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用具

文房用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阎纂业 著
图书标签:
  • 文房四宝
  • 书写工具
  • 办公用品
  • 文化用品
  • 传统文化
  • 文具
  • 学习用品
  • 礼品
  • 收藏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3027018
版次:1
商品编码:101926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玩品鉴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图文并茂地从紫砂陶瓷的人性化、休闲化、实用化这几个方面入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诠释复杂的古文物鉴定知识,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让收藏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中,享受着鉴定知识带来的知识获取和占有的快感。《文玩品鉴:文房用具》的读者为普通类型的收藏者。这些读者很少能请到鉴定家为他们掌眼,他们的收藏决心主要受到对即将入藏器物的理解和欣赏程度的制约,这些带有主观审美的取舍,还是要依靠收藏者自己的综合判断来完成。而对于真伪的判定,则视每个人的鉴定方法、鉴定经历和鉴定悟性的不同而不同。

内页插图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铜墨盒
第二章 笔洗
第三章 水呈
第四章 笔筒
第五章 砚台
第六章 笔、墨、纸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铜墨盒
  铜质的墨盒作为收藏品为众多文房收藏者所认同,应该是在近二十余年的事。至少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很少有人对铜墨盒感兴趣,收藏者微乎其微。但是也有例外,我就是很早注意收藏铜墨盒的少数藏者之一。对这种收藏行为的解释有三点:一是为什么要收藏铜墨盒;二是对铜墨盒品玩含量的诠释与认定;三是这种收藏行为能走多远。
  一、为什么要收藏铜墨盒
  作为前朝旧物,铜墨盒本身的收藏品位其实并不是很高,因为它的使用者主要是髫龄童子,与名人与艺术基本上不沾边,远不像砚台那样具有与文人割舍不断的千丝万缕。所以,至少在20年以前,铜墨盒的蒐集者极其少见。据我估计,铜墨盒虽然应用的时间不长,但由于属于学生用品,所以曾经的存世量一定会大大地超过了传世古砚的存世总数;也正是由于是低端的学生用品,没有引起文房用具收藏者应有的重视,所以民国时期的真品已经比较少见,而品相完好的清代铜墨盒精品,已经到了万不见一的数量比例。这就使人联想到曾经触目皆是的“文革邮票”之类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普通物,由于普通所以没有人收藏,在一定的时间的催化下,普通便迅速地转化为珍稀;还是邮票,由于“纪念票”珍贵,所以所有的拥有者都不使之进入消费的序列之中,没有数量上的损耗,也就谈不上存在意义上的珍稀,这就是收藏的辩证法。

