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总结了好妈妈不吼不叫培养孩子的100个细节,列举了翔实的案例,从各个角度给妈妈们支招,小到孩子吃饭、睡觉应具备的好习惯,大到孩子诚实、博爱等优秀品质的形成,及对孩子叛逆、抱怨等不良情绪进行梳理。有了这些培养孩子的妙招,妈妈们一定能放心地放开孩子的手,让孩子走进自己的交际圈;妈妈们也能意识到对孩子天赋潜能培养的要点,引导孩子去做他们喜欢的事情。妈妈们会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会更好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不会再在手足无措时对孩子大吼大叫,还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0~2岁的时候,可以说是孩子为脆弱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还没有认知能力、分辨能力,都在学习中。所以这一时期,父母所选择的游戏要以提升孩子能力为前提,寓教于乐,这样才能让孩子快快长大。
视觉敏感期
听觉敏感期
口腔敏感期
手的敏感期
行走的敏感期
语言敏感期
渴望爱的敏感期
亲子教育就是一种“博弈”,一个说服和反叛的过程。父母有父母的策略,孩子有孩子的博弈武器,比如用发脾气来表达自己的索求,用哭泣来表达自己的委屈,用过激的行为和言语来挑战父母的quanwei,等等。
本书从博弈的角度,介绍家长在与孩子博弈的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些方法和规律,帮助家长能好地培养、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李雪,广西柳州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2004年至今在《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全国各大媒体发表作品300余篇,出版了《我替天使来爱你》《男孩成长的绝密档案》《幸福的婚姻靠自己赢取》《乱世第1后芈月的处世智慧》等十余部个人专著。
2006年荣获柳州日报社优秀通讯员二等奖,2009年荣获柳州广播电视报“锋尚女作家”称号,2014年荣获南宁市“优秀绿城玫瑰”嘉奖,2015年获南宁市“绿城玫瑰”作家群五周年突出贡献个人奖,2015、2016连续两年荣获南宁市作家协会“优秀作家”荣誉称号。
我必须承认,市面上的育儿书籍常常让人产生一种“比较”的压力,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听话、那么顺从,而自己的孩子似乎总是在“反向操作”。这本书最棒的一点是,它完全没有这种评判性,它的视角是完全聚焦于“我们如何更好地与这个独特的个体相处”这一核心。我特别喜欢它在谈论如何倾听时所描绘的场景,那种“无声的聆听”技巧,远比我过去自认为的“耐心等待孩子说完”要精妙得多。作者细腻地描述了身体语言在沟通中的巨大作用,比如放下手中的一切,调整到同一个高度,这种物理上的“对齐”,带来的心理上的连接感是立竿见影的。我尝试着在第二天处理了一次孩子因为弟弟抢走了积木而发脾气的事件,用书里提到的“先命名情绪,再寻求解决”的步骤,整个冲突升级的过程被有效地截断了,从争吵变成了协商。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力量。这本书的实用性并非体现在提供一堆口号,而在于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有温度的沟通脚本和心态调整工具。
评分从包装的质感到内文的装帧,都能体现出出版方对这本书的重视,这让人在阅读时就多了一份尊重感。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愿意推荐给所有朋友的,是它贯穿始终的那种“育儿即自我修行”的理念。它将“管教”这个词汇,彻底转化成了“引导与赋能”。书中很多关于“后果承担”的探讨,让我彻底放下了“惩罚”的执念,转而关注“自然后果”与“逻辑后果”之间的区别和运用。我不再把每一次犯错都看作是需要立即纠正的错误,而是看作一个学习和修正自己决策的机会。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细腻,以至于在描述如何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时,会让你忍不住落泪,不是因为伤心,而是因为感同身受于孩子那份纯粹的、需要被看见的脆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做父母时最真实、最焦虑的内心,然后温柔地告诉你:“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我们学着做得更好。”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心思,那种暖色调的搭配和柔和的字体,一下子就给人一种亲切、可靠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经验丰富的邻家长辈的客厅,而不是面对冰冷的教科书。我本来对市面上那些汗牛充 फलों的育儿指南抱持着一种近乎麻木的态度,毕竟“成功育儿”的口号听得太多了,真正能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但翻开这本,我立刻被那种真诚的语气吸引住了。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反而像是一个同路人在分享他走过泥泞后总结出的心得体会。作者似乎深知为人父母的焦虑,每一个章节的开头都像是在轻轻拍着读者的肩膀,告诉你:“别怕,我们一起摸索。” 尤其是一些关于日常小冲突的处理方式,描述得非常具体,不是那种空泛的“要理解孩子”,而是告诉你,当孩子因为玩具被拿走而尖叫时,你可以先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用一种平静但坚定的语调说出那句关键的话。这种细节的描摹,让我在阅读时仿佛能看到具体的场景重现,这比任何宏大的理论都来得实在。我特别欣赏它在强调“界限”与“共情”之间拿捏的分寸感,既不鼓励溺爱,也不提倡高压,这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种微妙的平衡点。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出了我预期的“入门级”育儿读物。我原以为它会集中火力解决那些最表层的行为问题,比如挑食、磨蹭时间这类急需解决的“疑难杂症”。然而,它更像是深挖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土壤——那些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和发展阶段的特点。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掌控感”的那一部分论述,作者用了很多篇幅去解释为什么两三岁的孩子会突然变得固执,那份坚持背后是对自我独立边界的试探。这种解析,让人豁然开朗,不再简单地将孩子的反抗视为“不听话”,而是看作一种成长的信号。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不是因为我不理解,而是因为我需要时间消化那种思维上的转变。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规则”和“服从”的定义。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套观察的“镜头”,让你自己去聚焦孩子独特的闪光点和挑战。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略带哲思的,但绝不晦涩,它用富有画面感的比喻,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变得平易近见,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进行了一场与自我认知的高质量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章节逻辑设计得极其人性化,这对于一个需要随时被打断的父母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是那种需要你从头到尾连贯阅读的鸿篇巨著。很多章节的论点都高度凝练,即便只抽出五分钟来翻阅其中一个小标题下的段落,也能立刻获得一些启发性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性别差异教育时的谨慎与尊重。它没有简单地将男孩女孩贴上刻板的标签,而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去解析那些普遍存在的倾向性差异,并强调个体独特性永远是第一位的。例如,书中对于“男孩的情感表达受限”这一现象的剖析,让我反思了自己在日常中是不是无意中抑制了儿子某些看似“不爷们”的情感流露。这种深层次的反思,需要一个结构清晰、论证有力的载体来承载,而这本书恰好做到了。它不仅指导我如何教育我的孩子,更在无形中重塑了我作为成年人对于情感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