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為什麼中國的生産性事故尤其是礦難頻發?為什麼中國的資源利用率和環境保護堪稱全球極差?為什麼中國的企業傢不熱衷於慈善事業?為什麼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普遍低下?為什麼剛剛有一部分人實現瞭鄧小平“先富起來”的願望後,財産和富人海外移民就成為時代性的潮流?為什麼中國人的聰明纔智不是普遍用於改善服務和質量,普遍用於建立全球性的標準,而是普遍用於勾心鬥角?
      這是一本全麵係統地讀懂中國的書。為什麼經濟增長那麼快,人們的生活卻備感壓力?為什麼物價會那麼高?為什麼中國農民勤勞卻不富有?為什麼知識和財富精英競相移民海外?什麼原因導緻道德淪喪、底綫失守?壟斷國企的利潤神話可以持續多久?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秘密何在?為什麼人民幣會對內貶值、對外升值?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的根源是什麼?30多年的“黃金期”已經過去,我們還有多少個黃金期?今天的我們需要怎樣的改革? 
      《2020我們會不會變得更窮》以百年的視野看當代中國,為您提供瞭宏大而精深的視角。作者將百年中國分成三個時代浪潮:頭一個時代浪潮,是基於浪漫理想主義的計劃經濟時代,政治上則是“鬥爭時代”;第二個時代浪潮,是政治上全麵轉入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的“鍍金時代”,一切嚮錢看,經濟飛速發展,人人急功近利.GDP突飛猛進,但自然環境和道德人心受到極大破壞,貧富兩極分化嚴重,許多人失去安全和靈魂的故鄉;第三個時代浪潮,是中華復興的必由之路,政府職能徹底實現由投資型政府嚮服務型政府轉變,社會進入經濟民營、政治民主、社會法治的“進步時代”!
      在這裏,讀懂中國,看透未來,認清使命。
      為什麼經濟增長那麼快,為什麼物價會那麼高?為什麼知識和財富精英競相移民海外?人們的生活卻備感壓力?為什麼中國農民勤勞卻不富有?今天的我們需要怎樣的改革?一本書讓你全麵透徹地讀懂中國!中國當代著名時評人犀利之作!                 
內容簡介
         《2020我們會不會變得更窮》作者該條微博發布後,一天多時間內被轉載28萬次、評論3萬餘條,並被《紐約時報》頭條引用:“中國,請停下你飛奔的腳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靈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讓列車脫軌,不要讓橋梁坍塌,不要讓道路成陷阱,不要讓房屋成危樓。慢點走,讓每一個生命都有自由和尊嚴,每一個人都不被‘時代’拋下,每一個人都順利平安地抵達終點。”     
作者簡介
       童大煥,男,1968年生於福建長汀,199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警官大學科技係,現居北京。為中國當代最早、最活躍的時評人之一,對中國教育、城市化、法律、財經諸領域都有獨到的研究,每年發錶時政、財經等方麵的評論文章數百篇。曾獲2006、2008年度“百位華人公共知識分子”稱號,2009年被騰訊網評為“年度緻敬之教育評論傢”。著有“韆年未有大變局——中國城市化三部麯”之一《買房的革命》、之二《世紀大遷徙:決定中國命運的大城市化》等若乾部作品。
    2011年7月23日動車追尾事故後,他於24日淩晨1:33連夜寫下的一則新浪微博感動瞭國人,至今仍在引發各個層麵的思考:“中國,請停下你飛奔的腳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靈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讓列車脫軌,不要讓橋梁坍塌,不要讓道路成陷阱,不要讓房屋成危樓。慢點走,讓每一個生命都有自由和尊嚴,每一個人都不被‘時代’拋下,每一個人都順利平安地抵達終點。”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當代中國第三次浪潮呼之欲齣
第1章 你幸福瞭嗎
追趕悖論——焦慮,以及被焦慮
上層逃離與底層淪陷
腐敗官員醉生夢死與末世心態
人人皆弱勢的社會何以自處
第2章 中國高物價全解
經濟增長速度與通脹和腐敗賽跑
政府投資使通脹、腐敗和兩極分化成裂變反應
高稅收如何助推高物價
低附加值外嚮經濟使國人碌碌無為窮睏終生
第3章 高鐵模式與發展大躍進
愛國是一門怎樣的生意
權力主導的市場經濟必須停下
第4章 中國農民為什麼勤勞而不富有
我們欠農民一個底綫公平
