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我的江湖越來越小 人物傳記 自傳書籍

李敖:我的江湖越來越小 人物傳記 自傳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纔生 著
圖書標籤:
  • 李敖
  • 人物傳記
  • 自傳
  • 迴憶錄
  • 文化名人
  • 颱灣作傢
  • 文學
  • 曆史
  • 個人成長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世紀慧泉旗艦店
齣版社: 民主與建設齣版社
ISBN:9787513905473
商品編碼:10232123615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4-01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讀懂李敖的朋友圈,就讀懂颱灣這些年政界、文化界的生態。
★李敖交友不信邪、講情趣、拼實力。
★看李敖與柏楊、梁實鞦、鬍適、陳水扁、馬英文、蔡英文等人過招,學李敖交際準則,,能讓你內心強大無比!
★李敖交友經典語錄:
1.對我李敖來說,我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正義。
2.有時解釋是不必要的--敵人不信你的解釋,朋友無須你的解釋。
3.不是敵人就是朋友,該是錯瞭;不是朋友就是敵人,纔是對的。敵人要從寬認定;朋友要從嚴錄取。
4. 有的人製造問題的本領,遠比他解決的多。這種人容易做敵人,彆來做朋友。
5.我對朋友的看法,也因我的進步而有點改變。當你不斷進步的時候,你的朋友若不再進步,就會發生距離。真正的友誼一定要靠人格和公益結閤,全憑舊情和私利,是對生命的一種浪費。
6. 我一生中,因為我的質直與坦白,得罪的朋友頗有幾位,我都顧不得瞭。我愛護朋友,但我也愛護真理。當朋友背離真理的時候,我會修理他,無奈下筆時分,未免眼中含淚。
7.世界上的悲哀人,將是不認朋友、隻有敵人的人,他們的生機已經自瀆淨盡,他們的敵人,不但在外麵,也在他們的心裏。
8.我疏遠瞭他們,他們仍挺身為真理而公然站在我身邊的人,就是我真正的朋友。
9. “友情而又淡然”,此君子之交也。
……

   內容簡介
本書以李敖交友、從師為綫,講述其在奮鬥曆程中與朋友、老師、同學之間交往中發生的種種令人扼腕、贊嘆的故事。
通過本書的講述,在這位文化怪傑身上,你可以看到他對待朋友、同學、老師以及牢犯、妓女、慰安婦時的快行己意,感受到那種久違瞭的狂飆與仗義,那種溫厚暖人的鼕陽般的古典情懷。

   作者簡介
陳纔生,男,1962年生,河南林州人,安陽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中國閱讀學研究會副會長,中華美學學會會員,河南省作傢協會會員。1995年以來主要從事李敖與颱灣文化思想研究,主要著作有:《繆斯鍾情的女兒——女性作者寫作奧秘》《李敖這個人》《李敖的靈與肉——李敖思想研究》《李敖評傳》等。

   目錄
第一章· 交友紀
一 董作賓父子的書法 / 002
二 思想影響到李翰祥 / 005
三 將瓊瑤小說作靶子 / 016
四 陳誠去世前的約見 / 023
五 和梁實鞦的一段情 / 026
六 憑真牌就可以贏他 / 032
七 和徐復觀對簿公堂 / 034
八 三十年的拉鋸官司 / 043
九 撲朔迷離的財産案 / 052
十 同施啓揚幽明異路 / 061
十一 結識孫立人的參謀 / 074
十二 宋希濂將軍的自傳 / 078
十三 和劉辰旦的“大字報” / 091
十四 藉力使力孫陵“下水” / 099
十五 朋友的“樣闆”陳彥增 / 106
十六 與“颱獨國父”生前事 / 121
十七 給詩人餘光中改詩 / 124
十八 逼導演劉傢昌道歉 / 138
十九 警告親日的馬英九 / 145
二十 鄰居原來是雲南王 / 148
二十一 與三毛、金庸談“僞善” / 152
二十二 與劉曉慶的惺惺相惜 / 157
第二章· 從師紀
一 與地下黨的生死緣 / 168
二 姚從吾的得意門生 / 179
三 鬍適幫忙來贖褲子 / 189
四 與鬍適的筆墨情緣 / 193
五 成瞭江鼕秀的被告 / 204
六 逼迫方神父上前綫 / 212
七 沒有走錢穆的道路 / 220
八 勸王作榮彈劾“總統” / 225
第三章· 行俠紀
一 營救柏楊的恩怨錄 / 232
二 與殷海光的師生情 / 238
三 賣藏品義助慰安婦 / 255
四 為朋友索賠兩個億 / 260
五 與章孝慈的知遇緣 / 264
六 將死後遺體捐颱大 / 274
第四章· 片言紀
一 颱灣市儈滿腦肥腸(10則) / 280
二 中共的誌嚮與氣節(4則) / 289
三 此真得山水之樂者(7則) / 293
四 “愛心”不是“送”的(6則) / 298
五 我的屁股引以為恥(9則) / 303
六 日本是個“惡國”(3則) / 309

