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任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宗金鉴
  • 四诊
  • 心法
  • 要诀
  • 白话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健康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60073
版次:1
商品编码:1014004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01-01
页数:15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医宗金鉴》系清代吴谦等人所编,是清代学习中医的教科书,也是现代学习中医的一部重要读物,特别是其中各科的心法要诀,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四诊心法要诀》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内容简明,实用性强。
  本次白话解主要是对原文进行逐句语译,对其中比较难解的名词术语,作适当注释,并姑每条歌诀进行医理阐述和临床应用的探讨,使得本书更通俗易懂,便于理解,是学习、研究中医诊断学,打好中医基础理论基本功的辅助读物。
  本书广泛适应于初学中医者和基层临床工作者参考使用。

目录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原书卷次三十四)
四诊心法要诀上
四诊心法要诀下

精彩书摘

1.问寒热 在寒的方面,有恶风与恶寒之分。恶风与恶寒,有表证也有里证,有寒证也有热证。在热的方面,有的热病人自己能觉到,也有的热病人自己不自不觉。辨寒热主要是辨外感内伤和虚实阴阳。例如外感证的寒热:发作突然,虽加衣被仍见恶寒,手背热高于手心的热,背部热甚于腹部热。内伤证的寒热:发作较慢,而寒热又往往间作,恶寒加衣被就减轻,手心热高于手背热,胸腹部热甚于背部热。
邪气较轻而正气较盛的,恶寒发热较轻;邪气正气都盛的,寒热亦较重;邪气盛正气衰的,恶寒重而发热较轻。又每日午后或傍晚发潮热的,一般以阴虚为多;畏寒而自汗,四肢感冷的为阳虚等等。
2.问汗 凡是阳气亢盛或卫阳不固的,出汗都比较多,但前者属实,后者属虚。内伤证汗出,往往是阳虚不能固表,或阴虚不能摄阳。外感证腠理闭密的多无汗,为表实;腠理松疏者多有汗,为表虚。外感表实证,经发汗后,一般都是热退脉静身凉,但如外感暑湿等证,也往往汗出而邪不去,所以问诊中得知已出汗并不能认为外邪都已解除。
另外,日间醒时汗自出的,称为自汗,多属阳虚。睡眠中汗自出而醒后汗即止的,称为盗汗,多属阴虚。病人先作战栗而后汗出的,称为战汗,战汗是疾病过程中邪正相争的表现。如果战汗后热退脉静身凉,这是邪去而正气已安;如果战汗后身凉而脉转躁的,这是正气不能胜邪。所以战汗是疾病好坏的转折点,要合参四诊,了解清楚。
3.问头身 询问头部的感觉,一般以头痛和头晕为主。分别头痛多以六经辨别:头痛后连项背的,多属太阴经;头痛在前额或连眉棱等处的,多属阳明经;头痛在两侧太阳穴的多属少阳经;头痛而重,并有腹满自汗的,多属太阴经;头痛连及齿,并有指甲发青的,多属少阴经;头痛上连巅顶的,多属厥阴经。总的说,头痛新作多为外感、火邪等邪气实证;久痛多为阴虚或阳虚等元气虚证。
头眩有新久虚实的不同。突然发作的眩晕,多是肝火上升或痰气不降;发作已久的眩晕,多是气血不足或肾气亏乏所致。另如湿痰留滞、清阳不升,也会发作眩晕。
问诊身体各部的感觉,除胸、腹、聋、渴等另加说明外,一般着重在问周身的疼痛感觉,特别是以腰背等部为主。凡是周身疼痛没有固定的地方,并且兼有表证的,多属外感风寒证。凡背痛牵及头项的,多为太阳经证。妇女产后身体疼痛又没有外感表证,多由血虚或瘀血滞于经络所致。凡臂、肘、膝。腕等关节处或身体其他部分固定或不固定的疼痛,多属风、寒、湿痹。凡是腰部绵绵作痛而冷,溲清便溏的,多为肾阳虚;腰痛而溲赤便秘的,多是肾阴虚;腰部重滞,腰以下感冷的,多为湿痛。
……

