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口述:遥想当年羽扇纶巾

周南口述:遥想当年羽扇纶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宗道一 等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口述历史
  • 周南
  • 羽扇纶巾
  • 文化人物
  • 历史
  • 旧时光
  • 个人经历
  • 文学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18086
版次:1
商品编码:1019320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2
字数:44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周南,曾用名高庆琏、高庆琮。祖籍山东省曲阜县。1927年11月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44年至194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文学院哲学系,燕京大学经济系、西洋文学系。194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后在中共中央华北局、中央外事学校学习、任教。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俘管团内勤组组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外国语学校(今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文部班主任、法文部级主任。
  1951年至1955年任驻巴基斯坦大使馆三等秘书、二等秘书。1955年起任外交部办公厅副科长、科长,西亚非洲司二科科长,驻坦噶尼喀使馆二等秘书、驻坦桑尼亚大使馆二等秘书、一等秘书。1967年起在外交部江西干校劳动。1971年8月在外交部西欧美澳司国际组临时协助工作。11月起在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任一等秘书、参赞,1980年10月任副代表(大使衔)。在任期间多次出席联合国大会及联合国有关机构会议。1981年11月起在外交部办公厅工作。1983年1月起任外交部部长助理。
  1982年2月,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中荷两国外交关系由代办级恢复为大使级的联合公报。1984年1月至9月,以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和英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就解决香港问题举行了自第8轮至第22轮的会谈。1984年9月任外交部副部长,并于同月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草签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5年5月代表政府与英国驻华大使互换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批准书。同年7—8月,先后访问圣马力诺和奥地利。1986年兼任外交学院院长。1986年6月随胡耀邦总书记出访英国、联邦德国、法国和意大利4国。1986年6月至10月以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身份和葡萄牙政府代表团团长就解决澳门问题举行了3轮会谈。同年11月再次访问葡萄牙。1987年3月,与葡萄牙政府代表团团长草签中葡两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9月和1988年9月,先后访问挪威、芬兰、希腊、马耳他、冰岛、丹麦、爱尔兰、瑞典、荷兰和列支敦士登等国家。1988年1月,和葡驻华大使代表各自政府交换了关于澳门问题《联合声明》的批准书,并在批准书的证书上签字。1989年2月,应港督邀请访问香港,双方就中英联合声明执行情况交换意见。同年3月,应澳门总督邀请访问澳门。其后出访英国、卢森堡、意大利和联邦德国。1990年1月至1997年7月出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为第7、8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中共第14届中央委员。
  本书重点围绕香港回归记述了周南的亲身经历,为世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作为香港回归的历史见证者,周南深情的缅怀了邓小平同志在香港回归的过程中所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建立的丰功伟绩。
  从大学读书时加入地下党到投身抗美援朝的枪林弹雨,从进入外交部到出任外交使节,从派驻联合国为国家利益折冲樽俎到就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肩负起参与收回香港的历史重任。 本书是一部具有较高出版价值的人物传记类图书,记述了周南丰富多彩的外交生涯。

内容简介

  周南,曾用名高庆琏、高庆琮。祖籍山东省曲阜县。1927年11月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44年至194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文学院哲学系,燕京大学经济系、西洋文学系。194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后在中共中央华北局、中央外事学校学习、任教。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俘管团内勤组组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外国语学校(今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文部班主任、法文部级主任。
  1951年至1955年任驻巴基斯坦大使馆三等秘书、二等秘书。1955年起任外交部办公厅副科长、科长,西亚非洲司二科科长,驻坦噶尼喀使馆二等秘书、驻坦桑尼亚大使馆二等秘书、一等秘书。1967年起在外交部江西干校劳动。1971年8月在外交部西欧美澳司国际组临时协助工作。11月起在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任一等秘书、参赞,1980年10月任副代表(大使衔)。在任期间多次出席联合国大会及联合国有关机构会议。1981年11月起在外交部办公厅工作。1983年1月起任外交部部长助理。
  1982年2月,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中荷两国外交关系由代办级恢复为大使级的联合公报。1984年1月至9月,以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和英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就解决香港问题举行了自第8轮至第22轮的会谈。1984年9月任外交部副部长,并于同月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草签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5年5月代表政府与英国驻华大使互换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批准书。同年7—8月,先后访问圣马力诺和奥地利。1986年兼任外交学院院长。1986年6月随胡耀邦总书记出访英国、联邦德国、法国和意大利4国。1986年6月至10月以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身份和葡萄牙政府代表团团长就解决澳门问题举行了3轮会谈。同年11月再次访问葡萄牙。1987年3月,与葡萄牙政府代表团团长草签中葡两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9月和1988年9月,先后访问挪威、芬兰、希腊、马耳他、冰岛、丹麦、爱尔兰、瑞典、荷兰和列支敦士登等国家。1988年1月,和葡驻华大使代表各自政府交换了关于澳门问题《联合声明》的批准书,并在批准书的证书上签字。1989年2月,应港督邀请访问香港,双方就中英联合声明执行情况交换意见。同年3月,应澳门总督邀请访问澳门。其后出访英国、卢森堡、意大利和联邦德国。1990年1月至1997年7月出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为第7、8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中共第14届中央委员。
  
