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刑事指導案例匯覽》效法刑案匯覽,全錄公報案例,研析案情法理,指導審判實踐。
作者簡介
劉樹德,1970年10月生,湖南省新邵縣人。1990-2000年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先後獲得法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2000年至今先後在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刑一庭、研究室、司改辦工作。曾於《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等刊物發錶論文40餘篇,已齣版《罪狀建構論》、《實踐刑法學》等專著10佘部以及《在大案要案的背後》等閤著30餘部。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立足我國現實國情,本著求真務實和改革創新的精神深入調查研究,在全麵深入把握司法客觀實際的基礎上,積極藉鑒人類一切優秀的法律文明成果,努力構建有中國特色的、體現公正高效社會主義司法製度優越性的案例指導製度,無疑有助於更好地推進法治建設和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司法需求。最高人民法院劉樹德法官以《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刑事案例為載體,結閤起草案例指導規範性文件工作進行相關學理研究,有助於進一步促進案例指導製度的科學建構和有效運行。
——瀋德詠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
目錄
案例指導製度在嬗變中前行
——《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的變與不變
一、最高法院齣版物概覽
二、《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的變與不變
三、案例指導製度的嬗變與前行
附錶:《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刊登刑事案例匯覽(1985-2008)
第一章 危害國傢安全罪
一、盧順序、寜念慈、俞德孚特務案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二、趙鬧投毒案
三、李榮輝、鄧國勁、王平以製造、販賣有毒酒的危險方法緻人傷亡案
附錄一:左成洪、李永泰、謝麟、吳自均以製造、販賣有毒酒的危險方法緻人傷亡案
附錄二:陳開華以劫持汽車的危險方法危害交通安全案
四、王保敬失火案
五、李福永、劉建新、楊文稿破壞電力設備案
六、阿利穆拉多夫·沙米利·哈吉·奧格雷劫持飛機案
附錄:沃爾柯夫·弗拉基米斯拉夫·瓦列裏耶維奇等搶劫、脫逃案
七、孫憲祿劫持航空器案
八、王國林、肖中鹹破壞通訊設備案
附錄:楊培富申請刑事賠償案
九、張子強等非法買賣、運輸爆炸物、搶劫、綁架、走私武器、彈藥、非法買賣、運輸槍支、彈藥、私藏槍支、彈藥上訴案
十、祖貴均、嚮書成盜竊、搶奪槍支、彈藥和盜竊、搶劫案
十一、陳孫銘交通肇事抗訴案
十二、康兆永、王剛危險物品肇事案
十三、高知先、喬永傑過失緻人死亡案
第三章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十四、郭慶文生産、銷售僞劣産品案
附錄:高慶亭、劉貴良走私、放縱走私案
十五、郭勇、李共青、江剋榮、戴傢保、方曉維、倪獻策走私、行賄、受賄、徇私舞弊案
十六、陳永林、陳祖培走私大熊貓皮案
附錄:楊亞六、陳紹榮等人走私武器、彈藥案
十七、吳纔明、黃棟梁、陳世育、吳添壽走私、受賄、貪汙案
附錄:楊明基、林壽儒走私案
十八、劉起山、範占武、劉寜走私、行賄、受賄案
十九、威廉·平·陳走私案
二十、管樺虛報注冊資本案
二十一、江山市造紙廠、楊雲法銷毀會計資料案
二十二、趙晨簽訂閤同失職被騙案
二十三、尤湖塔園有限責任公司、惠慶祥、陳創、馮振達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惠慶祥挪用資金案
二十四、趙詰操縱證券交易價格案
附錄:上海華亞公司和丁福根等人操縱證券交易價格案
二十五、汪照洗錢案
二十六、曹婭莎、劉錦祥金融憑證詐騙案
二十七、張奇金融憑證詐騙案
附錄一:穆罕默德·伊瑪米詐騙案
附錄二:梅直方、李卓明、常景山、於芝來詐騙、僞造公文、印章案
二十八、鄧玉財、於敏、隋國華、王嘉棋盜竊增值稅專用發票案
二十九、伍望生侵犯著作權案
三十、王安濤侵犯著作權案
三十一、顧然地等人非法經營案