   精彩文摘

三 鬍適幫忙來贖褲子
1961年8月18日,李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瞭颱灣大學曆史研究所,師從姚從吾讀研究生。
在口試時,文學院院長瀋剛伯坐中間,周圍的考官們大都是李敖昔日的老師,一見麵,都對他笑,而不問問題,他們對這位早已小有名氣的學生已無題可問,*後“主考官”瀋剛伯說:“做瞭研究生後,你還要穿長袍嗎?”李敖也嬉笑著說:“還要穿!”考場一片笑聲。
當時,李敖住在新店,靠近大自然,睡上瞭木闆床(在“四席小屋”時睡的是行軍床),考上瞭研究所,許多曾令他苦惱的問題都解決瞭,但有一個問題依然睏擾著他:那就是貧睏。他做助理時,由於一些規章不盡閤理,薪水總是往後拖,李敖要花錢、還錢,不堪其拖,也不嚮姚老師藉錢瞭,索性直接寫信給老師的老師鬍適(鬍適為“中央研究院”院長,主管此事)。他在10月6日給鬍適信中寫道:
我們做助理的人與研究講座教授和領甲乙種補助的先生們不同,他們有教授、講師的本薪,補助的錢對他們是“安定費”,是本薪以外的“補”與“助”,可是我們“助理級”的就不同瞭,早幾天或晚幾天發薪對我們所生的影響是不能跟他們比的,每月**的1000元,它是我們的本薪,它遲遲不發,對“專任”兩個字是一種諷刺,並且使我個人不好意思再嚮姚先生藉錢,使我三條褲子進瞭當鋪,*後還不得不嚮您嘮叨訴苦,這是製度的漏洞還是人謀的不臧我不清楚,說句自私的話,我隻不過是不希望“三無主義”在我頭頂上發生而已。
鬍適收信後,在次日就將限時信寄到李敖的新店山居,他寫道:
李敖先生:
自從收到你7月4日的長信和那一大盒卡片之後,我總想寫信請你來南港玩玩,看看我的一些稿件,從吾先生說:“等他考過研究所再找他吧。”後來我見報上你考取瞭研究所的消息,那時我又忙起來瞭,至今還沒有約你來玩。
過瞭“雙十節”,你來玩玩,好不好?
現在送上1000元的支票一張,是給你“典當”救急的,你韆萬不要推辭,正如同你送我許多不易得來的書,我從來不推辭一樣。
你的信我已經轉給科學會的執行秘書徐公起先生瞭。他說,他一定設法補救。祝你好。
鬍適
1961年10月7日夜
這張支票可以在颱北館前街土地銀行支取。
收到錢後,李敖非常高興,也很感動,他認為鬍適對他的賞識,完全是基於他的治學成績,是鬍適看齣瞭他的潛力。他並沒有嚮鬍適藉錢的意思,但鬍適卻主動幫助瞭他,他決定不把這1000元作為贈款,隻作為貸款,過一陣子後,再還給他。
三天以後,李敖迴信鬍適,錶示他的感謝。在信中他講述瞭自己的一些身世,其中包括他與嚴僑的關係,和在嚴僑被捕、死去後,他如何受到鬍適自由主義的影響,因而在思想上得到新的境界,等等。信寫得很長,有5000多字,也寫得很動人。
據說鬍適收到信後,深受感動,許多朋友來看他,他都拿齣來給大傢看。但李敖做夢也沒想到,正是由於鬍適讓彆人看瞭這封信,後來生齣許多事端。
2004年的鞦天,李敖迴到瞭祖國大陸,進行瞭為期十二天的“神州文化之旅”。並嚮北京大學捐獻瞭35萬元人民幣,要求為鬍適塑銅像。他說:“我捐錢要塑的鬍適,是新文化時代的鬍適,不是跟蔣介石交朋友的鬍適。”並且說,“我用當年鬍適贈款的一百倍的錢來報答他對我的幫助,也算是這段文壇佳話的外一章瞭。”
_?四?與鬍適的筆墨情緣
李敖在上高中時,就讀到瞭鬍適的《鬍適文選》,並且深受其思想影響。他曾寫過一封兩韆字的長信給鬍適,講述其思想的形成與理想。到颱大後,1957年3月1日,他在雷震主辦的《自由中國》雜誌發錶瞭論文《從讀〈鬍適文存〉說起》,並在““中央日報””發錶瞭關於鬍適的文章數篇,引起遠在美國的鬍適的關注。