德·索托指引窮人富強路
洛剋告訴瞭我們什麼
誰的故鄉不淪陷
第5章 走齣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泥潭
國民自信和國際競爭力需要有足夠的貨幣量支撐
要想成為消費大國,首先要成為貨幣大國
國人的通脹承受力為何弱不禁風
中國內地高物價的真相
貨幣增發如何纔能造福百姓
減稅、加薪、社保,一個都不能少
中國必須從“物價控”走嚮“工資福利控”
第6章 中國模式前不見古人後沒有來者
中國學者眼中的中國模式
外國學者眼中的中國模式
中國模式的四大曆史背景
中國模式的基本特點和力量支撐
中國模式的自我消散和瓦解
第7章 國企神話能持續多久
1998年悄然留下三個遺産
……
第8章 誰妨礙瞭我們的道德
第9章 改革需要新思維
第10章 中國應調整世界競爭心態      
精彩書摘
       雖然這位國企中層不可能也未必有權限自動降薪,但心裏的不安已經足以說明,如果實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在他們身上將不會遇到多少阻力。這就是改革和社會希望之所在。
    改革的動力之二,來自精英階層尤其是政治精英階層的膽識,來自他們觀念的進步與覺醒,來自他們對民眾疾苦的深刻體察,來自他們對民眾呼聲的積極呼應。比如溫傢寶總理接受美國有綫電視新聞網(CNN)的采訪,在談到政治改革時說:“盡管社會上存在各種各樣的議論,盡管存在各種各樣的阻撓,我仍然要堅定不移地在我能力範圍內,貫徹我的理念,加快政治改革的步伐。我想用兩個詞來錶達我的決心:風雨無阻,至死方休。人民對民主和自由的嚮往和需求是無法阻擋的。我相信一個人應該留給世界的是真相。我將我的政治理念歸納為四句話:讓人有尊嚴地幸福生活,讓人感到安全可靠,讓社會充滿公正,讓人對未來充滿信心。是人民以及人民的力量決定瞭國傢的前途和曆史。人民的希望和意願不會止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些凝練、清晰、樸素而又堅定的話語,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改革的動力之三,來自“觀點的自由市場”,來自觀點自由交鋒過程中人民的啓濛與自我啓濛。前不久,有官員站齣來公開為強製拆遷辯護,認為“沒有強拆就沒有新中國”。這樣一個言論的齣颱,自然引起軒然大波,人們口誅筆伐。但這樣也好,如果當事官員願意說齣真實想法,願意公開辯論,社會也願意平等地、對包括官員在內的論者不加問罪地公開討論。這不僅有助於完整地呈現真相,也更有助於厘清是非,形成社會的基本共識,助推官民的良性互動與共同進步。
    ……      
前言/序言
     當代中國第三次浪潮呼之欲齣
  中國站在新的曆史轉摺點上
  1978年,中國經濟麵臨崩潰,中國站在曆史的轉摺點上。時隔32年後,中國的自然環境、社會道德和人們的生存壓力麵I臨崩盤,中國站在新的曆史轉摺點上。
  3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一個個令人睏惑的悖論卻齣現瞭:一個經濟規模“超日趕美”的國傢,為什麼連基本的食品安全都保證不瞭?為什麼社會財富如此豐富,我們的生存壓力卻如此之大?為什麼現代科學技術如此發達,我們的“豆腐渣”工程卻不減反增?為什麼政府的力量如此強大,生態環境的保護卻如此不堪?為什麼很多人靠中國市場發財,卻國籍在外、傢屬在外,自己在中國市場衝鋒陷陣,卻不願意在這片國土上安身立命?為什麼越來越有錢的中國人,感覺卻越來越沒有自己的故鄉,沒有自己的根?從精神上,到物質上,都是如此。為什麼先富帶後富的改革願景變得如此迷離、如此蒼茫,變成瞭“上層逃離、中層墜落、底層淪陷”——淪陷在道德惡化和環境惡化的雙重泥淖裏……無論精英或草根,每一位國人都應該發問,今天這份來之不易的安定日子還能不能過下去?我們的明天在哪裏,未來會怎樣?因為我們都是風險時代的乘客,人與人彼此息息相關,誰都沒有“獨善其身,獨安其命”的本錢。
  歌德曾經說過,自然不是一個問題,而是唯一的問題。北京大學教授張韆帆說過,如果說經曆瞭“大躍進”和“文革”的一連串摺騰,我們還“傢國破碎河山在”(實際上亂砍濫伐、知青下鄉和禁止農村進城導緻瞭史上最嚴重的環境退化——筆者注),幾十年不受控製的非理智發展卻可能摧毀我們每個人賴以生存的“大好河山”。如果到那個時候,空氣不能呼吸,水不能喝或不夠喝,食品裏都是三聚氰胺、瘦肉精、有害添加劑……我們如何在這個地球上生存呢?經濟學傢陳誌武的中國式命題同樣揮之不去: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每一個中國人則都在問,為什麼中國正在迅速崛起,卻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被種種現實的挫敗感、焦慮感所睏擾?為什麼工資收人總是趕不上GDP增長和通貨膨脹?
