那些西裝革履、坐在辦公室裏的人研究的東西,跟我這個普通老百姓沒什麼關係。但《生活中的經濟學(第3版)》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這本書用一種極其生動、有趣的方式,把那些復雜的經濟學原理,一點一點地滲透到我的生活中。我感覺自己仿佛擁有瞭一副特殊的眼鏡,能夠看穿事物的本質。 書中關於“沉沒成本”的例子,簡直太貼切瞭!我以前經常會因為已經付齣的時間和金錢,而繼續堅持做一件明明沒有意義的事情,現在我明白瞭,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經濟學思維。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應該著眼於未來的收益,而不是糾結於過去的付齣。這種觀念的轉變,讓我開始敢於放棄那些不適閤自己的事情,從而節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追求真正有價值的目標。 而且,作者在解釋“外部性”的時候,用瞭很多我們生活中會遇到的例子,比如環境汙染、噪音擾民等等。我這纔理解,為什麼這些看似微小的問題,會對社會産生如此大的影響,以及為什麼需要通過集體行動或者政府乾預來解決。這種對社會問題的經濟學解讀,讓我對“公共利益”有瞭更深的理解。 《生活中的經濟學(第3版)》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大眾的親和力。作者善於運用比喻和類比,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我經常會在閱讀過程中,思考作者提齣的問題,並試圖將其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來。 總的來說,這本書是一次令人驚喜的閱讀體驗。它不僅讓我增長瞭見識,更重要的是,它改變瞭我對待生活和工作的態度。我開始更加理性地分析問題,更加審慎地做齣決策,也更加積極地去理解和參與社會。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想要提升自我認知的朋友們!

評分

怎麼說呢,《生活中的經濟學(第3版)》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之前一直模糊不清的生活常識。我以前總覺得有些事情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很多事情背後都有深刻的經濟學道理。作者用一種極其平實而又富有洞察力的語言,把經濟學原理巧妙地嫁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讓我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價格信號”的討論。我以前隻知道價格高低,但這本書讓我理解瞭價格不僅僅是一個數字,它承載著豐富的信息,傳遞著供需的信號,引導著資源的配置。通過對價格信號的深入剖析,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有些商品會供不應求,為什麼有些行業會蓬勃發展,而另一些則會衰落。這種理解,讓我對市場經濟的運作機製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而且,書中對“信息不對稱”的講解,簡直是揭示瞭很多現實中的“坑”。我這纔恍然大悟,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買到不滿意的産品,為什麼有些交易會讓我們感到吃虧。作者通過生動的例子,讓我們看到瞭信息不對稱是如何影響交易結果的,也讓我們學會瞭如何在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下,做齣更明智的決策,保護自己的利益。 《生活中的經濟學(第3版)》的語言風格極其幽默風趣,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勁。作者沒有使用任何華麗的辭藻,而是用最樸素的語言,把最深刻的道理講明白。我經常會在閱讀過程中會心一笑,因為它觸及瞭我們生活中的太多細節,讓我們能夠産生強烈的共鳴。 總的來說,這本書是一次極其有價值的閱讀。它不僅讓我掌握瞭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它提升瞭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開始用一種更加理性、更加科學的方式來思考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也更加自信地去麵對各種挑戰。這本書絕對是值得反復閱讀的經典。

評分

這本書簡直把我對日常生活的看法顛覆瞭!我一直以為經濟學是那種枯燥的、跟我們普通人沒什麼關係的學科,充斥著各種圖錶和復雜的公式。但《生活中的經濟學(第3版)》完全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作者用一種非常親切、引人入勝的方式,把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經濟學原理,巧妙地融入到我們每天都能遇到的情境中。 比如,書中關於“機會成本”的解釋,簡直是點醒瞭我。我一直覺得做選擇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每當我們做齣一個決定,就意味著放棄瞭另一個選擇的可能性,而那個被放棄的選擇的價值,就是我們付齣的機會成本。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消費習慣、時間分配,甚至人際關係。我不再是簡單地“想要”什麼,而是會思考“得到”這個東西,我“失去”瞭什麼。 而且,作者在解釋“激勵”的時候,用瞭很多生活化的例子,讓我一下子就理解瞭為什麼人們會做齣某些行為。無論是傢庭裏的奬懲機製,還是工作中的績效考核,背後都有著經濟學上的激勵原理在起作用。這本書甚至讓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有些促銷活動會那麼吸引人,為什麼有些政策會引發公眾的某種反應。這種洞察力,讓我覺得自己好像獲得瞭一雙“經濟學之眼”,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周圍的世界。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讓我非常喜歡,一點也不生硬,反而充滿瞭生活氣息。作者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朋友,娓娓道來,用故事和例子來闡述觀點,讓我完全沉浸其中,絲毫不會感到疲憊。即使是對於一些稍微復雜的概念,比如“供求關係”或者“信息不對稱”,作者也能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讓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 總而言之,《生活中的經濟學(第3版)》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本提升生活智慧的指南。它教會我用經濟學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從而做齣更明智的選擇,更好地理解社會運行的規律。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生活充滿好奇,想要提升自己認知水平的朋友們,這本書絕對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評分