前言/序言


《医宗金鉴》是中国古代医籍中的瑰宝,其中《四诊心法要诀》篇章,更是精炼了中医诊脉、望色、闻声、问病等四种诊断方法的核心要义。它以简练的语言,阐述了辨别病症、洞察病机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技巧,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并流传至今,成为学习和掌握中医四诊的重要参考。 本书的白话解读,旨在打破古文的壁垒,让更多人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四诊心法要诀》的精髓。在解读过程中,我们不仅会逐字逐句地解释原文,更会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对其中的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 一、 望诊:洞察秋毫,形色辨疾 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首要环节,强调“望而知之谓之神”。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神情、体态、排出物等外部形迹,可以初步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甚至推断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 面色: 面色是人体气血盛衰、脏腑功能的重要反映。本书将详细解读不同面色所代表的病理意义,例如,面色淡白可能提示气血不足,面色晦暗可能提示血瘀或肾精亏虚,面色红赤可能提示热邪亢盛,面色青黄可能提示寒湿内阻或脾胃不和。通过观察面色的深浅、光泽、润燥,以及在不同部位(如两颧、鼻柱、印堂)的表现,可以更精准地判断疾病的性质。 舌诊: 舌头是人体内脏的一面镜子。舌质的颜色、形态、大小,以及舌苔的颜色、厚薄、润燥,都蕴含着丰富的疾病信息。我们将深入剖析舌淡、舌红、舌紫等舌质颜色的含义,舌胖大、舌瘦小、舌裂纹等舌体形态的变化,以及白苔、黄苔、黑苔、腻苔、薄苔等舌苔的临床意义。结合舌诊,可以辨别寒热、虚实、表里、津液盛衰等。 神志: 神志的清晰与否,是判断病情轻重缓急的重要指标。清醒、精神矍铄者,病情可能较轻;神昏谵语、精神萎靡者,病情则可能危重。我们将探讨神志不同状态下的病机,以及如何通过观察神志来判断预后。 体态与姿势: 身体的姿态、动作的灵活性,以及是否存在特殊的体征,如寒战、发热、喘息、咳嗽、肿块等,都是望诊的重要内容。本书会解读不同体态和姿势所反映的病理,例如,畏寒蜷缩可能提示阳虚寒盛,烦躁不安可能提示热扰心神。 排出物: 观察患者的咳痰、呕吐物、二便、带下等排出物的性状、颜色、气味,也能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本书将详细阐述不同排出物所反映的疾病,例如,黄稠痰可能提示肺热,稀便夹血可能提示肠道出血。 二、 闻诊:声息传情,辨别邪正 闻诊,是指通过听患者说话的声音、咳嗽、喘息、呼吸等声音,以及嗅其身体、排出物的气味,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声息: 声音的粗细、高低、强弱、清浊,咳嗽的性质(如干咳、湿咳),喘息的频率和节律,呼吸的深浅和强弱,都与脏腑功能和病邪性质密切相关。我们将深入解析声音低微可能提示气虚,声音嘶哑可能提示肺失宣降,喘息哮鸣可能提示痰饮阻肺,呼吸气粗可能提示实热。 气味: 身体散发出的气味,以及咳痰、呕吐物、二便等排出物的气味,可以反映疾病的寒热虚实。例如,口中异味(如酸臭、腐臭)可能提示胃肠积滞或食滞,身体汗臭可能提示湿热。 三、 问诊:详尽问询,溯本追源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现病症状、生活习惯、饮食起居等,来全面了解病情。它是四诊中信息量最丰富、最能展现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特点的诊法。 寒热: 询问患者是否有发热、恶寒的感觉,以及发热的时间、程度、伴随症状等,可以判断疾病的寒热性质。 汗: 询问汗的多少、出汗的时间(如自汗、盗汗),以及汗的性状,可以辨别津液的盛衰和脏腑功能。 头身: 询问头痛、头晕的性质、部位,以及身体的疼痛、麻木、沉重等感觉,可以判断疾病累及的经络脏腑。 胸腹: 询问胸闷、心悸、腹胀、腹痛等症状,以及疼痛的性质、部位、放射等,是了解心肺、肝脾、肠胃功能的重要途径。 耳目: 询问耳鸣、耳聋、视物模糊、眼干涩等症状,可以了解肾、肝、脾等脏腑的功能。 口齿: 询问口渴、口干、口苦、口淡等症状,以及牙龈出血、舌苔剥脱等,是了解脾胃、肝胆功能的重要指标。 咽喉: 询问咽部干燥、疼痛、异物感等,可以判断肺、胃、肝胆等脏腑的病变。 二便: 详细询问大便的次数、性状、颜色、有无里急后重,小便的次数、量、颜色、有无尿频、尿急、尿痛等,是判断脾胃、肝肾、膀胱功能的重要方法。 饮食: 询问食欲、口味喜好、恶食等,可以了解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 睡眠: 询问睡眠的质量、多梦、失眠等,可以了解心神的功能。 妇科: 询问月经的周期、量、颜色、有无痛经、白带的性状、量等,是女性疾病诊断的关键。 小儿: 询问小儿的食欲、睡眠、哭闹、生长发育等,以及其他特殊症状,是儿科诊断的重点。 四、 切诊:指下乾坤,脉象辨病 切诊,主要是指脉诊,通过切按患者手腕的桡动脉搏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运行情况和脏腑的盛衰。脉象的频率、节律、强度、形态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病理信息。 寸口脉法: 本书将详细介绍寸口脉法的部位(寸、关、尺)、指法(浮、中、沉、迟、数、滑、涩、弦、紧、虚、实等),以及各部位脉象所代表的脏腑和病变。 