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约尔(Samuel Dyer,1804-1843),英国伦敦传道会传教士。1827年赴南洋向华侨传教,能用流畅的闽南语证道。在管理马六甲英华书院印刷所事务期间,研究中文印刷技术,以西方正统的造活字方法打造出**性字范。**中文印刷广泛使用的明朝体活字,即由他亲手研制、逐字铸造而传承下来。1843年在澳门去世,葬于马礼逊墓旁。 张陈一萍、戴绍曾创作的《虽至于死(台约尔传)》讲述了台约尔的故事。 这是一个家庭、两个世代、五个人的故事! 台约尔祖孙三代,立志为中国人而活,为中国人而死,正应了圣经里面的一句话:“他们虽至于死,也不爱惜性命。”
台约尔(SamuelDyer,1804—1843),马礼逊 的学生,中国内地会创办人戴德生的岳父。《圣经》 “启示录12:11”有言:“弟兄胜过它,是因羔羊的 血,和自己所见证的道,他们虽至于死,也不爱惜性 命。”台约尔为这句话所震撼,1827年与妻子谭玛莉 (MariaTarnDyer,1803—1846)去到南洋,向华侨 传教,至1843年去世。二十年间取得重大成就:以西 方正统的造活字方法,造出汉字**性字范;以简易 浅白之中文重译《圣经》;由于他对《圣经》原文的 深入研究,也因他在传教上直接的经验,他的意见为 伦敦会所采纳,而有“委办译本翻译委员会”之组成 与委办译本出版。张陈一萍、戴绍曾创作的《虽至于 死(台约尔传)》对台约尔一生的事迹做了翔实记录和 研究。
前言 文/戴绍曾
**章 欣然就道(1804—1827,英国)
第二章 艰辛备尝(1827—1831,槟城)
第三章 破茧而出(1831—1835,槟城)
第四章 流金岁月(1835—1839,马六甲)
第五章 情系华民(1839—1841,英国)
第六章 喜乐潮涌(1842—1843,新加坡)
第七章 边界瞭望(1843,香港)
第八章 终入中国(1843,澳门)
第九章 前仆后继
第十章 虽至于死
跋 文/张陈一萍
附录一 A.SamuelDyer中文名字考
B.台约尔家谱
附录二 A.台约尔与谭玛莉家谱
B.谭玛莉生年考
C.马礼逊中文班三女士考
附录三 台约尔生平地图(一)英国时期(1804—1827)
附录四 台约尔生平地图(二)槟城时期(1827—1835)
附录五 台约尔生平地图(三)马六甲时期(1835—1839)
附录六 台约尔生平地图(四)返英述职时期(1839—1841)
附录七 台约尔生平地图(五)新加坡时期(1842—1843)
A.传教站与住家图
B.书信往来一览表
附录八 台约尔生平地图(六)香港时期(1843年7月31日—10月24日)
A.所行路径图
B.广州十三行图
C.*后的日子
附录九 A.台约尔与中文活字印刷
B.台约尔铸字估算之比较一览表(部分)
附录十 A.伦敦会对华传教士一览表(1807—1843)
B.基督教对华传教士一览表(1807—1843)
C.伦敦会职员表(1824—1845)
D.英国海峡殖民地官员表(1807—1843)
附录十一 台约尔著作一览表(1824—1843)
缩写对照表
注释
台约尔生平年表
人物小传
致谢
参考资料
人名索引
专有名词索引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多方面的。首先,它以一种极为客观且不失温度的视角,展现了“来华基督教传教士”这一群体在中国历史上的真实面貌。台尔的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却足以折射出那个时代传教士们所经历的复杂与艰辛。我被书中对细节的刻画所吸引,比如他对中国乡村风貌的细致描绘,他对当地风俗习惯的深入观察,以及他与中国人民之间由此产生的微妙互动。这不仅仅是一部记录,更像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的影像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中,没有回避传教士们所遭受的误解和敌意,反而将这些也作为故事的一部分,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在面对外来文化时的复杂心态。台尔的“虽至于死”,并非一种简单的殉道,而是在漫长岁月里,对信仰、对生命的深刻体悟和最终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仓促的决定,而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挣扎、思考和洗礼。它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坚持,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但这种代价,也成就了一种非凡的生命高度。
评分阅读《虽至于死》,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台尔这个名字,在书的字里行间,逐渐变得鲜活而立体。他并非一个被神化的人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局限的普通人,但正是这份普通,让他的伟大更加触动人心。我跟随他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严酷考验,从最初的满腔热血,到后来的艰难跋涉,再到最终的“虽至于死”的决心,这个过程的起伏跌宕,让我为之动容。书中对于他所面临的实际困难的描写,比如医疗条件的匮乏、信息传播的缓慢、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都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他所处的环境是多么不易。