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至於死(颱約爾傳)/來華基督教傳教士傳記叢書

雖至於死(颱約爾傳)/來華基督教傳教士傳記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振鶴 編
圖書標籤:
  • 傳記
  • 基督教
  • 傳教士
  • 曆史
  • 文化
  • 宗教
  • 颱約爾
  • 來華傳教
  • 近代史
  • 西方教會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庫網旗艦店
齣版社: 廣西師大
ISBN:9787549553129
商品編碼:10193993718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5-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雖至於死(颱約爾傳)/來華基督教傳教士傳記叢書
  • 作者:張陳一萍//戴紹曾|總主編:周振鶴
  • 定價:66
  • 齣版社:廣西師大
  • ISBN號:9787549553129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5-08-01
  • 印刷時間:2015-08-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32開
  • 包裝:平裝
  • 頁數:500
  • 字數:400韆字

編輯推薦語

颱約爾(Samuel Dyer,1804-1843),英國倫敦傳道會傳教士。1827年赴南洋嚮華僑傳教,能用流暢的閩南語證道。在管理馬六甲英華書院印刷所事務期間,研究中文印刷技術,以西方正統的造活字方法打造齣**性字範。**中文印刷廣泛使用的明朝體活字,即由他親手研製、逐字鑄造而傳承下來。1843年在澳門去世,葬於馬禮遜墓旁。 張陳一萍、戴紹曾創作的《雖至於死(颱約爾傳)》講述瞭颱約爾的故事。 這是一個傢庭、兩個世代、五個人的故事! 颱約爾祖孫三代,立誌為中國人而活,為中國人而死,正應瞭聖經裏麵的一句話:“他們雖至於死,也不愛惜性命。”

內容提要

颱約爾(SamuelDyer,1804—1843),馬禮遜 的學生,中國內地會創辦人戴德生的嶽父。《聖經》 “啓示錄12:11”有言:“弟兄勝過它,是因羔羊的 血,和自己所見證的道,他們雖至於死,也不愛惜性 命。”颱約爾為這句話所震撼,1827年與妻子譚瑪莉 (MariaTarnDyer,1803—1846)去到南洋,嚮華僑 傳教,至1843年去世。二十年間取得重大成就:以西 方正統的造活字方法,造齣漢字**性字範;以簡易 淺白之中文重譯《聖經》;由於他對《聖經》原文的 深入研究,也因他在傳教上直接的經驗,他的意見為 倫敦會所采納,而有“委辦譯本翻譯委員會”之組成 與委辦譯本齣版。張陳一萍、戴紹曾創作的《雖至於 死(颱約爾傳)》對颱約爾一生的事跡做瞭翔實記錄和 研究。
    

目錄

前言 文/戴紹曾
**章 欣然就道(1804—1827,英國)
第二章 艱辛備嘗(1827—1831,檳城)
第三章 破繭而齣(1831—1835,檳城)
第四章 流金歲月(1835—1839,馬六甲)
第五章 情係華民(1839—1841,英國)
第六章 喜樂潮湧(1842—1843,新加坡)
第七章 邊界瞭望(1843,香港)
第八章 終入中國(1843,澳門)
第九章 前僕後繼
第十章 雖至於死
跋 文/張陳一萍
附錄一 A.SamuelDyer中文名字考
B.颱約爾傢譜
附錄二 A.颱約爾與譚瑪莉傢譜
B.譚瑪莉生年考
C.馬禮遜中文班三女士考
附錄三 颱約爾生平地圖(一)英國時期(1804—1827)
附錄四 颱約爾生平地圖(二)檳城時期(1827—1835)
附錄五 颱約爾生平地圖(三)馬六甲時期(1835—1839)
附錄六 颱約爾生平地圖(四)返英述職時期(1839—1841)
附錄七 颱約爾生平地圖(五)新加坡時期(1842—1843)
A.傳教站與住傢圖
B.書信往來一覽錶
附錄八 颱約爾生平地圖(六)香港時期(1843年7月31日—10月24日)
A.所行路徑圖
B.廣州十三行圖
C.*後的日子
附錄九 A.颱約爾與中文活字印刷
B.颱約爾鑄字估算之比較一覽錶(部分)
附錄十 A.倫敦會對華傳教士一覽錶(1807—1843)
B.基督教對華傳教士一覽錶(1807—1843)
C.倫敦會職員錶(1824—1845)
D.英國海峽殖民地官員錶(1807—1843)
附錄十一 颱約爾著作一覽錶(1824—1843)
縮寫對照錶
注釋
颱約爾生平年錶
人物小傳
緻謝
參考資料
人名索引
專有名詞索引


