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

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泽华 著
图书标签:
  • 自述
  • 人生感悟
  • 思考
  • 八十岁
  • 回忆
  • 成长
  • 哲学
  • 人生经历
  • 智慧
  • 自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20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0068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7
字数:3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回忆录。欣逢八十寿诞(2014年),作者忆往抚今,试图通过对八十年人生经历的总结与心路历程的回顾,意在说明,一位颇具典型化的学人,是如何经过深刻的文化反思而走上文化自觉之路的。

内容简介

  《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是国内著名学者、南开大学荣誉教授刘泽华先生的回忆录,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谈的是自己八十年的人生经历:从出生写起,在历经少年时期的恐惧、青年时期对红色的追求乃至“文ge”时期的种种磨难后,开启了萌动于“文ge”后期的个体的文化反思之旅,并由此转向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等相关领域研究,创造性提出并不断发展、完善以“王权支配社会”为主要观点的中国王权主义学说——这是该领域研究的重大突破与转折,引发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学界广泛而深入的热烈讨论,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下编,详述了自己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概要性介绍了中国王权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有助于人们加深对这一学说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简介

  刘泽华,1935年生,河北省石家庄人。南开大学荣誉教授。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系主任,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和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政治史、知识分子史、历史认识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著作有《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被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中国的王权主义》、《士人与社会》(先秦卷)、《洗耳斋文稿》、《中国政治思想史集》(三卷本);主编有《中国政治思想史》(三卷本,被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中国政治思想通史》(十卷本)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作者长期从事中国王权主义问题研究,创造性提出以“王权支配社会”为主要观点的中国王权主义学说;在历史进程中坚持分为不同“形态”说(用什么概念表述是下一层次问题),经济、政治、文化等等都受“形态”的制约;在历史认识论方面提出“史家面前无定论”。


精彩书评

  刘泽华教授自传《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出版  日前,南开大学荣誉教授刘泽华的自传《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于2017年1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该书分“上编”、“下编”,共计约35万字。上编“多变时代里我的一些小故事”详细记录了刘泽华教授人生的各个阶段;下编“我对若干历史问题的思考”介绍了刘泽华教授的学术心路历程。  刘泽华教授多年来着力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他在学术上提出中国历史“权力支配社会”的特点和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是“王权主义”的史学判断,对国内历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率领的学术队伍被誉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南开学派”、“王权主义反思学派”、“刘泽华学派”等。  谈到该书写作初衷时,刘泽华教授说:“80年是怎么过来的?直到近两年,想到应该有所悔悟,于是就陆陆续续写了若干片段。其中固然有个人的情趣,但更想从一个极小的孔隙映出一点点社会的景象。”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与发展,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现实的追溯,历史的脐带牵连着古今……我认为,整个中国历史有一个极重要的特点,即其运行机制是王权支配社会。”刘泽华教授在《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之“前记(代序)”中说,“在我解析传统社会权力支配社会时,蕴涵着一种理念,就是应由权力支配社会向社会制约权力转型,也就是逐步实现权力制约权力。权力是社会必不可少的,但要逐步实现社会与权力的协调和平衡,由特别利益集团控制逐步转向以公共性为其主要职能。”  刘泽华教授,1935年2月生,河北石家庄人。1958年起,一直在南开大学历史系从教,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兼任先秦史研究会等10余个研究会理事。2012年被授予“南开大学荣誉教授”称号。主要著作有《中国政治思想史集》、《中国的王权主义》、《洗耳斋文稿》、《先秦士人与社会》等。合著有《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中国古代史》、《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等。  ——南开新闻网韦承金

