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和孩子们聊音乐》是作者为家长、教师和音乐爱好者写的漫谈音乐修养的优秀读物。作者以讲座的方式,用款款深情的语言,漫谈了音乐修养的基本知识,综合了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等优点,且要点简明。作者认为,音乐不只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个人(尤其是少年儿童)心灵修养的必要手段,因此《和孩子们聊音乐》不仅讲述了音乐的功能和影响、学习音乐的必备知识,也谈到了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如音乐与人格修养、音乐与读书写作等等。
作者简介
托玛斯·塔珀(Thomas Tapper,1864-1958),美国著名音乐出版家,音乐教育家,美国宾西法尼亚州西奥多·普莱塞音乐书籍出版组织成员,曾在纽约大学和纽约音乐艺术研究所举办音乐教育讲座。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一本格外有价值的著作。它由对孩子们的谈话组成,意在激发孩子们思考; 它还包含了许多提示和建议,对迫切要求掌握音乐的人们帮助极大。本书讲述的思想值得引起艺术、科学和文学各个分支的学生和从业者们的关注,只要他们是认真的和迫切的。——“波士顿书摘”(Boston Transcript)
其他任何一本书都不曾以这《和孩子们聊音乐》轻松愉快、富于启发性的方式讲述过如此广阔的领域。——波士顿《作家》杂志(The Writer)
《和孩子们聊音乐》极有价值,因为它广泛、公正地讲述了真理,见解深刻,而最重要的是,其字里行间表达了一种热切心愿,那就是希望学音乐的人热爱音乐本身??它充满了高尚的艺术思想和灼见。——《波士顿时报》(The Boston Times)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脸的故事
第二章 为什么学习音乐
第三章 心里的音乐
第四章 我们周围的音调
第五章 听
第六章 用曲调思考
第七章 我们看的和听的
第八章 经典作品
第九章 我们该演奏什么
第十章 音乐课
第十一章 路上的光明
第十二章 伟大的作曲家
第十三章 出色的作曲家
第十四章 和声与对位
第十五章 音乐和读书
第十六章 双手
第十七章 罗马皇后的话
第十八章 最好的时光
第十九章 理想
第二十章 我们的才能
第二十一章 对美的爱
第二十二章 在学校
第二十三章 学校里的音乐
第二十四章 一通有助于旁通
第二十五章 游戏的孩子
下篇
第一章 学习的动机
第二章 到何处学习?
第三章 我该学习什么?
第四章 学习的方法
第五章 音乐之外的学习
第六章 工作与文化
第七章 速写
第八章 趣味
第九章 表达
第十章 音乐的评论
第十一章 人格与人格培养
第十二章 朋友和友谊
第十三章 家和环境
第十四章 书籍和读书
第十五章 笔记和日记
第十六章 写音乐
第十七章 音乐史的学习
第十八章 听音乐会
第十九章 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
第二十章 余话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脸的故事
有一次,一位大师对一个小姑娘说道:“你若勤奋用功,好好学习,为别人做好事,你的脸便会充满光明。”
于是,小姑娘便用功地学习,忙个不停,还尽量为别人做好事。每过不久,她就跑到镜子前面,看看自己脸上有没有光明。可是,她每一次都失望了。她脸上根本没有光明。她诚心实意地去做,也常常去照镜子,但结果总是一样。
小姑娘是不是怀疑大师的话,我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她并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她很悲伤,一天天过去了,她的失望也越来越重了。最后,她再也受不了了,便去找大师,说道:
“尊敬的大师啊,我一直都很用功!我好好学习,为别人做好事。您说过,我要这么做了,我的脸上就会有光明,可我每回在自己脸上寻找光明的时候都见不到它,一点儿都没见到。”
小姑娘说话的时候,大师一边仔细听,一边盯着她的脸。他说:
“可怜的小姑娘呀,就在此刻,就在你对我说话的时候,你的脸上充满了光明,连你都不会相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是因为你此刻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来自你的心。
“你必须从学习的第一天就明白一个道理:思想和行为若是出自你的心,你脸上就会有光明,总是如此;除此之外,你的脸上就没有光明,不可能有光明。你照镜子的时候,心里有什么?在你照镜子的那一刻,你已经放弃了勤奋用功,放弃了学习,也放弃了为别人做好事,你心里只剩下了可怜的好奇心,想见到那种光明;但你若去找它,它就永远不会闪耀。你永远都不会在自己脸上见到那种光明。对你来说,那光明一直就在你心里;你想见到它,可它永远不会让你如愿。你只有相信光明,才能见到光明。”
小姑娘更悲伤了,说道:
“大师,我虽然不懂您这些话,但我还是相信您,可我心里还是希望见到我脸上的光明,哪怕只见到一次也好。您是有智慧的人,请告诉我光明为什么会拒绝我吧!”
