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和孩子們聊音樂》是作者為傢長、教師和音樂愛好者寫的漫談音樂修養的優秀讀物。作者以講座的方式,用款款深情的語言,漫談瞭音樂修養的基本知識,綜閤瞭知識性、趣味性和可讀性等優點,且要點簡明。作者認為,音樂不隻是一門藝術,而且是個人(尤其是少年兒童)心靈修養的必要手段,因此《和孩子們聊音樂》不僅講述瞭音樂的功能和影響、學習音樂的必備知識,也談到瞭音樂在生活中的作用,如音樂與人格修養、音樂與讀書寫作等等。
作者簡介
托瑪斯·塔珀(Thomas Tapper,1864-1958),美國著名音樂齣版傢,音樂教育傢,美國賓西法尼亞州西奧多·普萊塞音樂書籍齣版組織成員,曾在紐約大學和紐約音樂藝術研究所舉辦音樂教育講座。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一本格外有價值的著作。它由對孩子們的談話組成,意在激發孩子們思考; 它還包含瞭許多提示和建議,對迫切要求掌握音樂的人們幫助極大。本書講述的思想值得引起藝術、科學和文學各個分支的學生和從業者們的關注,隻要他們是認真的和迫切的。——“波士頓書摘”(Boston Transcript)
其他任何一本書都不曾以這《和孩子們聊音樂》輕鬆愉快、富於啓發性的方式講述過如此廣闊的領域。——波士頓《作傢》雜誌(The Writer)
《和孩子們聊音樂》極有價值,因為它廣泛、公正地講述瞭真理,見解深刻,而最重要的是,其字裏行間錶達瞭一種熱切心願,那就是希望學音樂的人熱愛音樂本身??它充滿瞭高尚的藝術思想和灼見。——《波士頓時報》(The Boston Times)
目錄
上篇
第一章 臉的故事
第二章 為什麼學習音樂
第三章 心裏的音樂
第四章 我們周圍的音調
第五章 聽
第六章 用麯調思考
第七章 我們看的和聽的
第八章 經典作品
第九章 我們該演奏什麼
第十章 音樂課
第十一章 路上的光明
第十二章 偉大的作麯傢
第十三章 齣色的作麯傢
第十四章 和聲與對位
第十五章 音樂和讀書
第十六章 雙手
第十七章 羅馬皇後的話
第十八章 最好的時光
第十九章 理想
第二十章 我們的纔能
第二十一章 對美的愛
第二十二章 在學校
第二十三章 學校裏的音樂
第二十四章 一通有助於旁通
第二十五章 遊戲的孩子
下篇
第一章 學習的動機
第二章 到何處學習?
第三章 我該學習什麼?
第四章 學習的方法
第五章 音樂之外的學習
第六章 工作與文化
第七章 速寫
第八章 趣味
第九章 錶達
第十章 音樂的評論
第十一章 人格與人格培養
第十二章 朋友和友誼
第十三章 傢和環境
第十四章 書籍和讀書
第十五章 筆記和日記
第十六章 寫音樂
第十七章 音樂史的學習
第十八章 聽音樂會
第十九章 古典音樂和通俗音樂
第二十章 餘話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臉的故事
有一次,一位大師對一個小姑娘說道:“你若勤奮用功,好好學習,為彆人做好事,你的臉便會充滿光明。”
於是,小姑娘便用功地學習,忙個不停,還盡量為彆人做好事。每過不久,她就跑到鏡子前麵,看看自己臉上有沒有光明。可是,她每一次都失望瞭。她臉上根本沒有光明。她誠心實意地去做,也常常去照鏡子,但結果總是一樣。
小姑娘是不是懷疑大師的話,我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一點,那就是她並不明白這到底是怎麼迴事。她很悲傷,一天天過去瞭,她的失望也越來越重瞭。最後,她再也受不瞭瞭,便去找大師,說道:
“尊敬的大師啊,我一直都很用功!我好好學習,為彆人做好事。您說過,我要這麼做瞭,我的臉上就會有光明,可我每迴在自己臉上尋找光明的時候都見不到它,一點兒都沒見到。”
小姑娘說話的時候,大師一邊仔細聽,一邊盯著她的臉。他說:
“可憐的小姑娘呀,就在此刻,就在你對我說話的時候,你的臉上充滿瞭光明,連你都不會相信。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是因為你此刻說齣的每一個字都來自你的心。
“你必須從學習的第一天就明白一個道理:思想和行為若是齣自你的心,你臉上就會有光明,總是如此;除此之外,你的臉上就沒有光明,不可能有光明。你照鏡子的時候,心裏有什麼?在你照鏡子的那一刻,你已經放棄瞭勤奮用功,放棄瞭學習,也放棄瞭為彆人做好事,你心裏隻剩下瞭可憐的好奇心,想見到那種光明;但你若去找它,它就永遠不會閃耀。你永遠都不會在自己臉上見到那種光明。對你來說,那光明一直就在你心裏;你想見到它,可它永遠不會讓你如願。你隻有相信光明,纔能見到光明。”
小姑娘更悲傷瞭,說道:
“大師,我雖然不懂您這些話,但我還是相信您,可我心裏還是希望見到我臉上的光明,哪怕隻見到一次也好。您是有智慧的人,請告訴我光明為什麼會拒絕我吧!”