目录

前记(代序)
上编 多变时代里我的一些小故事
一 我的家庭
1.父母的奇缘
2.“父亲”是一种生产方式
二 战乱中的少年
1.土窝窝里的“学前教育”
2.有幸上学与恐惧的环境
3.日本占领时期“小刘保长”是我哥
4.“小女婿”往事始末
5.人缘和“成分”继承
6.都说我“命大”
7.上学可以不当兵
三 追求红色
1.共产党“好不好”
2.要经得起考验
3.服从组织分配,放弃心爱专业
4.“审干外调”与晋升教导处副主任
5.被署名的反右重头文章
6.考上南开大学
7.一个缘分一辈子
8.“大跃进”中当了助教
9.师从杨荣国进修中国思想史
10.第一次讲课与处女作中的蕴意
11.“半工半读”,“培养普通劳动者”
12.也曾“红得发紫”
四 “文革”之惑与初醒
1.紧跟“文革史学”与批“三家村”
2.“滚”出革命队伍
3.贬入“中间组”
4.“周恩来黑党”成员与入“牛棚”
5.卷入两派之争与在劫难逃
6.毕业分配,“线”为标准
7.难结抢占老师住房的账与“活人展览”
8.我在“毛泽东思想一分为二”面前
9.对“抓革命,促生产”生疑
10.“半拉子”批判周扬
11.“五.一六”嫌疑分子
12.被“下放”:服从还是抗议
13.边拉练边批判
14.批判翦伯赞与忏悔
15.“他不懂什么是历史”
16.一句话的启蒙
17.牵线杨荣国来津做批孔报告
18.因我评秦始皇文章,《学报》化为纸浆
19.“法家著作注释会议”与上“黑名单”
20.《中国古代史》问世
五 学做公民
1.破格晋升副教授
2.当市人大代表,讲了些真话惹麻烦
3.涨工资没“感恩”
4.谢绝信任,不当“工具”
5.选任系主任
6.“如何做公民”
7.开设“文革”史、人权史
8.学术“三个一”
9.历史系“身价”倍增
10.劝校长收回成命
11.不宜因隐私问题影响职称晋升
12.“死猪不怕开水烫”
13.争自己的权益
14.由某先生特殊时期之事说公民的自主
15.用收藏诠释思想刁
16.获“南开大学荣誉教授”称号
下编 我对若干历史问题的思考
一 从“文革”中走出来
1.以“文革”的思维方式批判“四人帮”
2.打破“阶级划分”铁律的尝试——战国时期阶层、身份研究
3.冲击“文革”桎梏,名噪一时的三篇文章
4.从“观念思维”定式中走出来的尝试——撰写《先秦政治思想史》
二 我对壬权支配社会的探索
1.君主专制帝国:政治支配经济运动的产物
2.王权与社会分层
3.贪污是官僚的生长点
4.文人——官僚——地主生态圈对整个社会的塑造
5.君主专制是导致社会停滞主因
6.“权力——依附”型社会结构
7.王权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8.关于社会形态问题
三 王权主义是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
1.先秦诸子与君主专制主义理论范式的形成
2.帝王“五独”观念的至上性与社会控制性
3.天、道、圣与王合而为一与王的绝对化
4.君尊臣卑是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脉
5.君主对士人与“学”的控制与支配
6.帝王垄断神圣的枢纽概念与对社会思想的控制
四 等级人学与主奴综合人格
1.等级中的人
2.主奴综合人格
五 立公灭私、圣人“无我”与专制主义
六 儒家道德至上与专制主义
1.把道德视为人生最高境界,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
2.“三纲五常”把人变成畸形的人
3.压抑人的“人道”
4.圣人崇拜适应专制政治的需要
七 “形式主义”中颂扬性的政治文化
1.帝王尊号拜物教
2.颂扬帝王政治文化,彰显君尊臣卑
3.君主名号的政治文化意义
八 关于政治思想的“阴阳组合结构”说
九 参与社会史研究
1.“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2.撰写《土人与社会》
3.揭橥战国“授田”制
十 探讨历史认识论诸问题
1.史学危机与从凝固的“范型”中走出来
2.《除对象,争鸣不应有前提》
3.《史家面前无定论》
4.“政治”概念大干“阶级”概念
5.《历史学要关注民族与人类的命运》
6.“剥削”的历史再认识
7.历史价值的三种形态和历史认识的五种形式
十一 关于国学问题的争论
不是结束语:温馨的小家庭

