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古筝是中华民族古老而传统的民族乐器,它以独特的风格,典雅的音韵,多彩的演奏技巧,赢得了广大爱好者的青睐,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外人士的喜爱。但是随着社会上教古筝、学古筝人数的日益增多,教学不系统、不规范、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作者简介
傅华强,琵琶演奏家。其演奏技巧娴熟,艺术表现细腻而富有层次,热情而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1982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并留校任教。曾参加全国器乐比赛并获得多项奖励,如:1989年参加“全国民族器乐电视大奖赛”,荣获“优秀演奏奖”,同年还在中国乐器国际比赛上获奖;参加“成都文艺博览会”演出,荣获特别奖;1995年获“国际中国民族器乐大赛”优秀演奏奖。1999年被深圳市政府授予“国庆50周年·首届高交会文化活动先进工作者”。2004年被深圳市政府评为“优秀教师”;2009年被广东省音乐家协会评为广东省优秀音乐家。
傅华强曾在国内多次举行独奏、重奏音乐会,1997年还在香港地区成功地举行了“中国演奏家系列九七”独奏音乐会,并以艺术家身份出访日本、荷兰、丹麦、法国、澳大利亚、韩国、意大利、奥地利、巴西、希腊、德国、匈牙利、俄罗斯等国家,其演奏技艺深受国内外观众赞赏。他还与沙里晶共同编著了《古筝练习一百首》、《琵琶古筝二重奏曲集》、《古筝重奏合奏曲集①》,与沙里晶、闫嘉颖共同编著了《新编古筝教程》,与沙里晶、黄梅共同编著了《古筝启蒙》等,上述图书均已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1986年出版了《中国琴韵》琵琶独奏专辑录音带和CD,参与录制出版了《东方神韵》、《琵琶古筝二重奏曲集》等DVD、VCD和CD,在乐器改革上,与沙里晶共同研制的双岳山筝,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专利。
傅华强现为深圳艺术学校副教授,中国乐器科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及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深圳市专家文化艺术中心成员,深圳市弘法心光禅乐坊艺术总监。
闫嘉颖,自幼学习钢琴、古筝,1987年至1993年就读于河北省艺术学校主修古筝专业,1995年至1998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大专班古筝专业。先后跟随刘巧君、李婉芬、沙里晶等老师学习。其演奏技术全面、感情细腻、热情奔放,擅长演奏河南、浙江等流派传统筝曲,同时对优秀的新筝曲作品有独到的艺术见解。
1995年加入深圳民族乐团,参加了“新春音乐会”、“1997年香港回归音乐会”等重要演出数十场。1997年在深圳成功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2000年至2002年随“芳吟古筝乐团”先后在深圳、昆明、贵阳、重庆、成都、香港等地举办古筝专场音乐会。先后应邀参与录制了《东方神韵——古筝乐曲大全》CD、《古筝练习一百首》VCD、《徐晓琳作品集》CD。1999年与沙里晶、傅华强共同编著了《新编古筝教程》,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0年获河北省“首届民族器乐大奖赛”三等奖;1995年获“富利通杯国际华夏民族器乐独奏大赛”优秀演奏奖;1997年获“中国大风杯古筝邀请赛”成人专业组二等奖。
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众多古筝音乐人才,其中多名学生在各类古筝比赛中获奖并考入专业艺术院校。2002年获“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颁发的“优秀教师奖”,应邀担任“安徽省第二届雅韵古筝比赛”评委;2000年_~2008年担任第一至第五届“芳吟杯”古筝比赛评委。
闫嘉颖现为深圳艺术学校雅乐培训机构古筝教师,深圳市小浪花艺术团常务副团长,全国社会艺术考级考官,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深圳市音乐家学会会员,秦筝学会会员,深圳市古筝学会秘书长。
