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至于死(台约尔传)/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传记丛书

虽至于死(台约尔传)/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传记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振鹤 编
图书标签:
  • 传记
  • 基督教
  • 传教士
  • 历史
  • 文化
  • 宗教
  • 台约尔
  • 来华传教
  • 近代史
  • 西方教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广西师大
ISBN:9787549553129
商品编码:10193993718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虽至于死(台约尔传)/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传记丛书
  • 作者:张陈一萍//戴绍曾|总主编:周振鹤
  • 定价:66
  • 出版社:广西师大
  • ISBN号:978754955312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8-01
  • 印刷时间:2015-08-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500
  • 字数:400千字

编辑推荐语

台约尔(Samuel Dyer,1804-1843),英国伦敦传道会传教士。1827年赴南洋向华侨传教,能用流畅的闽南语证道。在管理马六甲英华书院印刷所事务期间,研究中文印刷技术,以西方正统的造活字方法打造出**性字范。**中文印刷广泛使用的明朝体活字,即由他亲手研制、逐字铸造而传承下来。1843年在澳门去世,葬于马礼逊墓旁。 张陈一萍、戴绍曾创作的《虽至于死(台约尔传)》讲述了台约尔的故事。 这是一个家庭、两个世代、五个人的故事! 台约尔祖孙三代,立志为中国人而活,为中国人而死,正应了圣经里面的一句话:“他们虽至于死,也不爱惜性命。”

内容提要

台约尔(SamuelDyer,1804—1843),马礼逊 的学生,中国内地会创办人戴德生的岳父。《圣经》 “启示录12:11”有言:“弟兄胜过它,是因羔羊的 血,和自己所见证的道,他们虽至于死,也不爱惜性 命。”台约尔为这句话所震撼,1827年与妻子谭玛莉 (MariaTarnDyer,1803—1846)去到南洋,向华侨 传教,至1843年去世。二十年间取得重大成就:以西 方正统的造活字方法,造出汉字**性字范;以简易 浅白之中文重译《圣经》;由于他对《圣经》原文的 深入研究,也因他在传教上直接的经验,他的意见为 伦敦会所采纳,而有“委办译本翻译委员会”之组成 与委办译本出版。张陈一萍、戴绍曾创作的《虽至于 死(台约尔传)》对台约尔一生的事迹做了翔实记录和 研究。
    

目录

前言 文/戴绍曾
**章 欣然就道(1804—1827,英国)
第二章 艰辛备尝(1827—1831,槟城)
第三章 破茧而出(1831—1835,槟城)
第四章 流金岁月(1835—1839,马六甲)
第五章 情系华民(1839—1841,英国)
第六章 喜乐潮涌(1842—1843,新加坡)
第七章 边界瞭望(1843,香港)
第八章 终入中国(1843,澳门)
第九章 前仆后继
第十章 虽至于死
跋 文/张陈一萍
附录一 A.SamuelDyer中文名字考
B.台约尔家谱
附录二 A.台约尔与谭玛莉家谱
B.谭玛莉生年考
C.马礼逊中文班三女士考
附录三 台约尔生平地图(一)英国时期(1804—1827)
附录四 台约尔生平地图(二)槟城时期(1827—1835)
附录五 台约尔生平地图(三)马六甲时期(1835—1839)
附录六 台约尔生平地图(四)返英述职时期(1839—1841)
附录七 台约尔生平地图(五)新加坡时期(1842—1843)
A.传教站与住家图
B.书信往来一览表
附录八 台约尔生平地图(六)香港时期(1843年7月31日—10月24日)
A.所行路径图
B.广州十三行图
C.*后的日子
附录九 A.台约尔与中文活字印刷
B.台约尔铸字估算之比较一览表(部分)
附录十 A.伦敦会对华传教士一览表(1807—1843)
B.基督教对华传教士一览表(1807—1843)
C.伦敦会职员表(1824—1845)
D.英国海峡殖民地官员表(1807—1843)
附录十一 台约尔著作一览表(1824—1843)
缩写对照表
注释
台约尔生平年表
人物小传
致谢
参考资料
人名索引
专有名词索引