1958年4月26日,鬍適從美國歸來,在颱北“中國地質學會”年會上發錶演說,姚從吾攜李敖一起去聽。演說結束後,姚從吾特彆嚮鬍適介紹李敖,鬍適立刻約李敖去聊聊。當天晚上,兩人在颱大校長錢思亮傢相見。鬍適熱情地對李敖說:“嗬!李先生!連我自己都忘記瞭、丟光瞭的著作,你居然都能找得到!你簡直比我鬍適之還瞭解鬍適之!”談話之中,鬍適對李敖治學的褒奬溢於言錶。
在這次會麵時,李敖就已萌生齣一個願望:要給鬍適寫一本傳記。但他並沒有把這一想法當麵告訴鬍適,而隻是提到瞭批評鬍適的幾本書,如李季的《鬍適〈中國哲學史大綱〉批判》、葉青(任卓宣)的《鬍適批判》、譚天的《鬍適與郭沫若》等,而對《鬍適與郭沫若》一書,鬍適根本就不知道。這次會見,當是李敖寫作《鬍適評傳》的*早萌芽。
應該說,在颱大期間,李敖與鬍適能有一段筆墨情緣,一方麵緣於他的奇纔,另一方麵離不開他的導師姚從吾的極力舉薦與撮閤。在他的《大學後期日記》甲集、乙集中,可以看到姚從吾在李、鬍之間所起的橋梁作用。在李敖第一次見鬍適之前,他與殷海光已漸疏遠,他的精神領袖也隻有鬍適一位瞭。一方麵他的狂傲使他並不以鬍適思想為*高境界,認為鬍適“沒有多少好‘吸收’的”;另一方麵,由於鬍適的學術成績和地位,他又絕不放棄與鬍適交往的機會。因此,他對鬍適的印象也就時好時壞。
1958年6月8日,是個星期天。李敖赴南港見鬍適,這天他寫《劄記一則——再訪鬍適》:
十時半抵南港,在參觀民族學研究所的展覽後,我到禮堂找鬍先生,推門進去,室中坐著六七位客人,鬍先生立刻走過來。一麵伸過手來一麵叫“李先生”,我說:“我拿來點紙,請您替我寫些字。”鬍先生滿口答應,我接著說:“您忙吧,我走瞭。”剛要走齣來,他叫住我道:“Mr.李,我送你一個小玩意。”我隨他進瞭臥室, 他從書架上取齣一本《易林斷歸崔篆的判決書》(此文原載《史語所集刊》第20本上冊)給我,我說:“好,好。”我走齣後,他又道“再見”。此君真是禮貌周到,親切可人。
這次見鬍適後第六天,“鬍適先生送來字,午睡醒來(二時前)看到”;第七天,李敖在日記中對鬍適有瞭非議:“‘國’實無人,如鬍適之老是賣老貨,殷海光也老是那一套,即可受歡迎,但他們又何其狹窄。”“我現在已經是一個唯美主義者瞭嗬。唯美主義的李敖,豈鬍適、殷海光等無藝術人生者所可及!”“對鬍適有些反感,過去吾之態度不正常。”第十天,他又稱鬍適為*****的“popular(大眾)式學者”瞭; 第18天,他又要“寫封信給鬍適”瞭。到同年11月6日,他寫道:“前晚迎鬍適以來,油然於努力一途,‘齣山要比在山清’之自勉殊殷,對與女人為伍事頗厭。吾終當脫塵緣而上升為鬍適等第一等之人耳。”11月23日,他羨慕鬍適之“手勤”。12月20日,他又說“鬍適的拔尖心與首席心太重”。1959年1月2日,他藉他人之口,說“鬍適已不能領導李敖瞭”,又說“鬍適等安足以為吾師哉”。1月14日又寫道:“深覺鼓舞一時風潮當從馬戈采羅曼羅蘭等著書之法,鬍適等法不行也。”3月1日記:“傍晚復徐高阮一長信攻擊鬍適以下的老朽們。我對鬍適那種‘好話說三遍’的態度愈來愈不滿意。”4月3日記蔣廷黻對鬍適的評價:“適之先生的個性要比我溫和得多,即以他目前在國內發錶的若乾談話來說,都非常含蓄婉轉,有時使人弄不清楚他到底是贊同什麼或反對什麼。但我的個性卻喜歡開門見山、單刀直入。”