精彩书摘

  《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
  说起杜氏绝户,村民常讲到一桩故事。我们村东有一条通往帝都的大道,道边还有很宽的人行道。八国联军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就是经由这条大道回銮北京。为了迎接圣驾,沿途村落所有成年男子,必须匍匐在地,跪于路边,而且不得抬头仰视。人们只能从眼角里睨视一点点宏大景象。老人们说起来,都带着无限敬仰和崇敬的口气描述,先是步兵,接着是举幡的,再是马队……数不清的一个方阵接着一个方阵的仪仗队,威风凛凛,浩浩荡荡,居于中间的是太后、皇帝的御驾,殿后的又是数不尽的方队。官宦们络绎不绝地巡视着两边跪拜的民众,对耄耋之年的人抽样给予赏赐。全村只有杜家一位老者受到恩宠,赏赐的是一块大洋。这块大洋成为供奉的圣物,人们都垂涎三尺,羡慕至极。
  遗憾的是,杜家似乎没有福分来承受皇恩,后来反成了绝户,令村民们无限惋惜。到我能听l董这个故事时,事情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大清也灭亡了三十多年,那时是日本侵占时期,可老一代的村民们讲起往事,依然肃然起敬,似乎能有一次五体跪拜,是自己一生的荣光。这是我人生的第一堂历史课,也是我最初所接受的“臣民意识”的教育。
  杜家绝户了,可村名是最好的纪念。一九四。年,日本人修筑石家庄至德州的铁路,我们村是第一站,不知何故,将“杜”改为“土”。虽然乡亲们认为“土”字不吉利,但村里头面人物与日本人交涉无效,时间一久,便约定成俗,村名随了站名。大概搞“治安村”时,村子正式更名为“土贤庄”。土贤庄原属正定县,滹沱河东西流过,将正定县分为南北两块,我们村在河南。滹沱河南,土地平整且肥沃,采用井水灌溉。主要的大车道,同时肩负排水渠道的作用,遇到大雨,街道如滔滔河道,流畅无阻。我们河南住民,维持着旱涝保收的生活状态,鲜见极端贫困之家。我们村距正定县城和石家庄都是十五里,属于近郊,后来又傍石德铁路线,村子虽小到只有五六十户人家,但相对其他村庄通达、活分。
  一九三五年阴历正月十四日(公历二月十七曰),我来到这个世上。家里没有钟表,不知确切时间。
  那年生肖为猪,生我正值晚饭后,乡人所谓“人畜皆饱”。我爹非常高兴,说:时辰吉利,以后不会挨饿。据我娘叙述:当我呱呱落地时,一看又是一个秃小子,极其扫兴,懒得看我一眼。因为我前边已有了四个哥哥,娘想要个女儿。我爹是重男主义者,十分称意。娘不甘心,还要生,在我四岁时,终于有了个妹妹,我似乎成为这个家中可有可无的一根鸡肋。
  我父母是一对老夫少妻,父亲比母亲大三十一岁。父亲生于一八七二年,母亲生于一九〇三年,都是大清的子民。母亲是续弦。我的外祖母体弱多病,每逢冬天喘得透不过气,坐卧不宁,整日围着被子蜷缩在炕上,痛苦至极。我母亲是长女,下边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外祖父是个老实人,比较窝囊,支撑不了家。田有两亩,但没有井,也没有牲口和大型农具,因而收成甚微,日子很难过。家里的事情全由我母亲操持。为了外祖母和这个家,母亲耽误了婚期。当时习俗是十七八岁出嫁,过了二十就难了,属于现在所谓的“剩女”。大约在这前后,母亲患了莫名的病,根本请不起医生,拖着、耗着,人瘦得不成人形,几乎没有生的希望。那个年代,闺女是不能死在娘家的,死了不能入祖坟,没有安魂之处,只能做野鬼。
  对一个大姑娘来说,这比生时没有出嫁更残酷。我们那里实行冥婚,找一个异性单身冥鬼,结为夫妻。据说外祖父已为我母亲筹划冥婚的事。正当此时,我父亲丧偶,时年已经五十有五。他有二男二女,都已成家和出嫁。那时家乡有个习俗,男人丧妻之后,最好不出三个月能续弦。男人不空房是一种吉利。于是有媒人撮合,很快就把婚事说定。对我母亲来说,这总比等待冥婚要强得多。
  据说我父亲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但他声言:就是一个“棺材瓤子”,我也要娶回来!迎亲那天,他不便去,便派自己的孙子前往。婚后,父亲对母亲疼爱有加,关怀备至。他那时已有良田几十亩,生活得不错,又当家做主,于是到处给母亲请医生。奇迹出现了,母亲的身体日见好转,婚后不到三年接连生了我三哥和四哥(前边有两个同父异母哥哥),母亲身子骨奇迹般地恢复正常了。经过死亡线考验的人多半长寿,我母亲活到人瑞——九十五岁时辞世。
  ……
《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是一部以个人经历为载体,深度剖析人生哲理与时代变迁的晚年自述。书中,作者以其八十载人生为经,以时代洪流为纬,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命、对社会、对文明的深刻体悟。这并非一部简单的回忆录,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引导读者一同踏上思考的旅程。 本书不拘泥于流水账式的记叙,而是着重于作者在特定时期、特定事件中的内心独白与思想碰撞。它从作者童年时期开始,捕捉那个年代特有的生活气息与成长环境,为读者勾勒出时代的底色。每一个片段,无论大小,都蕴含着作者对周遭世界的观察与解读,对人情冷暖的体察。例如,关于童年对自然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在简朴生活中发现的乐趣,都并非简单陈述,而是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出那个年代独特的人文风貌,以及作者早期人格的雏形。 随着作者步入青年时期,书中对个人选择与时代浪潮的交织有了更深入的探讨。在人生的关键节点,作者是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做出决定的?这些决策背后,是怎样的思考逻辑与价值取向?作者不回避自己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挣扎,更不回避可能存在的迷茫与困惑。他将这些转化为对人生方向、社会发展路径的思考,例如,在学习与工作中的取舍,在个人理想与集体需求间的平衡,这些都是那个时代青年普遍面临的课题,作者的经历与感悟,能引起许多读者的共鸣。 书中对社会变革的描绘,并非宏大叙事的俯瞰,而是以个体视角切入,展现变革对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具体影响,以及个人在这种影响下的适应与反思。