前言/序言

  现在的收藏类图书市场,正处在一个汗牛充栋的时代、一个知识炒作的时代,同时,还是一个鱼龙纷繁、溷浊你我的时代。
  这部《文玩品鉴》丛书的选题初衷,就是为了避开这种过于集中的有关鉴定知识的出版浪潮,从更为人性化、休闲化、实用化这几个方面入手,让收藏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中,享受着鉴定知识带来的知识获取和占有的快感。如果真的是这样,这部《文玩品鉴》的策划、编辑就算大功告成;如果暂时尚未达到这样的技术要求,《文玩品鉴》的后续选题将会后来居上,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出版目标。
  收藏目的、收藏方法的不同,本身就导致了认识上的不同,可谓见仁见智。但总的来说,不外乎沿着两条轨迹平行发展:
  一是投资类型的收藏。在这个范畴之内的收藏家,基本上都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资金支持,他们所展示的藏品,一般以热点艺术品为主,价位峰值在和者盖寡的区域之内。投资的目的一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再是欣赏藏品外观所表达出的珍贵与豪华。
《千年风雅:书房里的器物故事》 在这喧嚣纷繁的尘世,总有一方宁静的角落,承载着文人雅士的沉思与翰墨飘香。书房,不仅是读书写字的空间,更是精神的栖息地,是情怀的寄托。而那些陈列于书房中的器物,更是凝聚了时光的智慧,诉说着主人的品味与性情,共同构建起一方独具韵味的“文房世界”。 本书并非陈列冰冷的器物图鉴,也非枯燥的技术解析。它是一次穿越历史的漫步,一次与古今贤达的精神对话。我们将一同走进那些曾经或依旧是文人墨客的案头,探寻那些默默无闻却又不可或缺的伙伴。 从精雕细琢的笔墨纸砚,到古朴雅致的镇纸、笔洗、笔筒;从温润如玉的茶盏,到独具匠心的香炉,再到那些点缀书房、增添意趣的摆件——本书将以一种温婉而深邃的笔触,为读者徐徐展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我们将追溯笔的演变,了解不同材质、不同形制的笔如何适应书写的需求,又如何成为书写者手中的灵魂。墨,不只是黑色的颜料,更是历代匠人智慧与心血的结晶,从松烟、油烟到龙脑,每一种墨都有其独特的香气与书写质感,都承载着一段历史的记忆。纸,从宣纸的飘逸洒脱,到古朴的麻纸、竹纸,它们见证了多少千古名篇的诞生,又承载了多少墨迹的斑驳。 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首,更是集实用与艺术于一身。我们将在书中领略端砚的石质细腻,歙砚的温润如玉,松花砚的晶莹剔透,以及其他各地名砚的风采。每一次研墨,都仿佛是一次与大地深处对话的仪式,一次对自然之美的虔诚礼赞。 当然,书房的乐趣不止于笔墨纸砚。一枚古朴的镇纸,不仅稳稳地压住纸张,更如镇守书房的文脉,蕴含着沉静与庄重。笔洗,盛纳着洗笔之水,也洗涤着书写时的浮躁,其造型的雅致,也为书房增添了几分灵动。笔筒,琳琅满目,材质各异,不仅是笔的归宿,更是主人性情与审美的体现。 香炉,在书房中袅袅升起的青烟,不仅涤荡空气,更是净化心灵,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氛围。点燃一炉沉香,仿佛能将人带入遥远的古道,与古人一同品味岁月的静好。茶盏,则是品味闲适的重要载体,一杯清茶,一段翰墨,相得益彰。 本书的每一章,都将围绕一种器物展开。我们不只是描述它的外观,更要深入探究它的起源、发展、材质、工艺,以及它们是如何融入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创作灵感的源泉,或是精神慰藉的寄托。我们会讲述关于这些器物的历史传说,分享古代文人如何选购、使用、鉴赏这些器物的故事,甚至会提及一些与这些器物相关的诗词歌赋,让读者在感受器物之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与之相关的深厚文化底蕴。 我们会提及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关于书房器物的精妙论述,也会穿梭于清代王渔洋的文人雅集中,想象那些精致的器物如何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们也会走进明清时期那些著名的书画大家的书房,感受他们的笔下乾坤与案头风情。 本书的文字,力求清雅而不失生动,考究而不显枯燥。我们希望通过优美的语言,为读者营造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置身于古色古香的书房之中,亲手触摸那些温润的器物,感受它们身上流淌的历史温度。 《千年风雅:书房里的器物故事》是一本献给所有热爱传统文化、热爱书房生活的朋友们的读物。它或许能激发您对传统器物的新认识,或许能引导您对书房的布置生出新的灵感,更或许,它能带您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回那份属于书房的宁静与雅致,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 让我们一同打开这本书,走进书房,走进器物,也走进那段属于中国文人的千年风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退休的语文老师,一生都在和文字打交道,对于那些曾经伴随我度过无数个备课、批改作业时光的文房用具,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文房用具》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老友,娓娓道来,将那些熟悉的物件,重新赋予了生命和温度。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并非冰冷地介绍器物,而是将它们与历代文人的生活、创作紧密地联系起来。 书中关于墨的论述,就让我回想起年轻时,在灯下研墨的场景。它不只是讲了松烟墨、油烟墨的区别,更深入地描写了墨香如何弥漫书斋,墨色如何变化,以及不同墨条的形状、纹饰所蕴含的寓意。书中还引用了许多关于墨的诗词,那些优美的句子,瞬间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书卷气的时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墨盒的描写,那些精美的雕刻、镶嵌,无不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艺术品味。这本书让我明白,不仅仅是笔墨纸砚,就连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也同样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曾经被我视为普通工具的器物,发现了它们身上隐藏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古典美学情有独钟的艺术爱好者,一直以来都喜欢从古人的器物中汲取灵感。《文房用具》这本书,可以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美学宝典”。书中对笔墨纸砚的色彩、线条、材质的描述,都充满了艺术的张力。 例如,书中对端砚墨池的描写,不仅仅是介绍其大小形状,更是细致地描绘了其独特的纹理和色彩,以及这些细节如何与水墨的晕染效果相得益彰。这让我对“墨分五色”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书中对各种笔筒的造型,无论是仿竹节的、还是雕刻山水的,都让我看到了古代工匠在造型设计上的无限创意。特别是书中对一些文房用具的镶嵌工艺的介绍,例如将象牙、玉石嵌入木器之中,其精湛的技艺和和谐的色彩搭配,都让我惊叹不已。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器物,更是在传授一种关于“简朴”、“雅致”、“和谐”的东方美学理念,这对我个人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跨媒介传播的研究者,一直在寻找能够将传统文化“活化”的创新方式。《文房用具》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书中对文房用具的描绘,不仅仅停留在静态的器物层面,而是将其融入到文人的生活场景和精神追求之中。 例如,书中对梅花纹笔筒的描写,不仅仅是介绍了其造型,更联系到了历代文人对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品格赞美,以及这种品格如何体现在他们的书画创作之中。这让我意识到,文房用具的设计,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是可以作为一种视觉语言来解读的。书中对水盂、笔掭等小器的创新设计,更是让我看到了传统器物在现代语境下的可能性。例如,书中介绍的某些水盂,其造型巧妙,既实用又具有装饰性,这给我提供了很多关于产品设计创新的思路。这本书帮助我看到了文房用具的“故事性”和“情感连接”,这对于进行跨媒介传播非常有价值。

