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圣严法师根据当代佛学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了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还原了佛教的本来面貌,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释迦牟尼的成佛之道,佛陀的教义及教化,佛教在印度的起源及教团发展。
·何谓四圣谛、五蕴、十二因缘,因果与因缘,唯心与唯名,活佛与活菩萨。
·学佛的基础,在家居士如何学佛,修行的次第和方法。
内容简明扼要,准确,是你了解佛教,修行入门的参考书。
内容简介
佛陀深奥教义的浅显表述,踏实可靠的修行方法!张国立、李连杰、罗大佑热诚推荐!佛学界公认的平易的学佛入门书,著名佛教大师圣严法师引你进入佛学之门! 在《学佛三书套装(套装全3册)》中,圣严法师根据当代佛学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了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还原了佛教的本来面貌,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作者简介
圣严法师,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师,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
著名佛教道场法鼓山的创办人,门人弟子遍天下。
佛教界个博士学位获得者,1975年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历任文化大学教授,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为辅仁大学、政治大学、文化大学博士生导师。
主办多种杂志,在亚、美、欧各洲出版中、日、英文著作上百种。其中《正信的佛教》发行近四百万册,《信心铭》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精彩书评
★我皈依圣严法师多年,受益匪浅。法师的心语,犹如智慧的明灯,清心的甘泉,点点滴滴滋润着我的心灵。
——张国立 ★“老师”对佛教徒而言,非常、非常地重要,但名师只是一种世俗的尊称。佛教并没有什么名师、大德这种名相,讲求的只是师徒间彼此的心心相印。所以不要执着名师,因为再有名的师父也不能把你变成佛,只能为我们指出心灵的路,但还是得靠自己的力量修行。
像我来见圣严师父,就是因为我修行了五年,我必须向一位有智能的老师请益,看看我走的方向对不对,路对不对,师父能够为我指引,哪里要注意、哪里要改变、哪里要做。
——李连杰
★圣严法师是一位伟大的禅师,我对他的学问与智慧极具信心。我很庆幸能身为他的友人,我也尊崇他在东西方为佛教所做出的贡献。
——一行禅师 ★圣严师父的德行让我感佩,阅读师父的著作,我得到很多启发。对我而言,佛法愈来愈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方式,我看待人事物的角度也因此宽广许多,在创作上如此,生活上如此,婚姻、家庭、亲子关系莫不如此。
——朱德庸 目录
《正信的佛教》
无名问无明——李连杰与圣严法师座谈纪实
新序
自序
再序
正信的佛教是什么
佛陀是创世主吗
佛陀是什么
宇宙和生命是从哪里来的
菩萨怎么讲
什么叫做大乘和小乘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吗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什么
佛教的根本教条是什么
信仰佛教必须吃素吗
佛教对于烟酒赌博的看法怎样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级
怎样成为一个佛教徒呢
佛教为什么要信仰三宝
娼妓屠宰渔猎贩酒等人可以信佛吗
佛教相信忏悔吗
佛教相信天堂与地狱吗
佛教相信阎王吗
佛教相信超度亡灵的功用吗
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吗
佛教相信轮回是确实的吗
佛教相信灵魂的实在吗
佛教崇拜神鬼吗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佛教是主张焚烧纸库锡箔的吗
佛教深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吗
佛教徒都愿往生极乐世界吗
佛教重视神迹吗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
佛教是反对自杀的吗
佛教是厌世与出世的宗教吗
从信佛到成佛需要多长时间呢
立地成佛是真的吗
佛教对于现实人间的前途是悲观的吗
劫是什么意思
大千世界怎么讲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什么
佛教是主张苦行的宗教吗
六根清净怎么讲
四大皆空怎么讲
佛教徒是不孝顺父母的吗