從李敖時冷時熱的記述中,可以看齣他對鬍適態度的矛盾性。如果把鬍適與此時的殷海光相比,李敖不難看到鬍適的老憊。殷海光曾多次對學生說,早期的鬍適,無論是新文學運動,還是《獨立評論》上的文章,對民主科學的宣揚,甚至《中國哲學史》上捲,都稱得上光芒萬丈;中期的鬍適,包括任駐美大使和北大校長,錶現平平;晚期的鬍適已淪為一個十足的“鄉願”,連一個知識分子都不夠格,愛熱鬧,愛人捧,一點硬話不敢講,一點作為也沒有。如果給鬍適的一生打分的話,早年的鬍適可打80分,中年的鬍適可得60分,晚年的鬍適隻有40分。對此,李敖是認同的。但由於中學時代受鬍適思想的影響太大瞭,加上鬍適在颱灣學術界的重要地位,因此,在李敖眼中,鬍適的魅力,依然是任何人也難以比擬的。
1958年12月6日,鬍適68歲生日,李敖寫瞭一首打油詩給他祝壽:
哈哈笑聲裏,
六十八歲來到,
看你白頭少年,
一點都不老。
壽星說話不妨多,
喝酒可要少,
不然太太曉得,
那可不得瞭!
麵對這位後生的幽默,鬍適馬上迴信錶示感謝:“謝謝你送我的生日詩!我常說,凡能做打油詩的,纔可以做好詩。你這首詩可以算是成功的打油詩,可以預測你做白話詩的前途。”兩年後,鬍適70歲生日,李敖又一口氣寫瞭打油詩30首錶示祝賀。且看其中幾首:
四十年來做文雄,但求立異不求同,
佛法無邊難清算,故國鬍適有“幽靈”。
當年提倡寫白話,四十年來不變卦,
真理自古要辯駁,那能縮頭怕挨罵?
種豆既然可得豆,種瓜必定要收瓜。
書生報國心雖死,特地有意來栽花。
腐儒不做做鴻儒,野草茫茫猶未除,
白首校書兼論政,當年心血今在無?
女人本來就是蛇,傢中專門怕老婆,
博學兼攻“懼內史”,餘暇收集火柴盒。
笑口常開不發怒,認真每做周郎顧,
洋煙一包大量抽,埋頭狂校水經注。
從兩人的贈答文字,我們可以看齣鬍適對李敖是情有獨鍾,李敖對鬍適亦極感興趣。他參軍後,兩人依然有書信往來,顯然,他已把李敖看作是北大精神的一位傳人瞭。
祝壽詩後,李敖與鬍適的往來更加頻繁。畢業時,李敖與鬍適互贈照片,李敖稱其為“又開風氣又為師”,可見師生情誼之深。李敖畢業後在給同學蕭啓慶的信中說:“我承認由於受他的啓發,我放棄瞭許多舊的道德,我轉而對他很著迷,過去幾年中,我花瞭不少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去研究他,我發錶的文章,清一色都是宣傳他的,我自問我沒有其他的動機,而純粹是齣於一個對‘賢達人’的熱愛……”
從鬍適的角度而言,他對李敖的纔能十分欣賞,頗有攬之門下之心。他對李敖的關切和熱情後來使姚從吾都有瞭妒意。鬍適在給趙元任的信中曾說過:“‘交友以自大其身,求士以求此身之不朽’,這是李恕榖的名言,我曾讀瞭大感動。這是‘收徒弟’的哲學!”清朝學者李恕榖這段話,意思是說,交朋友的目的在造成自己生前的勢力;但是尋找知己與接班人的目的卻在造成自己身後的勢力。鬍適引用這段話在某種程度上也錶露瞭自己對“求士”(收徒弟)的渴望。由於自己過去名滿天下,一直活在熱鬧的氣氛裏,故在“求士”這一方麵他並不如意。如今,鬍適發現瞭李敖這棵苗子,便不肯放手,著意交好,處處關心,包括李敖的畢業論文都數次過問,從中亦可看齣他的良苦用心。但李敖對鬍適態度的矛盾性使他既接近鬍適又不以鬍適的“門生”自居,他說,“在鬍適‘求士’的心裏,我是他特彆另眼看待的一位。我父親是他的學生,我並不是他的徒弟……”晚年的鬍適已變得“老憊而世故,與五四時代的鬍適,不能倫比”,“在左右澎湃的浪潮下,他的聲音,已經淪為浪花餘沫,被夾擊得沒有多少還手之力”。因此,一方麵,他把鬍適的人格作為楷模,繼承瞭他的思想和自由主義精神,對他的貢獻給予高度評價;另一方麵,他的遠大誌嚮使他在人生理想方麵又遠遠**瞭鬍適。他不以皓首窮經終老於學術研究為己足,他的目標“是**他們,是我經世緻用、為人權戰鬥的方嚮”。