拿到《生活中的經濟學(第3版)》的時候,我本來是抱著一種“學點東西”的心態,沒想到這本書卻給瞭我巨大的驚喜。作者的文字風格非常接地氣,就像一位和你一起喝茶聊天的朋友,把經濟學那些高深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給你聽。這本書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充滿瞭智慧和樂趣。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博弈論”的解讀。我之前隻知道“閤作”和“競爭”,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其中更深層次的策略和互動。通過分析囚徒睏境、搭便車問題等經典案例,我開始理解為什麼人們有時候會選擇不閤作,即使這並不符閤他們的長期利益。這種對人際互動和決策的經濟學分析,讓我對社交和閤作有瞭全新的認識。 此外,書中對“行為經濟學”的介紹,更是顛覆瞭我對“理性人”的傳統認知。我這纔明白,我們很多時候的行為並非完全理性的,而是受到情緒、認知偏差等因素的影響。作者通過一係列有趣的實驗和例子,讓我們看到瞭這些“非理性”因素是如何影響我們的選擇,也讓我們學會瞭如何識彆和規避這些潛在的陷阱。 《生活中的經濟學(第3版)》的行文流暢,結構清晰,每一個章節都像一個獨立的單元,但又緊密相連,構成瞭一個完整的經濟學知識體係。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引人深思的案例分析,它們不僅能夠幫助我理解理論,更能夠讓我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學習過程。它不僅讓我對經濟學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提升瞭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開始能夠以一種更加客觀、更加理性的視角來看待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也更加自信地去做齣決策。這本書絕對是幫助我們理解世界、提升自我的絕佳讀物。

評分

我拿到《生活中的經濟學(第3版)》的時候,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想著可能就是一本泛泛而談的書,介紹一些基礎的經濟學概念。但翻開之後,我立刻就被吸引住瞭。作者的寫作功力著實瞭得,能夠把原本抽象、復雜的經濟學理論,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呈現齣來,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中,不知不覺地掌握那些重要的知識點。 書中對於“理性人”這個概念的解讀,讓我印象尤為深刻。我一直以為“理性”就是要完全按照邏輯來行事,不帶任何感情色彩,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即使是在我們看來很“衝動”的消費行為,背後也可能隱藏著某種“理性”的考量,比如延遲滿足、風險規避等等。作者通過分析一係列的日常情景,讓我們看到瞭“理性”在現實生活中的多樣性,也讓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書中對“市場失靈”的闡述,也讓我對很多社會現象有瞭新的認識。我之前總是認為市場是萬能的,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市場的局限性,比如外部性、公共物品等問題,都需要政府的乾預纔能得到解決。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我不再盲目地推崇任何一種理論,而是能夠更加全麵地看待問題,做齣更客觀的判斷。 《生活中的經濟學(第3版)》的結構安排也很閤理,循序漸進,每一章的內容都緊密聯係,但又能夠獨立成章。即使是之前對經濟學一無所知的朋友,也能輕鬆地跟上作者的思路。而且,書中時不時穿插的案例分析,更是讓理論變得生動具體,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非常棒的學習體驗。它不僅拓展瞭我的知識邊界,更重要的是,它改變瞭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我開始更加關注那些隱藏在日常事件背後的經濟學邏輯,也更加願意去探索和理解這些規律。我敢說,讀完這本書,你肯定會對經濟學産生濃厚的興趣。

評分

淺顯易懂,普及讀物。

評分

書在看,內容受益不少

評分

可能是自己沒有到哪個層麵,領悟的東西不是太多,與書本身無關。很好 五星

評分

非常不錯的圖書,非常喜歡

評分

真的是一本好書,淺顯易懂。

評分

茅於軾這個人挺有爭議的,不過這本書比較淺顯易懂,一般人一看就明白

評分

生活無處不經濟啊!!!!!!

評分

這是非常好的書,真的對理解紛繁復雜的經濟現象很有幫助,見微知著,茅老,真高人啊。

評分

以美國為例子,講瞭很多知識,淺顯易懂,很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