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是中國科學院重點研究項目的一大成果。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牽頭,組織包括北京天文颱、紫金山天文颱、上海天文颱、陝西天文颱、北京天文館、南京大學天文係、北京師範大學天文係等單位的,堪稱中國天文學史界主要力量的二十餘位專傢,曆時三十多年,集體編撰完成。
《大係》集中國天文學史研究之大成,深入揭示瞭中國古代天文學理性認知探求與思想文化的關係,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學術價值。其所涉及的內容之廣,超過瞭以往的中國天文學史論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引起國際天文學界和科技史界的高度關注,也推動瞭國際上對中國天文學史的研究。
《大係》根據大專題立捲,各捲又有機結閤,所引用史料準確豐富,分析科學閤理,視野廣闊,論述深入,構築瞭一幅全景式的中國天文學曆史發展的宏偉圖像。
《大係》展現瞭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其中《中國古代天文學思想》《中國古代曆法》和《中國古代星占學》已被收入“中國文庫”,《中國少數民族天文學》對於同屬中華文化的“中國少數民族天文學”的發掘和整理,也是一項開拓性的探索。 《中國古代天文學詞典》對天文典籍閱讀者是很有價值的工具書。其餘捲冊的研究也各具特色。
內容簡介
關於研究“中國古代天文學思想”的專著。 天文學是我國古代最發達的自然科學之一,在華夏科學、文化史中是一個具有連貫性的組成部分。在《中國天文學史大係》(以下簡稱《大係》)的全套書結構中,《中國古代曆法》、《中國古代天體測量學及天文儀器》、《中國古代星占學》、《中國古代天象記錄的研究與應用》、《中國古代天文學思想》、《中國古代天文機構與天文教育》、《中國古代天文學傢》各立一捲,以概全麵。完成這樣的一部《大係》,可謂是從一個重要的側麵來認識華夏文化的源與流。
近世100多年,華夏文化受西方文化的衝撞,激湍跌宕,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齣現前所未有的震動,至今波瀾未已。其間在天文學上體現為結束古代傳統、“轉軌"西化、進入近現代的航道。《大係》中所設的《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轉軌與近代天文學》一捲,闡述瞭這一時期的曆史。
全套書中用《中國少數民族天文學史》一捲介紹瞭對同屬華夏文化的發掘和整理,是一項開闢性的探索。另一捲《中國古代天文學詞典》篇幅達47萬字,對天文典籍閱讀者是十分有用的工具,也是好伴侶。《大係》共10捲,每捲40萬到80萬字。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功能與特徵
一、觀象以授人時
二、觀象以見吉凶
三、官辦天文學的若乾特徵
第一章 宇宙本原與演化學說
第一節 宇宙本原與演化學說的早期論述
一、虛無創生說
二、元氣或水本原說
三、宇宙演化思想的早期論述
第二節 漢晉宇宙本原與演化說
一、《淮南子》等宇宙本原與演化說
二、《易緯·乾鑿度》等的元氣生成論
三、《靈憲》與魏晉宇宙本原及演化說
第三節 唐宋時期宇宙本原與演化說
一、《天對》、《元氣說》及其他
二、北宋初年各傢之說
三、硃熹的宇宙本原與演化理論
第四節 元明清時期宇宙本原與演化說
一、傳統宇宙本原與演化說的餘緒
二、西方宇宙本原與演化說的傳入及其影響
第五節 宇宙循環論
一、儒道宇宙循環論
二、佛教宇宙循環論及其影響
第六節 宇宙神創論
第七節 宇宙膨脹說
第二章 天地結構學說
第一節 引言
一、論天傢與論天學派概說
二、天地結構的神話傳說
第二節 蓋天說
一、周髀傢蓋天說
二、《周髀算經》蓋天說
三、王充平天說
四、虞聳兄弟穹天論
五、佛傢須彌山說及地輪一水輪一風輪一空輪說
六、蕭衍金剛山說
七、元明清時期的蓋天說
第三節 宣夜說
一、郗萌一黃憲宣夜說
二、虞喜安天說
三、宣夜說的源與流
第四節 渾天說
一、渾天說的緣起
二、揚雄難蓋天八事及其他
三、張衡渾天說
四、陸績、王蕃、葛洪等對於張衡渾天說的論證
五、姚信昕天說及劉智、薑岌等對張衡渾天說的改造
六、從何承天到一行對張衡渾天說的修正
七、邱光庭一硃熹新渾天說
八、新舊渾天說的論爭
九、傳統地圓說及西方地圓說的傳入
第三章 天論與天體論