殉道者的足迹: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教士群像(示例) 本书并非《虽至于死(台约尔传)/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传记丛书》的任何部分,而是独立的一部关于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群像的深度研究与叙事合集。 --- 引言:陌生的海岸与坚定的信仰 十九世纪,当古老的中华帝国与急速扩张的西方世界在通商口岸首次产生剧烈碰撞时,一股特殊的“远征军”也随之而至——他们是怀揣着宗教使命的基督教传教士。他们不是殖民掠夺者,却往往身处殖民扩张的浪潮之中;他们不携带坚船利炮,却试图用福音的“利剑”刺入人心。 本书旨在超越传统传记的碎片化叙事,通过对一系列关键人物及其群体现象的深入剖析,描绘出一幅宏大而复杂的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教图景。我们关注的焦点,是这些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宗派背景的个体,如何在迥异的文化土壤中,开展长达百年的信仰播撒、社会改良与文化冲突。 第一部分:破冰与立足——早期传教的艰难开局 (1807-1860) 这一部分聚焦于传教士群体进入中国腹地之前的“试水期”。我们详细考察了第一位新教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的早期努力,他不仅面临着清廷严苛的禁教政策,更要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巨大鸿沟。 语言的奥秘与圣经的翻译: 重点分析马礼逊、米怜(William Milne)等人如何耗费数十年心血,完成了中文圣经的首次翻译工作,这不仅是宗教文本的翻译,更是现代中文书面语形成的关键一步。我们探讨了他们如何平衡“信达雅”与“准确性”,以及这对早期华人知识分子接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 科学的伪装与医学的介入: 探讨如英国伦敦会(LMS)传教士在广州、马六甲等地设立的早期医疗机构。这些医院和诊所,如眼科医生彼得·伯特伦(Peter Parker)的普仁医院,如何以高超的外科技术赢得了部分社会精英的信任,为后续的宗教传播打开了微小的通道。传教士如何利用地理学、天文学等西方科学知识,作为传教的辅助工具,而非其核心目的。 儒家思想的碰撞与和解尝试: 细致梳理早期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研究,以及他们对““理学”与“上帝”之间关系的论战。例如,拉萨尔(Gabriel de Magalhães)等人在早期天主教领域对“敬天”与“拜天”的区分尝试,以及新教方面对“文化适应”策略的反复辩论。 第二部分:条约口岸的扩张与社会建构 (1860-1900)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传教士获得了合法的传教权利,并得以深入内陆。这一时期,传教事业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同时也带来了更为尖锐的社会冲突。 教育体系的建立与精英的培养: 详细考察圣公会、内地会、长老会等不同教派在中国主要通商口岸和省会城市建立的教会学校网络。重点分析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创校理念及其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培养的深远影响。我们分析这些学校如何成为了新思想、新制度的试验田。 医疗现代化的先锋: 探讨如霍克斯(John Kenneth Mackenzie)等人在天津等地建立的医院和医科培训中心。这些机构不仅引进了西医体系,更重要的是培训了第一代具有现代医学素养的中国医生,推动了中国传统医疗观念的转型。 内地会的“深入腹地”策略: 专门剖析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CIM)的特殊模式——不依赖领事保护,而是直接深入尚未开放的内地省份。通过描述其成员的艰苦生活和对中国语言、风俗的刻意模仿,展现其“彻底在地化”的传教理想,以及由此引发的与地方士绅、民众的摩擦。 教案与地方冲突的爆发: 本部分深入分析了教案(Missionary Cases)的复杂性。传教士往往介入地方司法、土地纠纷和宗族矛盾,成为地方治理体系中的不稳定因素。通过对数个重大教案的案例研究,探讨传教活动如何与帝国主义的政治意图纠缠不清,最终加剧了民众的“排外”情绪。 第三部分:革命的洪流与信仰的坚守 (1900-1949) 义和团运动的血雨腥风,对在华传教事业构成了最严峻的考验。然而,传教士群体并未撤退,而是转向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服务与民族解放的议题中。 义和团运动的创伤与反思: 记录和分析义和团运动中传教士及其家庭遭受的迫害,以及随之而来的列强干预。更重要的是,探讨幸存的传教士和新教徒知识分子对自身传教方式的反思,促使他们更加关注中国的民族诉求。 “中国化”的探索与教会的自主: 描述二十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教会内部开始出现要求“华人自理、自养、自传”的呼声。本书考察了如华人牧师倪柝声等一代宗教领袖的崛起,以及他们如何试图摆脱西方差会的主导,建立具有本土特征的基督教信仰实践。 抗战时期的角色与社会责任: 重点描述抗日战争期间,许多传教士和教会机构(如燕京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坚守沦陷区,为难民提供庇护、教育和医疗服务,他们的行动如何重塑了公众对基督教的看法。 结语:遗产与展望 本书最终将探讨近代传教事业留下的复杂遗产:是文化改造的力量,还是帝国主义的先锋?通过对这些传教士群体的细致描绘,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内在动力之一。他们的故事,是信仰、文化、政治与个人命运交织的宏大史诗。 --- 本书特点: 1. 多维视角: 不仅关注传教士的个人信仰,更关注他们作为社会行动者,如何影响了教育、医疗、社会救助等领域。 2. 历史情境化: 将传教活动置于清末民初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国内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避免孤立看待宗教因素。 3. 广泛的宗派覆盖: 涵盖新教(浸信会、公理会、内地会等)和天主教(耶稣会、方济各会等)在华活动的不同侧面,提供平衡的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多方面的。首先,它以一种极为客观且不失温度的视角,展现了“来华基督教传教士”这一群体在中国历史上的真实面貌。台尔的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却足以折射出那个时代传教士们所经历的复杂与艰辛。我被书中对细节的刻画所吸引,比如他对中国乡村风貌的细致描绘,他对当地风俗习惯的深入观察,以及他与中国人民之间由此产生的微妙互动。这不仅仅是一部记录,更像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的影像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中,没有回避传教士们所遭受的误解和敌意,反而将这些也作为故事的一部分,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在面对外来文化时的复杂心态。台尔的“虽至于死”,并非一种简单的殉道,而是在漫长岁月里,对信仰、对生命的深刻体悟和最终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仓促的决定,而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挣扎、思考和洗礼。它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坚持,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但这种代价,也成就了一种非凡的生命高度。