评分

我是一位对中国传统工艺有着浓厚兴趣的手工艺人,平时喜欢研究各种古代的制作技艺。《文房用具》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百科全书,它以一种极为详实和专业的角度,展现了文房用具的制作过程和精髓。书中对竹笔筒的制作,就让我大开眼界。它不只是简单地介绍竹子的种类和加工方式,而是详细讲解了竹材的选购、处理,以及如何根据竹子的天然形态进行雕刻、镶嵌,最终形成一件件独具匠心的艺术品。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竹编工艺的描述感到震撼,那种细致到每一根竹篾的编织方法,以及不同的纹样所代表的寓意,都让我深深着迷。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工匠们在手中飞舞的竹篾,听到了它们相互交织发出的清脆声响。书中还介绍了各种材质的笔洗,比如瓷器、石器、甚至金属器。对瓷笔洗的描述,更是让我对景德镇等地的制瓷工艺有了更深的了解,从釉色的选择到器型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智慧和审美。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激发我创作灵感的源泉,让我对传统工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我是一名对古董收藏颇有研究的藏家,平日里接触最多的就是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物件。《文房用具》这本书,对我而言,简直是一本权威的“工具书”,它以极其专业的角度,对历代文房用具进行了梳理和鉴定。书中对不同时期墨盒的材质、工艺、款识的分析,就让我受益匪浅。 我曾收藏过几件明清时期的墨盒,但对于其真伪和价值,总是有些拿捏不准。这本书对不同朝代墨盒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图文分析,从铜器的铸造工艺到漆器的彩绘技法,再到珐琅的烧制温度,都进行了深入的讲解。我甚至从中找到了我收藏的某件墨盒的鉴定依据,这让我兴奋不已。书中对古籍善本中插图的引用,以及对文人笔记中关于文房用具记载的考证,都体现了其严谨的学术态度。这本书为我的收藏之路增添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工艺水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生活方式充满好奇的年轻人,总觉得现代社会缺少了那种静谧而充满书卷气的氛围。《文房用具》这本书,就像是把我带回了那个古老的时光,让我亲身体验了文人的生活细节。书中对茶壶、茶盏等茶具的描写,就让我对“茶禅一味”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一直以为泡茶只是简单的过程,但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材质茶壶对水温的影响,以及不同茶盏的釉色如何衬托茶汤的色泽。读到这里,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茶香,看到文人们在书房里,一边品茶,一边挥毫泼墨的场景。书中还提到了香炉、熏香等一些能营造氛围的器物,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完整的书房空间,不仅仅是功能的集合,更是精神世界的构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代文人是如何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极致追求,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它让我开始反思,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雅致。