沙里晶,古筝演奏家。其演奏融会了古筝四大流派之精粹,技巧娴熟,艺术表现细腻而富有激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1982年1月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并留校任教。1992年至今在深圳艺术学校任教。1994年至1995年曾担任香港演艺学院兼职古筝教师。
1989年3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主办的首届“全国部分民族器乐电视大奖赛”,荣获三等奖。 沙里晶曾应邀担任香港“二胡/古筝协奏曲大赛”评委;台湾省“千禧年古筝大赛”评委;贵阳市“花溪之夏”艺术节青少年古筝比赛评委;安徽省“第二届雅韵古筝大赛”评委。2000年~2008年,策划组织并成功举办了五届“芳吟杯”古筝比赛(全国邀请赛,由深圳市文化局主办),并担任评委。2003年入选深圳市中专技术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2009年首届国际古筝大赛评审委员会主席。
1985年被四川音乐学院评为“优秀教师”;1996年被深圳市政府评为“优秀教师”;1997年中国大风杯古筝比赛获“优秀辅导教师”称号;2002年被评为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优秀教师”;2003年被深圳市政府名师工程认定为“中青年骨干教师”;2005年获文化部颁发的“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2007年被广东省政府评为“南粤优秀教师”;2008年被评为享受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009年被广东省音乐家协会评为广东省优秀音乐家,被深圳市政府评为高层次专业人员。
除了大量的教学工作和演奏外,沙里晶还与傅华强、闫嘉颖共同编著了《新编古筝教程》,与傅华强共同编著了《古筝练习一百首》、《琵琶古筝二重奏曲集》、《古筝重奏·合奏曲集》,与傅华强、黄梅共同编著了《古筝启蒙》等,上述图书均已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在乐器改革上,与傅华强研制的双岳山筝,已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专利。
1986年以来以演奏、主讲、教学示范等形式,录制出版了《中国琴韵》古筝独奏专辑录音带和CD、《中国名演奏家独奏专辑》CD、《东方神韵——古筝乐曲大全》等中英文版DVD、VCD和CD。
曾多次在国内和香港地区举行独奏、重奏音乐会,并以艺术家身份出访日本、韩国、意大利、荷兰、法国、澳大利亚、德国、希腊、埃及、巴西等国家,其演奏技艺深受国内外观众赞赏。
沙里晶现为深圳艺术学校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理事,深圳市古筝学会会长.深圳芳吟古筝乐团团长,深圳弘法心光禅乐坊副团长,深圳市政协委员。
内页插图
目录
1.酒狂(七级)
2.闺中怨(五级)
3.泼水(五级)
4.石榴花开(六级)
5.西京调(六级)
6.蕉窗夜雨(七级)
7.打虎上山(七级)
8.蜀乡景(七级)
9.四合如意(七级)
10.长安八景(八级)
11.黑键练习曲(七级)
12.倚秋(八级)
13.乡韵(七级)
14.黄陵随想(十级)
15.长相思(十级)
16.抒情幻想曲(十级)
17.西域随想(十级)
18.临安遗,恨(古筝独奏曲)(十级)
19.临安遗恨(古筝协奏曲筝伴奏)(十级)
前言/序言
筝韵初探:中国传统音乐与古筝入门基础(修订版) 本书献给所有对中国传统音乐、古筝艺术怀抱热忱的初学者、音乐教育工作者以及寻求跨文化音乐体验的爱好者。 --- 导言:穿越时空的弦音之约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国度,其音乐艺术如同长江黄河般源远流长。在这浩瀚的音乐宝库中,古筝,这种源自古代“瑟”的弹拨乐器,以其清澈如泉、宏大如山的音色,独占鳌头,被誉为“东方乐器之王”。 《筝韵初探:中国传统音乐与古筝入门基础(修订版)》并非旨在教授您如何娴熟地弹奏《高山流水》或《渔舟唱晚》。相反,本书的使命是为您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您与古筝艺术的起源、理论基石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的宏大背景。 