评分

阅读《虽至于死》,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台尔这个名字,在书的字里行间,逐渐变得鲜活而立体。他并非一个被神化的人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局限的普通人,但正是这份普通,让他的伟大更加触动人心。我跟随他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严酷考验,从最初的满腔热血,到后来的艰难跋涉,再到最终的“虽至于死”的决心,这个过程的起伏跌宕,让我为之动容。书中对于他所面临的实际困难的描写,比如医疗条件的匮乏、信息传播的缓慢、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都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他所处的环境是多么不易。但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他身上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他对人类的爱与承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一位传教士的生平,更在于它揭示了一种超越物质困境的生命力量,一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黑暗中点亮灯火的勇气。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属于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就被“虽至于死”这个书名深深吸引。它不像市面上常见的传记那样直白地描绘伟大与荣耀,反而透出一股悲壮的底色,仿佛在诉说着一场漫长而艰辛的生命征途。翻开书页,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跟随作者的笔触,感受着一位名叫台尔的传教士,如何在异国他乡,面对着语言的障碍、文化的隔阂、疾病的侵袭,甚至是对信仰的质疑。书中描绘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奋斗史,更是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我看到了传教士们在传授西方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也经历了被误解、被排斥的痛苦。台尔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个体,他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他的信仰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经历了无数次的锤炼和洗礼。每一次的跌倒,每一次的重新站起,都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坚韧与伟大。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他如何克服语言困难的部分所打动,那种刻苦钻研、日复一日的努力,让人肃然起敬。这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坚持、关于奉献、关于在逆境中寻找意义的深刻寓言,读来令人回味无穷,深思不已。

评分

《虽至于死(台约尔传)/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传记丛书》这本书,在我合上书页的那一刻,仍然在我的脑海中回荡。它并非那种轻松读物,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去细细品味,去与书中人物一同感受。台尔的人生轨迹,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被书中对于他晚年生活的描绘所深深打动,那种历经沧桑后的平静与淡然,以及他对生命最后的坚持,都展现出了一种超脱凡俗的智慧。书中对他与中国社会的互动,从最初的隔阂,到后来的理解与接纳,再到最终的融入,这个过程是如此的曲折而又充满意义。我看到了他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去化解偏见,去传递善意。他的“虽至于死”,不仅仅是对信仰的忠诚,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可以产生多么深刻而动人的故事。它提醒我,在看待历史和人物时,应该有多元的视角,不应简单地用好与坏来评判,而应去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所做出的选择背后的深层动机。

评分

《虽至于死》这本书,在我读来,与其说是一部传记,不如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勾勒出台尔传教士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如何以近乎生命践行的姿态,去诠释他心中的信仰。书中所展现的,并非宏大叙事的堆砌,而是将焦点放在了微观的个体经验上。台尔在中国的日子,充满了挑战,那些未知的疾病、难以逾越的文化鸿沟、以及身边人们的种种反应,都被作者一一还原。我仿佛能听到他内心的独白,感受到他在夜深人静时,面对漫漫长夜的孤寂与迷茫。但即便如此,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的坚持,不是盲目的固执,而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对生命、对人世的深沉关怀。书中对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描绘也相当生动,从乡村到城镇,从普通百姓到士绅阶层,不同人群对传教士的态度,以及社会发生的微妙变化,都为台尔的个人经历增添了丰富的历史厚重感。我反复咀嚼书中的某些片段,尤其是关于他如何与当地人建立联系,如何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文化,这种跨越与融合的过程,让我看到了比单纯的传教行为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