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友芝年譜長編

莫友芝年譜長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劍 著
圖書標籤:
  • 莫友芝
  • 年譜
  • 地方誌
  • 人物傳記
  • 曆史
  • 民國史
  • 近現代史
  • 譜牒
  • 傢族史
  • 學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63448
版次:1
商品編碼:10128228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30
字數:10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莫友芝年譜長編》是一位給人以豐富遐想空間、值得深入研究的學者和詩人。莫友芝(1811-l871),字子傯,白號鄙亭,又號紫泉、弭叟,貴州獨山人。其父莫與儔選翰林院庶吉士,且受教於紀昀、阮元等漢學宗師,友芝幼承庭訓,很早便以學問淹博、並與鄭珍閤撰《遵義府誌》而名震西南;友芝多纔多藝,目錄學和書法尤令人稱道(《閤亭知見傳本書目》宣統元年始齣,即售到每部六兩,民國二年,每部更非十六金重價不可得;他獨標高格、頗帶金石意趣的書法,亦為世所寶貴)。遊幕江錶十年,友芝與政壇、學界諸大老交往密切,曾奉曾國藩、李鴻章之命,尋訪劫火後文匯、文宗兩閣四庫全書及其它古籍,對圖書文化建設卓有貢獻。友芝去世後,曾國藩曾捧香親吊,備極哀榮。

目錄

前言
凡例
譜前莫與儔年譜簡編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一歲
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八歲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十四歲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75),二十歲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二十一歲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二十四歲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三十歲
乾隆五十八年癸醜(1793),三十一歲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三十二歲
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三十三歲
嘉慶二年丁巳(1797),三十五歲
嘉慶三年戊午(1798),三十六歲
嘉慶四年己未(1799),三十七歲
嘉慶六年辛酉(1801),三十九歲
嘉慶七年壬戌(1802),四十歲
嘉慶八年癸亥(1803),四十一歲
嘉慶九年甲子(1804),四十二歲
嘉慶十年乙醜(1805),四十三歲
嘉慶十一年丙寅(1806),四十四歲
嘉慶十二年丁卯(1807),四十五歲
嘉慶十三年戊辰(1808),四十六歲
嘉慶十四年己巳(1809),四十七歲
嘉慶十五年庚午(1810),四十八歲
嘉慶十六年辛未(1811),四十九歲
嘉慶二十二年丁醜(1817),五十五歲
嘉慶二十三年戊寅(1818),五十六歲
嘉慶二十四年己卯(1819),五十七歲
道光元年辛巳(1821),五十九歲
道光二年壬午(1822),六十歲
道光三年癸未(1823),六十一歲
道光五年乙酉(1825),六十三歲
道光六年丙戌(1826),六十四歲
道光七年丁亥(1827),六十五歲
道光八年戊子(1828),六十六歲
道光九年己醜(1829),六十七歲
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六十九歲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七十歲
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七十二歲
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七十五歲
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七十六歲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七十七歲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七十八歲
道光二十一年辛醜(1841),七十九歲

正譜莫友芝年譜長編
嘉慶十六年辛未(1811),一歲
嘉慶十七年壬申(1812),二歲
嘉慶十八年癸酉(1813),三歲
嘉慶十九年甲戌(1814),四歲
嘉慶二十年乙亥(1815),五歲
嘉慶二十一年丙子(1816),六歲
嘉慶二十二年丁醜(1817),七歲
嘉慶二十三年戊寅(1818),八歲
嘉慶二十四年己卯(1819),九歲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1820),十歲
道光元年辛巳(1821),十一歲
道光二年壬午(1822),十二歲
道光三年癸未(1823),十三歲
道光四年甲申(1824),十四歲
道光五年乙酉(1825),十五歲
道光六年丙戌(1826),十六歲
道光七年丁亥(1827),十七歲
道光八年戊子(1828),十八歲
道光九年己醜(1829),十九歲
道光十年庚寅(1830),二十歲
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二十一歲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二十二歲
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二十三歲
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二十四歲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二十五歲
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二十六歲
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二十七歲
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二十八歲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二十九歲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三十歲
道光二十一年辛醜(1841),三十一歲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三十二歲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三十三歲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三十四歲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三十五歲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三十六歲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三十七歲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三十八歲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三十九歲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四十歲
鹹豐元年辛亥(1851),四十一歲
鹹豐二年壬子(1852),四十二歲
鹹豐三年癸醜(1853),四十三歲
鹹豐四年甲寅‘(1854),四十四歲
鹹豐五年乙卯(1855),四十五歲
鹹豐六年丙辰(1856),四十六歲
鹹豐七年丁巳(1857),四十七歲
鹹豐八年戊午(1858),四十八歲
鹹豐九年己未(1859),四十九歲
鹹豐十年庚申(1860),五十歲
鹹豐十一年辛酉(1861),五十一歲
同治元年壬戌(1862),五十二歲
同治二年癸亥(1863),五十三歲
同治三年甲子(1864.),五十四歲
同治四年乙醜(1865),五十五歲
同治五年丙寅(1866),五十六歲
同治六年丁卯(1867),五十七歲
同治七年戊辰(1868),五十八歲
同治八年己巳(1869),五十九歲
同治九年庚午(1870),六十歲
同治十年辛未(1871),六十一歲一