  外交家周南是香港回归全过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周南口述:遥想当年羽扇纶巾》一书为著名传记文学作家宗道一先生采访周南的口述实录,以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周南八十年漫漫人生长路。从燕京大学的未名湖畔到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从卡拉奇的“外交学徒”到长达十年的联合国生涯;特别是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身负历史使命,亲自参与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折冲樽俎,唇枪舌剑,经历了中英谈判的艰难曲折的进程,四载辛勤铸九章,洗雪百年香港耻,最终代表中国政府草签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本书所载多为口述者的亲身经历,资料翔实,特别是披露很多中英香港问题谈判过程中鲜为人知的细节,是了解新中国外交事业和香港回归全过程的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
  周南是一位既充满激情又温文尔雅,幽默诙谐而不失稳重的诗人外交家。《周南口述》中穿插引用了周南多首诗作,以及周南对古典诗词的赏析和点评,或可有助读者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有一次,周南在香港总商会发表演讲,有人当场发问:港人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称谓有些抵触,将来的驻港部队能否换个名字?周南莞尔一笑,随即用英语吟诵了一段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道白作答,中文大意是:名字本身有什么意义?我们称之为玫瑰的花朵,换一个别的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芬芳。周南的机敏睿智和儒雅风度博得在场者的一片喝彩。

作者简介

  宗道一,学者,传记作家。祖籍浙江余姚市,1947年11月8日生于杭州。现任浙江财经学院中国外人物研究所所长。40年来潜心于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和资料搜集,兼及中国近、现、当代史,中共党史和晚清、民国外交史。1990年夏以来曾16次专程赴京采访中国外交界资深人士、重大事件的主要当事者以及有关负责官员近千人。主要研究方向:新中国外交队伍的形成与发展、传记文学理论,从事新中国外交人物传记、外交纪实的创作已有近20年。在中国大陆和境外发表的主要代表论著、作品为:《新中国外交史若干史实考订》、《新中国外交史若干史实考订》(续)、《新中国外交史若干史实考订》(续二)、《毛泽东周恩来比较说》、《谈判建交:新中国外的一个创举》、《史识:传记作者的重要素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注释勘误》、《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大使名录》、《历史不能模棱两可——<周恩来传>和电视文献纪录片<周恩来>史实辩正 》;《王海容、唐闻生:70年代中国政坛风云女性》、《乔冠华与他的三个女性》、《联合国的六位中国副秘书长》、《中国外交界的“五朵金花”》、《美国在华沙追逐中国外交官——中美大使级会谈第135次会议前夕的一幕喜剧》、《“波罗1号”:基辛格神秘的北京之行》、《90年代中国外交秘闻录》(《克里斯托弗访华前前后后》、《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谈判中的一场决战》、《摧毁李登辉“国际空间”的半壁江山——中国南非建交实录》、《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利雅得上空》)
  2002年开始带领助手从事口述外交研究,主要著作发表在《中共党史资料》(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国际政治研究》(北京大学)等权威报刊。《从延安窑洞到北京外交部街》(外交家口述)、《中国蘑菇红云的幕后》(院士科学家口述)、《我是个了“两栖动物”》(经济学家口述)、《红蜻蜓飞起来》(民营企业家口述)、《官司打到欧盟去》(民营企业家口述)等口述丛书已正式出版。

