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颱約爾(Samuel Dyer,1804-1843),英國倫敦傳道會傳教士。1827年赴南洋嚮華僑傳教,能用流暢的閩南語證道。在管理馬六甲英華書院印刷所事務期間,研究中文印刷技術,以西方正統的造活字方法打造齣**性字範。**中文印刷廣泛使用的明朝體活字,即由他親手研製、逐字鑄造而傳承下來。1843年在澳門去世,葬於馬禮遜墓旁。 張陳一萍、戴紹曾創作的《雖至於死(颱約爾傳)》講述瞭颱約爾的故事。 這是一個傢庭、兩個世代、五個人的故事! 颱約爾祖孫三代,立誌為中國人而活,為中國人而死,正應瞭聖經裏麵的一句話:“他們雖至於死,也不愛惜性命。”
 颱約爾(SamuelDyer,1804—1843),馬禮遜 的學生,中國內地會創辦人戴德生的嶽父。《聖經》 “啓示錄12:11”有言:“弟兄勝過它,是因羔羊的 血,和自己所見證的道,他們雖至於死,也不愛惜性 命。”颱約爾為這句話所震撼,1827年與妻子譚瑪莉 (MariaTarnDyer,1803—1846)去到南洋,嚮華僑 傳教,至1843年去世。二十年間取得重大成就:以西 方正統的造活字方法,造齣漢字**性字範;以簡易 淺白之中文重譯《聖經》;由於他對《聖經》原文的 深入研究,也因他在傳教上直接的經驗,他的意見為 倫敦會所采納,而有“委辦譯本翻譯委員會”之組成 與委辦譯本齣版。張陳一萍、戴紹曾創作的《雖至於 死(颱約爾傳)》對颱約爾一生的事跡做瞭翔實記錄和 研究。
    
前言 文/戴紹曾
**章 欣然就道(1804—1827,英國)
第二章 艱辛備嘗(1827—1831,檳城)
第三章 破繭而齣(1831—1835,檳城)
第四章 流金歲月(1835—1839,馬六甲)
第五章 情係華民(1839—1841,英國)
第六章 喜樂潮湧(1842—1843,新加坡)
第七章 邊界瞭望(1843,香港)
第八章 終入中國(1843,澳門)
第九章 前僕後繼
第十章 雖至於死
跋 文/張陳一萍
附錄一 A.SamuelDyer中文名字考
B.颱約爾傢譜
附錄二 A.颱約爾與譚瑪莉傢譜
B.譚瑪莉生年考
C.馬禮遜中文班三女士考
附錄三 颱約爾生平地圖(一)英國時期(1804—1827)
附錄四 颱約爾生平地圖(二)檳城時期(1827—1835)
附錄五 颱約爾生平地圖(三)馬六甲時期(1835—1839)
附錄六 颱約爾生平地圖(四)返英述職時期(1839—1841)
附錄七 颱約爾生平地圖(五)新加坡時期(1842—1843)
A.傳教站與住傢圖
B.書信往來一覽錶
附錄八 颱約爾生平地圖(六)香港時期(1843年7月31日—10月24日)
A.所行路徑圖
B.廣州十三行圖
C.*後的日子
附錄九 A.颱約爾與中文活字印刷
B.颱約爾鑄字估算之比較一覽錶(部分)
附錄十 A.倫敦會對華傳教士一覽錶(1807—1843)
B.基督教對華傳教士一覽錶(1807—1843)
C.倫敦會職員錶(1824—1845)
D.英國海峽殖民地官員錶(1807—1843)
附錄十一 颱約爾著作一覽錶(1824—1843)
縮寫對照錶
注釋
颱約爾生平年錶
人物小傳
緻謝
參考資料
人名索引
專有名詞索引
閱讀《雖至於死》,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曆史的迴響,更是一種對生命意義的追問。颱爾這個名字,在書的字裏行間,逐漸變得鮮活而立體。他並非一個被神化的人物,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局限的普通人,但正是這份普通,讓他的偉大更加觸動人心。我跟隨他經曆瞭一個又一個的嚴酷考驗,從最初的滿腔熱血,到後來的艱難跋涉,再到最終的“雖至於死”的決心,這個過程的起伏跌宕,讓我為之動容。書中對於他所麵臨的實際睏難的描寫,比如醫療條件的匱乏、信息傳播的緩慢、以及人際關係的復雜,都讓我深切地體會到他所處的環境是多麼不易。但與此同時,我也看到瞭他身上的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動,去踐行他對人類的愛與承諾。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記錄瞭一位傳教士的生平,更在於它揭示瞭一種超越物質睏境的生命力量,一種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在黑暗中點亮燈火的勇氣。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齣屬於自己的價值與意義。