譜後,莫繩孫年譜簡編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一歲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三歲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四歲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五歲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六歲
鹹豐元年辛亥(1851),八歲
鹹豐八年戊午(1858),十五歲
鹹豐九年己未(1859),十六歲
鹹豐十年庚申(1860),十七歲
鹹豐十一年辛酉(1861),十八歲
同治元年壬戌(1862),十九歲
同治二年癸亥(1863),二十歲
同治三年甲子(1864,),二十一歲
同治四年乙醜(1865),二十二歲
同治五年丙寅(1866),二十三歲
同治六年丁卯(1867),二十四歲
同治七年戊辰(1868),二十五歲
同治八年己巳(1869),二十六歲
同治九年庚午(1870),二十七歲
同治十年辛未(1871),二十八歲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二十九歲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三十歲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三十一歲
光緒元年乙亥(1875),三十二歲
光緒二年丙子(1876),三十三歲
光緒三年丁醜(1877),三十四歲
光緒四年戊寅(1878),三十五歲
光緒五年己卯(1879),三十六歲
光緒六年庚辰(1880),三十七歲
光緒七年辛巳(1881),三十八歲
光緒八年壬午(1882),三十九歲
光緒九年癸未(1883),四十歲

附錄
人物小傳
人物索引
參考書目
後記

前言/序言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傯,自號邵亭,又號紫泉、弭叟,貴州獨山人。其父莫與儔選翰林院庶吉士,且受教於紀昀、阮元等漢學宗師,友芝幼承庭訓,很早便以學問淹博、並與鄭珍閤撰《遵義府誌》而名震西南;友芝多纔多藝,目錄學和書法尤令人稱道(《即亭知見傳本書目》宣統元年始齣,即售到每部六兩,民國二年,每部更非十六金重價不可得;他獨標高格、頗帶金石意趣的書法,亦為世所寶貴)。遊幕江錶十年,友芝與政壇、學界諸大老交往密切,曾奉曾國藩、李鴻章之命,尋訪劫火後文匯、文宗兩閣四庫全書及其它古籍,對圖書文化建設卓有貢獻。友芝去世後,曾國藩曾捧香親吊,備極哀榮。……這是一位給人以豐富遐想空間、值得深入研究的學者和詩人。
  然而,莫友芝生前所刊著作極少,與自身行曆、誌趣關係密切的詩文著作隻有一部《閤亭詩鈔》六捲。卒後其子莫繩孫又陸續刻成《閤亭遺詩》八捲和《即亭遺文》八捲。但他傳世的各類稿鈔本多達百種,中間蘊藏的能夠彰麵目、顯性情的大量文字因各種原因並沒有吸收到上述著作中。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的《影山草堂學吟稿》三捲外集一捲,其中正集三捲收錄三百餘首詩,均為莫友芝道光二十二年之前所作,對瞭解莫友芝早期行蹤和心態極為重要(《鄙亭詩鈔》和《邵亭遣詩》所收為道光二十四年之後作品),外集一捲是編訂《鄙亭詩鈔》時刪落的作品,同樣包含瞭不少有價值的資料。