内页插图

目录

夫子家园是故乡
犹有归时一段愁
蓬门今始为君开
万方多难此登临
一川风雨满林霜
记否当年明月夜
少年不识愁滋味
江湖夜雨十年灯
一箫一剑平生意
几度临风忆故弦
燕山旧梦等轻尘
陌上花宜别样新
风云聚处曾携手
执手相看只黯然
和风故燕发新株
风掣红旗过绿江
坐拥书城 不让南面
卡拉奇的“外交学徒”
从办公厅到亚非司
将军本色是诗人
蜡炬有心还惜别
刚肠迅雷发叱咤
万国宫里议春秋
周公吐脯,天下归心
朔雪炎风俱是家
烽火千山繁鼓角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斋堂主席授机宜
布什“巧”遇乔老爷
初次上阵“摆乌龙”
身在虎穴龙潭
布托泪洒联合国
巴拿马的遭遇战
饥肠辘辘安理会
莫尼汉的“Tyranny of majority”
乔冠华舌战马立克
茅台酒里的发言稿
剑气箫心两未残
大舞台和大学校
外交部办公厅“行走”
湔雪百年香港耻
麦理浩投石问路
“一国两制”构宏图
英国方面的算盘
邓小平与“铁娘子”的较量
议程问题的争论
“三脚凳”和“民意牌”
打经济牌也不灵
幻想“主权”换“治权”
拆冲樽俎任首席
小平一怒安天下
无中生有“跛脚鸭”
乾坤旋转瑞珠还
故国旌旗入澳门
兰舟共济与君同
晴空一鹤排云上
唇枪舌剑在葡京
桃花又是一年春
四载辛勤铸九章
“一国两制”的含义
英国人开始动作
许家屯变节出逃
春在枝头已十分
香港繁荣的由来
倒行逆施彭定康
对待英国软不得
“直通车”和“另起炉灶”
身在疾风骤雨中
草长莺飞我欲东
回首平生一粲然
息影林泉读我书
外交生涯再回首
笔尖上的风云: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智者 在这辽阔的历史画卷中,总有一些身影,他们或运筹帷幄,或挥斥方遒,他们的智慧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时代的进程。他们或身披战袍,沙场点兵;或羽扇纶巾,庙堂论道;或纵横商海,开创基业;或文坛激扬,妙笔生花。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传奇,更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见证。 本书并非试图为某一位特定历史人物立传,也非聚焦于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相反,它更像是一幅意境深远的中国历史人物群像,捕捉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以其独特的智慧和胆识,深刻影响了历史走向的杰出个体。我们并非要深入挖掘某人的生平细节,亦非对某场战役进行事无巨细的复盘,而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生动、饱满的人物侧写,展现中国历史上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与非凡智慧的“谋士”群像。 想象一下,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一个身影,身着粗布衣衫,却能在庙堂之上,以一席话点醒迷茫的君主,指明国家存亡的道路。他的言语,不是激昂的口号,也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基于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对人心鬼蜮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未来走向的深远预判。他或许没有显赫的出身,也没有重兵在手,但他的智慧,却能以一敌万,成为左右国家命运的关键力量。 再比如,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个年轻的将领,面对前所未有的困境,不是被失败压垮,而是凭借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战略眼光,在绝境中寻找到一线生机。他可能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他的每一次决策,都充满了冒险精神,却又都精准地击中敌人的要害。他的故事,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对人类勇气和智慧极限的挑战。 本书所描绘的人物,他们或许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他们的忠诚,并非愚忠,而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是对道义的坚守,是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他们的智慧,体现在对复杂局势的拨乱反正,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对社会进步的推动。 他们也可能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隐士。他们选择远离尘嚣,寄情山水,但他们的思想,却依然能够穿越时空,为后世提供精神的滋养。他们的智慧,体现在对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对自然规律的体悟,以及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书中,我们将看到那些“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者。他们可能从未踏足战场,但他们的谋划,却能影响千军万马的走向。他们深谙人性的弱点,善于利用时机,他们的思维,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将整个局势牢牢掌控。他们的智慧,是一种高度概括和抽象的能力,能够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提炼出事物的本质。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那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这些人,他们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深沉的思考,更体现在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他们能够以一种超然的姿态,看待人生的起伏,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化解重大的危机。他们的言谈举止,可能带着几分玩世不恭,但其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洞察和过人的魄力。 本书并非历史学著作,不以考证史料真伪为目的,也不进行学术上的辩论。它更倾向于一种人文的关怀,一种对历史人物精神世界的探索。我们将力求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展现他们的思想轨迹,以及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抉择与担当。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鲜活的群像,引发读者对智慧的思考:智慧究竟是什么?它如何形成?它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天生的禀赋,还是后天的磨砺?是孤芳自赏的才华,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书中,或许会出现那些在乱世中挺身而出的英雄,他们的智慧,是拯救苍生的力量;或许会出现那些在黑暗中默默耕耘的学者,他们的智慧,是文明传承的火种;或许会出现那些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巨贾,他们的智慧,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或许会出现那些在文化领域独树一帜的艺术家,他们的智慧,是民族精神的升华。 这不仅仅是一次对历史人物的浅尝辄止的描绘,而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我们将尝试理解他们的动机,感受他们的挣扎,品味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我们将看到,即使是那些在史册上浓墨重彩的人物,他们也并非完美无缺,他们同样会有困惑、有失误、有无奈。正是这些真实的,带有温度的细节,才使得他们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加令人信服。 本书将以一种故事性的叙述方式,将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娓娓道来。我们不会回避他们的矛盾之处,也不会刻意美化他们的缺点。相反,我们将努力呈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多元的历史人物图景。 我们希望,读者在翻阅本书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能够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能够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发。也许,在某个历史人物的抉择中,你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许,在某个智者的谋划中,你能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灵感。 总而言之,本书旨在呈现一幅幅生动的中国历史人物画卷,聚焦那些以智慧和胆识书写历史的杰出个体。我们不拘泥于某个特定的人物或事件,而是希望通过对一群“智者”的描绘,展现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方式闪耀出的智慧之光,以及这些智慧对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是一次关于智慧、关于人性、关于历史的深度探索,愿它能为读者带来一次精神上的愉悦和思想上的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或许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涩味,但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其醇厚浓郁的香气在舌尖蔓延开来。我很难用简单的几个词来概括我的感受,因为它所蕴含的情感太过丰富,所描绘的时代也太过辽阔。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事件的描述,而是深入到人物的情感、思想以及潜意识层面。通过口述的方式,那些被时间尘封的往事,那些曾经纠结的情绪,那些不为人知的顾虑,都得以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一种极其细腻和深刻的洞察力,让读者仿佛能够走进人物的灵魂深处。 “遥想当年”这几个字,充满了怀旧的情绪,也暗示着一种对过往的深刻反思。书中的主人公,在回溯往昔时,并没有刻意美化自己的经历,而是诚实地展现了其中的失误与不足,以及成长的代价。这种坦诚,反而更增添了人物的魅力,也让读者对历史有了更客观的认识。 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人生的起伏跌宕,也看到了时代的变迁沧桑。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更是那个时代社会变迁的缩影。那些曾经的辉煌与失落,那些曾经的豪情与无奈,都凝聚在主人公的人生故事之中。 阅读这本书,我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感。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年代,与主人公一同经历着他的喜怒哀乐。这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讲述方式,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认知。 《周南口述:遥想当年羽扇纶巾》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体悟和启发。它让我更加珍视当下,也更加理解过去。