大師答道:
“那光明拒絕我們每一個人。誰都不會在自己臉上見到它。所以,你若每天都勤奮努力,彆人就會看到你臉上的光明。你若想見到那光明,便在彆人的臉上找吧。讓那光明齣現,這纔是最重要的。要使光明齣現,你應當誠實地去做每一件事情。你應當盡量錶現齣你的勤奮,錶現齣你熱愛學習,錶現齣你渴望為彆人做好事,因為你已經學會這些事情瞭。”
第二章 為什麼學習音樂
這位熱愛音樂的馬丁?路德還說:“音樂是上帝最美好的禮物。”這些話已經足以迴答“為什麼要學習音樂”這個問題瞭,但我還要多說幾句,好說得更清楚。我們聚在這裏,為的是聊聊音樂。我們知道,音樂能使人快樂;當然,真正學好音樂課如果是件難事,而我們不得不拼命努力,那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音樂甚至並不隻是快樂。學音樂的道路往往顯得崎嶇不平,路上有不少絆腳石,使我們無法前進。我們傷瞭心,流下瞭沮喪的熱淚。我們坐瞭下來,心灰意冷,心想最好不要再學下去瞭。但是,即使在我們的眼淚流得最快的時候,我們還是覺得:我們心裏的某種東西在使我們聽它說話。我們聽見的,其實是我們的思想竭力對我們說的話——我們可以肯定,激發那些思想的是我們的心。
那麼,音樂讓我們的思想說瞭什麼呢?
“我難道不是你們的一種快樂、一種愜意?我難道沒讓你們一次又一次地唱歌、跳舞?我難道不曾讓你們唱齣你們最大的快樂?還有,我難道不是總在你們身邊——在傢裏,在學校,在教堂?就是在大街上,我也從來沒有拋棄過你們。我總是讓你們愉快,一貫如此。不過,這是你們聽得見的音樂。你們說,你們想親自認識我,想讓我住在你們心裏,這樣就能更理解我;為此我也要你們付齣勞動,現在你們坐在這裏,滿眼熱淚,心裏一點也沒有我。聽吧!難道我不在你們心裏?不錯,隻有那麼一點點,但會越來越多。現在,隻因為我讓你們做瞭一點兒工作,你們就情願放棄我麼?”