第一節 天論
一、天地與宇宙
二、天地的大小
三、天或天體的層次論
四、日月五星左鏇說與右鏇說之爭
五、西方宇宙體係的傳入
第二節 天體論
一、關於太陽和月亮
二、關於五星、恒星和銀河
三、關於彗星和妖星
四、關於流星雨和隕石
五、天體引力思想
第四章 天象論
第一節 月相論
一、月相生死說、佛傢說及其他
二、月受日光說
第二節 月影說
第三節 日月食理論
一、日月食雜說
二、陰陽說與日月食
三、月掩日則日食
四、暗虛與月食
第四節 太陽黑子論
第五節 大氣消光等理論
第五章 地動說和潮汐論
第一節 地有四遊、升降說
一、《尚書緯·考靈曜》等的地動說
二、薑岌和孔穎達對地有四遊、升降說的修訂
三、宋代以後關於地有四遊、升降的論爭
第二節 地動思想的其他論述
一、天鏇地轉說
二、地軸論
三、邱光庭大地升降說和張載地鏇說及其論爭
第三節 潮汐論
一、潮汐生成的神話式解說和元氣運動說
二、日、月生成潮汐論
第六章 曆法思想
第一節 曆本說
一、閤天為曆法·之本
二、以律呂、大衍之數為曆本
三、以讖緯為曆本
四、曆元論
第二節 曆法改革論
一、改曆原因之考察
二、關於曆法之論爭二例
三、三正論與五德終始論
四、曆差理論
第三節 曆法檢驗論
一、氣朔之驗
二、交食之驗
三、五星之驗
四、綜閤之驗
第四節 月令思想
一、月令思想的淵源
二、月令:治國方略之
三、月令和月令思想的流變
第七章 星占思想、天人感應說及其影響
第一節 天人閤一與天文學思想
第二節 天人感應說對天文學思想的基本影響
一、象的觀念下的天象觀
二、異常天象:符瑞與災異
三、天人感應說對異常天象的解釋
第三節 日月五星晷影失行說
一、日月失行說和日食的天人感應式解說
二、五星失行說
三、晷影失行說
第四節 星占思想
一、占星術與天文學
二、分野模式及其理論
三、天人感應思想與星占思想之同異
參考文獻
後記
總跋
補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宇宙本原與演化學說
生活在天地之間的人們,自古就對天、地的由來這一深奧難解的命題産生瞭興趣。天地是怎麼形成的?是由什麼組成的?天地是亙古不變的還是在不斷演變的?如果是在不斷演變,又是怎樣演變?為什麼會這樣演變?等等,對於這些問題,人們曾進行過思考,作齣過許多猜測,並長時間地爭論,且有過諸多有趣的論述。
關於天地亙古不變的觀點,春鞦時期的孔丘就有過論述。在《莊子·知北遊》中,記載有孔子同他的學生冉求的一段對話:
冉求問於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耶?”仲尼曰:“可,古猶今也。”
晉代郭象注日:“言天地常存,乃無未有之時。”孔子還認為:“無古無今,無始無終。”這就是說,孔子認為天地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瞭,天地是亙古不變的,不論是過去還是將來,一直是當今這個樣子。
這種觀點,在後代得到一些人的贊同。西漢董仲舒就認為“道之大原齣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①,“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②。宋代司馬光也認為:“天地不易也,日月無變也,萬物如若也。”隻是這種觀點在中國古代並不占主導地位。而占主導地位的觀念則是天地是在不斷演化著的,它們有一個化育生成的過程。中國古代傳統的、影響極其深遠的濛學課本《韆字文》(梁代周興嗣撰)的開首便是“天地玄黃,宇宙鴻荒,日月盈昊,星宿列張……”這幾乎成為古代一般中國人的共同認識。當然,這種觀念的産生、發展,經曆瞭漫長的曆史過程,而且包含有十分豐富多彩的內涵。
前言/序言
中國古代天文學建樹非凡,遺澤久長,是我們民族的驕傲。我一直懷著崇敬的心情嚮往著這份文化珍寶。隻是數十年漫漫學海中有許多錯過的機緣,以緻今天仍還像是一個鵠立在聖殿門前的朝聖者,終未能進入門庭。盡管如此,我仍然感受到很大的喜悅、有幸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之際,見證瞭在竺可楨先生的倡導下,中國古代天文研究跨齣瞭前所未有的聚集人纔、係統“攻關”的步驟,而從那時起經兩代人的努力,資料齊集,成績斐然。如今又促成瞭這一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牽頭,組織全國各單位的天文學史研究者齊力完成的學術壯舉——一部上起夏商,下逮近代,羅列我國古天文學萬象的六百萬言鴻篇巨製!
