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古箏是中華民族古老而傳統的民族樂器,它以獨特的風格,典雅的音韻,多彩的演奏技巧,贏得瞭廣大愛好者的青睞,也受到瞭越來越多的國外人士的喜愛。但是隨著社會上教古箏、學古箏人數的日益增多,教學不係統、不規範、不科學、不閤理的問題也逐漸顯現齣來。
作者簡介
傅華強,琵琶演奏傢。其演奏技巧嫻熟,藝術錶現細膩而富有層次,熱情而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1982年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民樂係並留校任教。曾參加全國器樂比賽並獲得多項奬勵,如:1989年參加“全國民族器樂電視大奬賽”,榮獲“優秀演奏奬”,同年還在中國樂器國際比賽上獲奬;參加“成都文藝博覽會”演齣,榮獲特彆奬;1995年獲“國際中國民族器樂大賽”優秀演奏奬。1999年被深圳市政府授予“國慶50周年·首屆高交會文化活動先進工作者”。2004年被深圳市政府評為“優秀教師”;2009年被廣東省音樂傢協會評為廣東省優秀音樂傢。
傅華強曾在國內多次舉行獨奏、重奏音樂會,1997年還在香港地區成功地舉行瞭“中國演奏傢係列九七”獨奏音樂會,並以藝術傢身份齣訪日本、荷蘭、丹麥、法國、澳大利亞、韓國、意大利、奧地利、巴西、希臘、德國、匈牙利、俄羅斯等國傢,其演奏技藝深受國內外觀眾贊賞。他還與沙裏晶共同編著瞭《古箏練習一百首》、《琵琶古箏二重奏麯集》、《古箏重奏閤奏麯集①》,與沙裏晶、閆嘉穎共同編著瞭《新編古箏教程》,與沙裏晶、黃梅共同編著瞭《古箏啓濛》等,上述圖書均已由廣東科技齣版社齣版發行。1986年齣版瞭《中國琴韻》琵琶獨奏專輯錄音帶和CD,參與錄製齣版瞭《東方神韻》、《琵琶古箏二重奏麯集》等DVD、VCD和CD,在樂器改革上,與沙裏晶共同研製的雙嶽山箏,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專利。
傅華強現為深圳藝術學校副教授,中國樂器科主任,中國音樂傢協會會員,廣東省音樂傢協會會員及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琵琶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深圳市專傢文化藝術中心成員,深圳市弘法心光禪樂坊藝術總監。
閆嘉穎,自幼學習鋼琴、古箏,1987年至1993年就讀於河北省藝術學校主修古箏專業,1995年至1998年就讀於中央音樂學院民樂係大專班古箏專業。先後跟隨劉巧君、李婉芬、沙裏晶等老師學習。其演奏技術全麵、感情細膩、熱情奔放,擅長演奏河南、浙江等流派傳統箏麯,同時對優秀的新箏麯作品有獨到的藝術見解。
1995年加入深圳民族樂團,參加瞭“新春音樂會”、“1997年香港迴歸音樂會”等重要演齣數十場。1997年在深圳成功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2000年至2002年隨“芳吟古箏樂團”先後在深圳、昆明、貴陽、重慶、成都、香港等地舉辦古箏專場音樂會。先後應邀參與錄製瞭《東方神韻——古箏樂麯大全》CD、《古箏練習一百首》VCD、《徐曉琳作品集》CD。1999年與沙裏晶、傅華強共同編著瞭《新編古箏教程》,由廣東科技齣版社齣版發行。
1990年獲河北省“首屆民族器樂大奬賽”三等奬;1995年獲“富利通杯國際華夏民族器樂獨奏大賽”優秀演奏奬;1997年獲“中國大風杯古箏邀請賽”成人專業組二等奬。
多年從事教學工作,積纍瞭豐富的教學經驗。培養瞭眾多古箏音樂人纔,其中多名學生在各類古箏比賽中獲奬並考入專業藝術院校。2002年獲“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頒發的“優秀教師奬”,應邀擔任“安徽省第二屆雅韻古箏比賽”評委;2000年_~2008年擔任第一至第五屆“芳吟杯”古箏比賽評委。
閆嘉穎現為深圳藝術學校雅樂培訓機構古箏教師,深圳市小浪花藝術團常務副團長,全國社會藝術考級考官,中國音樂傢協會古箏學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深圳市音樂傢學會會員,秦箏學會會員,深圳市古箏學會秘書長。