李敖十分欣賞陸遊的一首“詠蛾”詩:
人生如春蟲,
纏裹自在裏。
一朝眉羽成,
鑽破亦在我。
他與姚從吾、鬍適之、殷海光(包括中學時代與錢穆)等人的治學因緣,可以說正是完成瞭這樣一個化蠶為蛾、脫穎而齣的過程。
1961年11月6日,美國國際開發總署舉辦的“亞東區科學教育會議”在颱北開幕,鬍適應邀赴會。他在會上發錶瞭30分鍾的英文演講,題目是“Social changes necessary for the growth of science ”(《科學發展所需要的社會改革》),在演講中,他重申幾十年前的觀點,抨擊傳統文化的弊端,頌揚西方的現代文明,其隱含的意思顯然是指責國民黨缺乏現代民主精神,不給人民以自由,阻礙瞭科學和社會的發展。這是鬍適晚年的一篇振聾發聵之作,是他在被人批評“保守”、“老疲”的人生*後階段對中西文化思考的一個總結。
該文的話題是:在我們遠東各國,社會上需要有些什麼變化纔能夠使科學生根發芽?在文章中,鬍適以“魔鬼的辯護士”(Advocatus Diaboli)自居,再一次拋齣瞭自己的中西文化觀。對世界近代齣現的科學和技術文明給予瞭熱情頌贊。他指齣所謂西方的文明是物質的(material)、唯物的(materialistic),東方的文明是精神文明(spiritual civilization),隻是一種沒有理由的自傲,東方古老文明中並沒有多少精神成分,“一個文明容忍像婦女纏足那樣慘無人道的習慣到一韆多年之久,而差不多沒有一聲抗議,還有什麼精神文明可說?一個文明容忍‘種姓製度’(the caste system)到好幾韆年之久,還有多大精神成分可說?一個文明把人生看作苦痛而不值得過的,把貧窮和行乞看作美德,把疾病看作天禍,又有些什麼精神價值可說?”我們該當承認近代的科學技術文明並不是什麼強加到我們身上的東西,“並不是什麼西方唯物民族的物質文明,是我們心裏輕視而又不能不勉強容受的,——我們要明白承認,這個文明乃是人類真正偉大的精神的成就,是我們必須學習去愛好,去尊敬的。因為近代科學是人身上*有精神意味而且的確*神聖的因素的纍積成就;那個因素就是人的創造的智慧,是用研究實驗的嚴格方法去求知,求發展,求索齣大自然的精微秘密的那種智慧。”
鬍適的這一次演講,後經徐高阮翻譯在《文星》雜誌發錶,很快招緻來自四麵八方的呼應和爭議。追隨國民黨的學人徐復觀首先齣馬,在他自己創辦的香港雜誌《民主評論》第12捲24期發錶瞭《中國人的恥辱,東方人的恥辱》一文,指責鬍適的演講,說身為“中央研究院院長”的鬍適,竟發此議論,“這是中國人的恥辱,東方人的恥辱”,斥罵鬍適“是一個作自瀆行為的*下賤的中國人”。隨之而起的,是一陣暴風雨式的圍攻。演講半月後,鬍適因心髒病驟發,於11月26日住進瞭颱大醫院。一月之後,李敖由徐高阮引介、應《文星》主編鬍汝森之約,寫齣瞭頗具震撼力的萬字長文——《播種者鬍適》。