  麵對通脹帶來的生活壓力,白領們藉用美國蘋果産品iPod。把自己自嘲為“iPod一族”。即沒有財務安全感(insecure)、壓力大(pressured)、稅負較重(overtaxed)和高債務(debt-ridden)。FT中文網2011年4月21日更是以喜劇演員斯派剋·米利根(Spike Milligan)一句著名的俏皮話形容今天的中國:“金錢買不到幸福,但確實帶來瞭一種更令人愉悅的痛苦形式。”文章說:
  盡管中國經濟飛速發展,薪資大幅增長,人們普遍感覺中國“正在崛起”,但最新(2010年)完成的蓋洛普健康調查(GallupWellbeing Survey)錶明,大多數中國人情緒都很低落。基於受訪者對個人生活的描述,這項涵蓋全球124個國傢的調查將他們分成瞭三類。分彆是“蒸蒸日上”、“勉強糊口”和“非常痛苦”。
  盡管中國是全球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讓步履蹣跚的歐洲經濟體和美國深感羨慕,但調查結果並不理想:感覺生活“蒸蒸日上”的隻有12%(這個數字與阿富汗和也門相同,不過此次調查是在2010年完成的,當時也門還未發生動亂),“勉強糊口”的占71%,“非常痛苦”的為17%。71%的“勉強糊口”比率,與海地、阿塞拜疆和尼泊爾差不多。與此同時,感到“非常痛苦”的人的比率為17%,比蘇丹、巴勒斯坦地區和伊拉剋還高。
  上述結果與最近的其他一些調查結果相符。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2010年12月的一項調查顯示,在中國不斷壯大的中産階級當中,絕大多數人對生活並不滿意。當時,《中國日報》指齣,人們情緒低落的部分原因在於:現代生活的嚴酷、競爭激烈、擔心失業、償貸壓力和日益增長的物質主義。
  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可能也是一個因素。《中國日報》報道稱,中國的基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最近幾年一直在上升,目前已經高得令人擔憂。中國的基尼係數正在逼近0.5——基尼係數是衡量國民財富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全球範圍內認可的這個指數的“紅綫”是0.4,係數為0時,意味著國民財富能夠公平分配。    
				
 
				
				
					《光影流轉:二十世紀歐洲藝術思潮的百年迴響》  圖書簡介  這是一部深度剖析二十世紀歐洲藝術發展脈絡的恢弘之作。本書以時間為經,以思潮為緯,係統梳理瞭自印象派餘暉散盡至後現代主義興起,歐洲大陸上湧現齣的主要藝術流派、重要藝術傢及其背後的社會、哲學動因。我們不再聚焦於某一位藝術傢的生平軼事,而是著力於探究藝術觀念如何隨著社會劇變而不斷自我革新、自我顛覆的過程。  全書分為五大部分,層層遞進,力求構建一個立體、多維的二十世紀歐洲藝術圖景。  第一部分:現代性的開端與結構的崩塌(1900-1920年代初)  本部分首先迴溯瞭世紀之交,歐洲社會在工業化、科學理性主義(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尼采的“上帝已死”)衝擊下産生的焦慮感。這種焦慮直接投射到藝術創作中,錶現為對傳統美學規範的徹底反叛。  我們將詳盡考察野獸派(Fauvism)如何以純粹、未經馴化的色彩來錶達情感的原始衝動,以及錶現主義(Expressionism)在德國的勃發,尤其是在“橋社”(Die Brücke)和“藍騎士”(Der Blaue Reiter)團體中,藝術傢們如何運用扭麯的形體和強烈的對比色來揭示內在的精神痛苦與社會異化。  隨後,焦點轉嚮顛覆性的立體主義(Cubism)。布拉剋和畢加索如何通過多重視角和幾何分解,挑戰瞭文藝復興以來根深蒂固的單點透視法,預示著對現實本質的重新構建。這不僅僅是形式上的革新,更是對人類認知模式的一次哲學拷問。最後,我們探討瞭未來主義(Futurism)在意大利的激進主張——他們對速度、機器和暴力的贊美,如何成為現代技術樂觀主義與戰爭陰影交織下的獨特産物。  第二部分:戰爭、荒誕與無意識的領域(1910年代末-1930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烈,徹底擊碎瞭進步主義的信念。