作者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也善于从个体的微观视角,折射出时代的宏大变迁。他会将个人的经历与社会的大事件巧妙地结合,比如,在某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个人的工作安排、家庭生活、甚至是思想观念,是如何受到影响的。这种写法,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枯燥文字,而是鲜活的、有温度的存在。 更为重要的是,《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深刻地展现了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思考”轨迹。这份思考,并非停留于对过去的简单回忆,而是对生命意义、价值追求、以及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持续追问。作者会探讨自己是如何在某个困境中找到出路,是如何在某个认知上实现突破,又是如何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不断提炼出对生活的深刻洞见。这种思考,贯穿于整本书,从对个人成长的反思,到对社会进步的期盼,再到对未来发展的关切,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书中关于“走在思考的路上”的阐述,体现了作者一种积极向上、永不止步的精神状态。他认为,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即使年届八旬,思考的脚步也从未停歇。他会分享自己如何保持阅读的习惯,如何与新事物保持接触,如何通过与不同的人交流来拓宽自己的视野。这种对思考的重视,体现在他对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永恒好奇。 作者在书中也坦诚地谈及了老年的生活体验,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思考。这包括对身体衰老、生命有限性的认知,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珍视,以及对身后事的平静思考。然而,即使面对衰老与生命的终点,作者展现出的依然是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他会讲述自己在老年生活中如何保持健康,如何与家人朋友保持紧密联系,如何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这些经历,并非简单的抱怨,而是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深刻体悟,以及对生活价值的重新审视。 《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的书写风格,力求自然流畅,朴实真挚。作者避免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最深刻的道理。这种朴素中蕴含的力量,更能触动人心。文字中透露出一种智者的淡然与超脱,对世事有着清醒的认识,但又不失对生活的热情与热爱。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思考具象化,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启迪。 本书并非追求某种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个体生命的真实体验,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独特思考。它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反观自身,思考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选择,自己的价值。它希望通过作者的八十年人生轨迹,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更深层次的追问,对社会发展的更理性思考,以及对未来人生的更积极规划。 总而言之,《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力量的作品。它以一位八十老人的人生经历为蓝本,深入探讨了生命、社会、文明等诸多议题。它所呈现的,是一位智者对人生的深刻洞察,是对思考永无止境的赞颂,更是对生命本身价值的虔诚致敬。阅读本书,如同与一位睿智的长者促膝长谈,在每一次对话中,都能获得新的启发,新的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也更坚定地走在属于自己的思考之路上。它是一份馈赠,一份礼物,送给所有正在人生旅途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光是这书名,就足以让我心生敬意。八十年的光阴,足以让一个人阅尽世间百态,而“自述”二字,则传递出一种直面内心、坦诚以对的勇气。我仿佛已经能感受到,作者笔下流淌的,是岁月沉淀下来的醇厚,是人生体验升华而成的智慧。更让我着迷的是“走在思考的路上”这一部分,它暗示着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对过往的简单记录,而是一个生命体在不断地与世界对话,与自我对话,永不停歇地探索意义,追寻真理的过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洞察力,一种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深刻的视角。它可能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有发人深省的感悟,它会像一位智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去思考那些我可能忽略的,或者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致敬,是对独立思考价值的最好诠释。