佛教是重男轻女的吗
佛教是反对家庭制度的吗
佛教徒可跟异教徒通婚吗
佛教徒必须行佛化婚礼吗
佛教徒可以离婚吗
佛教以为婴儿可以信佛吗
佛教反对节制生育吗
佛教徒有国家观念吗
佛教徒能够参加军政工作吗
佛教是和平主义的宗教吗
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吗
佛教共有多少宗派
唯识就是唯心吗
禅宗就是禅定吗
什么叫做顿与渐
好修学哪一宗
佛教徒对于全部佛经的态度怎样呢
佛教的典籍真是难懂难读的吗
佛教徒禁看异教的书籍吗
佛教以为异教徒是罪人吗
佛教的苦相当于基督教的罪吗
佛教相信上帝的存在吗
佛教对于中国的贡献是什么
佛教的真理是什么
和尚、尼姑、居士是什么
禅师、律师、法师是什么
罗汉、菩萨、佛陀是什么
佛教有统一的行政组织吗
《佛学入门》
新序
上篇佛陀示现
如何理解佛教
佛教为何出现在印度
由人成道的佛陀
佛陀的教化工作
佛陀的根本教义
佛陀的教团
佛陀的晚年
中篇基本教义
佛教的信仰与教义
因果与因缘
唯心与唯名
活佛与活菩萨
下篇修持方法
学佛与日常生活
佛教的修行方法
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小乘当真不好吗
佛子能拜鬼神吗
观世音菩萨
念佛与助念
学佛的基础
《学佛群疑》
禅证——从恐惧到轻松(朱德庸)
新序
自序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宝吗
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
学佛也需要知识和学问吗
在家信佛有禁忌吗
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
什么是佛教徒的饮食观
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
为何放生?如何放生
佛教徒应以怎样的态度来赚钱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佛教徒应该如何举行丧葬仪式
如何做佛事
居士可接受寺院的馈赠吗
在家居士如何设佛坛
在家学佛如何课诵
消灾、延生是可能的吗
加持的功用是真的吗
大修行者能代众生消业吗
持咒有用吗
佛教相信在劫难逃、在数难逃之说吗
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
佛教对于命相、风水的看法如何
“念佛一声罪灭河沙”是真的吗
带业往生等于逃债吗
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
念佛的人见到瑞相怎么办
临命终时见瑞相就表示解脱吗
如何辨明临命终时的魔境和接引
什么是中阴身
婴灵作祟之说有根据吗
佛教对灵媒的看法如何
佛教对神通、异能的看法如何
什么是五眼
佛教的授记规念是什么
佛是万能的吗
成佛以后也要受报吗
先度众生还是先成佛
佛为什么要度众生
广结善缘怎么讲
“结缘”和“了缘”的意义何在
神道设教也是佛教吗
佛教被称为无神论的意思是什么
一神教的上帝是假的吗
密教是什么
密教盛行,佛教会灭亡吗
佛教对世界末日的看法如何
您是佛教徒吗
怎样辨明佛经的真伪
佛教如何适应民间信仰的要求
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
个人自修和集体共修有什么不同
大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
魔考是真的吗
如何选择明师
如何一门深入
何谓专修与杂修
什么叫做易行道和难行道
忍气吞声就是修忍辱行吗
学禅若终生不悟怎么办
“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是真的吗
“地狱门前僧道多”是真的吗
“学佛越久离佛越远”是真的吗
*字是什么意思
莲花在佛教表示什么
燃顶、燃臂、燃指有必要吗
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的不同在哪里
以出家僧众为佛教重心的传统能继续维持吗
未来的社会还有人出家吗
佛教对于女性地位的看法如何
佛教对神秘现象的看法如何
可用物理现象来解释神秘的经验吗
应该用科学观点解释佛法吗
佛教的生命观是合乎科学的吗
佛教的世界观是合乎现代科学的吗
佛说的“圣言量”经得起考验吗
精彩书摘
二
今天我想用两个名词将佛学作一个概要性的介绍,那便是“因果与因缘”。因果和因缘的意义,可以作浅显的说明,也可以作深广的发挥。如能掌握了因果及因缘的精义,便是掌握了整个佛教的教义。所以,我要沿着两个方向来探讨它:一是教团的,一是教理的,将其合并起来,便是佛教史的说明。
简单地说,因与果是因素与结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讲的是同类因,得同类果,也有以不同的因得不同的果,也有无法取得因与果相等的事实。