在這篇文章中,李敖談瞭在鬍適領導下一群自由主義文人所進行的文學革命,以及他們在新文化建設方麵的成績,談瞭鬍適在民主憲政方麵所作的努力,談瞭鬍適為爭取學術獨立所作齣的貢獻,和他在學術上的局限性,以及作為自由主義文人鬍適的寂寞。李敖認為,鬍適一生緻力於“非政治性”的學術工作,精心培養“思想自由的批評風氣”,宣傳自由主義的一點一滴的社會改良思想,對國傢大事“訴諸理智和非情緒,重實證而反對狂熱”,一生從未迷失過方嚮。鬍適對文學革命,對新文化運動,對民主憲政,對科學發展,總之,對“我們國傢走嚮現代化”作齣瞭巨大的貢獻。由此可說,鬍適是永不停止追求真理的“國中第一人”。李敖特彆強調,鬍適思想的主要精華是“全盤西化”,這也是他自由主義思想之所在。然而,鬍適在其一生中,卻花瞭很多時間和精力,緻力於中國古代學術的考據和辨僞,“脫不開乾嘉餘孽的把戲,甩不開漢宋兩學的對壘”,他能做到有所不為,潔身自愛,但鬥爭精神不夠,把史學學風帶到瞭目前迂腐不堪的境地。這充分說明,鬍適是一個保守的自由主義者,是一個自由主義的右派。因此,李敖提齣,要**鬍適前進。李敖*後得齣結論說:“鬍適之是我們思想界的偉大領袖,他對我們國傢的貢獻是石破天驚的,不可磨滅的”。然而,一個不斷長進的強大的民族,應該不斷前進,無情地**鬍適。
從錶麵看,《播種者鬍適》是一篇對“思想界的偉大領袖”鬍適之唱贊歌的文章,但透過文字仔細分析,則能悟齣它的微言大義。作者不僅客觀地評價瞭鬍適一生的功過是非,而且對當時的颱灣社會政治、思想、學術界的落後現狀提齣瞭尖銳批評。鬍適思想的沒有過時,恰恰證明瞭現今社會仍然是一個不知長進的社會。藉鬍以諷世,藉鬍以警世,正是李敖文章的精義所在。
也正因如此,《播種者鬍適》的發錶,像捅掉瞭一個馬蜂窩,攪起一潭死水,立即釀成瞭一次大筆仗。這場筆戰後來分成兩個圓圈,一個圓圈是關於中西文化問題的論戰;一個圓圈是關於“播種者鬍適”的論戰。前者的主要對手是徐道臨、鬍鞦原;後者的主要對手是葉青(任卓宣)、鄭學稼。反對李敖的一方主要陣地是鬍鞦原等人控製的“三大”評論:《政治評論》、《民主評論》、《世界評論》。支持李敖一方的有香港《自由報》的社長雷嘯岑(馬五)、《中國學周報》的若蘭、《展望》雜誌中的孟戈、颱灣《作品》雜誌中的王洪鈞、東方望、田尚明等人。《文星》雜誌是他們的主要陣地。
種種跡象錶明,《播種者鬍適》擊到瞭一些人的癢處,也擊到瞭一些人的痛處,包括鬍適本人都覺得不自在。據楊樹人先生迴憶,在鬍適齣院後的一天下午,他去福州街26號鬍適住宅,商談一件公事。事畢後,鬍適從書架上取下一本雜誌,翻開來給楊看,並且用圓珠筆指著那篇文章說:“你看,這說的什麼,這樣的輕佻浮薄!再看這兒,簡直瞎鬧。這還算是捧我的一篇。”鬍適圓珠筆所指的,正是《播種者鬍適》。鬍適再翻開另一長篇,又邊畫邊說,臉色蒼白,心情更為激憤,末瞭,他指著這篇文章說:“真是下流!”鬍適圓珠筆所指,是鬍鞦原的《**傳統派西化派俄化派前進》這篇文章。在這一年的春節後,鬍適又一次憤憤地對楊樹人說:“他們要圍剿我鬍適,你說,這是什麼意思?”“我不懂,我鬍適住在颱北,與他們有什麼壞處!”
在李敖的《播種者鬍適》發錶一個月後,鬍適曾有一封未寫完的緻李敖的信,就李敖文章中的個彆材料和細節提齣更正,但並未對其觀點置一詞。在他去世前不久,亦談及李敖“喜歡藉題發揮”的話,並說“做文章切莫要藉題發揮”雲雲,其實,就李敖撰文的初衷而言,若不是為瞭藉題發揮,批判現實,他也就沒有撰寫此文的必要瞭。李敖稱該作是一篇“三麵不討好”的文章,“罵鬍適的人會說我捧鬍,捧鬍的人會說我罵鬍,鬍適本人也會對我不開心,這都是無可奈何的事。一個人常常要為知道太多、說瞭真話而付代價”。真可謂一石激起韆層浪,長達四年之久的文化論戰,以《播種者鬍適》為開端拉開瞭序幕。
兩個月後,1962年的2月24日,鬍適在“中央研究院”第五屆“院士”歡迎酒會上,突發心髒病去世。享年71歲。
……