常见脉象解析: 如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迟脉主寒,数脉主热;滑脉主痰湿,涩脉主血瘀;弦脉主肝胆,紧脉主寒实。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常见脉象的临床意义,并结合其他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病脉证治: 强调脉象与证候的相互印证,做到“审证求因,审因求证”,从而得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不仅仅是对经典的解读,更是对中医诊疗智慧的传承和发扬。本书希望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读者建立起扎实的中医基本功,掌握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提高临床辨证能力,最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健康。本书的白话解读,旨在让中医这一古老而宝贵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医一直很感兴趣,但又苦于找不到好的入门途径的人。《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这本书,可以说是让我找到了“组织”。它的“白话解”做得非常出色,将《医宗金鉴》这部经典中的“四诊心法要诀”部分,用非常清晰、易懂的语言进行了阐释,让我这个中医小白也能轻松理解。其中,关于“望诊”的讲解,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之一。 书中不仅仅罗列了各种颜色、形态的变化,更是深入地分析了这些表象背后的病理机制。比如,它会详细讲解“红光满面”并非总是好事,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预示着“实热”;而“面色苍白”也不仅仅是贫血,还可能反映了“阳气虚衰”。更重要的是,书中会将望诊所得的线索,与其他诊断方法联系起来。例如,如果望诊病人面色晦暗,书籍会引导你去思考,这是否与“肾主黑色”有关,以及是否需要通过问诊来了解病人的腰膝酸软、小便异常等症状,并通过切脉来进一步确认。这种“循证”的解读方式,让我明白了中医的诊断是一个层层深入、相互验证的过程,而不是孤立的观察。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而“四诊”则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这本书,恰恰是将“四诊”的精髓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它的“白话解”做得非常到位,完全没有了古籍的晦涩感,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阅读。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问诊”的详尽阐述。它不仅仅是列举了问诊的要点,更是深入地分析了每个问题的背后所隐藏的意义。比如,问到病人的“二便”情况,书中会详细解释,为什么需要问大便的形状、颜色、次数,以及小便的颜色、量、排尿感觉。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能直接反映出体内水湿的运化情况,以及脏腑功能的强弱。而且,书中还会强调,问诊所得的信息,需要与其他“三诊”的信息相互印证,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例如,如果病人诉说大便稀溏,同时望诊面色苍白,切脉又细弱无力,那么就可以初步判断为脾肾阳虚。这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讲解方式,让我对中医的诊断思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和医学有着特殊情感的人,总是觉得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才是最宝贵的东西。《医宗金鉴》这本书,我早就听闻其大名,但一直苦于古文的阅读障碍,无法深入。直到遇见这本“白话解”的版本,才让我有机会一窥其真容。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就是它保留了原文的严谨和深度,又用非常现代、贴近生活的语言进行了阐释,完全没有了传统中医古籍那种让人望而却步的距离感。它就像是为我们这些普通读者量身定做的“翻译官”,把那些古老而精深的医学道理,转化成了我们能够理解和吸收的知识。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切脉”的讲解。以前我觉得切脉是一门玄妙的技艺,非得练个几十年才能掌握。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脉象的变化是与身体的生理活动息息相关的,比如“浮脉”是什么样的感觉,“沉脉”又是什么样的感觉,在不同的病症下,脉象又会呈现出哪些细微的差别。书中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实例,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形容“滑脉”像连珠一样,行于指下,听起来就非常生动,也更容易在实际触摸中去体会。这种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对中医的“四诊”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觉得,中医的智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的。