由於莫友芝編訂自己詩集時認為它們並不成熟,統統予以刪落,因此它們很難得到麵世的機會。莫繩孫編訂《邵亭遺詩》時,齣於孝道的考慮,自然不敢收入先君不欲傳世的作品,於是僅就鹹豐二年以後詩作編訂成集,由於為尊者諱和其它師長的意見復刪落數十首詩作。《鄙亭遣文》的收錄更不完備,僅以稿鈔本所載的數量而言,《邵亭遣文》所收不足半敷。至於比詩文更能準確反映莫友芝個人真實信息的十幾冊日記和數百封書信,由於收藏地分散和隱秘,鮮見有人提及。對於研究者來說,非常遺憾。這種情況豐富瞭我們想象的同時,也增添瞭我們的錯誤。不妨聊畢敷例為證。
《清代文人與學術史論集》 導言 本書匯集瞭近年來學界對清代學術、文化及社會生活研究的若乾重要成果,旨在通過對不同側麵史料的深入挖掘與細緻梳理,勾勒齣清代復雜而多元的學術圖景。清代是中國傳統社會最後的輝煌,也是近代轉型的前夜,其間的學術思潮跌宕起伏,文人群體活躍交錯,是探究近世中國社會文化變遷不可或缺的鑰匙。本書所收諸文,或聚焦特定學派的理論建構與傳承脈絡,或剖析特定地域文化圈的形成與影響,或考察特定文人群體的交往網絡與知識生産機製,力求在宏觀把握與微觀審視之間取得平衡,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的清代學術研究參照係。 第一部分:經學與義理的重塑——乾嘉學派的深層結構研究 本部分著重探討瞭乾嘉時期以考據為主要特徵的漢學思潮,但並非停留在對“樸學”錶麵的描述,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後蘊含的義理訴求與思想張力。 一章:訓詁實踐中的“微言大義”:從段玉裁到王引之的語義學轉嚮 本章以兩代大學者段玉裁與王引之的《說文解字注》和《說文韻詮》為核心文本,對比分析二者在字義考證與音韻梳理上的異同。研究指齣,漢學傢的“求實”並非全然排斥義理,而是在對古音、古義的精確定位中,試圖重建一種更為可靠的“古道”。這種重建過程,本身即是對宋明理學義理闡釋體係的一種潛移默化的修正與迴歸。重點分析瞭他們如何處理《詩》、《書》中的核心概念,以及這種處理如何影響瞭後世對儒傢經典的理解。 第二章:乾嘉學派的地域性與知識網絡:以揚州學派的興衰為中心 清代學術的發展往往帶有顯著的地域色彩。揚州,作為漕運與鹽業的中心,孕育瞭獨特的文化氛圍。本章梳理瞭以阮元為代錶的揚州學派的形成、發展及其主要貢獻,特彆是其在藏書、刻書、以及組織學術會議(如“問梅精捨”)方麵的活動。通過考察揚州學派的成員構成(包括士人、幕僚、地方官僚等),揭示瞭清代學術活動並非純粹的“象牙塔”活動,而是與地方經濟、政治權力緊密交織的知識場域。同時,也分析瞭揚州學派在嘉慶中後期遭遇的睏境與轉型,探討瞭學術中心轉移的深層動因。 第三章:對“疑古”思潮的反思:乾嘉學派內部的保守與激進 “疑古”思潮是乾嘉學派的重要特徵之一,但這種“疑”是針對性的。本章辨析瞭乾嘉學者在質疑魏晉玄學、宋明理學時的論據與尺度。一方麵,他們對先秦典籍的考證趨於嚴謹;另一方麵,對於儒傢經典的權威性本身,他們大多持維護態度。通過分析戴震對程硃學派“性理”說的批判,展示瞭乾嘉學人對“天理”與“人欲”關係的新詮釋,揭示瞭漢學內部存在的保守與激進的兩麵性。 第二部分:邊緣的風景與思想的碰撞——道鹹時期的學術流變 隨著清朝國勢日衰,學術風氣開始從乾嘉的沉靜轉嚮道鹹時期的關注現實、經世緻用。 第四章:經世緻用思潮的形成:從黃梨洲到龔自珍的學術譜係 本章追溯瞭經世緻用思想的源頭,並著重分析瞭在道光年間,該思潮如何從對製度、水利、鹽政等具體問題的關注,上升為一種係統性的學術主張。龔自珍作為這一時期的標誌性人物,其詩歌、散文乃至對社會弊病的批判,均體現瞭學術對現實關切的深化。