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毅语法宝典

刘毅语法宝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毅 著
图书标签:
  • 语法
  • 刘毅
  • 英语语法
  • 语法宝典
  • 英语学习
  • 词汇
  • 句子结构
  • 语法规则
  • 应试
  • 备考
  • 英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60085838
版次:1
商品编码:10214275
品牌:外研社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76
正文语种:中文, 英语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台湾著名英语教育专家刘毅多年呕心沥血之作!
  努力编写的书是有生命的,它不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被淘汰。
  ——刘毅

内容简介

  汇聚了全面、详尽的英语语法点,把难点、要点一网打尽。
  提供了大量生动、好记的实用例句,让语法学习不再“纸上谈兵”。
  设计了丰富、多样的阶段性练习,一章一练,让学习效果更显著。

作者简介

  刘毅,台湾英语教学届泰斗,创立了台湾第一家专业出版英语学习书籍的出版社——台湾学习出版有限公司。刘毅老师一直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专业精神,所出版的英语学习书籍畅销大陆及海内外。刘毅编写的“突破英文词汇”系列和《刘毅语法宝典》深受英语学习者欢迎,目前已被大陆和台湾多家培训机构列为常规教材。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英语语法概论
第一节 句子
Ⅰ.五种基本句型(按动词种类分)
Ⅱ.四种句子(按用途分)
1.陈述句
2.疑问句
3.祈使句
4.感叹句
ⅡI.四种句子(按结构分)
1.简单句
2.并列句
3.复合句
4.并列复合句
IV.句子的成分
1.句子的主要成分
2.句子的附属成分
3.句子的独立成分
第二节 短语和从句
Ⅰ.短语种类
1.按结构分
2.按用途分
Ⅱ.同一短语的不同作用
1.不定式短语
2.动名词短语
3.介词短语
Ⅲ.分旬
1.主句
2.从句
3.并列从句
第三节 英语句子分析法
Ⅰ.S+V句型
Ⅱ.S+V+SC句型
ⅡI.S+V+O句型
Ⅳ.S+V+O+OC句型
v.S+V+lO+DO句型
第四节 大写和标点
I.大写
1.每句开始的第一个字母
2.引用句的第一个字母
3.每行诗的第一个字母
4.人名
5.阶级、公职、贵族、学术或宗教的头衔
6.战争或历史事件
7.神、宗教、经书
8.条约、重要文献、艺术品、音乐
9.节日、星期、月份
10.政党、政府机关、民间社团组织、学校
11.拟人用法
12.书报、杂志名称
13.天体名称
14.独立使用的叹词
15.代词I与感叹词0要大写
16.信首、信尾的称呼
17.专有名词的缩写
18.公司、行号、商标、品牌
19.地理名词
20.家族内的称呼(可大写也可小写)
Ⅱ.标点
1.句号
2.问号
3.感叹号
4.逗号
5.分号
6.冒号
7.破折号
8.引号
9.连字号
10.撇号
11.圆括号与方括号

第二章 名词
第一节 名词的种类
Ⅰ.名词的种类
Ⅱ.名词的用法
1.普通名词
2.集合名词
3.物质名词
4.专有名词
5.抽象名词
第二节 名词的数
Ⅰ.复数名词的构成
1.规则的复数变化
2.不规则的复数变化
3.复合名词的复数
4.外来名词的复数
5.复数名词的形成归纳表
Ⅱ.单、复数在用法上应注意的要点
1.集合名词表示集合体的个体时,意义为复数
2.有些名词是复数形式,但意义为单数
3.常用复数形式的名词
4.不同的复数形式表示不同的意义
5.有两种意义的复数形式名词
6.意义不同的单、复数名词
7.表示数目的词的复数
8.以复数形式表示各年代的名词
9.以单数形式表示形容词的名词
10.称谓的复数
11.-s或-es的读法
第三节 名词的性
Ⅰ.定义
Ⅱ.类别
1.阳性
2.阴性
3.通性
4.中性
Ⅲ.表示名词的阳性与阴性的三种方法
1.使用不同的词
2.改变词尾
3.另加表示性别的词
Ⅳ.名词的性的用法
1.通常以阳性代表阴阳两性的动物,有时也用阴性代表
2.man指一般人时,包括woman,其代词用he表示
3.用中性代词it表示baby和child
4.可用it,its代表动物
5.名词“拟人化”的性别
第四节 名词的格
Ⅰ.定义
Ⅱ.种类
1.主格
2.宾格
3.所有格
Ⅲ.用法
1.主格的用法
2.宾格的用法
3.所有格名词的构成和用法
4.独立所有格
5.双重所有格
6.所有格的作用
第五节 名词的用法
Ⅰ.作主语
Ⅱ.作宾语
Ⅲ.作补语
1.作主语补语
2.作宾语补语
Ⅳ.作呼语
Ⅴ.作同位语
Ⅵ.作形容词
Ⅶ.作副词性的宾语(名词作副词用)
Ⅷ.容易错用的名词
第六节 名词的代用语
Ⅰ.代词
Ⅱ.形容词
Ⅲ.不定式
Ⅳ.动名词及其短语
Ⅴ.短语(有些短语可当名词用)
Ⅵ.从句(名词性从句)