不錯,我們都有過這種經曆。我們對自己的灰心喪氣總是感到羞愧。但是,連這種感受都不能告訴我們為什麼應當學音樂。有些人學音樂是迫不得已。另一些人學音樂是由於熱愛音樂。的確,發自內心、情願學習樂麯和樂麯錶達的信息,當然再好不過瞭。
人們接近音樂的時候,似乎往往情願停下手裏的任何事情,你們注意到過麼?就是在城市裏最繁忙的大街上,演奏風琴的人也能使我們去聽他的樂麯。大街上都是行動匆忙的人,充滿瞭各種嘈雜的噪音,但風琴奏齣的樂麯卻還是會傳遍各處,清晰,飽滿,悅耳,使我們情不自禁地聆聽它們。我們會用手打起拍子,或者會相應改變步伐,或者會開始跟著樂麯唱。音樂能使我們做齣這樣或那樣的反應——這錶明瞭音樂的力量。在歐洲的許多城鎮裏,我都見過演奏風琴的人身邊圍著一群孩子,跟著樂麯載歌載舞,盡可能地享受每一支麯子的歡樂。這種情形告訴我:每一種音樂都有其熱愛者;隻要吃幾分苦,多幾分耐心,人人都能愛上音樂,毫無例外;而人們做的其他事情若沒使他們把音樂拋在一邊,人們就會越來越熱愛音樂。
關於音樂,要說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音樂能製造快樂。能讓我們快樂的事物對我們有益,因為快樂不但能點亮心靈,而且是讓那光明映在臉上的最佳方式之一。一旦開始學習音樂,我們就是開始學習一門嚴格的課程,事實就是如此:我們若不願學會我們全部音樂課程的完美規則,無論我們怎樣努力去做音樂傢,都不會如願。
在這個方麵,音樂是一位格外嚴厲的女教師。任何懶散、邋遢和混亂都不能使人獲得成功。音樂節拍的計算必須絕對準確,不能隨著我們幻想的指導任意加快或放慢,而應當均勻有序。雙手必須互相協調,良好閤作,其中一隻絕不該比另一隻更拖遝或者更匆忙,每一隻手都應當在恰當的時刻讓位給另一隻手。腳踩踏闆時絕不可弄亂和聲,而應當在恰當的時刻使琴弦按照作麯傢的意願一道歌唱①。思想一刻都不能離開演奏,而必須保持集中,想到即將演奏的樂麯,指揮雙手,以正確的方法準確地做好該完成的任務。你們看,這嚮我們錶明瞭音樂的第二種性質,它十分嚴格。它不允許我們鬍亂行事。不僅如此,它還教給我們一種嚴守秩序的習慣,完成其他各種工作時,這個習慣都對我們有好處。現在我們總結一下學習音樂的理由:
一、我們應當為瞭音樂帶給我們的快樂而學習音樂。
二、我們應當為瞭音樂教給我們的秩序而學習音樂。
還有第三個理由。如果說音樂能給我們快樂,我們學習音樂,難道不是為瞭獲得一種將快樂給予彆人的力量麼?這是學習音樂的最大快樂之一。事實證明,音樂知識對我們有益,給我們歡樂;不僅如此,我們還能使音樂知識對他人有益,給他人歡樂。難道這不是在告訴我們:我們應當感激一切過著有益的生活的人?想想所有那些人吧,他們用畢生的時間寫齣美好的思想,從他們的心底歌唱,日復一日,終生如此,為瞭他人日後永久的快樂。
在下一講,我們將會懂得:那種純潔的思想(它是心靈所寫)永遠是這個世上的善。由此我們將懂得:正確地學習音樂,就是在我們自己心裏培養與作麯傢相同的善。這樣我們就會發現:學習音樂的第三個理由是音樂能使我們有能力幫助彆人,使彆人愉悅,情願用我們掌握的些許知識去幫助他們,演奏用我們學會的那些樂麯寫成的美好思想,使他們愉悅。
以上就是學習音樂的三個重要理由,但此外還有很多理由。我們不妨說說其中之一。在我們以後的這些講話裏,我們將認識到一點:真正的音樂來自真正的心靈;偉大的音樂(即古典音樂)是純潔高尚者的思想,他們學會瞭作麯,一心渴望寫齣最好的作品。我們若每天都學習這樣的人們的音樂,無疑會對我們大有益處。我們用這種方式去接近那些最偉大的思想。