但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他身上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他对人类的爱与承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一位传教士的生平,更在于它揭示了一种超越物质困境的生命力量,一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黑暗中点亮灯火的勇气。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属于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就被“虽至于死”这个书名深深吸引。它不像市面上常见的传记那样直白地描绘伟大与荣耀,反而透出一股悲壮的底色,仿佛在诉说着一场漫长而艰辛的生命征途。翻开书页,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跟随作者的笔触,感受着一位名叫台尔的传教士,如何在异国他乡,面对着语言的障碍、文化的隔阂、疾病的侵袭,甚至是对信仰的质疑。书中描绘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奋斗史,更是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我看到了传教士们在传授西方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也经历了被误解、被排斥的痛苦。台尔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个体,他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他的信仰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经历了无数次的锤炼和洗礼。每一次的跌倒,每一次的重新站起,都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坚韧与伟大。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他如何克服语言困难的部分所打动,那种刻苦钻研、日复一日的努力,让人肃然起敬。这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坚持、关于奉献、关于在逆境中寻找意义的深刻寓言,读来令人回味无穷,深思不已。
评分《虽至于死(台约尔传)/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传记丛书》这本书,在我合上书页的那一刻,仍然在我的脑海中回荡。它并非那种轻松读物,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去细细品味,去与书中人物一同感受。台尔的人生轨迹,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被书中对于他晚年生活的描绘所深深打动,那种历经沧桑后的平静与淡然,以及他对生命最后的坚持,都展现出了一种超脱凡俗的智慧。书中对他与中国社会的互动,从最初的隔阂,到后来的理解与接纳,再到最终的融入,这个过程是如此的曲折而又充满意义。我看到了他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去化解偏见,去传递善意。他的“虽至于死”,不仅仅是对信仰的忠诚,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可以产生多么深刻而动人的故事。它提醒我,在看待历史和人物时,应该有多元的视角,不应简单地用好与坏来评判,而应去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所做出的选择背后的深层动机。
评分《虽至于死》这本书,在我读来,与其说是一部传记,不如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勾勒出台尔传教士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如何以近乎生命践行的姿态,去诠释他心中的信仰。书中所展现的,并非宏大叙事的堆砌,而是将焦点放在了微观的个体经验上。台尔在中国的日子,充满了挑战,那些未知的疾病、难以逾越的文化鸿沟、以及身边人们的种种反应,都被作者一一还原。我仿佛能听到他内心的独白,感受到他在夜深人静时,面对漫漫长夜的孤寂与迷茫。但即便如此,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的坚持,不是盲目的固执,而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对生命、对人世的深沉关怀。书中对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描绘也相当生动,从乡村到城镇,从普通百姓到士绅阶层,不同人群对传教士的态度,以及社会发生的微妙变化,都为台尔的个人经历增添了丰富的历史厚重感。我反复咀嚼书中的某些片段,尤其是关于他如何与当地人建立联系,如何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文化,这种跨越与融合的过程,让我看到了比单纯的传教行为更深层次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