第三章 代词
Ⅰ.定义
Ⅱ.概论
Ⅱ.代词的种类
1.人称代词
2.指示代词
3.不定代词
4.疑问代词
5.关系代词
第一节 人称代词
Ⅰ.人称代词的分类
Ⅱ.人称代词的格的用法
1.主格
2.宾格
3.所有格
Ⅲ.有关格应注意的要点
1.在比较状语从句里,than或as之后的
代词有时用主格,有时用宾格
2.作补语时,与动词不定式tobe前面的代词或名词同格
3.it的所有格及itis的缩写
4.几个特殊名词的意义
Ⅳ.we,you,they的特殊用法
1.we,you用来泛指一般人
2.新闻记者自称用we
3.皇帝自称用we
4.they用来避免使用被动语态
5.theysay,theytellme的意思
Ⅴ.it的用法
1.非人称it的用法
2.以it代替已提过的名词
3.以it代替已提过的短语或从句
4.it的虚词用法
5.加强语气用法的it
6.it可作不确定的形式主语
7.it的惯用法
Ⅵ.复合人称代词
1.形式
2.用法
第二节 指示代词
Ⅰ.this,these,that,those的用法
1.this,these指较近的人或物;that,those指较远的人或物
2.this,that可代替前面提到过的短语、
……

第四章 开窍词
第五章 数词和冠词
第六章 副词
第七章 动词
第八章 一致
第九章 非谓语动词
第十章 连词
第十一章 介词
第十二章 特殊句型
第十三章 练习及答案