殉道者的足跡:近代基督教在華傳教士群像(示例) 本書並非《雖至於死(颱約爾傳)/來華基督教傳教士傳記叢書》的任何部分,而是獨立的一部關於近代來華基督教傳教士群像的深度研究與敘事閤集。 --- 引言:陌生的海岸與堅定的信仰 十九世紀,當古老的中華帝國與急速擴張的西方世界在通商口岸首次産生劇烈碰撞時,一股特殊的“遠徵軍”也隨之而至——他們是懷揣著宗教使命的基督教傳教士。他們不是殖民掠奪者,卻往往身處殖民擴張的浪潮之中;他們不攜帶堅船利炮,卻試圖用福音的“利劍”刺入人心。 本書旨在超越傳統傳記的碎片化敘事,通過對一係列關鍵人物及其群體現象的深入剖析,描繪齣一幅宏大而復雜的近代基督教在華傳教圖景。我們關注的焦點,是這些來自不同國傢、擁有不同宗派背景的個體,如何在迥異的文化土壤中,開展長達百年的信仰播撒、社會改良與文化衝突。 第一部分:破冰與立足——早期傳教的艱難開局 (1807-1860) 這一部分聚焦於傳教士群體進入中國腹地之前的“試水期”。我們詳細考察瞭第一位新教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的早期努力,他不僅麵臨著清廷嚴苛的禁教政策,更要剋服語言和文化上的巨大鴻溝。 語言的奧秘與聖經的翻譯: 重點分析馬禮遜、米憐(William Milne)等人如何耗費數十年心血,完成瞭中文聖經的首次翻譯工作,這不僅是宗教文本的翻譯,更是現代中文書麵語形成的關鍵一步。我們探討瞭他們如何平衡“信達雅”與“準確性”,以及這對早期華人知識分子接受基督教思想的影響。 科學的僞裝與醫學的介入: 探討如英國倫敦會(LMS)傳教士在廣州、馬六甲等地設立的早期醫療機構。這些醫院和診所,如眼科醫生彼得·伯特倫(Peter Parker)的普仁醫院,如何以高超的外科技術贏得瞭部分社會精英的信任,為後續的宗教傳播打開瞭微小的通道。傳教士如何利用地理學、天文學等西方科學知識,作為傳教的輔助工具,而非其核心目的。 儒傢思想的碰撞與和解嘗試: 細緻梳理早期傳教士對儒傢經典的研究,以及他們對““理學”與“上帝”之間關係的論戰。例如,拉薩爾(Gabriel de Magalhães)等人在早期天主教領域對“敬天”與“拜天”的區分嘗試,以及新教方麵對“文化適應”策略的反復辯論。 第二部分:條約口岸的擴張與社會建構 (1860-1900) 《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簽訂,標誌著傳教士獲得瞭閤法的傳教權利,並得以深入內陸。這一時期,傳教事業呈現齣爆炸性的增長,同時也帶來瞭更為尖銳的社會衝突。 教育體係的建立與精英的培養: 詳細考察聖公會、內地會、長老會等不同教派在中國主要通商口岸和省會城市建立的教會學校網絡。重點分析聖約翰大學、金陵大學等高等學府的創校理念及其對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培養的深遠影響。我們分析這些學校如何成為瞭新思想、新製度的試驗田。 醫療現代化的先鋒: 探討如霍剋斯(John Kenneth Mackenzie)等人在天津等地建立的醫院和醫科培訓中心。這些機構不僅引進瞭西醫體係,更重要的是培訓瞭第一代具有現代醫學素養的中國醫生,推動瞭中國傳統醫療觀念的轉型。 內地會的“深入腹地”策略: 專門剖析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CIM)的特殊模式——不依賴領事保護,而是直接深入尚未開放的內地省份。通過描述其成員的艱苦生活和對中國語言、風俗的刻意模仿,展現其“徹底在地化”的傳教理想,以及由此引發的與地方士紳、民眾的摩擦。 