大师答道:
“那光明拒绝我们每一个人。谁都不会在自己脸上见到它。所以,你若每天都勤奋努力,别人就会看到你脸上的光明。你若想见到那光明,便在别人的脸上找吧。让那光明出现,这才是最重要的。要使光明出现,你应当诚实地去做每一件事情。你应当尽量表现出你的勤奋,表现出你热爱学习,表现出你渴望为别人做好事,因为你已经学会这些事情了。”
第二章 为什么学习音乐
这位热爱音乐的马丁?路德还说:“音乐是上帝最美好的礼物。”这些话已经足以回答“为什么要学习音乐”这个问题了,但我还要多说几句,好说得更清楚。我们聚在这里,为的是聊聊音乐。我们知道,音乐能使人快乐;当然,真正学好音乐课如果是件难事,而我们不得不拼命努力,那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音乐甚至并不只是快乐。学音乐的道路往往显得崎岖不平,路上有不少绊脚石,使我们无法前进。我们伤了心,流下了沮丧的热泪。我们坐了下来,心灰意冷,心想最好不要再学下去了。但是,即使在我们的眼泪流得最快的时候,我们还是觉得:我们心里的某种东西在使我们听它说话。我们听见的,其实是我们的思想竭力对我们说的话——我们可以肯定,激发那些思想的是我们的心。
那么,音乐让我们的思想说了什么呢?
“我难道不是你们的一种快乐、一种惬意?我难道没让你们一次又一次地唱歌、跳舞?我难道不曾让你们唱出你们最大的快乐?还有,我难道不是总在你们身边——在家里,在学校,在教堂?就是在大街上,我也从来没有抛弃过你们。我总是让你们愉快,一贯如此。不过,这是你们听得见的音乐。你们说,你们想亲自认识我,想让我住在你们心里,这样就能更理解我;为此我也要你们付出劳动,现在你们坐在这里,满眼热泪,心里一点也没有我。听吧!难道我不在你们心里?不错,只有那么一点点,但会越来越多。现在,只因为我让你们做了一点儿工作,你们就情愿放弃我么?”
不错,我们都有过这种经历。我们对自己的灰心丧气总是感到羞愧。但是,连这种感受都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应当学音乐。有些人学音乐是迫不得已。另一些人学音乐是由于热爱音乐。的确,发自内心、情愿学习乐曲和乐曲表达的信息,当然再好不过了。
人们接近音乐的时候,似乎往往情愿停下手里的任何事情,你们注意到过么?就是在城市里最繁忙的大街上,演奏风琴的人也能使我们去听他的乐曲。大街上都是行动匆忙的人,充满了各种嘈杂的噪音,但风琴奏出的乐曲却还是会传遍各处,清晰,饱满,悦耳,使我们情不自禁地聆听它们。我们会用手打起拍子,或者会相应改变步伐,或者会开始跟着乐曲唱。音乐能使我们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反应——这表明了音乐的力量。在欧洲的许多城镇里,我都见过演奏风琴的人身边围着一群孩子,跟着乐曲载歌载舞,尽可能地享受每一支曲子的欢乐。这种情形告诉我:每一种音乐都有其热爱者;只要吃几分苦,多几分耐心,人人都能爱上音乐,毫无例外;而人们做的其他事情若没使他们把音乐抛在一边,人们就会越来越热爱音乐。
关于音乐,要说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音乐能制造快乐。能让我们快乐的事物对我们有益,因为快乐不但能点亮心灵,而且是让那光明映在脸上的最佳方式之一。一旦开始学习音乐,我们就是开始学习一门严格的课程,事实就是如此:我们若不愿学会我们全部音乐课程的完美规则,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去做音乐家,都不会如愿。
在这个方面,音乐是一位格外严厉的女教师。任何懒散、邋遢和混乱都不能使人获得成功。音乐节拍的计算必须绝对准确,不能随着我们幻想的指导任意加快或放慢,而应当均匀有序。双手必须互相协调,良好合作,其中一只绝不该比另一只更拖沓或者更匆忙,每一只手都应当在恰当的时刻让位给另一只手。脚踩踏板时绝不可弄乱和声,而应当在恰当的时刻使琴弦按照作曲家的意愿一道歌唱①。思想一刻都不能离开演奏,而必须保持集中,想到即将演奏的乐曲,指挥双手,以正确的方法准确地做好该完成的任务。你们看,这向我们表明了音乐的第二种性质,它十分严格。它不允许我们胡乱行事。不仅如此,它还教给我们一种严守秩序的习惯,完成其他各种工作时,这个习惯都对我们有好处。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学习音乐的理由:
一、我们应当为了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而学习音乐。
二、我们应当为了音乐教给我们的秩序而学习音乐。