   


《人間詞話》 作者:王國維 內容提要: 《人間詞話》是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王國維的詞學理論代錶作。它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史或詞人傳記,而是一部以美學理論為基礎,結閤深厚國學功底,對中國古典詩詞,特彆是宋詞的創作精髓、審美範疇及曆史流變進行的係統性、哲學性的探討與評判。全書分為上下兩冊,共計三百餘條語錄,結構精巧,文風簡練,字字珠璣,被譽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不朽經典。 一、 理論基石:融匯中西的美學體係 王國維在創作《人間詞話》時,正處於中國思想界劇烈變革的年代。他以深厚的國學根基為依托,巧妙地引入瞭西方哲學中關於“意境”與“境界”的理論,構建瞭一個獨具特色的中國古典美學評價體係。 境界之說: 書中最核心的概念便是“境界”。王國維認為,衡量詩詞乃至一切藝術作品高下的標準,不在於辭藻的華麗或典故的運用,而在於其能否創造齣一種超越時空、引人深思的“境界”。他將詞的境界分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 “有我之境”,是指詞人將主觀情感、個人體驗強烈地投射於景物之上,景物成瞭抒發心聲的載體。如他論李後主之詞:“詞至後主而眼界始開,魄力之大,無宋人亦可比”,便是贊其“以血書者,句句是血,無上筆”。 “無我之境”,則是指詞人能將自我完全融入客觀景物之中,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此時的描寫已非單純的情感宣泄,而是上升到一種哲理層麵或永恒的意境。如他推崇的“一切景語皆情語”,達到此境的作品方為至高境界。 冰與火之辯: 王國維進一步將境界的追求細化為“隔”與“不隔”。“不隔”意味著作者的情感與讀者之間沒有阻礙,境界的傳達自然流暢,直抵人心;而“隔”則指作者的主觀意圖錶達得過於晦澀或造作,使人無法感同身受。這種標準,直接成為後世評判詞作是否流傳久遠的重要標尺。 二、 溯源明代:詞學流派的精闢劃分 《人間詞話》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抽象的理論構建,更在於其對曆代詞人的具體點評與品鑒。王國維對宋詞的推崇達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認為宋詞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巔峰,並在詞史的演進中,對不同流派進行瞭清晰的界定和梳理。 蘇辛豪放派的升華: 王國維高度肯定瞭蘇軾和辛棄疾在拓展詞境上的貢獻。他認為他們將詞的題材從傳統的閨怨、相思拓展到傢國情懷、人生哲理,極大地提升瞭詞的品格。他一句“東坡以詩為詞,立格高矣”,點明瞭蘇軾的開創性地位。而對於辛棄疾,他則強調其沉鬱頓挫的風格,是壯誌難酬的悲愴寫照。 婉約派的細微差彆: 對於以柳永、秦觀、周邦彥為代錶的婉約詞人,王國維也給予瞭公正的評價。他指齣柳永“詞語新艷,易於上口”,但境界略遜於豪放派;而對周邦彥則推崇其“集大成”的功力,認為他“格律之精,無齣其右”。這種對不同風格的精準把握,顯示齣作者對詞體自身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 三、 哲學思考:古典美學與人生感悟的交融 《人間詞話》的魅力,還在於它超越瞭純粹的文學批評,融入瞭作者對人生、曆史和命運的深刻感悟。王國維在詞中找到瞭印證其人生哲學的載體。 “悲劇之美”的探尋: 書中許多對“境界”的討論,實則是在探尋人類共通的悲劇性體驗。他引用《人間詞話》中的名句,如“有境界而不言,自成高妙”,這背後蘊含的是對“不可言說之美”的追求,是對生命中那些無法用語言捕捉的瞬間的捕捉。 古典意蘊的現代闡釋: 王國維以其淵博的學識,將中國古典文學中的隱逸思想、道傢玄思以及儒傢的濟世情懷,巧妙地融入到對詞句的解讀之中。他所評判的每一句詞,都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通往中國傳統文化深層結構的大門。他不僅僅在談論詞,更在論述一種中國人特有的精神氣質與審美取嚮。 結語: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傾其畢生心血鑄就的結晶。它以哲學的思辨性,審美的獨特性,和文學批評的權威性,成為瞭研究中國古典詩詞,特彆是宋詞繞不開的奠基之作。全書雖短,但內涵豐富,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領悟,是每一個熱愛中國文學者案頭必備的經典。它不僅為我們提供瞭鑒賞詞作的工具,更引導我們去思考何為真正的“美”與“境界”。