三十二、周德隆等人侵犯商業秘密案
附錄:裴國良侵犯商業秘密案
三十三、陳恩等人損害商品聲譽案
三十四、吳聯大閤同詐騙案
三十五、米波偉、雷秀平搶劫案
三十六、李金城等五人投機倒把、受賄案
附錄一:李建安、張永鼕、王會利、王慶海投機倒把案
附錄二:杜天福、孫廷華、周誌華、周誌友、賀明高投機倒把案
附錄三:李全誌、魏端方、謝學忠投機倒把、窩藏案
附錄四:陳愛連投機倒把案
附錄五:崔文瑞投機倒把案
附錄六:林桃森投機倒把案
附錄七:桂廣慶投機倒把、受賄案
附錄八:王新明投機倒把案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三十七、樊明、劉希龍故意殺人、強奸案
附錄一:黃虎、林慶爵、廖樹海搶劫、故意殺人、私藏槍支、彈藥、窩藏案
附錄二:郭鬆等持槍搶劫銀行運鈔車案
三十八、蘇鋒故意殺人案
三十九、湯少庠故意殺人、放火案
四十、商偉君、孫建忠、孫龍彪、高連明故意殺人、搶劫、強奸案
四十一、彭崧故意殺人案
四十二、妥麼爾防衛過當案
四十三、硃曉紅正當防衛案
附錄:黃新故意殺人案
四十四、孫明亮故意傷害案
四十五、李建貴故意傷害案
四十六、李小平等八人故意傷害案
附錄:吳金艷故意傷害案
四十七、王平勞改期間立功被減刑案
四十八、禹作敏等八人非法管製、非法拘禁、窩藏、妨害公務、行賄案
四十九、黃永柱非法拘禁案
附錄:王周雲、陳金明、劉長華、張文棋非法拘禁案
五十、李彬、袁南京、鬍海珍、東輝、燕玉峰、劉鈺、劉少榮、劉超綁架案
五十一、何德緒誣告陷害案
五十二、瀋涯夫、牟春霖誹謗案
附錄:唐敏誹謗案
五十三、岑潮作、岑樹柏破壞選舉案
第五章 侵犯財産罪
第六章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第七章 貪汙賄賂罪
第八章 瀆職罪
精彩書摘
1.案例指導工作應堅持閤法性原則、閤理性原則、典型性原則、實效性原則、權威性原則。
2.案例的發布主體的確定,既應考慮維護國傢法製統一的需要,又要考慮到我國城鄉差彆、經濟發展、法治狀況、法院司法能力等方麵的地域差彆,最高人民法院根據審判工作實際需要,在全國範圍內以公開的載體發布指導性案例;高級人民法院和解放軍軍事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實際需要在本轄區範圍內以公開的載體發布案例,作為轄區內人民法院裁判案件的參考,並應報最高人民法院備案。
3.指導性案例的選擇標準。案例的“指導”盡管不具有拘束力,但也應與“參考”、“參照”、“參閱”有彆。具有指導作用的“案例”應具有一定的屬性,如典型性、先例性、新穎性、創造性、補充(漏洞)性、解釋性等,那些純粹地適用法律而不具有指導適用法律功效的案例就應排除在外(當然,民事法與刑事法具有諸多不同屬性,民事與刑事指導案例就應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刑事案例不能創造罪狀構成要件,不能彌補不利於被告的法律漏洞,等等)。所選案件應當是裁判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並符閤下列條件之一:一是裁判所涉及的法律適用問題,屬於現行法律規定比較原則、不夠明確具體的;二是裁判所涉及的法律適用問題具有典型性和代錶性且具有較大爭議的;三是可能多發的新類型案件或者疑難案件;四是其他在法律適用上具有指導意義的案件。
4.指導性案例的運轉程序,要同時發揮法官個人和審判委員會的集體智慧。中級、基層人民法院在審理的生效案件中發現符閤條件的案例,應當經審判委員會討論後及時逐級報送;高級人民法院和解放軍軍事法院負責從本轄區法院審理的生效案件中收集、甄選符閤條件的案例,經主管部門審查和審判委員會討論後,報送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編選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各審判業務庭負責從最高人民法院審理的案件中收集、甄選符閤條件的案例,報送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編選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應設立指導性案例編選委員會,由資深法官和專傢、學者組成,統一負責指導性案例的初審及指導規則的最後擬定。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現代文學思潮與流變》的圖書簡介,其內容完全不涉及《刑事指導案例匯覽》中的任何法律或刑事相關主題。 --- 《現代文學思潮與流變》 內容提要 《現代文學思潮與流變》是一部深度聚焦於二十世紀以來世界範圍內主要文學思潮的演變、核心理論以及代錶性作品的學術專著。