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 ||
| 作者:(美)赛西·高夫//戴维·托马斯//梅丽莎·切瓦特桑|译者:刘华//陈立 | 定 价:36 | 开本:16开 |
| 出版社:新世界 | ISBN号:9787510446191 | 页数:215 |
| 出版时间:2014-09-01 | 版次:1 | 商品类型:图书 |
| 印刷时间:2014-12-01 | 印次:1 | |
★“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我 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各种营养品、兴趣班、早教班一哄而上,却忘 记了每个孩子各有不同的天赋,就像每颗种子都有不同的花开时间;我们怕孩子走 错人生路,所以一门心思的指导孩子、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重要的元素,就是与孩子共享快乐时光,和他们一起欢笑、一同成 长。
★“我们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 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疗自己童年的伤;当父母对孩子发火时,有没有问过自己,到底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而沮丧,还是自己本来就很烦?因为人们常常把这两种情绪搞混淆!
★教育子女不是要我们去书写他们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父母成长了,就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如何做才会让孩子成功”等问题。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养儿育女让我们发现了前所未有的优点,我们竟然愿意为某个人倾尽全力,做到许多常人的事情;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自己比任何时候都要自私,甚至产生过一些令自己恐惧万分的念头。
做父母的就要敢于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成人的实质——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
内容提要: 《遇 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书中认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正是父母心中的这些怕与 爱,让家庭教育陷入误区。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 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再如,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 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作者指出,要解决女子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重要的。正如书 中所言:“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 成熟。” 目录: 前 言 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4| 商品名称:父母的觉醒 | ||
| 作者:(美)沙法丽·萨巴瑞|译者:王臻 | 定 价:32.8 | 开本:16开 |
| 出版社:上海社科院 | ISBN号:9787552003796 | 页数:262 |
| 出版时间:2013-09-01 | 版次:1 | 商品类型:图书 |
| 印刷时间:2013-09-01 | 印次:1 | |
我最近翻阅的这本《都市游牧者手册》,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和反叛精神的城市生存指南,但它完全不是那种功利性的“成功学”读物。它以一种近乎戏谑的口吻,探讨了在大城市高压环境下,如何通过“微小反抗”来维持个体的精神自由。作者仿佛是你的老朋友,在深夜里递给你一杯威士忌,低声分享那些不为人知的“漏洞”和“捷径”。书中有很多非常实用的、但又极具创意的建议,比如如何利用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临时性的“精神庇护所”建设,或者如何通过改变日常通勤路线来重塑对时间和距离的感知。它的核心思想在于,不要被既定的城市脚本所裹挟,而是要成为环境的“调谐者”而非被动的“适应者”。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夹杂着大量的网络流行语和自嘲,读起来轻松愉快,却又让人在笑声中醍醐灌顶。它不是教你如何变得富有或成功,而是教你如何在不损害基本生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有内心的野性和不羁。对于那些感觉自己被“城市机器”吞噬的年轻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剂急需的解毒剂。
评分《潮汐的几何学》是一部关于海洋生态和人类文明交织的科普巨著,其广度和深度都令人叹服。作者成功地将硬核的海洋生物学知识,与深邃的哲学思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它不像一般的自然科普书那样只是罗列数据,而是将每一次潮起潮落、每一次深海热泉的喷发,都视为地球生命系统精密运作的“算法展示”。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共生网络”的论述,它用非常生动的比喻,解释了从微生物到蓝鲸之间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这让我对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深海探索的描写,充满了敬畏感和对未知的向往,仿佛带你潜入了那个光线无法抵达的、充满奇特生物的王国。文字的叙事风格是高度克制而精准的,但情感的张力却在对这些宏大自然现象的描绘中自然流露。它让人明白,我们对地球的理解还处于多么初级的阶段,而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物种,都在维持着这个蓝色星球的微妙平衡。读完后,再看海,感觉一切都变得庄严而富有故事性。
评分《最后的炼金术士的遗稿》是一部极其华丽和充满想象力的历史奇谈,它构建了一个平行于我们所知历史的,充满了秘术和隐秘社团的世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对细节的考究和对氛围的营造,作者似乎真的挖掘到了某个失落的图书馆深处,誊写下了那些尘封的羊皮卷轴。它围绕着一个失踪的17世纪炼金术士,试图解开“点金石”背后的真正秘密——这个秘密并非财富,而是对时间本质的操纵。叙事手法极为古典,充满了冗长的描述和对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宗教阴谋的刻画,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年代感,仿佛能闻到蜡烛的烟味和旧书散发出的霉味。它的情节推进缓慢而充满铺垫,但每一次揭示都会带来巨大的震撼,因为作者巧妙地将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与虚构的秘术传说编织在一起,真假难辨。虽然篇幅宏大,人物众多,但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极为立体,无论是狡黠的宫廷密探,还是虔诚而偏执的学者,都跃然纸上。这本书适合那些喜欢慢节奏、重氛围、热爱挖掘历史“地下水脉”的读者,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一个诱人的、关于“另一种可能性”的宏大梦境。
评分这本《静默的呼唤》简直是打开了我内心深处一扇尘封已久的门。作者用那种近乎哲学的笔触,探讨了现代人在信息洪流中如何重新找回与自我、与自然的连接。我一直觉得,我们太习惯于用“做”来定义自己,却很少停下来“是”什么。书中对“在场感”的描述尤其震撼我,它不是空泛的冥想指导,而是深入到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比如如何真正地“倾听”一杯咖啡煮沸的声音,如何全身心地投入到一次简单的散步中。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捕捉,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匆忙的生活方式,很多时候,我们错过了生命中最珍贵的“当下”,因为我们的大脑总是在计划下一刻,或者后悔上一秒。它的文字密度很高,初读时需要反复琢磨,但每一次回味,都能汲取新的养分。它不提供立竿见影的技巧,而是引导你进行一场深刻的内在探索,那种感觉就像是攀登一座不高但极为崎岖的山峰,到达顶端时,风景并非壮阔无垠,而是无比清晰和宁静。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强大,来自于对内心世界的接纳和安抚,而非对外在成就的追逐。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阅,而是沉静的共处。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时间的灰烬》,风格极其冷峻和实验性,完全是另一种阅读体验。这本质上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或散文集,它更像是一系列关于记忆、遗忘与熵增的碎片化档案。作者的叙事结构是破碎的,时间线被故意打乱,人物的身份也常常模糊不清,这迫使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文本的构建过程中去。比如,其中一篇讲述一位图书馆管理员如何记录“不存在的书籍”的章节,那种对虚无的精确描摹,让人不寒而栗。它探讨了“意义”是如何在时间的侵蚀下逐渐消散的,我们所坚信的历史和个人经验,在宏大的宇宙尺度下,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电火花。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享受,不如说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和折磨,它不断地撕裂你习惯性的逻辑链条。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也充满了反常规的美学,大量使用了术语和晦涩的古词,读起来像是在啃一块结构复杂的矿石,需要耐心打磨才能看到其内部折射出的奇异光芒。它绝不是一本能让人放松的书,但对于那些厌倦了所有陈词滥调,渴望在文学中寻找真正前沿思维的读者来说,它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