用戶評價

評分

《李敖:我的江湖越來越小》這個標題,瞬間勾起瞭我作為一名潛在讀者對這本書的無限遐想。李敖,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傳奇色彩,他的思想的銳利,文字的潑辣,以及他一生所經曆的風波,都足以構成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詩。而“我的江湖越來越小”這句話,更是充滿瞭哲學意味和人生況味。它暗示著一種時間的流逝,一種經曆的沉澱,也可能是一種視野的聚焦。我不禁要問,在這個“越來越小的江湖”裏,李敖將如何描繪他的世界?是繼續揮灑他一貫的“文壇霸氣”,還是在歲月的沉澱中,展現齣更加溫情、更加內省的一麵?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披露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那些在公開場閤難以窺見的真實情感和思考。是關於他的創作曆程,是關於他的人際交往,還是關於他對人生的某種頓悟?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更深入地理解李敖這個人,理解他思想的形成,理解他行為的動機,理解他對於這個世界獨特的觀察方式。這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像是一次與一位智者進行深度對話的機會,一次對人生、對社會、對曆史的深刻反思。

評分

《李敖:我的江湖越來越小》——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李敖,一個名字就代錶著一個時代的縮影,他的文字,他的思想,他的鬥爭,都曾是激蕩風雲的源泉。當他說齣“我的江湖越來越小”,我腦海裏立刻湧現齣無數的猜測和期待。這是一種對過往的迴顧,還是一種對當下的反思?是看到瞭更多的風景,所以對曾經的廣闊天地不再那麼執著?還是,他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選擇瞭更加內斂、更加深邃的錶達方式?我非常好奇,這本書裏將會有哪些鮮為人知的細節,哪些隱藏在公眾視野之下的真實情感和思考。他將如何剖析那些曾經讓他聲名顯赫、也備受爭議的事件?那些曾經的“戰友”和“對手”,在他如今的筆下,又會呈現齣怎樣的形象?“越來越小”的江湖,是否意味著他更加專注於精神世界的建設,更加注重個體價值的實現?這本書,在我看來,絕非一本簡單的流水賬式傳記,而更像是一次與李敖本人進行的深度精神對話,一次對他人生哲學和獨特視角的精彩展現。

評分

讀到《李敖:我的江湖越來越小》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個與眾不同的形象。雖然我還沒翻開這本書,但我已經能想象到,這絕不是一本按部就班、流水賬式的傳記。李敖,這個名字本身就自帶瞭太多話題和爭議,他的思想、他的文字、他的鬥爭,都像一股股激流,攪動著時代的池水。我很好奇,在這本“越來越小的江湖”裏,他將如何迴顧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是從一個更加內省、更加沉靜的視角來審視過往,還是繼續以他一貫的犀利筆鋒,剖析那些不曾消逝的恩怨情仇?我期待看到那些隻有李敖自己纔能賦予的獨特解讀,那些彆人無法觸及的內心深處。也許,他會以一種戲謔的態度,將那些曾經讓他聲名鵲起、也讓他飽受攻擊的事件,重新置於一個更加 personal 的維度去呈現。那些曾經的“大江大河”,如今在他眼中,是否已化為涓涓細流,又或者,這些涓涓細流之中,依然蘊藏著不容小覷的力量?我迫切想知道,在他的人生下半場,他如何定義自己的“江湖”,以及這個“江湖”的縮小,對他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是釋然,是疲憊,還是另一種形式的超越?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一個文人的生命軌跡的記錄,更是對一個時代精神的一次迴望,一次李敖式的、獨一無二的迴望。

評分

“江湖”二字,在中國文化裏承載著太多意象。它意味著俠肝義膽,也意味著恩怨糾葛;它代錶著廣闊的天地,也可能暗示著人心的復雜。當李敖用“我的江湖越來越小”來命名他的傳記,我立刻被這種略帶滄桑卻又充滿智慧的錶述所吸引。這是一種對過往的迴溯,更是一種對當下和未來的審視。我不禁猜想,書中所描繪的“江湖”,究竟是指他活躍的政治舞颱,還是他激蕩的思想世界,抑或是他復雜的人際關係?或者,這三者早已密不可分,交織成他獨一無二的人生畫捲。我期待著,在這本書裏,能夠看到李敖如何以他標誌性的幽默和犀利,解構那些曾經風雲變幻的事件,那些曾經讓他成為焦點的人物。他是否會對自己曾經的言行進行反思?他如何看待那些曾經的“敵人”和“朋友”?“越來越小”的江湖,是否意味著他逐漸退齣瞭某些喧囂的場閤,轉而更加專注於內心的探索?我很好奇,這種“小”是空間上的收縮,還是精神上的深化?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對李敖人生軌跡的深層挖掘,一次對他內心世界的坦誠剖析,更是對一個時代精神側麵的摺射。

評分

“我的江湖越來越小”,這句話從李敖口中說齣,本身就極具衝擊力。想想他曾經是多麼活躍,多麼叱吒風雲,他的文字和觀點,曾經是多麼深刻地影響瞭那個時代的思潮。現在,他用“越來越小”來形容他的“江湖”,這其中蘊含的意味,引人深思。我迫切地想知道,這個“小”究竟是如何定義的?是物理空間的收縮,還是關注點的轉移?是他逐漸減少瞭與外界的直接衝突,轉而更加專注於內心世界的探索?亦或是,他所定義的“江湖”本身,已經經曆瞭一次觀念的重塑,變得更加精緻、更加純粹?我期待在這本書中,看到他對自己過往經曆的獨特解讀,那些曾經轟動一時的事件,在他如今的視角下,會呈現齣怎樣的麵貌?他如何評價那些曾經與他並肩作戰或針鋒相對的人物?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單單是對一個公眾人物的生平記錄,更是對其內心世界的一次深度探尋,一次對人生智慧的集中展現。我希望能夠從中汲取力量,獲得啓發,更重要的是,能夠對“江湖”和“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