前言/序言

  英语实在很难,甚至连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也不太容易写出完全正确的句子。英语和中文不一样,少写了一个s、一个ed或一个冠词,句子就错了。电脑提供的语法检查功能并不能够保证句子完全正确。没有语法知识,就很容易写出错误的句子。英语容易写错,也容易说错,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也是一样。例如,“多吃点水果。”就不能说:Eat more fruits.要说:Eat more fruit.
  语言千变万化,语法就是一种归纳,有归纳就有规则。但如果记住了错误的规则,就很可怕了。看看下面这个害人的公式:
  If+主语+动词现在式……,主语+shall/will+动词原形
  在中外语法书中经常能看到这个公式,可是这个公式会害人学不好英语。如果你记住了这个公式,就不敢造出下面这样的句子:
  If you are right.I am wrong.
  If you’were right,1 was wrong.
  有人把这个公式当作是虚拟语气的现在时,这是错误的,它应该是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公式。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语法概念:英语表达思想的方式有三种,一是“陈述语气”——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叙述事实,有十二种时态;二是“虚拟语气”——心里存在的是假想的观念,只有三种时态,即现在时(与现在事实相反)、过去时(与过去事实相反),以及将来时(说话者认为与未来事实相反)。
《史学通论:史料辨析与史学思想演进》 导言:重塑历史的认知图景 在浩瀚的人类文明长河中,“历史”不仅是过去事件的简单记录,更是我们理解当下、预判未来的重要参照系。《史学通论:史料辨析与史学思想演进》并非一部传统的断代史或人物传记,它是一部旨在深入剖析“如何研究历史”和“历史思想如何演变”的理论性著作。本书立足于方法论的重建与史学观念的梳理,力求为历史学研究者和对历史有深度探究的读者提供一套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上下两大部分,共计十二章,辅以丰富的案例分析与思想辨析。其核心目标在于揭示历史叙事的复杂性、史料解读的陷阱,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史学范式的内在逻辑。 --- 第一部分:史料的“物性”与“人源”:辨析的艺术 本部分聚焦于历史研究的基石——史料。作者以“史料的生命周期”为引,层层深入,探讨了如何从原始材料中提取可靠信息,并警惕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识形态干扰。 第一章:史料的分类与层级:从“石器”到“文本” 本章首先对史料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文献史料”与“非文献史料”的简单二分法。作者提出了一个更具操作性的“信息可靠性层级”模型。 一级史料(原生性证据): 侧重于物证的物理分析和文本的文本学考证。例如,对出土竹简的碳十四测年、对古代碑刻的摹写与释读,强调其在生产时代的第一时间性。 二级史料(初级转述): 涉及亲历者的口述记录或早期的官方档案。重点分析信息在转述链条中可能发生的“首次失真”。 三级史料(后世整合): 涵盖后世的编纂史书、笔记、地方志等。本章的重点是引入“历史的距离感”概念,论证时间跨度对信息真实度的影响。 第二章:文献的“沉默”与“噪音”:解码被遗忘的叙事 古代文献的价值往往在于其“未言之意”。本章深入探讨了如何识别史料中的“刻意遗漏”和“结构性偏见”。 意识形态的筛选机制: 分析历代史官在修史过程中,基于政治需要对事件进行选择性记录、正面或负面定性的手法。例如,对某些政变或农民起义的记述,如何通过措辞的变化来暗示作者的立场。 “沉默”的解读: 探讨那些完全没有被记载下来的群体和事件。如何利用侧面证据(如经济数据、考古发现、民间文学)来重建“沉默者”的历史。 文本的语境重构: 强调任何文献都必须置于其产生的特定社会、文化和知识背景中去理解。脱离语境的引文分析,是导致历史误读的根本原因。 第三章:物证的“时间性”与“空间性”: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对话 本章跨越了纯粹的文献学范畴,引入了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方法论。 物质文化的时间标尺: 探讨陶器、工具、建筑遗迹等物证如何提供独立于文字记载的年代测定。重点剖析了如何利用“类型学”分析来修正或补充文献记载的时间轴。 空间分析的史学意义: 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分析古代聚落的迁移、贸易路线的变迁与政治控制力的空间分布关系,揭示隐藏在地理环境下的历史必然性。 --- 第二部分:史学思想的流变:范式的更迭与反思 本部分将时间维度拉长,考察自先秦至近现代,不同史学流派的核心关切、理论基础及其内在的局限性。 第四章:古代史学的“经世”与“道德”:从春秋笔法到史官精神 本章梳理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主流形态,强调其强烈的“政治伦理”属性。 儒家史学的两大支柱: 深入剖析“微言大义”的实践与批判。探讨孔子对春秋的“褒贬”如何成为后世史家恪守的道德准则,以及这种准则在实际操作中的僵化倾向。 “史鉴”功能的强化: 分析汉唐史学中“鉴于往事,验之当今”的思想如何驱动编史工作,以及这种前瞻性如何导致对历史事件的过度“目的性”解释。 第五章:近代史学的“科学化”冲动:实证主义的崛起与挑战 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史学开始追求“科学的客观性”。 兰克学派的遗产: 详细解析19世纪欧洲实证主义史学的核心信条——“回到史料本身”。探讨其对历史资料的绝对信任如何成为一种新的教条,并分析其在面对社会结构变迁时的解释力不足。 “大历史”的萌芽: 考察布洛赫和费弗尔年鉴学派的兴起,分析他们如何试图打破传统史学对“事件”的过度关注,转向对长期结构(长时段)的研究,强调地理、气候、经济对历史进程的制约作用。 第六章:社会科学的介入:结构、文化与历史的交叉研究 20世纪中叶以来,史学研究的边界被极大地拓宽。 经济决定论的反思: 批判性审视早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如何过度简化了历史的能动性。通过案例分析,展示经济基础在某些特定历史阶段的局限性。 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 重点讨论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格林伍德的“文化史”对传统叙事的颠覆。分析符号、仪式、日常生活如何成为解读历史深层心理结构的关键要素。本书特别指出,文化史的繁荣,也带来了对宏大叙事的消解,引发了新的方法论危机。 第七章:后现代的质疑:历史的“叙事性”与“真理”的边界 本章是全书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探讨了史学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其对历史“客观性”概念的冲击。 海登·怀特与历史的文学性: 深入解析历史写作与小说创作在结构、修辞上的相似性。历史叙事如何本质上是一种“文学的建构”,而非纯粹的“事实的复原”。 “历史的终结”的再审视: 探讨在碎片化信息时代,如何重建一种既承认叙事局限性,又坚持对历史责任的承担。本书倡导一种“批判的实在论”立场——承认历史的建构性,但坚持基于现有史料的最佳可能解释。 --- 结语:走向未来史学的开放性视野 全书最终落脚于对当代史学研究的展望。作者强调,未来的史学研究必须是高度跨学科的,需要整合认知科学、大数据分析以及伦理学反思。真正的史学进步,不在于发现新的史料,而在于不断地对既有史料提出新的、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本书旨在提供一种批判性的工具箱,引导读者超越简单的“是什么”的历史认知,进入深刻的“为什么如此”的探究境界。 适合读者: 历史学专业学生、青年史学研究者、对历史哲学和研究方法论感兴趣的严肃读者。 篇幅字数: 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英语学习新世界的大门,特别是对于语法这种曾经让我头疼不已的“拦路虎”。我不是那种天赋型选手,学英语全靠死磕,但光靠死记硬背那些枯燥的规则,效果总是差强人意。这本书厉害的地方在于,它不只是罗列规则,而是真正地把语法“讲活了”。作者好像非常懂得我们这些非母语学习者在理解和应用上的痛点,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甚至是带点幽默感的比喻和例句来阐释那些拗口的语法概念。比如,讲到虚拟语气时,它不是堆砌复杂的从句结构,而是会带你走进一个具体的场景,让你真切地感受到那种“如果当初……现在就会……”的无奈与想象,理解了背后的逻辑,语法点自然就牢固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那些容易混淆的细节点区分得特别清晰,那些我以前怎么都搞不清楚的介词用法,或者时态的微妙差别,在这本书里都有非常深入浅出的剖析,读完之后,感觉脑子里的语法迷雾一下子就散开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晰的脉络。

