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金兀术不仅是女真人的杰出人才和金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本书是第一部有关金兀术的传记。完整地全面地记述了金兀术一生成长的历程和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活动。既记述了他的勇敢善战,他的治军治国,也记述了他纵兵杀掠和战败北归。广搜史实详加梳理,所言皆有根有据实话实说,成败起伏皆无所隐,堪称“实录”新编。读起来既通俗又生动,实为当前难得一见的历史人物传记。
内容简介
《历史上的金兀术》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人金兀术专著。全书分16部分,主要包括宋金“海上之盟”,金军三下中原北宋灭亡,金兀术追宋帝至大海,金兀术血战陕西,金兀术从战到和等。《历史上的金兀术》简要、全面介绍了宋徽宗、宋高宗、阿骨打、特别是金兀术等一批人物的重要活动,再现了这一时期的生动历史画面。其出版对了解宋金时期历史,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偏见和误说,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景爱,字友之,本溪人。先后在吉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收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长期从事民族史研究,除本书以外,还著有《金上京》、《金代官印集》、《皇裔沉浮——北京的完颜氏》、《陈述学术评传》、《金代官印》。独编《陈述先生纪念集》,合编《辽金史论集》1-5辑、《辽金西夏史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文物集粹》。此外,还从事环境研究、长城研究,著有《中国北方沙漠化的原因与对策》(国家八五规划重点科技专著)、《中国长城史》(专题史系列丛书之一种)等等九种。外有论文二百余篇。
目录
序
《历史上的金兀术》题记
(一)金兀术是历史名人
(二)关于金兀术的传说
一 关于《说岳全传》
(一)作者钱彩与金丰
(二)《说岳全传》对历史的篡改
二 “狼主”与郎君
(一)郎是尊称
(二)金代宗室贵族称郎君
三 宋金“海上之盟”
(一)马植献计
(二)宋金使节往来
(三)粘罕提出六事
(四)宋、金态度的改变
四 宋朝如何谋取燕京
(一)对北辽的劝降
(二)宋军在白沟、范村的失利
(三)刘延庆的溃败
(四)金军攻占燕京
五 张觉叛金降宋成为金伐宋的借口
(一)张觉降宋
(二)萧斡失败
(三)张觉被宋斩杀
六 金军一下中原昏君退位
(一)中原财富的吸引力
(二)金军找到了伐宋的借口
(三)童贯逃离太原
(四)宋军溃败宋徽宗退位
七 金军二下中原北宋灭亡
(一)割让三镇之争
(二)金军包围开封城
(三)金军攻克开封城
(四)宋钦宗至青城写降表
(五)金军的掠夺
八 徽钦二帝蒙尘
(一)被掠的皇族
(二)二帝从开封到燕京
(三)徽钦二帝在燕山
(四)二帝在辽中京和通塞州
(五)二帝在金上京、韩州
(六)二帝在五国城
(七)帝姬的命运
九 刘(韦合)与张邦昌
(一)刘(韦合)是金军欲立的第一个傀儡
(二)张邦昌被拥立并非己愿
(三)张邦昌欲死不成
(四)张邦昌不用皇帝礼仪
(五)张邦昌的权宜之计
十 金军三下中原宋高宗逃至江南
(一)宋高宗即位
(二)李纲被罢
(三)金军三下中原
(四)宋高宗逃至扬州
(五)苗傅、刘正彦政变
十一 金兀术的身世
(一)金兀术的姓氏
(二)金兀术是四太子
(三)金兀术的少年
十二 金兀术登台追宋帝至大海
(一)由战将到右都监
(二)金兀术突破长江
(三)宋将的溃逃
(四)宋高宗和元祐皇后的颠沛流离
(五)金兀术与韩世忠的水战
十三 刘豫的傀儡政权
(一)杜充与折可求
(二)刘豫降金
(三)金太宗册立刘豫
(四)刘豫盗墓
(五)刘豫的“混一六合”
(六)废黜刘豫
十四 金兀术血战陕西
(一)富平之战
(二)和尚原之战、饶风关之战
(三)仙人关之战
十五 金兀术从战到和
(一)宋高宗自贬其号
(二)宋高宗屈己就和
(三)金兀术南征
(四)顺昌府刘镝大捷
(五)颍昌府岳飞大捷
十六 金兀术的后人
(一)金兀术之子完颜亨
(二)关于无字碑的解读
(三)儿童游戏中所反映的历史原型
(四)结语
附:甘肃泾川县完颜氏宗谱图考
(一)宗谱图为完颜承晖后人所作
(二)宗谱图来自开封
后记
精彩书摘
(一)郎是尊称
在中国古代,“郎”字属于褒义词,是指英俊的少年男女而言,属于爱称和尊称。《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苏轼《赤壁怀古》中有:“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东吴的周瑜很有才干,24岁即挂帅印,成为统率东吴全军的大都督,故而被称作周郎。《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有:“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郎是周瑜的美称。
“郎”字作为青少年的美称,在古代诗文中多见。“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诗中的“郎”,是指未婚的男青年。古人常常将别人的儿子称作令郎、大郎,以示尊敬。由于“郎”字属于尊称,后来已婚的青年男子也被称作郎,如周瑜被称作周郎,何晏被称作粉郎,潘岳被称作潘郎,江敩被称作江郎,王凝之被称作王郎,鲍泉被称作玉郎,隋朝滕王杨瓒被称作杨三郎等。历史小说《杨家将》中有杨五郎、杨六郎,《水浒传》中有武大郎、武二郎。过去民间将挑担卖货的人称作“货郎”,将放牛娃称作“放牛郎”,都属于尊称。这种词义一直延续至今,将新婚男子称作“新郎”,将妙龄女子称作“女郎”。
“郎”为尊称,始于汉代。汉代两千石以上的高官,可以荫其子为郎。六朝时,王公子弟皆称作郎。到了唐代,郎的地位变得更加尊贵,张易之的兄弟在朝廷中被称作五郎、六郎,安禄山称宰相李林甫为十郎,就连皇帝唐玄宗也被皇后称作三郎。从皇帝到权贵、朝官都可以称作郎,可知郎已变成极尊贵、极荣耀的称号。日本国的男人名字多称某某郎,女子的名字多称某某子,人名称郎也是受中国古代以郎为尊影响的结果。自唐代以后,中日文化交流比较频繁,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留学生来华,使中国的文化对日本影响至为深远。