研究者試圖厘清,經世思想與考據學之間並非簡單的對立,而是一種在時代壓力下的繼承與改造。 第五章:皖派與浙派的再審視:學術譜係中的知識代際傳承 本章通過對比皖派(以劉逢祿、陳澧為代錶)與浙派(如王引之傢族)的學術流派特徵,探討瞭知識在代際間傳遞時的變異與堅守。重點分析瞭皖派在對《春鞦》、《儀禮》等典籍的獨特解釋,以及他們在麵對鴉片戰爭前後西方衝擊時,學術立場所展現齣的遲疑與轉嚮。這種對具體學派內部差異的細緻考察,有助於我們避免將清代學術簡單地劃分為“考據”與“經世”兩大陣營。 第三章:文化地理學視野下的清代文人群像 本部分轉嚮考察清代文人群體的社會生活形態及其文化生産的地理基礎。 第六章:幕府生涯與學術資源的整閤:論幕僚在知識傳播中的中介作用 清代,特彆是中後期,幕僚製度為大量未獲科舉功名的優秀知識分子提供瞭依附權力的途徑。本章通過個案研究(如對某一著名幕僚群體活動的考察),分析瞭幕府如何成為重要的學術資源集散地。幕僚通過處理地方政務、參與地方文化活動(如修誌、重刻典籍),實際上加速瞭不同地域學術思想的交流與融閤,同時也塑造瞭他們“齣仕即入世”的知識分子身份。 第七章:園林、書齋與文人社交:空間對創作主體性的形塑 清代文人對私密性空間(書齋、園林、彆業)的營造,是其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結閤營造學、文化地理學的方法,分析瞭特定空間(如江南私傢園林)在文人交往、詩文唱和、乃至學術討論中的功能。空間不僅是承載活動的背景,更是知識分子構建自我形象、實踐其審美理想的物質載體。通過分析特定園林的設計理念與文人集會的記錄,可以窺見其精神氣質的投射。 結語 本書所探討的清代學術,是一個充滿活力、矛盾與轉型的復雜場域。從乾嘉漢學對義理的精微重建,到道鹹時期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再到知識分子在特定社會空間中的活動,無不揭示齣清代文化在麵對內憂外患時所展現齣的強大韌性與深刻思考。這些曆史研究,不僅是對既往學術成就的梳理,更是對理解近代中國知識體係如何形成的關鍵路徑的探索。本書的諸多論斷,均建立在對清代原始文獻的反復推敲與辨析之上,旨在為學界提供更具細節支撐與更富思辨性的研究視角。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莫友芝年譜長編》我真是愛不釋手,翻閱起來簡直像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書的裝幀就透著一股沉甸甸的曆史感,翻開扉頁,莫友芝先生那張老照片仿佛把我帶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我特彆喜歡它詳盡的史料考證,那些引用的文獻、筆記、書信,都帶著原汁原味的時代氣息。讀著讀著,我仿佛能看到莫友芝先生在書齋裏伏案疾書的身影,聽到他在學術探討中激昂的論辯。作者在梳理莫友芝先生生平事跡的同時,還巧妙地融入瞭當時的曆史背景,從政治、經濟到文化思潮,都進行瞭細緻的勾勒。這讓我不僅僅是瞭解一個人,更是深入理解瞭那個時代。書中的許多細節,比如他對某本古籍的收藏、對某個曆史事件的看法,都展現瞭他深邃的學識和獨立的人格。我尤其對其中關於他與同時代文人交往的部分印象深刻,那些往來書信,字裏行間流露齣真摯的友情和激烈的思想碰撞,令人迴味無窮。這本書的編纂之精細,考證之嚴謹,絕對是學術研究的典範,對於想要深入瞭解清末民初學術史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寶庫。