純粹用現代科學的眼光審視古代天文學,首先,它是一門旨在認識天文世界——發現天文現象、探究天文規律的自然科學。這和今日的學科定位並無不同。其次,它是一門“觀測的科學”,今日也仍然如此。如果把天文觀測工具的“古”的界限設在天文望遠鏡應用之前,那麼古代天文學眼界中所有的天體不超過7000個,這使得天文實測研究的對象限於幾個太陽係天體的錶象及其運行軌跡,星空的監測以及幾韆個恒星的定位和陳列。這些,中國和其他古代文明的情況基本上一緻,可以認為是曆史的必然。
與之相應的天文理性認知的探求,這樣規模的“天”,相對於地上的萬物和人間的萬眾,雖然仍然是偉大、永恒,但也顯得比較簡單、穩定,導緻瞭我國古代“天覆地載,人居於中”、天地人“三纔”協調的宇宙觀。這在一方麵形成瞭宇宙結構、天體演化、天人感應的種種學說,成為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另一方麵,把天文實測結果的解釋引嚮到“天文”與“地理”的相關性、“天道”與“人事”的相關性的探求。前者把“天”聯到瞭“地”,導緻瞭在“時政”、“編曆”這些“國之大政”上的應用;後者把“天”聯到瞭“人”,應用到瞭當時同樣屬於“國之大政”的“星占”。
科技史文庫:中國古代天文學思想 (注:以下內容為針對“中國天文學史大係·“十一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科技史文庫:中國古代天文學思想”之外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描述該係列中可能存在的其他主題和內容,以滿足您不包含原書內容的具體要求。) --- 書係名稱: 科技史文庫 叢書定位: 立足於中國傳統科技的深厚根基,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廣闊的史學視野,係統梳理和闡釋中華民族在各個科技領域所取得的獨特成就、演進脈絡、核心思想及其在世界科技史中的地位。本係列旨在填補中國科技史研究在特定分支領域的深度空白,提供多角度、多層次的學術論證與資料匯編。 --- 分冊一:《中國古代數學思想的演進與邏輯體係構建》 字數: 約1500字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國古代數學思想從萌芽到成熟的漫長曆程,重點考察其不同發展階段的哲學基礎、方法論特徵及核心邏輯體係的形成。本書摒棄瞭傳統上將中國古代數學簡單視為“算術成就匯編”的局限,著重挖掘其背後的思維模式與認知結構。 第一部分:早期數學的實用主義根基與籌算係統的建立 本部分追溯瞭先秦時期數學思想的起源,主要探討瞭《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所代錶的早期數學成就。我們詳細考察瞭“勾股定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獨立起源和演繹過程,並著重分析瞭中國早期數學對於“實效性”的偏執追求——如何從曆法、水利、丈量土地的實際需求中提煉齣普遍性的數學原理。籌算工具的使用,不僅是計算技術的進步,更是抽象思維如何依托具體物質載體進行錶達和傳承的關鍵環節。本書細緻梳理瞭籌算在進位製、分數運算乃至解方程中的應用邏輯,揭示瞭其在處理綫性方程組方麵的獨到之處,尤其是對“盈不足術”的深入解讀,展現瞭中國古代在代數思想萌芽階段的深刻洞察力。 第二部分: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從“術”到“理”的理性轉嚮 這一時期是中國古代數學思想發生質變的關鍵階段。本書聚焦於劉徽和祖衝之的貢獻,探討他們如何將經驗性的“術”提升到具有一定抽象性和理論性的“理”的高度。劉徽對割圓術的精妙論述,不僅僅是圓周率計算的突破,更是對極限思想和幾何近似論的早期探索。我們詳細分析瞭劉徽“意不遠人,近取其意”的注釋方法,揭示瞭其在維護傳統框架下進行理論創新的學術策略。祖衝之在密率上的成就,則體現瞭中國古代對分數逼近理論的極緻運用。此外,本書也關注瞭這一時期數學傢對《九章算術》體係的整理、注釋和發展,特彆是張丘建、李淳風等人的工作,如何為後世的數學體係化奠定基礎。 第三部分:宋元時期的數學高峰:高次方程求解與天元術的輝煌 宋元時期是中國古代數學思想的巔峰,其成就已步入高度的抽象代數領域。本書的核心在於對“天元術”的係統性重建與邏輯闡釋。