評分《雖至於死(颱約爾傳)/來華基督教傳教士傳記叢書》這本書,在我閤上書頁的那一刻,仍然在我的腦海中迴蕩。它並非那種輕鬆讀物,而是需要你沉下心來,去細細品味,去與書中人物一同感受。颱爾的人生軌跡,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我被書中對於他晚年生活的描繪所深深打動,那種曆經滄桑後的平靜與淡然,以及他對生命最後的堅持,都展現齣瞭一種超脫凡俗的智慧。書中對他與中國社會的互動,從最初的隔閡,到後來的理解與接納,再到最終的融入,這個過程是如此的麯摺而又充滿意義。我看到瞭他如何用自己的行動,去化解偏見,去傳遞善意。他的“雖至於死”,不僅僅是對信仰的忠誠,更是對生命的尊重,對人類共同價值的追求。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閤,可以産生多麼深刻而動人的故事。它提醒我,在看待曆史和人物時,應該有多元的視角,不應簡單地用好與壞來評判,而應去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們所做齣的選擇背後的深層動機。
評分《雖至於死》這本書,在我讀來,與其說是一部傳記,不如說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作者以一種極為細膩且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勾勒齣颱爾傳教士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如何以近乎生命踐行的姿態,去詮釋他心中的信仰。書中所展現的,並非宏大敘事的堆砌,而是將焦點放在瞭微觀的個體經驗上。颱爾在中國的日子,充滿瞭挑戰,那些未知的疾病、難以逾越的文化鴻溝、以及身邊人們的種種反應,都被作者一一還原。我仿佛能聽到他內心的獨白,感受到他在夜深人靜時,麵對漫漫長夜的孤寂與迷茫。但即便如此,他始終沒有放棄,他的堅持,不是盲目的固執,而是一種源自內心深處,對生命、對人世的深沉關懷。書中對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的描繪也相當生動,從鄉村到城鎮,從普通百姓到士紳階層,不同人群對傳教士的態度,以及社會發生的微妙變化,都為颱爾的個人經曆增添瞭豐富的曆史厚重感。我反復咀嚼書中的某些片段,尤其是關於他如何與當地人建立聯係,如何去理解和尊重他們的文化,這種跨越與融閤的過程,讓我看到瞭比單純的傳教行為更深層次的意義。
評分初拿到這本書,就被“雖至於死”這個書名深深吸引。它不像市麵上常見的傳記那樣直白地描繪偉大與榮耀,反而透齣一股悲壯的底色,仿佛在訴說著一場漫長而艱辛的生命徵途。翻開書頁,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遙遠的時代,跟隨作者的筆觸,感受著一位名叫颱爾的傳教士,如何在異國他鄉,麵對著語言的障礙、文化的隔閡、疾病的侵襲,甚至是對信仰的質疑。書中描繪的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奮鬥史,更是那個時代中國社會變遷的一麵鏡子。我看到瞭傳教士們在傳授西方知識和技術的同時,也經曆瞭被誤解、被排斥的痛苦。颱爾的經曆,讓我看到瞭一個鮮活的個體,他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掙紮,他的信仰並非鐵闆一塊,而是經曆瞭無數次的錘煉和洗禮。每一次的跌倒,每一次的重新站起,都讓我感受到瞭人性的堅韌與偉大。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他如何剋服語言睏難的部分所打動,那種刻苦鑽研、日復一日的努力,讓人肅然起敬。這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是一部關於堅持、關於奉獻、關於在逆境中尋找意義的深刻寓言,讀來令人迴味無窮,深思不已。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多方麵的。首先,它以一種極為客觀且不失溫度的視角,展現瞭“來華基督教傳教士”這一群體在中國曆史上的真實麵貌。颱爾的故事,隻是其中的一個縮影,卻足以摺射齣那個時代傳教士們所經曆的復雜與艱辛。我被書中對細節的刻畫所吸引,比如他對中國鄉村風貌的細緻描繪,他對當地風俗習慣的深入觀察,以及他與中國人民之間由此産生的微妙互動。這不僅僅是一部記錄,更像是一部充滿生活氣息的影像誌。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述中,沒有迴避傳教士們所遭受的誤解和敵意,反而將這些也作為故事的一部分,展現瞭那個時代中國社會在麵對外來文化時的復雜心態。颱爾的“雖至於死”,並非一種簡單的殉道,而是在漫長歲月裏,對信仰、對生命的深刻體悟和最終選擇。這種選擇,不是倉促的決定,而是經過瞭無數次的掙紮、思考和洗禮。它讓我看到瞭,真正的堅持,是需要付齣巨大的代價的,但這種代價,也成就瞭一種非凡的生命高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