評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偉大的學者,他們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曆史。《莫友芝年譜長編》恰恰做到瞭這一點。這本書的編纂者顯然對莫友芝先生傾注瞭極大的心血,從書的結構到文字的錶述,都透露齣一種對學問的敬畏。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對莫友芝先生晚年的生活狀況進行瞭詳細的描繪,盡管他晚年境況不佳,但其學術熱情依然不減,這種對知識的執著追求,著實令人動容。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年譜,更是一部關於學術傳承、文化堅守的生動教材。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學者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學術操守。書中引用的材料非常廣泛,從官方史籍到私人信件,都得到瞭充分的利用,這使得整個敘述既有宏觀的曆史背景,又不失個體生活的細節。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莫友芝先生與其他學者互動關係的描寫,通過這些互動,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當時學術界的生態和思想的交流。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史料的堆積,它更在於勾勒齣一位偉大靈魂的完整肖像。

評分

這本書的齣版,簡直是填補瞭一項重要的學術空白。作為一名對中國古典學術情有獨鍾的讀者,我一直對莫友芝先生這位集史學傢、文學傢、金石學傢於一身的大傢充滿敬意。《莫友芝年譜長編》的齣現,讓我得以在一個更為宏觀和微觀的視角下去審視他的人生軌跡。我尤其驚嘆於作者在史料搜集和梳理上的巨大投入。那些散落在各地、塵封已久的史料,經過作者的精心挖掘和整理,如今得以集中呈現,這本身就是一項瞭不起的成就。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被書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所打動,比如莫友芝先生在生活睏頓時期如何堅持學術研究,他對待友人、對待學術的態度,都展現瞭他高尚的人格魅力。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樸實,但卻字字珠璣,沒有絲毫的浮誇。它更像是一位老者在娓娓道來,將一位學者的生命故事徐徐展開。讀完之後,我對莫友芝先生的瞭解遠不止停留在他的著作,更是走進瞭他的內心世界。

評分

我一直對近現代的學者和他們的著作頗感興趣,而《莫友芝年譜長編》則是我近期閱讀中最為驚喜的一本。它的厚重感就不說瞭,單是目錄的細緻程度就足以讓人驚嘆。我並非專攻莫友芝先生的研究,但閱讀過程中,我卻被一種循序漸進的敘事所吸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年錶,而是將每一個時間節點都與莫友芝先生的活動、思想、著述緊密結閤。例如,在描述他某一年參與某項重要的文獻整理時,書中會詳細介紹該文獻的來龍去脈,以及莫友芝先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貢獻。這種“以點帶麵”的寫法,讓讀者在瞭解個體生平的同時,也能窺見更宏大的學術圖景。我特彆欣賞書中對莫友芝先生學術思想的梳理,不同於一些流於錶麵的介紹,這裏深入剖析瞭他對經學、史學、金石學等領域的見解,並探討瞭這些見解是如何在當時學術界引起反響的。書中的配圖也很用心,一些珍貴的照片、手稿的齣現,讓文字的生命力更加凸顯。對我這樣一個業餘愛好者而言,這本書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失閱讀的樂趣。

評分

初拿到《莫友芝年譜長編》時,我腦海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這該有多厚的考據啊!而當我真正翻閱起來,這種預感得到瞭完全的證實,甚至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這本書的體量雖然龐大,但絕非堆砌材料的空洞之作。相反,它以一種極其嚴謹和有條理的方式,將莫友芝先生的一生分解成無數個細微的節點。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一些學術爭議的處理方式,作者會引用不同的史料,呈現不同的觀點,然後進行客觀的分析,既保留瞭曆史的原貌,又引導讀者進行獨立的思考。讀完書中關於莫友芝先生在某個特定曆史時期所麵臨的政治壓力和學術睏境的描述,我深感其學術道路並非一帆風順,而他所展現齣的堅韌和智慧,令人肅然起敬。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涵蓋瞭他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傢庭瑣事到學術成就,無一不包。對於任何一個真心想瞭解莫友芝先生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不容錯過的。

評分

質量很不錯 對得起價格

評分

是書印量1500(一印),定價148(730頁),好在京東活動,以55元入手。

評分

很喜歡,定價太高,遇上京東優惠活動時買還是閤算的。

評分

很多日記內容,很劃算那。

評分

爭議大:“《長編》采銅於山的精神、精審的提煉考辨、獨特的結構體例,具有學術範式意義。”(西師**文係 張兵);“……大緻說來,有體例紊亂、名字混淆,不通史法、標準駁雜,讀書無識、鹵莽滅裂,昧於文理、破句頻齣,不明書儀、句讀多誤,取捨不當、誤會書旨等諸多疏失。”(東方早報)

評分

對於這本書,學界已有評價,看來學術還是得踏踏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做,不然即使“著作”齣版瞭,也會引來非議呀!

評分

不過話說迴來,資料還是滿翔實地,如果能夠在利用此書的同時,校齣錯誤,那麼就受益匪淺瞭

評分

還不錯,配送及時,希望可以有購物清單,最好可以做一個類似發票的選項,“是否打印清單”。報銷時需要清單,自己去打印清單,很麻煩,其他電商都有,希望可以增加。

評分

很喜歡,定價太高,遇上京東優惠活動時買還是閤算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