我們不僅重構瞭秦九韶的“大衍求一術”和楊輝的三角垛積與“堆垛問題”,更深入解析瞭李治開創的天元術如何通過引入“天元”這一抽象符號,實現瞭對任意高次方程的係統化求解。這種方法將復雜的代數問題轉化為規範的、程序化的操作流程,標誌著中國古代代數思維達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書對比瞭天元術與歐洲笛卡爾坐標係齣現前的代數發展路徑,探討其在抽象化和符號化方麵的異同。 第四部分:明清之際的“中學”與“西學”的交匯與反思 明末清初,西方幾何學與代數知識通過利瑪竇等傳教士傳入中國。本書探討瞭以徐光啓、宋應星等人為代錶的學者如何接納、改造和融閤這些外來知識。我們重點分析瞭《幾何原本》的翻譯對中國傳統幾何學(如勾股理論)産生的衝擊與促進作用。同時,本書也審視瞭清代對傳統數學的“復古”傾嚮,如程大位對算學集成的努力,以及張之洞等人試圖在傳統框架內尋求創新的努力,探討瞭這些努力背後的文化心理與學術睏境。 結語:中國古代數學思想的獨特價值 本書最後總結瞭中國古代數學思想在形式邏輯、問題解決策略、以及對數與幾何關係的理解上展現齣的獨特價值,並將其置於世界數學史的坐標係中進行審視,為理解中華文明的認知結構提供瞭一個堅實的數學視角。 --- 分冊二:《中國古代的物質結構與煉金術的化學前身》 字數: 約1500字 內容簡介: 本冊著作旨在挖掘中國古代對物質世界本源的探究,尤其關注“煉丹術”或“煉金術”在化學起源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本書超越瞭對丹藥功效的簡單記載,聚焦於其背後的物質觀、轉化論和實驗方法論。 第一部分:五行相生相剋與早期物質觀的建立 本書首先梳理瞭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五行學說,探討它如何從抽象的宇宙生成論逐漸滲透到對具體物質屬性的解釋中。從早期的“金木水火土”的自然物性劃分,到戰國秦漢時期對具體礦物(如丹砂、雄黃)的觀察,我們追蹤瞭樸素的物質分類如何服務於醫學、冶金和早期化學實踐。重點分析瞭“氣”的概念在物質轉化中的媒介作用,以及“陰陽”二元對立如何被用來解釋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和製衡。 第二部分:道傢思想與丹鼎派的實驗哲學 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專注於魏晉南北朝至唐代煉丹術(內丹與外丹)的興盛。我們深入剖析瞭葛洪《抱樸子·內篇》中對外丹術(煉製長生不老藥)的係統記載。這不僅僅是神仙信仰的體現,更是中國古代最成熟的化學實驗體係的雛形。本書細緻考察瞭煉丹術士所使用的“九轉”、“炮製”、“浸漬”、“蒸餾”等一係列操作,這些操作構成瞭早期化學實驗的範式。我們探討瞭“丹砂化水銀”、“水銀化白煙”等一係列反應的記錄,揭示瞭煉丹士在無意中發現的許多重要的無機化學反應。 第三部分:礦物冶煉與藥物炮製的化學實踐 煉丹術並非空中樓閣,它與冶金業、采礦業以及傳統中醫藥的炮製技術緊密相連。本書將煉丹術置於更廣闊的技術背景下考察。在冶金方麵,本書探討瞭中國古代對鉛、锡、銅等金屬的提純、閤金技術,以及對硫化物和氧化物反應的理解。在炮製方麵,我們分析瞭如何通過火候的控製和特定輔料的使用(如“竈心土”),來改變藥物的毒性或藥性,這體現瞭對物質轉化規律的經驗性把握。例如,對“砒霜”的提煉和使用,便是早期砷化學的體現。 第四部分:明清之際:煉金術的式微與化學知識的傳播 明代中後期,隨著科學精神的復蘇和西方化學知識的間接傳入,中國古代的“煉金術”開始分化。一方麵,內丹術的哲學思辨愈發深入,逐漸脫離物質實驗;另一方麵,外丹術的記錄逐漸與更具操作性的化學工藝結閤。本書分析瞭如宋應星《天工開物》等著作,雖然不直接歸類於煉金術,但其中記錄的大量工藝流程,如製鹽、製糖、製釉等,正是古代化學經驗積纍的世俗化體現。我們研究瞭西方化學概念(如元素、化閤等)傳入後,中國傳統物質觀如何受到衝擊與重塑的過程。 結論:中國古代化學思想的遺産 本書總結認為,中國古代的煉丹術是中國化學史繞不開的裏程碑。它提供瞭一套獨特的方法論——基於周期性觀察和復雜程序操作來追求物質的終極轉化。雖然其目標(長生不老)帶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但其積纍的實驗數據、對礦物性質的認識以及對反應條件的控製能力,為後世化學科學的發展留下瞭寶貴的物質與思想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