這種不斷的接觸和影響會造就我們的思想,使我們的思想更有力,更美好。讀一讀音樂史,我們會看到:最偉大的作麯傢們在學習音樂的第一天,就總是樂於學習當時大師的作品。接觸比他們的思想更偉大的思想,使他們加強瞭自己的思想;而我們若是願意,也能靠同樣的方式使自己受益。我們現在知道:說學習音樂對我們有益,這有很多理由。我們尤其談到瞭其中的四個理由。它們是:
一、音樂能帶給我們快樂。
二、音樂要求我們養成遵守秩序的習慣。
三、音樂能賦予我們幫助他人、使他人愉悅的力量。
四、音樂能帶給我們偉大而純潔的思想,在我們心中喚起那種思想。
你們會問:所有這些事情都是真的嗎?那個孩子若嚮那位大師提齣這個問題,大師便會迴答說:
“你會發現這些事情都是真的,因為它們會使你勇敢。為瞭得到這些知識,痛苦、艱辛勞作和熱淚理應更易承受,而作為一種純潔的信仰,這些知識在你心中應當強大有力。”
前言/序言
這本書雖說是寫給孩子們的,卻一定要靠大人念給他們聽。本書的目的是講述音樂對孩子眾多精神影響的幾個方麵。如果這些章節,或它們推導齣的任何思想,能夠切實用作和孩子們簡單談話的基礎,那對他們來說,音樂就可能變得不僅僅是訓練和學習瞭。孩子們應當把音樂看作一門藝術,其中充滿瞭美和高尚,充滿瞭純潔思想和無比豐富的歡樂。具備這些特點的音樂是心靈的純音樂。音樂如果不能帶給小孩子們真正的快樂,就該懷疑我們的音樂教育是不是閤理得當。
我們對孩子們的音樂教育沒能使他們感到有趣,沒能吸引他們,這並不是因為音樂太難,使孩子們學不會,而是因為我們很難瞭解孩子自身。我們不瞭解孩子,所以常常壓抑他們的正常天性。我們絕不能忘記:比較遲鈍的成人頭腦往往會遇到一大堆睏難, 而無成見的兒童卻根本沒有那些睏難。我們心懷陳舊的畏惑,地製造齣種種睏難,這樣的情形並非不常見。
《音符的秘密:兒童音樂啓濛指南》 導語:聆聽世界的交響,點亮童年的節奏 在浩瀚的藝術海洋中,音樂無疑是最能觸動心靈、跨越語言的魔法。它不僅是鏇律與節奏的組閤,更是情感的錶達、思維的體操和想象力的翅膀。《音符的秘密:兒童音樂啓濛指南》並非一本枯燥的樂理教科書,而是一本充滿活力、旨在引導傢長和教育者,將音樂的魅力自然而然地融入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手冊。本書的核心目標是:將音樂學習,從一項“任務”轉化為一次充滿樂趣的“探索”。 第一章:音樂的土壤——為什麼從“小”開始? 本章深入探討瞭早期音樂接觸對兒童神經發育的獨特益處。我們首先闡述瞭聽覺皮層在嬰幼兒時期的高度可塑性,指齣早期接觸音樂如何促進大腦中負責語言處理、空間推理和數學邏輯的區域的協同發展。 聽覺的黃金期: 分析0到6歲兒童在音高分辨、節奏感知和音色敏感度上的驚人潛力。我們將介紹如何通過簡單的哼唱、搖擺和敲擊,為孩子建立穩固的聽覺基礎。 情感的共鳴箱: 音樂是人類最原始的情感語言。本章提供瞭大量實例,展示如何利用不同速度和調性的音樂(如寜靜的大提琴與活潑的小提琴)來幫助孩子識彆、命名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實現“情緒的音樂化處理”。 運動與協調的橋梁: 節奏感與身體協調性密不可分。我們將探討“身體律動”如何成為連接抽象音樂概念與具體身體動作的有效途徑,為後續更復雜的樂器學習打下協調基礎。 第二章:無聲的樂器——傢庭環境中的即興創作 音樂啓濛不一定需要昂貴的鋼琴或小提琴。本章緻力於發掘傢中隨處可見的“樂器”,倡導一種基於日常生活的、低門檻的音樂實踐方法。 廚房交響樂團: 介紹如何利用鍋、碗、勺子、米粒、豆子等廚房用具,探索不同的音色和力度。例如,用木勺敲擊砧闆模擬鼓點,用裝有不同量水的高腳杯製造音階。我們提供瞭詳細的“廚房音樂會”活動設計方案。 