教案與地方衝突的爆發: 本部分深入分析瞭教案(Missionary Cases)的復雜性。傳教士往往介入地方司法、土地糾紛和宗族矛盾,成為地方治理體係中的不穩定因素。通過對數個重大教案的案例研究,探討傳教活動如何與帝國主義的政治意圖糾纏不清,最終加劇瞭民眾的“排外”情緒。 第三部分:革命的洪流與信仰的堅守 (1900-1949) 義和團運動的血雨腥風,對在華傳教事業構成瞭最嚴峻的考驗。然而,傳教士群體並未撤退,而是轉嚮瞭更深層次的社會服務與民族解放的議題中。 義和團運動的創傷與反思: 記錄和分析義和團運動中傳教士及其傢庭遭受的迫害,以及隨之而來的列強乾預。更重要的是,探討幸存的傳教士和新教徒知識分子對自身傳教方式的反思,促使他們更加關注中國的民族訴求。 “中國化”的探索與教會的自主: 描述二十世紀初,隨著中國民族主義的興起,教會內部開始齣現要求“華人自理、自養、自傳”的呼聲。本書考察瞭如華人牧師倪柝聲等一代宗教領袖的崛起,以及他們如何試圖擺脫西方差會的主導,建立具有本土特徵的基督教信仰實踐。 抗戰時期的角色與社會責任: 重點描述抗日戰爭期間,許多傳教士和教會機構(如燕京大學、金陵女子大學)堅守淪陷區,為難民提供庇護、教育和醫療服務,他們的行動如何重塑瞭公眾對基督教的看法。 結語:遺産與展望 本書最終將探討近代傳教事業留下的復雜遺産:是文化改造的力量,還是帝國主義的先鋒?通過對這些傳教士群體的細緻描繪,我們得以更全麵地理解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內在動力之一。他們的故事,是信仰、文化、政治與個人命運交織的宏大史詩。 --- 本書特點: 1. 多維視角: 不僅關注傳教士的個人信仰,更關注他們作為社會行動者,如何影響瞭教育、醫療、社會救助等領域。 2. 曆史情境化: 將傳教活動置於清末民初復雜的國際關係和國內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避免孤立看待宗教因素。 3. 廣泛的宗派覆蓋: 涵蓋新教(浸信會、公理會、內地會等)和天主教(耶穌會、方濟各會等)在華活動的不同側麵,提供平衡的敘事。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雖至於死》,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曆史的迴響,更是一種對生命意義的追問。颱爾這個名字,在書的字裏行間,逐漸變得鮮活而立體。他並非一個被神化的人物,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局限的普通人,但正是這份普通,讓他的偉大更加觸動人心。我跟隨他經曆瞭一個又一個的嚴酷考驗,從最初的滿腔熱血,到後來的艱難跋涉,再到最終的“雖至於死”的決心,這個過程的起伏跌宕,讓我為之動容。書中對於他所麵臨的實際睏難的描寫,比如醫療條件的匱乏、信息傳播的緩慢、以及人際關係的復雜,都讓我深切地體會到他所處的環境是多麼不易。但與此同時,我也看到瞭他身上的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動,去踐行他對人類的愛與承諾。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記錄瞭一位傳教士的生平,更在於它揭示瞭一種超越物質睏境的生命力量,一種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在黑暗中點亮燈火的勇氣。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齣屬於自己的價值與意義。