因果观念从现实的事象上看,可以成为普遍的真理,比如说,如是因结如是果,又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如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与父慈则子孝,兄友则弟恭的原理一样。也就是说,种了好的因,必得善的果。然而,世上确有父慈子不孝,兄友弟不恭的例子;也有积善之家横遭灭门惨祸的事实,行善积德一辈子,临终未必能获全尸的例子。因此,佛教对于如中国儒家所说“未知生焉知死”的生死不可知论是不能满意的。佛教把善恶行为的因果论,从现在的一生,穿过生前与死后的来源与去处,并且将之延伸到过去的无量生死及未来的无量生死,现在的这一生,不过是过去无量时间过程与未来无量时间过程中的一个连接点。通过了过去及未来的生和死的解释,始能明白,我们现前一生的时间,实在太短促了。若要以现前一生的现象,说明因果的道理,便像我们在一部巨著之中,摘出一句话来,加以主观的解释,那是断章取义,无法正确地介绍那部著作之全貌一样。以三世来说明因果,因果的道理始能完备。佛教讲“业感缘起”,“业”是身心的行为所留下的惯性作用或余势,这种惯性,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无从着力之处为止。人的善恶行为,既是过去的业因所感受的业报,也是未来的业果之所以产生的源因。通过过去的生生世世及未来的生生世世,来看现在这一生死间的一切遭遇,便不会觉得尚有任何不合理或不能取得报偿的事了。不过,若不能通过对于佛教教义的绝对信从,或不能通过宗教经验的亲历,便不易理解,也不能接受这三世因果说的观念。但是,佛教之成为合理化的,佛教之能以因果说而摄化众生,形成庞大的宗教团体,即在于三世因果说的建立。
因果之说不是佛教的之言,以因果与三世配合着讲,并以因缘来说明因果的究竟点,则为佛教的特质。因与果之间的关系,是以时间的先后而建立;因与缘之间的关系,则以空间的交互影响聚散而建立。因果的形成,不论是因或果,均不能脱离主因及助缘,主因是动力或能源的出发点,助缘是围绕着主因而促使主因成为新的事物及现象之其他要素或成分。所以,要说明因果现象的生灭变化,必须要用因缘的道理。
因缘说是佛教的特质,也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之时所悟出的大法门。佛教所说的悟境,即是悟出世间的一切现象,空间的、时间的、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社会的、自然的,凡是现象的起灭转换,无非是由于因及缘的位子的变动、成分的增减、类别的出入而产生的离合、合离及组成、解散,解散了再组成的现象。故从因缘的观点看世间诸法,无非是幻有的、暂有的、假有的、本性是空的,既无一物可以存在,也无一物可以普遍存在。所以不论是人为的,或是自然的,凡是可以用触觉、知觉、感觉来认识思辨的一切,都是假相,不是真理。如果能够理解这层道理,并且以修行的方法来亲证这层道理,佛教称之为悟,称之为解脱,称之为断烦恼,称之为离苦得乐。
三
基于因果报应的观点,佛教建立了教徒的伦理生活的规范及教团的团体公约的依准。对个别的教徒而言,在家众要受三皈及五戒;初出家的少男少女或未受成人教育的,要受十戒;成年的男众,要受二百五十条的比丘戒,成年的女众,要受五百条的比丘尼戒。戒律的作用,消极面是不作一切恶,积极面是须成一切善。种了恶业的因,将受恶的果报,种了善业的因,当受善的果报。所以,从持戒与否的功过观念为出发点而接受佛教伦理生活,仍是有为的有相的,是通于世间其他各派之说的,持戒的功德,可生人间及天堂,但尚不能解脱生死。要想解脱生死,必须持戒而不以善恶功过为意。也就是虽不作一切恶而不是为怕遭受恶果,虽行一切善而不是为求富贵利乐的福报。为什么?为度众生,虽遭无量苦逼而不以为苦,由于持戒积德,虽获无量福报而不以为乐,因为不论苦事或乐事,皆是由因缘所生的假相,而非实相。
从因果之说,佛教为未得解脱的芸芸众生,建立了有善有恶的报应观,使得凡夫众生,不违本性而除恶为善;从因缘之说,佛教为已进佛门,并在修行道中相当努力的众生,解下“我”的价值的包袱,而得究竟的解脱。所以,佛说有因有果,是对凡夫说,是警策凡夫,为善去恶;佛说因缘生法是空是无,乃对根利的众生说,是鼓励他们消除功利观念的“我”执,而进入解脱之门。
相信在座的诸位,都曾熟闻“野狐禅”的名称,这是百丈禅师与一位堕落为野狐身的禅者之公案。禅者由于未达空理,误信“不落因果”而五百世为狐;经百丈点破为“不昧因果”,始脱狐身而化去。因此,凡是空谈公案,只是口头上说无相无我,无佛无众生,而不曾经过切实修行的人,佛家便称之为野狐。切实修行,而又执著有大功德,希求成佛做祖,认为能转,并有无量众生可度、已度、将度的人,佛家称为执著汉。必须不昧因果之理,又不执著“我”的价值之为实在,方为佛法的正理所在。
……
前言/序言
前言
我是一个出家的僧侣,本来写作出书不该是我分内的事,但是这几十年来,我在修行与讲经弘法之余,虽也经常受邀演讲及到世界各国指导禅修,而我的庶务工作也相当繁忙;在如此紧迫忙碌的情况下,居然还能完成一本一本的书,付梓出版,至今达一百余册,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事。
我已出版的书,包含研究论述、修行指导和通俗性著作等多类,不同的文体著作,有其不同的读者群。我很高兴能就其中的三本通俗类著作,为读者诸君做介绍。 这三本书是《正信的佛教》、《学佛群疑》和《佛学入门》,皆非常适合初学佛者或是初接触佛教的朋友阅读,等于是三本佛教的入门书;这三本书在台湾出版时,相当受欢迎。