本書旨在構建一個清晰而宏大的文學發展脈絡圖,考察從十九世紀末的象徵主義萌芽到二十世紀中後期的後結構主義思潮,文學思想如何與社會、哲學、科技的變革相互作用、彼此滲透,並最終塑造瞭我們今日所理解的“文學”的邊界與可能。 本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分為上下兩捲,共計十二章。 上捲:先聲與奠基——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文學轉型 上捲著重分析瞭現代主義文學的興起及其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獨特錶達。 第一章 象徵主義的迴響與現代性的焦慮: 本章探討瞭波德萊爾、蘭波等人的詩歌如何打破傳統敘事規範,預示瞭現代文學的內在轉嚮。重點分析瞭“意象派”運動在英美詩歌中的精煉美學,及其對感官體驗的強調。 第二章 意識流的覺醒與內在世界的探索: 詳細剖析瞭詹姆斯的心理學理論如何影響瞭普魯斯特、喬伊斯和伍爾夫的敘事策略。通過對《尤利西斯》和《到燈塔去》的個案研究,揭示瞭時間感、非綫性敘事與內心獨白的復雜交織。 第三章 現代主義的高峰與“失落的一代”: 考察瞭海明威的冰山理論與福剋納的地域主義敘事如何共同構成瞭美國現代主義文學的版圖。本章著重討論瞭戰爭創傷、傳統道德的崩塌與個體異化的主題。 第四章 俄國形式主義與結構分析的先聲: 深入解析瞭什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論,探討瞭形式主義如何將文學作品視為一個自足的結構,而非單純的情感載體,為後來的結構主義奠定瞭基礎。 第五章 存在主義的形而上掙紮: 聚焦於薩特、加繆等人的哲學思辨如何融入敘事之中。本章分析瞭荒謬感、自由選擇與個體責任在《局外人》和《惡心》等作品中的體現,探討瞭文學如何成為對人類睏境的深刻詰問。 第六章 魔幻現實主義的崛起與拉美聲音: 本章將目光投嚮拉丁美洲,分析瞭馬爾剋斯、博爾赫斯等作傢如何將神話、民間傳說與曆史現實融為一體,創造齣一種既根植於本土又具有世界意義的敘事模式。 下捲:解構與重塑——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文學轉嚮 下捲探討瞭二戰後,文學如何從對“宏大敘事”的信仰轉嚮對語言、權力與身份的質疑,即後現代文學的多元格局。 第七章 後現代主義的悖論與遊戲精神: 闡釋瞭利奧塔的“對元敘事的懷疑”,以及巴特的“作者之死”。本章分析瞭卡爾維諾、品欽等作傢如何通過互文性、拼貼、戲仿等手法,挑戰瞭讀者的閱讀預期,強調瞭文本的不確定性。 第八章 女性主義文學的批判與重寫: 追溯瞭波伏娃的理論基礎,並深入分析瞭伍爾夫、狄金森等先驅,以及阿特伍德、萊辛等後繼者如何通過文學實踐,挑戰父權製的語言結構和曆史書寫,構建女性的獨立主體性。 第九章 後殖民語境下的身份重構: 研究瞭奈保爾、阿契貝等作傢如何反抗西方中心論的凝視,重述被壓抑的曆史,並在語言的“中間地帶”(Third Space)中探索跨文化身份的復雜性。 第十章 酷兒理論與性彆流動性敘事: 本章關注文學如何成為探索性嚮、性彆建構與社會規範的實驗室。分析瞭文學作品中對二元對立概念的瓦解,以及對邊緣化聲音的關注。 第十一章 新曆史主義與文化唯物主義: 探討瞭文本與社會權力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本章側重於如何將文學作品置於特定的曆史語境中,考察其作為意識形態工具或反抗力量的角色。 第十二章 數字時代與文學的未來形態: 展望瞭網絡文學、超文本小說等新型態對傳統文學範式的衝擊。分析瞭技術進步對“閱讀”行為本身的定義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寫作特色與學術價值 《現代文學思潮與流變》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跨學科的整閤能力。作者不僅精通文學史料,更深諳現象學、符號學、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哲學思潮。本書的語言風格兼具學術的嚴謹性與閱讀的流暢性,避免瞭晦澀的術語堆砌,力求將復雜的理論概念以清晰的文學案例加以闡釋。 對於文學研究者、高等院校師生而言,本書提供瞭理解二十世紀文學轉嚮的係統性框架;對於普通讀者而言,它是一份深入瞭解文學如何反映並塑造人類精神世界的珍貴指南。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思潮的羅列,更是對人類不斷探索意義、反思自身處境這一永恒主題的深入挖掘。 --- (字數統計:約1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