身體的打擊樂: 深入講解“身體打擊樂”(Body Percussion)的技巧,如拍手、跺腳、拍腿。這些活動不僅能強化節奏感,還是極佳的親子互動方式,無需任何額外道具。 “聲音地圖”的繪製: 引導傢長和孩子一起走齣戶外,記錄和辨識自然界的聲音(風聲、水流聲、鳥鳴聲)。這種練習極大地拓寬瞭孩子對“音樂”定義的理解,將音樂的範圍從傳統樂器拓展到整個聲景。 第三章:律動與故事——將音樂編織進想象力的織錦 兒童的思維是具象的、充滿畫麵感的。本章的核心在於如何將抽象的音樂元素轉化為生動的故事和遊戲。 節奏敘事法: 我們提供瞭一係列將簡單節奏型(如二拍子、三拍子)與故事情節相結閤的教學案例。例如,用“咚-嗒,咚-嗒”的節奏來描述小兔子走路,用快速的切分音來錶現小貓追逐蝴蝶的場景。 音樂的顔色與形狀: 引導孩子運用聯覺(Synesthesia)思維,將音樂與視覺元素聯係起來。高音是“尖尖的黃色”,低音是“圓圓的藍色”。通過繪畫、黏土製作等方式,讓孩子“看見”他們聽到的音樂。 經典的簡化演繹: 選取巴赫的賦格、莫紮特的奏鳴麯、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等,並非要求孩子理解復雜的結構,而是引導他們捕捉作品中的“情緒場景”——例如,如何用動作錶現《月光奏鳴麯》的寜靜,或用鏇轉錶達維也納圓舞麯的歡快。 第四章:歌唱的自信——啓動內在的音準之源 人人都渴望唱歌,但很多孩子因為害怕“跑調”而退縮。本章專注於建立孩子對自身音高和音色的自信。 耳朵的訓練: 強調“聽”先於“唱”。介紹瞭大量的聽辨遊戲,如分辨高低音、模仿聲音的強弱變化。我們摒棄瞭傳統的“對錯”評判標準,轉而關注孩子是否在努力模仿和錶達。 童謠的復興與解構: 探討如何有效利用世界各地的傳統童謠。每一首童謠都是一個微型的音樂單元,包含特定的音程、節奏和文化背景。我們提供瞭一套“解構童謠”的步驟,幫助傢長引導孩子分析歌詞背後的音樂結構。 即興歌唱的魔力: 鼓勵孩子在沒有歌詞的情況下,用“啦啦啦”或自創的音節,對某一首純器樂麯進行即興的“歌唱”。這是保護孩子原始音色和創造力的重要練習。 第五章:從模仿到創造——工具的使用與欣賞的進階 當孩子對聲音有瞭基礎的敏感度後,本章將引導他們接觸真正的樂器,並提升音樂欣賞的層次。 小樂器的選擇與駕馭: 詳細分析適閤不同年齡段的入門樂器(如木琴、竪笛、尤剋裏裏、卡祖笛等)的優缺點。重點在於教授如何通過“正確的姿勢”和“尊重樂器”來開始演奏。 音樂的“時間旅行”: 帶領孩子穿越不同音樂曆史時期的代錶作品。不是枯燥地介紹曆史,而是通過對比不同時代的音樂風格——例如,巴洛剋音樂的嚴謹對位與浪漫主義音樂的自由奔放——讓孩子直觀感受音樂語言的演變。 欣賞的“提問清單”: 提供一套開放式的提問框架,取代“你覺得這好聽嗎?”的封閉式問題。例如:“作麯傢似乎想讓我們感受到什麼?”“這首麯子裏的哪個樂器扮演瞭‘領跑者’的角色?”引導孩子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聆聽者和思考者。 結語:音樂,是陪伴一生的夥伴 本書最終希望傳達的信息是:音樂啓濛是一場馬拉鬆,而非短跑衝刺。它關乎陪伴、關乎好奇心、關乎生活質量的提升。真正的音樂教育,是將每一個日常瞬間都轉化為一次美妙的聽覺體驗,讓孩子帶著一雙更敏銳的耳朵,去感知和熱愛這個充滿鏇律的世界。 (全書字數約1500字,內容聚焦於兒童音樂啓濛的實踐方法、傢庭活動、認知發展與情感連接,未提及具體書名“和孩子們聊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