还有第三个理由。如果说音乐能给我们快乐,我们学习音乐,难道不是为了获得一种将快乐给予别人的力量么?这是学习音乐的最大快乐之一。事实证明,音乐知识对我们有益,给我们欢乐;不仅如此,我们还能使音乐知识对他人有益,给他人欢乐。难道这不是在告诉我们:我们应当感激一切过着有益的生活的人?想想所有那些人吧,他们用毕生的时间写出美好的思想,从他们的心底歌唱,日复一日,终生如此,为了他人日后永久的快乐。
在下一讲,我们将会懂得:那种纯洁的思想(它是心灵所写)永远是这个世上的善。由此我们将懂得:正确地学习音乐,就是在我们自己心里培养与作曲家相同的善。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学习音乐的第三个理由是音乐能使我们有能力帮助别人,使别人愉悦,情愿用我们掌握的些许知识去帮助他们,演奏用我们学会的那些乐曲写成的美好思想,使他们愉悦。
以上就是学习音乐的三个重要理由,但此外还有很多理由。我们不妨说说其中之一。在我们以后的这些讲话里,我们将认识到一点:真正的音乐来自真正的心灵;伟大的音乐(即古典音乐)是纯洁高尚者的思想,他们学会了作曲,一心渴望写出最好的作品。我们若每天都学习这样的人们的音乐,无疑会对我们大有益处。我们用这种方式去接近那些最伟大的思想。
这种不断的接触和影响会造就我们的思想,使我们的思想更有力,更美好。读一读音乐史,我们会看到:最伟大的作曲家们在学习音乐的第一天,就总是乐于学习当时大师的作品。接触比他们的思想更伟大的思想,使他们加强了自己的思想;而我们若是愿意,也能靠同样的方式使自己受益。我们现在知道:说学习音乐对我们有益,这有很多理由。我们尤其谈到了其中的四个理由。它们是:
一、音乐能带给我们快乐。
二、音乐要求我们养成遵守秩序的习惯。
三、音乐能赋予我们帮助他人、使他人愉悦的力量。
四、音乐能带给我们伟大而纯洁的思想,在我们心中唤起那种思想。
你们会问:所有这些事情都是真的吗?那个孩子若向那位大师提出这个问题,大师便会回答说:
“你会发现这些事情都是真的,因为它们会使你勇敢。为了得到这些知识,痛苦、艰辛劳作和热泪理应更易承受,而作为一种纯洁的信仰,这些知识在你心中应当强大有力。”
前言/序言
这本书虽说是写给孩子们的,却一定要靠大人念给他们听。本书的目的是讲述音乐对孩子众多精神影响的几个方面。如果这些章节,或它们推导出的任何思想,能够切实用作和孩子们简单谈话的基础,那对他们来说,音乐就可能变得不仅仅是训练和学习了。孩子们应当把音乐看作一门艺术,其中充满了美和高尚,充满了纯洁思想和无比丰富的欢乐。具备这些特点的音乐是心灵的纯音乐。音乐如果不能带给小孩子们真正的快乐,就该怀疑我们的音乐教育是不是合理得当。
我们对孩子们的音乐教育没能使他们感到有趣,没能吸引他们,这并不是因为音乐太难,使孩子们学不会,而是因为我们很难了解孩子自身。我们不了解孩子,所以常常压抑他们的正常天性。我们绝不能忘记:比较迟钝的成人头脑往往会遇到一大堆困难, 而无成见的儿童却根本没有那些困难。我们心怀陈旧的畏惑,地制造出种种困难,这样的情形并非不常见。
《音符的秘密:儿童音乐启蒙指南》 导语:聆听世界的交响,点亮童年的节奏 在浩瀚的艺术海洋中,音乐无疑是最能触动心灵、跨越语言的魔法。它不仅是旋律与节奏的组合,更是情感的表达、思维的体操和想象力的翅膀。《音符的秘密:儿童音乐启蒙指南》并非一本枯燥的乐理教科书,而是一本充满活力、旨在引导家长和教育者,将音乐的魅力自然而然地融入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手册。本书的核心目标是:将音乐学习,从一项“任务”转化为一次充满乐趣的“探索”。 第一章:音乐的土壤——为什么从“小”开始? 本章深入探讨了早期音乐接触对儿童神经发育的独特益处。我们首先阐述了听觉皮层在婴幼儿时期的高度可塑性,指出早期接触音乐如何促进大脑中负责语言处理、空间推理和数学逻辑的区域的协同发展。 听觉的黄金期: 分析0到6岁儿童在音高分辨、节奏感知和音色敏感度上的惊人潜力。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简单的哼唱、摇摆和敲击,为孩子建立稳固的听觉基础。 情感的共鸣箱: 音乐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语言。本章提供了大量实例,展示如何利用不同速度和调性的音乐(如宁静的大提琴与活泼的小提琴)来帮助孩子识别、命名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实现“情绪的音乐化处理”。 运动与协调的桥梁: 节奏感与身体协调性密不可分。我们将探讨“身体律动”如何成为连接抽象音乐概念与具体身体动作的有效途径,为后续更复杂的乐器学习打下协调基础。 第二章:无声的乐器——家庭环境中的即兴创作 音乐启蒙不一定需要昂贵的钢琴或小提琴。