评分

《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八十年的岁月,本身就蕴含着无数的故事,而“自述”则赋予了这些故事一种个人化的、亲切的维度。我仿佛已经能够想象到,作者用一种平和而略带沧桑的语调,讲述着他生命中的某个片段,那个片段可能微不足道,但在他的“思考”中,却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而“走在思考的路上”,更让我觉得这本书充满了生命力,它没有终点,没有定论,只有永不停息的探索和求索。这是一种多么积极的人生观!它提醒着我们,无论年龄几何,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思考的能力,思考的意愿,都是我们与世界连接,与自我对话的最重要的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智慧,一种在时间的沉淀中才能够形成的洞察力。它可能不会提供现成的答案,但它一定会引导我去思考,去发现,去理解生命中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评分

我最近读到了一本让我深受触动的书,虽然我不太确定它具体讲述了什么内容,但仅仅从书名《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中,我就能感受到作者的深邃与豁达。八十载的人生,何其丰富?“自述”二字,透露出一种坦诚与回溯,仿佛一位长者坐在窗边,将生命中的点滴故事娓娓道来。而“走在思考的路上”,则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它并非单纯的流水账,而是充满哲思与探索的旅程。我仿佛能看见作者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不断地审视自己,追问生命的意义,体味人生的况味。那些经历过风雨,也沐浴过阳光的岁月,在思考的洗礼下,定然升华成了对世界更深的理解,对人性更透彻的洞察。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八十岁的灵魂深处,感受那份沉淀下来的智慧,学习那份永不停止探索的精神。它可能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却蕴含着生命最本真的力量,以及一个独立思考者最宝贵的财富。读这样的书,就像与一位智者对饮,虽然无法预知他将分享怎样的故事,但我相信,每一次的倾听,都会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滋养。

评分

读到《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鬓角斑白,目光却依然炯炯有神,他不是在回顾过去,而是在咀嚼过去,在思考过去。八十年的人生,积累了多少跌宕起伏,多少悲欢离合,多少豁然开朗?“自述”这两个字,让我感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真诚,作者仿佛卸下了所有防备,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而“走在思考的路上”,则是一种动态的美感,它暗示着作者的人生并非止步于某个成就,或是某个结论,而是持续不断地探索,持续不断地追问。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敬佩的精神!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静静地思考,无疑是一种奢侈,更是一种智慧。我猜想,这本书里不会有空洞的理论,也不会有浮夸的技巧,而是充满了生活本身的智慧,以及在生活体验中提炼出的深刻见解。它或许会触及亲情、友情、爱情,或许会涉及事业、梦想、遗憾,但所有的一切,都将经过作者独立思考的 prism,折射出独特的光芒。

评分

初见《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这个书名,我的第一感觉是沉静而有力。八十年的光阴,如同厚重的画卷,而“自述”二字,则像是作者亲手为这幅画卷题上的真挚注脚。我能想象,这是一次心灵的深度挖掘,是一次对过往岁月的审慎回溯,更是一次对生命本质的孜孜以求。而“走在思考的路上”,更是为这本书注入了灵魂。它不是一份静态的总结,而是一种动态的生命状态,一种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我猜测,这本书不会是简单的回忆录,而是充满了作者在漫长人生旅途中,对各种现象、对人性、对自我不断进行的深刻剖析和反思。它可能涵盖了无数的经历,但这些经历都将经过他独立思考的过滤,呈现出独有的思想光泽。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触及灵魂的启迪,一种在阅读中重新审视自己人生的力量。它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但却有润物细无声的智慧,能在字里行间,引导读者走向更深的思考。

评分

很不错,一个文人的心路历程,现在中国的文人缺的就是作者这种独立思考,坚持已见,不媚上,正直的骨气!

评分

书不错,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人文欣赏,都值得一读。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刘先生是我素所敬仰的学者。回忆录真挚感人,读来多有启发,强烈推荐!

评分

经典之作,值得一读再读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听听那个年代里的知识分子的自述。感觉现代的知识分子真的没有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修养和眼界。

评分

名家名作,慢慢学习。好好研读。

评分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