由于“郎”字属于褒义词、尊称,故而又被引入官称之中。古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长官称作尚书,其副手称作侍郎。陪伴尊长叫做侍,因此,六部尚书的副手称作侍郎。侍郎以下的佐官,还有郎中、员外郎。郎中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君以臣为郎中”,郎中最初是皇帝的侍卫,相当于后来的副官。郎中是侍郎的助手,员外郎是协助郎中处理公务的办事人员。郎中相当于今日部委中的司局长,员外郎相当于部委中的处长。金代秘书监所属的著作局,有著作郎和著作佐郎,著作郎从六品,著作佐郎正七品。到了民国以后,带“郎”字的官称不见了,代之以新的官称。
“郎”作为官称,不仅见于史书记载,在汉代文学作品中也可以见到。在《玉台新咏》中,录有乐府诗《羽林郎》,作者辛延年作此诗,用于影射西汉外戚霍光家族的权势。辛延年是东汉人,其身世不详,可能是个歌人。林庚、冯沅君:《中国历史诗歌选》上编(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6-117页。羽林郎是汉代羽林军的长官,羽林军是皇帝的禁卫军,霍光家族长期把持羽林军。羽林军的长官称作羽林郎,可以看出“郎”是尊贵的称呼。在无名氏所作的《焦仲卿妻》乐府诗中,两次提到了郎。一称“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二称“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言语”。此诗的由来,《玉台新咏》序言说:“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则此诗应为民间目睹此情此景的乡人所作,它反映出东汉民间亦称他人之子为郎,第三郎即第三子,第五郎即第五子。
前言/序言
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今天居住在我国广大领土内,以汉族为主体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称谓。这个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早在元朝纂修的前代历史,就将辽、宋、金各著专史,同等看待。我们辽金契丹女真史学会首任会长陈述先生,称辽宋金这一时代为“后南北朝”。我的老师张博泉先生所著《中华一体的历史轨迹》一书,称此时为“前中华一体”。
女真人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上的一个成员,今日的满族人就是当年的女真人。况且不仅某些汉族人融有北方民族的血液,如今在甘肃平凉泾川县发现有完颜村,在北京发现有金世宗的后代,在福建、台湾也发现有女真粘割氏的后人。
金兀术(完颜宗弼),他参与了金宋战争的全过程,晚年主持金国朝政,与南宋停战言和,签订了“绍兴和议”。他自然成为金宋时期,对中国最有影响人物之一。他不仅是女真人的杰出人才和金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景爱先生所著的《历史上的金兀术》一书,是第一部有关金兀术的传记。完整地全面地记述了金兀术一生成长的历程和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活动。既记述了他的勇敢善战,他的治军治国,也记述了他纵兵杀掠和战败北归。广搜史实详加梳理,所言皆有根有据实话实说,成败起伏皆无所隐,堪称“实录”新编。读起来既通俗又生动,实为当前难得一见的历史人物传记。
如何历史地正确地认识金兀术,如何清除某些旧有戏文或鼓词乃至著作中的某些错误观念,读读景爱先生这部《历史上的金兀术》,或许会给你一把拨开这层迷雾的钥匙,有助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景爱先生是我人学的同窗。他聪明刻苦、勤奋好学、思想开放、治学严谨,一向为我敬佩。今读此作,颇有所感,略书数语,志以为序。
战火纷飞的时代,金戈铁马,英雄辈出。这是一个关于勇气、智慧、权谋与命运的故事,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北宋末年,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北方的金国如日中天,其锋芒所指,中原大地风雨飘摇。在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无数英雄人物在历史的洪流中载浮载沉,他们的抉择,他们的命运,共同书写了那个时代的史诗。 故事的主角,并非孤胆英雄,而是身处乱世中的一群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有的是叱咤风云的将领,有的是运筹帷幄的谋士,有的是身怀绝技的武者,更有的是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的普通人。他们或为了家国存亡,或为了个人荣辱,或为了生存所需,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乱世烽烟起,英雄初崭露。 那是一个民族矛盾尖锐,王朝更迭频仍的时代。北方的女真族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锐不可当的攻势,让强大的宋朝节节败退。靖康之耻,是那个时代最深的伤痛,也成为了许多人心中永不磨灭的印记。 然而,历史的长河并非只有悲歌。在这黑暗的年代,依然有不屈的灵魂在闪耀。故事将从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视角展开,他或许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在军营中摸爬滚打,见证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艰辛;他或许是一名书生,在战乱中颠沛流离,亲历家园被毁,国破人亡的悲剧;他或许是一名商贾,在动荡的时局中,用智慧和勇气为自己和家人谋求生路。 通过这些不同身份的人物,我们将看到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战场上的血雨腥风,朝堂上的尔虞我诈,市井中的生离死别,以及普通百姓在战乱中的苦难与坚韧。 