评分

《周南口述:遥想当年羽扇纶巾》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的。当时我正为寻找一些能够引起我内心深处共鸣的读物而苦恼,无意中翻到了这本书的介绍。虽然书名本身就带着一股古风和历史的厚重感,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好奇,但最吸引我的还是“口述”这个词。 我一直觉得,相比于经过精心雕琢、反复修改的文字,口述的故事更能展现出一种未经修饰的真实和生动。它往往带着讲述者当下的情感、语气,甚至是那些微小的犹豫和迟疑,这些细微之处恰恰是构成一个人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当口述的对象是一位曾经风华绝代、经历过大时代变迁的人物时,那种亲历者的视角,那种从岁月长河中捞起的点点滴滴,其价值是无可比拟的。 想象一下,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夕阳的余晖中,缓缓地讲述着自己年轻时的故事,讲述着那些曾经的辉煌与失落,讲述着那些擦肩而过的故人与知己。他的声音或许不再洪亮,但眼神中闪烁的光芒,却能勾勒出那个年代的繁华与苍凉。这种感觉,是任何文字都难以完全传达的。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阻隔,去感受那个“羽扇纶巾”的年代,去体会那位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我希望在字里行间,能够听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声音,看到那个时代特有的风景,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人情冷暖。这是一种对历史的探寻,更是一种对生命的体悟。 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一扇通往他人心灵深处的窗户。我迫不及待地想推开这扇门,去聆听那遥远的回响,去触摸那曾经的温度,去感受那段无法复制的岁月。