评分

我曾将这本书借给一位正在准备雅思写作的朋友,他反馈说,这本书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救命稻草”。他的问题在于,基础知识点掌握得七七八八,但就是无法在短时间内稳定地输出高分句式。这本书的习题设计非常巧妙,它不追求数量上的堆砌,而是重在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考察。很多练习题的干扰项设置得极其逼真,完美模拟了考试中的“陷阱”。通过这些练习,他不仅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自己在高压环境下快速识别语法错误的能力。而且,书后附带的详尽解析,不是简单地告诉你答案A或B,而是会深入分析为什么C和D是错误的,这种“反向教学”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们辨析细微差别的能力。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过不下五六本市面上常见的语法书,大多都像一本冰冷的字典,干巴巴的,读几页就想合上。但这本《宝典》完全不一样,它读起来有一种“代入感”。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鲜活,完全没有传统教材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你耳边耐心、深入地为你拆解每一个句子成分,分析每一个词汇在句子中的“职能”。我尤其喜欢它对语篇结构的分析部分,这部分在很多基础语法书里都是被一带而过的。这本书却花了很多篇幅,教你如何从宏观上把握一个段落或篇章的语法骨架,这对提高写作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帮助太大了。以前我写作文,总是感觉句子之间跳跃性很大,逻辑不顺畅,现在我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书里提到的连接词和句子转换技巧,效果立竿见影,我的英语文章看起来更加“专业”和“地道”了。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人性化和贴心的地方在于,它没有采用那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我注意到,对于初学者可能会感到吃力的部分,作者设置了“基础巩固区”,而对于有一定基础,希望冲击高阶语法的学习者,则提供了“进阶挑战模块”。这种模块化的设计,使得不同水平的学习者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和提升路径。它尊重了个体学习的差异性。比如,我本人对某些复杂的从句结构掌握得不错,就可以直接跳过基础部分,直奔高级技巧学习,节省了大量时间。而我妹妹在学习时,就可以先扎实地把基础夯实。可以说,这本书不是一本僵硬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可以根据你的进度和需求随时调整教学策略的私人导师,非常值得信赖和推荐给所有认真对待英语语法的人。

评分

我是一个偏爱阅读原版文学作品的人,但很多时候,精妙的文学语言背后的复杂语法结构总让我望而却步,读起来断断续续,体会不到那种韵味。自从开始用这本书作为辅助工具后,阅读体验简直是质的飞跃。它不是那种只教你应试技巧的书,它更关注语法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美感”和“力量”。书中对一些经典句式的解析非常到位,会告诉你为什么某个作家会选择用倒装句而不是正常的语序,这种选择带来的节奏感和强调效果是什么。这让我开始欣赏语言本身的美,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语法对不对”的层面。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利用语法规则去“玩”语言,去创造出更具表现力的表达。这种从“掌握”到“驾驭”的转变,是我从其他任何教材中都未曾获得的宝贵体验。

评分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评分

在买该书之前,也曾看过内地一些英文语法书,如薄冰、张道真等编写的语法书系列,但感觉无论是内容编排还是书籍的排版设计都要较该书稍逊一点,可能与台湾的教育体系与内地有所差别有关吧。

评分

时间的年轮碾过五千年的峥嵘岁月,车轴中那飘香的五千年华夏文明是时间酿造的痕迹。春秋战国,

评分

最安全的港湾。都说岁月无痕,可岁月的痕迹布满父亲的每寸皮肤。阳春的“细雨”

评分

自打买了刘毅的词汇书,就希望他的语法书也能给我带来进步

评分

很厚的一本,内容比较全

评分

有人把这个公式当作是虚拟语气的现在时,这是错误的,它应该是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公式。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语法概念:英语表达思想的方式有三种,一是“陈述语气”——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叙述事实,有十二种时态;二是“虚拟语气”——心里存在的是假想的观念,只有三种时态,即现在时(与现在事实相反)、过去时(与过去事实相反),以及将来时(说话者认为与未来事实相反)。

评分

很不错,物流很快,两天就到了

评分

很喜欢这本语法书,因为讲得很全很详细,买来有需要的时候偶尔翻一翻,非常有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