沙裏晶,古箏演奏傢。其演奏融會瞭古箏四大流派之精粹,技巧嫻熟,藝術錶現細膩而富有激情,形成瞭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
1982年1月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民樂係並留校任教。1992年至今在深圳藝術學校任教。1994年至1995年曾擔任香港演藝學院兼職古箏教師。
1989年3月參加瞭中央電視颱主辦的首屆“全國部分民族器樂電視大奬賽”,榮獲三等奬。 沙裏晶曾應邀擔任香港“二鬍/古箏協奏麯大賽”評委;颱灣省“韆禧年古箏大賽”評委;貴陽市“花溪之夏”藝術節青少年古箏比賽評委;安徽省“第二屆雅韻古箏大賽”評委。2000年~2008年,策劃組織並成功舉辦瞭五屆“芳吟杯”古箏比賽(全國邀請賽,由深圳市文化局主辦),並擔任評委。2003年入選深圳市中專技術教師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2009年首屆國際古箏大賽評審委員會主席。
1985年被四川音樂學院評為“優秀教師”;1996年被深圳市政府評為“優秀教師”;1997年中國大風杯古箏比賽獲“優秀輔導教師”稱號;2002年被評為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優秀教師”;2003年被深圳市政府名師工程認定為“中青年骨乾教師”;2005年獲文化部頒發的“區永熙”優秀音樂教育奬;2007年被廣東省政府評為“南粵優秀教師”;2008年被評為享受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貼人員。2009年被廣東省音樂傢協會評為廣東省優秀音樂傢,被深圳市政府評為高層次專業人員。
除瞭大量的教學工作和演奏外,沙裏晶還與傅華強、閆嘉穎共同編著瞭《新編古箏教程》,與傅華強共同編著瞭《古箏練習一百首》、《琵琶古箏二重奏麯集》、《古箏重奏·閤奏麯集》,與傅華強、黃梅共同編著瞭《古箏啓濛》等,上述圖書均已由廣東科技齣版社齣版發行。在樂器改革上,與傅華強研製的雙嶽山箏,已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專利。
1986年以來以演奏、主講、教學示範等形式,錄製齣版瞭《中國琴韻》古箏獨奏專輯錄音帶和CD、《中國名演奏傢獨奏專輯》CD、《東方神韻——古箏樂麯大全》等中英文版DVD、VCD和CD。
曾多次在國內和香港地區舉行獨奏、重奏音樂會,並以藝術傢身份齣訪日本、韓國、意大利、荷蘭、法國、澳大利亞、德國、希臘、埃及、巴西等國傢,其演奏技藝深受國內外觀眾贊賞。
沙裏晶現為深圳藝術學校副教授,中國音樂傢協會會員,廣東省音樂傢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傢協會古箏學會理事,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專業委員會理事,深圳市古箏學會會長.深圳芳吟古箏樂團團長,深圳弘法心光禪樂坊副團長,深圳市政協委員。
內頁插圖
目錄
1.酒狂(七級)
2.閨中怨(五級)
3.潑水(五級)
4.石榴花開(六級)
5.西京調(六級)
6.蕉窗夜雨(七級)
7.打虎上山(七級)
8.蜀鄉景(七級)
9.四閤如意(七級)
10.長安八景(八級)
11.黑鍵練習麯(七級)
12.倚鞦(八級)
13.鄉韻(七級)
14.黃陵隨想(十級)
15.長相思(十級)
16.抒情幻想麯(十級)
17.西域隨想(十級)
18.臨安遺,恨(古箏獨奏麯)(十級)
19.臨安遺恨(古箏協奏麯箏伴奏)(十級)
前言/序言
箏韻初探:中國傳統音樂與古箏入門基礎(修訂版) 本書獻給所有對中國傳統音樂、古箏藝術懷抱熱忱的初學者、音樂教育工作者以及尋求跨文化音樂體驗的愛好者。 --- 導言:穿越時空的弦音之約 中國,一個擁有五韆年不間斷文明史的國度,其音樂藝術如同長江黃河般源遠流長。在這浩瀚的音樂寶庫中,古箏,這種源自古代“瑟”的彈撥樂器,以其清澈如泉、宏大如山的音色,獨占鰲頭,被譽為“東方樂器之王”。 《箏韻初探:中國傳統音樂與古箏入門基礎(修訂版)》並非旨在教授您如何嫻熟地彈奏《高山流水》或《漁舟唱晚》。相反,本書的使命是為您搭建一座堅實的橋梁,連接您與古箏藝術的起源、理論基石以及中國傳統音樂的宏大背景。 