评分

读完《周南口述:遥想当年羽扇纶巾》,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这本书以一种极其个人化、近乎于私密的口吻,娓娓道来,将我带入了一个早已逝去的年代。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感人的往事,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如同电影画面般呈现在我的眼前。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细节的描绘。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史书符号,而是有了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个体。他们或许曾经年少轻狂,或许曾经意气风发,或许曾经遭遇挫折,也或许曾经默默无闻。每一个细节,无论是谈笑间的风度,还是决策时的犹豫,亦或是情感的流露,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那么触动人心。 “羽扇纶巾”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和智慧,而书中主人公的故事,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他的人生轨迹,仿佛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其中包含了奋斗的艰辛,也蕴含着智慧的光芒。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在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面对挑战时的精神状态。 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我也曾身临其境,感受过那些历史的洪流。书中传递出的那种积极向上、不畏艰难的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它让我明白,即使身处逆境,只要心中有信念,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总而言之,《周南口述:遥想当年羽扇纶巾》是一本让我沉醉其中、受益匪浅的书。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度,人性的深度,以及生命的力量。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对人生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

我总觉得,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周南口述:遥想当年羽扇纶巾》这本书,就如同一个宝藏的开启,让我得以一窥那位传奇人物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它的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也不在于曲折的情节,而在于一种朴实无华却又直击人心的力量。 口述体,这是一种多么独特的叙事方式。它没有经过太多的雕琢,没有刻意的修饰,如同山泉般自然流淌。书中主人公的讲述,充满了个人化的色彩,带有他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情感表达。那些曾经的辉煌,那些曾经的失落,那些曾经的遇见,那些曾经的别离,都以一种最真实、最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 “羽扇纶巾”这个意象,象征着一种从容与智慧,而书中主人公的人生,也恰恰展现了这种特质。即使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也能保持一份内心的淡定与超然,用自己的智慧去应对挑战,去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这种人生态度,令人钦佩,也令人深思。 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时代的面貌,也看到了一个人的成长轨迹。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也充满了坎坷与挑战。然而,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他坚韧的品格,也赋予了他深刻的洞察力。 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长者面前,他用最真诚的语言,讲述着他的人生故事。这是一种心灵的交流,也是一种智慧的传承。 《周南口述:遥想当年羽扇纶巾》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并非源于外在的光环,而是源于内心的坚韧与智慧。

评分

这本书,我抱着一种非常平静的心态去读,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却发现内心泛起了层层涟漪。《周南口述:遥想当年羽扇纶巾》并非那种能够瞬间抓住人眼球的作品,它的力量在于一种徐徐展开的叙事,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力。 作者以一种非常贴近个体生命体验的方式,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口述的语调,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现场感,仿佛我就是那个听故事的人,就坐在主人公的身边,感受着他语气中的沧桑和回忆中的深情。 “遥想当年”不仅仅是一种怀旧,更是一种对过往的审视和反思。主人公在回顾自己人生的同时,也在审视着那个时代的变迁,以及自己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回望,充满了智慧,也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 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光辉。主人公的经历,并非总是顺遂,也充满了挑战和抉择。然而,正是这些经历,让他的人生更加丰富,也让他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却充满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动荡的时代,个体也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坚韧,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周南口述:遥想当年羽扇纶巾》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书。它的价值,在于它所传递的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及它所勾勒出的那个时代独特的风貌。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历史的尊重。

评分

没啥说的,各种完美~XD

评分

生活是温馨、幸福的,也是琐碎、繁杂的,有时又是盲目混乱的。将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科学合理而又健康舒适,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应付自如的。生活中,每天会遇到各种事情,涉及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有些人能够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而有些人则弄得一团糟。

评分

不错

评分

给力

评分

值得收藏 价廉物美 推荐

评分

陌上花宜别样新 布i什&ldquo;巧&rdquo;遇乔老爷 无中生有&ldquo;跛脚鸭k&rdquo; 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齐鲁书i社2007年6月i出版 从办公厅j到亚非司m 剑气箫心两未残 对待英国软不得   周南是一位既充满激情又温文尔雅,幽默诙谐而o不失稳重的诗人外o交家。《周南口述》中r穿n插引用了周南多首诗作,以及周南对古典诗词的赏析和点评,或可有助读者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有一次,周南在香港总商会发表演讲,有v人当场发问:港人对

评分

好书,珍藏。包装好物流快,买书首选地

评分

很不错的,质量很好,满意

评分

当事人的角度,有的话说得比较隐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