藝術開始轉嚮對理性世界的質疑和對無序、荒誕的接納。  本部分的核心是達達主義(Dadaism)的誕生。在蘇黎世、柏林和巴黎的沙龍中,藝術傢們通過現成品(Ready-mades)、拼貼和文字遊戲,錶達瞭對戰爭、資産階級道德以及藝術自身價值的徹底嘲弄。杜尚的《泉》不再僅僅是一件作品,而是一個劃時代的宣言——藝術的定義權從“手工藝”轉嚮瞭“觀念”。  緊接著,我們深入探討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理論基礎和實踐高峰。布勒東的理論綱領如何將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引入創作,使得夢境、幻覺和自動寫作成為捕捉“更高實在”的有效途徑。從達利精準入微的噩夢場景,到馬格利特的邏輯悖論,超現實主義不僅重塑瞭繪畫,也深刻影響瞭後來的電影和文學。  同時,本章也會簡要迴顧瞭濛德裏安和馬列維奇在非具象藝術(Abstraction)領域所達到的純粹境界——幾何抽象如何試圖建立一種普世的、精神性的秩序,與充斥著混亂的現實世界形成對照。  第三部分:權力、逃離與藝術的意識形態鬥爭(1930年代-1945年)  隨著法西斯主義和極權主義在歐洲的崛起,藝術創作的自由空間急劇壓縮。本部分探討瞭藝術在政治高壓下的雙重境遇:被利用和被壓製。  我們分析瞭納粹政權對“墮落藝術”(Entartete Kunst)的清洗,以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在蘇聯的官方化,它們如何將藝術工具化,為意識形態服務。與此同時,許多流亡歐洲的藝術傢(如夏加爾、米羅)帶著現代主義的遺産流嚮美國,為戰後藝術的轉移埋下瞭伏筆。  西班牙內戰期間,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成為瞭反抗法西斯暴行的最強有力的視覺符號。我們將詳細解析這部作品的象徵體係和其在政治抗議藝術中的裏程碑意義。  第四部分:戰後歐洲的藝術重塑與本土聲音(1945-1960年代)  二戰結束後,歐洲藝術界麵臨著巨大的道德真空和重建需求。盡管美國憑藉抽象錶現主義開始占據藝術世界的中心,歐洲本土的藝術傢們依然在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  我們重點關注歐洲的對應潮流:“零組”(Zero Group)在德國對物質、光綫和動態的實驗性迴歸;“達達2.0”,例如法國的新寫實主義(Nouveau Réalisme),如伊夫·剋萊因(Yves Klein)對純粹色彩的癡迷(IKB)和阿曼(Arman)對堆積的運用,他們是對美國消費主義文化進行本土化迴應的嘗試。  此外,“藝術信息學”(Art Informel,或稱“非形式藝術”)在戰後歐洲的興盛,錶現為對材料本身的關注,強調創作過程中的即興與偶然性,這與美國的行動繪畫形成瞭微妙的對話與區彆。  第五部分:觀念的勝利與傳統的消解(1960年代及其後)  本部分的收尾聚焦於藝術觀念如何最終超越瞭媒介的限製,標誌著現代主義嚮後現代主義過渡的關鍵階段。  我們探討瞭歐普藝術(Op Art)和動能藝術(Kinetic Art)如何利用科學原理和視覺錯覺,將觀眾的感知置於作品的核心。更重要的是,我們審視瞭極簡主義(Minimalism)在歐洲的變體,藝術傢們如何通過去除一切敘事和情感色彩,將藝術還原為純粹的結構、材料和空間關係。  最終,本書落腳於藝術史的一個重要轉摺點: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的興起。在歐洲,這種對藝術品“物性”的質疑和對文本、檔案、行為的強調,為後來的裝置藝術、錶演藝術的爆發鋪平瞭道路,標誌著二十世紀歐洲藝術從對外部世界的描繪,徹底轉嚮瞭對藝術自身邊界和定義的永恒追問。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地圖,理解二十世紀歐洲藝術如何從對世界的模仿,轉變為對世界的解構和重構,其復雜的內部邏輯和跨學科的影響力至今仍未衰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