评分

我一直对传统的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中医。《医宗金鉴》这部大名鼎鼎的著作,我早就想拜读,但奈何古文功底不足,一直难以深入。《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这本书,可以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它在保留原文的精髓和准确性的同时,用现代白话对“四诊”的核心要诀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中医诊断的魅力。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闻诊”的讲解。很多中医书籍可能只会简单提一下声音的异常,但这本书则会深入到不同声音的特点、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预示的病机。例如,咳嗽的声音,是实则声高有力,虚则声低无力;喘息的声音,是实则气粗息高,虚则气促息低。书中还会将闻诊的所得,与其他诊断方法进行结合。比如,如果听到病人有痰鸣音,那么就会引导你去关注病人的舌苔是否厚腻,以及脉象是否滑,来判断是痰湿还是痰热。这种“举一反三”的分析方式,让我觉得中医的诊断是一个严谨而又充满智慧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收集信息,并进行逻辑推理。

评分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这本书,我真的是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把它读完,过程中的感受,就像是在一座深邃的古老宝库里寻宝一样,每一次翻开,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惊喜。这本书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它“四诊心法要诀”的精髓上。虽然我并非科班出身的医生,但对中医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市面上关于中医的书籍也看过不少,但很多都过于晦涩难懂,特别是那些古籍,简直是天书。而这本“白话解”版本,可以说是我寻觅已久的一盏明灯。它并没有丢失原文的精妙之处,而是用一种极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理论和技巧一一剖析开来,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坐在你身边,循循善诱地讲解,让你能真正理解“望闻问切”这四个字的内在含义和实际应用。 举个例子,在“望诊”的部分,书中不仅仅罗列了各种面色、舌苔、形体的变化,更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些表象背后所反映的脏腑功能失调。比如,书中提到“面色晦暗如烟熏”可能与肾虚水泛有关,并详细描述了这种面色在不同光线下的细微差异,以及伴随的其他症状,如腰膝酸软、耳鸣等。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能力的培养。它教会了我如何从细微之处观察,如何将零散的症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初步的诊断思路。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中医“小白”也能够逐渐建立起中医的思维框架,不再是被动地记忆,而是主动地思考和理解。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的“望闻问切”抱有一种敬畏之心,觉得它既神秘又博大精深。《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这本书,则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这扇神秘的大门。它的“白话解”处理得非常到位,既保留了原文的精炼和准确,又将那些古朴的语言转化成我们现代人能够理解的白话,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流畅而富有成效。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切脉”的深入解读,它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比喻,将抽象的脉象变化描绘得栩栩如生。 例如,书中在描述“弦脉”的时候,用“如按琴弦,挺然而起”来形容,这种直观的比喻,一下子就抓住了脉象的特点,让我在脑海中能够形成清晰的图像。更重要的是,书中不仅仅告诉你脉象是什么样的,更告诉你这种脉象可能意味着什么,以及如何与其他症状相互印证。比如,一个弦脉,如果伴随胁肋胀痛、口苦咽干,那么可能就是肝胆实火;如果伴随月经不调、乳房胀痛,那么就可能与肝郁气滞有关。这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讲解方式,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诊断的灵活性和整体性。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医的智慧,在于对生命细微之处的洞察。