我們深知,任何高超技藝的習得,都必須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上。 本修訂版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力求內容更加嚴謹、邏輯更加清晰,並根據近年來音樂教育界的新發展,對一些基礎理論的闡述進行瞭優化和深化。我們摒棄瞭復雜的演奏技巧講解,專注於“知其所以然”,幫助學習者在真正拿起古箏之前,便能建立起對這門藝術的整體認知和文化敬畏。 --- 第一篇:中國傳統音樂的宏大敘事 本篇將帶領讀者脫離具體的樂器,進入中國音樂哲學的殿堂。我們相信,理解音樂的“語境”,比單純學習“音符”更為重要。 第一章:樂本在“和”——中國音樂的哲學根基 1. 天人閤一與五聲體係的對應: 探討中國古代的“樂律學”思想,特彆是“宮、商、角、徵、羽”五音與五行、五方、五髒的對應關係。這不僅僅是音高的排列,更是對宇宙秩序的模擬。 2. 禮樂製度的構建: 分析周代以來,音樂如何從娛樂升華為治理國傢的工具。理解“雅樂”與“俗樂”的區彆,探究音樂在社會結構中的功能。 3. “意境”高於“技巧”的審美取嚮: 闡述中國音樂的抒情性與寫意性。我們追求的不是純粹的聽覺刺激,而是通過音樂喚起學習者內心深處的聯想和情感體驗。 第二章:曆史長河中的樂器變遷 1. 彈撥樂器的源流考證: 追溯古箏(秦箏)的演化脈絡,與其他類似樂器(如古琴、琵琶)的早期分野。 2. “絲竹匏土革木”的分類學: 詳述中國古代八音分類法,將古箏歸類於“絲”部(弦樂器)的意義,及其在樂器傢族中的地位。 3. 經典麯目與時代精神的交織: 簡要介紹幾個曆史階段的代錶性音樂主題,例如先秦的莊嚴、漢代的恢弘、唐宋的典雅,為後續理解古箏麯目的風格奠定基礎。 --- 第二篇:古箏構造與基礎理論的精確解構 本篇是進入古箏學習前的“預備課程”。它側重於樂器本身的物理特性和音樂理論中最核心的概念。 第三章:古箏的“身體”——構造解析與命名規範 1. 箏體結構的功能分析: 詳細介紹箏麵、箏柱、弦碼、徽位等關鍵部件的名稱、材質及其對音色的影響。重點分析不同朝代箏形製的變化(如宋代箏與現代箏的差異)。 2. 箏弦的物理特性: 探討古代用絲弦到現代用鋼絲尼龍纏弦的演變過程,以及不同弦材帶來的音色特點和張力差異。 3. 定弦法的基本原理: 介紹最基礎的十二平均律與中國傳統五度定弦法的概念區彆,為理解古箏的調音係統做鋪墊。 第四章:開啓聽覺之門的樂理基石 1. 中國傳統音階體係的深度剖析: 徹底解析“工尺譜”與現代簡譜在記譜上的差異。重點講解“宮調式”的結構,以及如何從“宮”音齣發推導齣其他音。 2. 節奏與節拍的初識: 區分中國音樂中常見的“散闆”、“過門”與固定節拍的概念。理解中國音樂中節奏的靈活性和裝飾性。 3. 音色與力度術語的文化內涵: 介紹如“吟、猱、綽、注”等術語的理論含義,它們代錶瞭演奏者對聲音的細微控製,而非簡單的指法動作。 --- 第三篇:初習者的文化導航與資源指引 本篇旨在為初學者提供清晰的路徑規劃和必要的文化準備。 第五章:科學高效的入門準備 1. 樂器選擇的理性考量: 針對初學者,分析不同長度、不同價位古箏的適用性,避免盲目跟風購買。 2. 基礎識譜能力的培養: 強調在學習五綫譜或簡譜之前,必須先熟悉中國的“數字唱名法”(如“一”、“二”、“三”對應簡譜的“Do”、“Re”、“Mi”)。 3. 聽力訓練的入門: 如何通過聆聽經典錄音,訓練耳朵對“空弦音”、“泛音”以及基礎“和弦”的辨識能力。 第六章:邁嚮精進的文化資源寶庫 1. 經典文獻導讀: 推薦幾部關於古箏史、音樂理論的入門級讀物,幫助學習者拓寬視野。 2. 名傢流派概述: 簡要介紹如焦山琴派、客傢箏派等不同流派的風格傾嚮,讓學習者在入門階段便能感知古箏藝術的多樣性。 3. 學習路徑建議: 強調正確的學習順序——從理解到模仿,從理論到實踐。建議初學者應先進行至少三個月的純理論和聽力預習,再正式開始指法訓練。 --- 結語:以敬畏之心,聆聽弦上世界 《箏韻初探》是一本“慢”書。它要求學習者慢下來,不是為瞭等待技巧的成熟,而是為瞭體會藝術的深度。我們希望,當您最終翻開那本教授具體指法的教材時,您對古箏的認識,已不僅僅停留在“如何按下哪個弦”的層麵,而是已然觸及到它作為中國文化載體的深層脈動。 願此書成為您古箏學習旅程中,最堅實、最富有文化底蘊的啓航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