《正信的佛教》和《学佛群疑》二书,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那就是以问答的形式呈现。书中搜集、整汇了许多人心中对于佛教的各式各样的疑惑,再由我来试着做出解答。
《佛学入门》的内容,则涵盖三层面:一是关于佛陀的示现,是从释迦牟尼佛的一生,来谈佛教的出现及基本思想;其次讲佛教的基本教义,是由我的几篇讲稿集结而成;第三是讲修持方法,即一般大众于生活中可以活用、运用的修行方法。
现在,这三本书将印行简体版,在内地流通,出版社希望我为简体版的新读者们写一些话,问候致意。这是我的荣幸。
在我看来,这三本书是可深可浅的。其浅之处,在于这三本书的缘起,原都是为了帮助佛教初入门者解惑而写,因此作为接触佛教、认识佛教的初阶入门书,是再适合不过了;其深之处,这三本书乃是我几十年来对于佛教的研究和学佛修持的心血集成,所以在佛学初探和研究的领域上,亦具有一番价值。
因此,我衷心地建议简体版的读者们,对这三本书,只看一次是不够的,好是一看再看,多看几遍。借着反复阅读的过程,把长期存在于中国佛教里的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与现象,重新予以厘清;同时,对于什么是正信佛教的精神与蕴含,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这是我对简体版读者们深的致意。
《正信的佛教》等三本书,能以简体版在内地印行,与读者结缘,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也冀盼这三本书简体版的问世,确实能为内地的读者开疑解惑,安乐身心。
后,就以此序,作为我的书在中国大陆发行的一项纪念吧。
圣严序于二○○八年二月二十五日
台湾法鼓山
《佛学入门》 导言 佛教,作为一项古老而深邃的智慧体系,千百年来影响着无数众生的心灵,照亮了生命前行的道路。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法典籍和五花八门的阐释,许多初学者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又或者,在深入探索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疑虑和困惑,感到迷茫和不安。《佛学入门》正是为了回应这些普遍的关切而诞生的。本书并非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浅显易懂的方式,为渴望了解佛教、实践佛法的有缘人提供一份清晰的指引。它旨在勾勒出佛法的基本轮廓,揭示其核心要义,并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佛法的智慧与力量。 第一章:为何要学佛?——认识佛教的价值与意义 在踏入佛法的大门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为什么要学佛?佛教并非一种宗教的迷信,也不是一种消极避世的哲学,而是对生命实相的深刻洞察,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解脱之道。 生命的困境与佛法的答案: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经历着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种种人生苦。佛教认为,这些苦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我们对事物真相的无知,以及由此产生的贪、嗔、痴等烦恼。佛陀的教诲,正是为了帮助我们认识苦的根源,并提供离苦得乐的方法。 佛法的功能: 佛法能帮助我们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事物的新视角,让我们不再被表象所迷惑,从而能够更冷静、更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学习佛法,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减少负面情绪,培养慈悲、智慧和耐心。它不仅能改善个人生活,更能为社会带来祥和与安宁。 佛教的非迷信性: 佛教不要求盲目的信仰,而是鼓励实践和验证。佛陀曾告诫弟子,不要因为尊重他而轻易接受他的话,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去检验。这种理性的精神,使得佛法在任何时代、任何文化背景下都能焕发生命力。 第二章:佛陀是谁?——认识佛教的创始人 理解佛教,首先需要了解其创始人——释迦牟尼佛。 佛陀的生平简述: 佛陀,意为“觉悟者”,原名悉达多·乔达摩,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的一位王子。他在盛年时期,为了探寻生命的真谛,毅然放弃了荣华富贵的宫廷生活,出家修行。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最终在菩提树下证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成为了圆满觉悟的佛陀。 