评分

作为一个对健康养生比较关注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想深入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这本书,简直是我学习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将《医宗金鉴》这部中医经典,用现代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且非常注重实践性。书中对于“问诊”的讲解,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问诊就是问问病人哪里不舒服,有什么症状。但这本书让我知道,问诊的学问太大了。 书中详细列举了问诊的十八问,涵盖了病人的生活习惯、饮食起居、情志变化、既往病史等等方方面面。而且,它还教会我如何根据病人的回答,来推断其身体的阴阳盛衰、寒热虚实。比如,问到病人的睡眠情况,如果病人诉说“多梦易醒”,书中会进一步分析这可能与心脾两虚、肝火扰心等多种病机有关,并指导如何进一步通过其他诊断方法来区分。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让我觉得,仿佛真的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手把手教我如何和病人沟通,如何从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中捕捉到关键信息。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思维方式的启迪。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这本书,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面上打着“白话解”旗号的书籍很多,但往往为了追求通俗,就把原文的神韵给丢了,变得索然无味。但这本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在解读原文的精髓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不仅保留了中医理论的核心,更将那些古老的经验和技巧,用一种充满智慧和趣味的方式展现出来。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书中并没有把“四诊”仅仅当作四种独立的诊断方法,而是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了相互印证的重要性。 比如,在讨论“闻诊”的时候,书中不仅仅列举了各种声音的异常,比如咳嗽、喘息、呃逆等,更是深入地分析了这些声音所代表的病机。更重要的是,它会将闻诊所得的线索,与望诊、问诊、切脉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例如,如果病人有咳嗽声重,但望诊时面色苍白,问诊时又无痰,切脉时无力,那么医生就应该考虑是肺气虚弱,而不是简单的风寒感冒。这种“融会贯通”的讲解方式,让我明白了中医诊断不是死板的套用,而是一种灵活的、动态的思维过程。这本书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诊断,更是如何“思考”一个病人,如何全面地看待问题。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的“望闻问切”心存向往,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入门书籍,很多古籍实在太难懂了。《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它的“白话解”处理得非常到位,没有一点生搬硬套的感觉,而是将那些古老而精妙的理论,用一种非常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切脉”的讲解。我一直以为切脉是一门非常高深的技艺,非得几十年功力才能掌握。但这本书通过非常形象的比喻和细致的描述,让我对不同的脉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比如,书中形容“洪脉”如波涛汹涌,而“细脉”则如线穿在指下。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教你识别脉象,更教你如何根据脉象来判断病人的虚实寒热。例如,一个虚脉,如果伴随着面色苍白、声音低微,那么就可以初步判断为气虚;如果伴随着腹泻、四肢不温,那么就可以初步判断为阳虚。这种“融会贯通”的讲解方式,让我明白,中医的诊断,是一个综合分析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记几个脉象的名字。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中医,原来可以这么有趣和有成就感。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非常着迷,而中医更是其中的瑰宝。《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这本书,终于让我有机会能够系统地、深入地了解中医的诊断方法。它的“白话解”版本,做得非常成功,既保留了原文的精炼和深刻,又将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医学术语,转化成了我们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语言。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望诊”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告诉你看到什么,更是告诉你看到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例如,关于“眼睛”的望诊,书中会详细讲解,不同颜色的眼白、眼角的变化,可能预示着哪些脏腑的异常。它会告诉你,眼白发黄可能与肝胆湿热有关,眼白发红可能与风热犯眼有关,甚至眼白出现血丝,也需要结合其他情况来判断是肝火上炎还是肺热。而且,书中还会强调,望诊需要结合整体情况,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症状。例如,一个面色发黄的人,如果同时伴随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那么就可能提示脾胃虚弱;如果伴随胁肋胀痛、口苦咽干,那么就可能提示肝胆湿热。这种“整合性”的思维方式,让我真正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

评分

《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医学教科书。《医宗金鉴》这个名字也是由乾隆皇帝钦定的。《医宗金鉴》被《四库全书》收入,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医宗金鉴》有很高的评价。自成书以来,这部御制钦定的太医院教科书就被一再的翻刻重印。《医宗金鉴》全书共分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中比较完善而又简要的一种。全书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时期历代医书的精华。图、说、方、论俱备,并附有歌诀,便于记诵,尤其切合临床实用。流传极为广泛。

评分

书不错。书什么包装也没,就一个箱子装着,在外省晃了几天送来,书角都撞折了。分装发货时没点责任心。

评分

《四诊心法要诀》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内容简明,实用性强。

评分

书不错。书什么包装也没,就一个箱子装着,在外省晃了几天送来,书角都撞折了。分装发货时没点责任心。

评分

书有点贵,但内容很好,很实用。

评分

帮家人买的,好没开始看

评分

一直信赖京东,货真价实,服务周到,送货速度快!

评分

帮朋友买的,自己没看

评分

喜欢!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