风云变幻,各路英豪汇聚。 随着故事的深入,我们将逐渐接触到那个时代更为核心的人物。他们或许是宋朝的将领,在金军的铁蹄下苦苦支撑,他们的每一次抵抗,每一次撤退,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他们或许是金国的将领,在为自己的民族扩张疆土,他们在战场上骁勇善战,他们的军事才能令人惊叹,但他们的野心与冷酷也同样令人扼腕。 故事将细致描绘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他们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们所面临的艰难抉择。有人在忠诚与背叛之间摇摆,有人在个人荣辱与民族大义之间挣扎,有人在权力与欲望的漩涡中沉沦。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简单的英雄赞歌,更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探讨。 智谋与武勇的较量,权谋与命运的交织。 战争并非只有刀光剑影,更有着无形的智谋与权谋的较量。故事将深入描绘那些隐藏在战场背后的智慧火花。或许是宋朝谋士为扭转战局而设计的奇谋妙策,或许是金国将领为速战速决而策划的攻心之计。每一次的计策,都可能改变一场战役的走向,甚至影响一个王朝的命运。 我们将看到,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忠诚与背叛,勇敢与怯懦,智慧与愚昧,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许多人物都在道德的边缘游走,他们的选择,往往是迫于无奈,亦或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 命运的齿轮在缓缓转动,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卷入其中。个人的努力,能否超越时代的局限?一个小人物的抗争,能否改变历史的走向?这些疑问,将在故事的推进中,逐渐找到答案。 家国情怀,民族存亡的呐喊。 在那个饱受外敌入侵的年代,家国情怀被推到了极致。故事将通过人物的视角,展现他们对故土的眷恋,对家园的守护,以及在亡国灭种的威胁下,所爆发出的巨大勇气与决心。 有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不惜付出一切;有人为了收复失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人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黑暗中点燃光明。这些故事,将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们思考,在一个国家危难之际,个体应如何选择,又应承担怎样的责任。 历史的镜子,映照当下。 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性、权力、战争与和平的深刻反思。它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理解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 每一个人物,无论其身份高低,无论其结局如何,都曾是那个时代的一部分。他们的故事,汇聚成了历史的洪流,让我们看到,人类在面对挑战时,所能展现出的伟大与渺小,光荣与悲壮。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梳理,对人物命运的深入刻画,以及对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生动描绘,这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立体而真实的历史画卷。它不回避战争的残酷,不粉饰人性的复杂,但它同样歌颂了在绝境中不屈的精神,在黑暗中闪耀的人性光辉。 这是一个关于勇气、智慧、权谋与命运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民族冲突、王朝更迭与个人命运交织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如何选择,又如何书写自己生命篇章的故事。 本书将以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带领读者走进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感受历史的厚重,体味人性的温暖与复杂,并从中获得对当下生活的启示。在这里,我们将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有不屈的灵魂在闪耀,总有对希望的追寻,总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无数个体的汇聚,却能激荡出改变时代的浪潮。本书将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下,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以及那些在风雨飘摇中,坚守信念,努力前行的身影。 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故事,更是一曲献给那个时代所有生命,包括那些被遗忘者,被误解者,以及那些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英雄们,最真挚的挽歌与赞歌。它将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细腻的人物刻画,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带给读者一次难忘的阅读体验。 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去感受那份属于历史的沉甸与力量,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智慧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