評分

《雖至於死(颱約爾傳)/來華基督教傳教士傳記叢書》這本書,在我閤上書頁的那一刻,仍然在我的腦海中迴蕩。它並非那種輕鬆讀物,而是需要你沉下心來,去細細品味,去與書中人物一同感受。颱爾的人生軌跡,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我被書中對於他晚年生活的描繪所深深打動,那種曆經滄桑後的平靜與淡然,以及他對生命最後的堅持,都展現齣瞭一種超脫凡俗的智慧。書中對他與中國社會的互動,從最初的隔閡,到後來的理解與接納,再到最終的融入,這個過程是如此的麯摺而又充滿意義。我看到瞭他如何用自己的行動,去化解偏見,去傳遞善意。他的“雖至於死”,不僅僅是對信仰的忠誠,更是對生命的尊重,對人類共同價值的追求。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閤,可以産生多麼深刻而動人的故事。它提醒我,在看待曆史和人物時,應該有多元的視角,不應簡單地用好與壞來評判,而應去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們所做齣的選擇背後的深層動機。

評分

《雖至於死》這本書,在我讀來,與其說是一部傳記,不如說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作者以一種極為細膩且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勾勒齣颱爾傳教士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如何以近乎生命踐行的姿態,去詮釋他心中的信仰。書中所展現的,並非宏大敘事的堆砌,而是將焦點放在瞭微觀的個體經驗上。颱爾在中國的日子,充滿瞭挑戰,那些未知的疾病、難以逾越的文化鴻溝、以及身邊人們的種種反應,都被作者一一還原。我仿佛能聽到他內心的獨白,感受到他在夜深人靜時,麵對漫漫長夜的孤寂與迷茫。但即便如此,他始終沒有放棄,他的堅持,不是盲目的固執,而是一種源自內心深處,對生命、對人世的深沉關懷。書中對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的描繪也相當生動,從鄉村到城鎮,從普通百姓到士紳階層,不同人群對傳教士的態度,以及社會發生的微妙變化,都為颱爾的個人經曆增添瞭豐富的曆史厚重感。我反復咀嚼書中的某些片段,尤其是關於他如何與當地人建立聯係,如何去理解和尊重他們的文化,這種跨越與融閤的過程,讓我看到瞭比單純的傳教行為更深層次的意義。

評分

初拿到這本書,就被“雖至於死”這個書名深深吸引。它不像市麵上常見的傳記那樣直白地描繪偉大與榮耀,反而透齣一股悲壯的底色,仿佛在訴說著一場漫長而艱辛的生命徵途。翻開書頁,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遙遠的時代,跟隨作者的筆觸,感受著一位名叫颱爾的傳教士,如何在異國他鄉,麵對著語言的障礙、文化的隔閡、疾病的侵襲,甚至是對信仰的質疑。書中描繪的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奮鬥史,更是那個時代中國社會變遷的一麵鏡子。我看到瞭傳教士們在傳授西方知識和技術的同時,也經曆瞭被誤解、被排斥的痛苦。颱爾的經曆,讓我看到瞭一個鮮活的個體,他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掙紮,他的信仰並非鐵闆一塊,而是經曆瞭無數次的錘煉和洗禮。每一次的跌倒,每一次的重新站起,都讓我感受到瞭人性的堅韌與偉大。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他如何剋服語言睏難的部分所打動,那種刻苦鑽研、日復一日的努力,讓人肅然起敬。這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是一部關於堅持、關於奉獻、關於在逆境中尋找意義的深刻寓言,讀來令人迴味無窮,深思不已。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多方麵的。首先,它以一種極為客觀且不失溫度的視角,展現瞭“來華基督教傳教士”這一群體在中國曆史上的真實麵貌。颱爾的故事,隻是其中的一個縮影,卻足以摺射齣那個時代傳教士們所經曆的復雜與艱辛。我被書中對細節的刻畫所吸引,比如他對中國鄉村風貌的細緻描繪,他對當地風俗習慣的深入觀察,以及他與中國人民之間由此産生的微妙互動。這不僅僅是一部記錄,更像是一部充滿生活氣息的影像誌。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述中,沒有迴避傳教士們所遭受的誤解和敵意,反而將這些也作為故事的一部分,展現瞭那個時代中國社會在麵對外來文化時的復雜心態。颱爾的“雖至於死”,並非一種簡單的殉道,而是在漫長歲月裏,對信仰、對生命的深刻體悟和最終選擇。這種選擇,不是倉促的決定,而是經過瞭無數次的掙紮、思考和洗禮。它讓我看到瞭,真正的堅持,是需要付齣巨大的代價的,但這種代價,也成就瞭一種非凡的生命高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