我们深知,任何高超技艺的习得,都必须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上。 本修订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力求内容更加严谨、逻辑更加清晰,并根据近年来音乐教育界的新发展,对一些基础理论的阐述进行了优化和深化。我们摒弃了复杂的演奏技巧讲解,专注于“知其所以然”,帮助学习者在真正拿起古筝之前,便能建立起对这门艺术的整体认知和文化敬畏。 --- 第一篇:中国传统音乐的宏大叙事 本篇将带领读者脱离具体的乐器,进入中国音乐哲学的殿堂。我们相信,理解音乐的“语境”,比单纯学习“音符”更为重要。 第一章:乐本在“和”——中国音乐的哲学根基 1. 天人合一与五声体系的对应: 探讨中国古代的“乐律学”思想,特别是“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五行、五方、五脏的对应关系。这不仅仅是音高的排列,更是对宇宙秩序的模拟。 2. 礼乐制度的构建: 分析周代以来,音乐如何从娱乐升华为治理国家的工具。理解“雅乐”与“俗乐”的区别,探究音乐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 3. “意境”高于“技巧”的审美取向: 阐述中国音乐的抒情性与写意性。我们追求的不是纯粹的听觉刺激,而是通过音乐唤起学习者内心深处的联想和情感体验。 第二章:历史长河中的乐器变迁 1. 弹拨乐器的源流考证: 追溯古筝(秦筝)的演化脉络,与其他类似乐器(如古琴、琵琶)的早期分野。 2. “丝竹匏土革木”的分类学: 详述中国古代八音分类法,将古筝归类于“丝”部(弦乐器)的意义,及其在乐器家族中的地位。 3. 经典曲目与时代精神的交织: 简要介绍几个历史阶段的代表性音乐主题,例如先秦的庄严、汉代的恢弘、唐宋的典雅,为后续理解古筝曲目的风格奠定基础。 --- 第二篇:古筝构造与基础理论的精确解构 本篇是进入古筝学习前的“预备课程”。它侧重于乐器本身的物理特性和音乐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 第三章:古筝的“身体”——构造解析与命名规范 1. 筝体结构的功能分析: 详细介绍筝面、筝柱、弦码、徽位等关键部件的名称、材质及其对音色的影响。重点分析不同朝代筝形制的变化(如宋代筝与现代筝的差异)。 2. 筝弦的物理特性: 探讨古代用丝弦到现代用钢丝尼龙缠弦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弦材带来的音色特点和张力差异。 3. 定弦法的基本原理: 介绍最基础的十二平均律与中国传统五度定弦法的概念区别,为理解古筝的调音系统做铺垫。 第四章:开启听觉之门的乐理基石 1. 中国传统音阶体系的深度剖析: 彻底解析“工尺谱”与现代简谱在记谱上的差异。重点讲解“宫调式”的结构,以及如何从“宫”音出发推导出其他音。 2. 节奏与节拍的初识: 区分中国音乐中常见的“散板”、“过门”与固定节拍的概念。理解中国音乐中节奏的灵活性和装饰性。 3. 音色与力度术语的文化内涵: 介绍如“吟、猱、绰、注”等术语的理论含义,它们代表了演奏者对声音的细微控制,而非简单的指法动作。 --- 第三篇:初习者的文化导航与资源指引 本篇旨在为初学者提供清晰的路径规划和必要的文化准备。 第五章:科学高效的入门准备 1. 乐器选择的理性考量: 针对初学者,分析不同长度、不同价位古筝的适用性,避免盲目跟风购买。 2. 基础识谱能力的培养: 强调在学习五线谱或简谱之前,必须先熟悉中国的“数字唱名法”(如“一”、“二”、“三”对应简谱的“Do”、“Re”、“Mi”)。 3. 听力训练的入门: 如何通过聆听经典录音,训练耳朵对“空弦音”、“泛音”以及基础“和弦”的辨识能力。 第六章:迈向精进的文化资源宝库 1. 经典文献导读: 推荐几部关于古筝史、音乐理论的入门级读物,帮助学习者拓宽视野。 2. 名家流派概述: 简要介绍如焦山琴派、客家筝派等不同流派的风格倾向,让学习者在入门阶段便能感知古筝艺术的多样性。 3. 学习路径建议: 强调正确的学习顺序——从理解到模仿,从理论到实践。建议初学者应先进行至少三个月的纯理论和听力预习,再正式开始指法训练。 --- 结语:以敬畏之心,聆听弦上世界 《筝韵初探》是一本“慢”书。它要求学习者慢下来,不是为了等待技巧的成熟,而是为了体会艺术的深度。我们希望,当您最终翻开那本教授具体指法的教材时,您对古筝的认识,已不仅仅停留在“如何按下哪个弦”的层面,而是已然触及到它作为中国文化载体的深层脉动。 愿此书成为您古筝学习旅程中,最坚实、最富有文化底蕴的启航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