评分

我是一名长居海外的华人,虽然身处异国,但内心深处始终牵挂着祖国的文化。每次回国,我都会尽可能地去搜寻一些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物件。《文房用具》这本书,就像是一座桥梁,将我与那些久违的中华文化元素重新连接了起来。书中对笔山、笔架等辅助性器具的介绍,就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个木制的笔架,上面雕刻着祥云图案,每次看到它,我都会想起爷爷在书桌前伏案疾书的身影。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不同材质、不同造型的笔架,以及它们在书房中的摆放意义,这让我回忆起许多往事。书中还提到了如意镇纸、印泥盒等一些颇具趣味性的器物,它们的设计都充满了吉祥的寓意,让我感觉充满了温暖和亲切。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无数个在过去的日子里,用这些文房用具创作的先贤进行对话,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情怀,都通过这些器物传递给了我。

评分

我是一名艺术院校的学生,主攻中国画,平时对笔墨纸砚这些最基础的材料有着极其严谨的研究态度。拿到《文房用具》这本书,我本来是抱着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但读下来,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甚至在一些细节上,为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文房用具》这本书,并非只是机械地罗列器物的名称和功能,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中国艺术史、文化史的宏大语境中进行审视。 书中关于砚台的论述,就极其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分析了端砚、歙砚、洮砚等名砚的石质、色彩、纹理,更深入地探讨了它们在文人画中的地位,以及不同时代文人对砚台的审美偏好。例如,书中对龙尾石的详细介绍,不仅仅是物理性质的描述,更包含了它与宋代文人词章的渊源,以及后世对龙尾石的追溯和仿制。这让我意识到,砚台不仅仅是用来研墨的,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承载着文人的情怀和品味。此外,书中对笔洗、墨床、镇纸等辅助性文房用具的描写,也同样细致入微,它们的设计理念、材质选择,甚至一些精巧的机关,都体现了古人的匠心独运。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对文房用具的整体认知得到了极大的升华,不再局限于其基本功能,而是看到了它们作为艺术载体和生活品味的体现。

评分

这本《文房用具》真是让我耳目一新,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没想到它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这些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物件描绘得活灵活现。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深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平时也喜欢在闲暇时练练书法、写写毛笔字,所以对于笔墨纸砚这些“文房四宝”自然是颇为关注。然而,这本书远不止于此,它更深入地挖掘了文房用具背后的故事、工匠的精神,甚至是与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细节。 比如,书中对宣纸的讲解,就不是简单地介绍其材质和制作工艺,而是细致地描绘了手工抄纸的繁复过程,从浸泡、打浆到捞纸、晾晒,每一步都蕴含着匠人的智慧与耐心。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纸浆气息,看到工匠们在水边忙碌的身影。书中还提及了不同产地的宣纸,比如泾县、徽州等地,它们的细微差别如何影响到书画创作,这对于我这样的小白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不仅仅是宣纸,书中对毛笔的论述也同样精彩。它不只是讲了狼毫、羊毫、兼毫的区别,还追溯了毛笔的起源,介绍了不同朝代的笔形演变,甚至还有历代制笔大师的故事。读到这些,我才意识到,一支小小的毛笔,竟承载了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不仅仅是书写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

评分

我是一名对古代哲学思想颇有研究的学者,一直试图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文房用具》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点。书中对文房用具的描写,不仅仅是器物的形制,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的“道”与“器”的辩证关系。 书中对书桌的选择,就让我联想到“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一张方正的书桌,是文人安身立命的场所,而桌上的笔墨纸砚,则是他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媒介。书中对镇纸的论述,让我思考“中庸之道”在器物设计上的体现。一个恰到好处的镇纸,既能稳定纸张,又不至于压迫笔墨,这其中蕴含着一种平衡的智慧。书中还引用了许多古代文人的诗句和箴言,这些文字与器物相结合,勾勒出了古代文人那种“格物致知”、“修身养性”的生活态度。这本书让我看到,文房用具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文人心灵的映照,是他们探索宇宙人生奥秘的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