佛陀的功德: 佛陀以其无上的智慧和慈悲,为众生开示了八万四千法门,指明了通往解脱的道路。他教导的法,历经两千多年,至今仍被无数人奉为圭臬。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并非神祇,而是与我们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证悟了生命的究竟。 第三章:佛法的核心——三宝与四圣谛 了解了佛陀,我们便可以开始接触佛法的核心。 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是进入佛教的第一个步骤。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 佛宝: 指的是觉悟了真理的佛陀,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十方三世诸佛。我们皈依佛宝,是学习佛陀的智慧,发起觉悟的心。 法宝: 指的是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包括经、律、论三藏。我们皈依法宝,是依教奉行,依教实践。 僧宝: 指的是佛陀的声闻弟子,以及在修行道上的出家、在家修行者。我们皈依僧宝,是依止善知识,共同精进。 皈依三宝,象征着我们人生方向的根本性转变,从迷失走向觉悟,从烦恼走向解脱。 四圣谛: 四圣谛是佛法中最根本的教义,是佛陀初转法轮的核心内容,也是一切佛法的基础。 苦谛: 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本质是苦。这并非悲观,而是客观的真相。生活中的快乐是暂时的、有条件的,而痛苦则无处不在。 集谛: 探究苦的根源。佛陀指出,苦的根源在于“集”,也就是贪、嗔、痴等烦恼,以及由烦恼驱使的种种造作,形成业力,导致轮回。 灭谛: 认识到苦可以被灭除。当苦的根源——烦恼和业力被彻底断除,便能达到寂灭、涅槃的境界,这是最究竟的安乐。 道谛: 指出灭苦的方法。这条道路便是“道”,也就是佛陀所传的八正道,以及戒、定、慧三学,通过戒律的约束、禅定的训练和智慧的开发,最终走向解脱。 第四章:佛法中的基本观念——因果、无常与无我 理解了三宝与四圣谛,我们进一步深入佛法中几个重要的基础观念。 因果律(业力):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所做的一切行为,无论善恶,都会留下痕迹(业),并在未来产生相应的果报。理解因果,能够引导我们谨慎言行,多造善业,远离恶业。这并非宿命论,而是强调了我们当下行为对未来的决定性作用。 无常: 世间的一切事物,包括我们的身体、情感、思想,乃至整个宇宙,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认识到无常,能够帮助我们放下执着,减少对事物消失和衰败的恐惧,更珍惜当下,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变化。 无我: 佛教认为,我们所认为的“我”,实际上并非一个独立、固定、永恒不变的实体。所谓的“我”,只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暂时聚合而成的现象。执着于“我”的存在,是产生烦恼和痛苦的重要原因。证悟无我,能够帮助我们破除自我中心的局限,培养更广阔的胸怀和慈悲心。 第五章:佛法的实践——如何开始修行? 学习佛法,最终要落实在实践中。 发菩提心: 菩提心,是指希望自己和一切众生都能获得觉悟、离苦得乐的宏大愿望。发菩提心,是修行的动力和方向。 持戒: 戒律是修行的基础,它能够约束我们的身、口、意,防止造作恶业,培养清净的行为。初学者可以从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开始。 禅定: 禅定是培养专注、平静心境的方法。通过禅修,我们可以息灭散乱的思绪,增强定力,为开发智慧打下基础。 智慧: 智慧是认识事物真相的能力。通过闻思佛法,反思自心,观照无常、无我,最终能够开发出洞悉一切的智慧。 慈悲: 慈悲是爱护众生、希望众生离苦得乐的心。它与智慧相辅相成,是佛教修行的重要目标。 善用日常: 佛法的修行并非只在寺庙或禅堂,而是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工作、生活中,以慈悲心待人,以智慧观照事物,以忍辱柔和应对挑战,都是修行的体现。 结语 《佛学入门》如同一盏明灯,为迷茫的旅人指点方向;又如同一条溪流,滋润着干渴的心田。本书的宗旨,是希望通过最简明的语言,最清晰的脉络,帮助您跨过最初的门槛,对佛法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学佛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生的修行。愿您在阅读本书之后,能对佛法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索,在生活的实践中,逐渐体验到佛法带来的宁静、喜悦与智慧。这趟心灵的旅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