本章致力于发掘家中随处可见的“乐器”,倡导一种基于日常生活的、低门槛的音乐实践方法。 厨房交响乐团: 介绍如何利用锅、碗、勺子、米粒、豆子等厨房用具,探索不同的音色和力度。例如,用木勺敲击砧板模拟鼓点,用装有不同量水的高脚杯制造音阶。我们提供了详细的“厨房音乐会”活动设计方案。 身体的打击乐: 深入讲解“身体打击乐”(Body Percussion)的技巧,如拍手、跺脚、拍腿。这些活动不仅能强化节奏感,还是极佳的亲子互动方式,无需任何额外道具。 “声音地图”的绘制: 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走出户外,记录和辨识自然界的声音(风声、水流声、鸟鸣声)。这种练习极大地拓宽了孩子对“音乐”定义的理解,将音乐的范围从传统乐器拓展到整个声景。 第三章:律动与故事——将音乐编织进想象力的织锦 儿童的思维是具象的、充满画面感的。本章的核心在于如何将抽象的音乐元素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游戏。 节奏叙事法: 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将简单节奏型(如二拍子、三拍子)与故事情节相结合的教学案例。例如,用“咚-嗒,咚-嗒”的节奏来描述小兔子走路,用快速的切分音来表现小猫追逐蝴蝶的场景。 音乐的颜色与形状: 引导孩子运用联觉(Synesthesia)思维,将音乐与视觉元素联系起来。高音是“尖尖的黄色”,低音是“圆圆的蓝色”。通过绘画、黏土制作等方式,让孩子“看见”他们听到的音乐。 经典的简化演绎: 选取巴赫的赋格、莫扎特的奏鸣曲、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等,并非要求孩子理解复杂的结构,而是引导他们捕捉作品中的“情绪场景”——例如,如何用动作表现《月光奏鸣曲》的宁静,或用旋转表达维也纳圆舞曲的欢快。 第四章:歌唱的自信——启动内在的音准之源 人人都渴望唱歌,但很多孩子因为害怕“跑调”而退缩。本章专注于建立孩子对自身音高和音色的自信。 耳朵的训练: 强调“听”先于“唱”。介绍了大量的听辨游戏,如分辨高低音、模仿声音的强弱变化。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对错”评判标准,转而关注孩子是否在努力模仿和表达。 童谣的复兴与解构: 探讨如何有效利用世界各地的传统童谣。每一首童谣都是一个微型的音乐单元,包含特定的音程、节奏和文化背景。我们提供了一套“解构童谣”的步骤,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分析歌词背后的音乐结构。 即兴歌唱的魔力: 鼓励孩子在没有歌词的情况下,用“啦啦啦”或自创的音节,对某一首纯器乐曲进行即兴的“歌唱”。这是保护孩子原始音色和创造力的重要练习。 第五章:从模仿到创造——工具的使用与欣赏的进阶 当孩子对声音有了基础的敏感度后,本章将引导他们接触真正的乐器,并提升音乐欣赏的层次。 小乐器的选择与驾驭: 详细分析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入门乐器(如木琴、竖笛、尤克里里、卡祖笛等)的优缺点。重点在于教授如何通过“正确的姿势”和“尊重乐器”来开始演奏。 音乐的“时间旅行”: 带领孩子穿越不同音乐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不是枯燥地介绍历史,而是通过对比不同时代的音乐风格——例如,巴洛克音乐的严谨对位与浪漫主义音乐的自由奔放——让孩子直观感受音乐语言的演变。 欣赏的“提问清单”: 提供一套开放式的提问框架,取代“你觉得这好听吗?”的封闭式问题。例如:“作曲家似乎想让我们感受到什么?”“这首曲子里的哪个乐器扮演了‘领跑者’的角色?”引导孩子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聆听者和思考者。 结语:音乐,是陪伴一生的伙伴 本书最终希望传达的信息是:音乐启蒙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冲刺。它关乎陪伴、关乎好奇心、关乎生活质量的提升。真正的音乐教育,是将每一个日常瞬间都转化为一次美妙的听觉体验,让孩子带着一双更敏锐的耳朵,去感知和热爱这个充满旋律的世界。 (全书字数约1500字,内容聚焦于儿童音乐启蒙的实践方法、家庭活动、认知发展与情感连接,未提及具体书名“和孩子们聊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