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传习录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注 著,王守仁,撰,王晓昕 译
图书标签:
  • 传习录
  • 程朱理学
  • 明代文献
  • 朱熹
  • 传习录译注
  • 中国古典名著
  • 译注
  • 文化典籍
  • 哲学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303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095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0
字数:4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传习录》是王阳明代表作品,是对阳明心学的集中体现,价值巨大,值得研读。

二、这是中华书局推出的第一部《传习录》译注,从约稿到出版历时数年,可谓精耕细作。译注者长期从事阳明学研究,对阳明文献做了抽丝剥茧式深入解读,既推出了多部相关专著,又点校整理了《王文成公全书》,在此基础上撰著《传习录译注》,确保了注释和译文在注释字词、疏通文意的同时,能够体现出阳明思想的精髓。

三、为了方便读者对相关内容做出准确定位,省去翻检之劳,我们编制了极为详细的目录和索引。


内容简介

《传习录》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代表作品。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既有阳明与弟子之间的对话问答,又有阳明与时人的书信往还,内容丰富,体现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诚意格物等哲学思想。王阳明对朱熹的哲学观点既有服膺,又有批驳,他认为朱熹晚年对自己早期的思想多有匡谬纠正,因此,编纂了《朱子晚年定论》。此次译注,为了方便读者全面理解阳明思想,将《朱子晚年定论》全文作为附录置于书末,另以哲学术语、人名、书名为主要索引项编制了《传习录》原文的索引。本书注释以阐述阳明哲学思想为旨归,精要得当,译文则通俗易懂,文笔流畅,是《传习录》译注类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作者简介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余姚(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陆王心学集大成者。 相关著作,以《王文成公全书》为名结集出版。

王晓昕,生于1951年,重庆开州人。贵阳学院教授,贵州省管专家、教学名师,贵州省阳明学学会会长,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相关著述有《东西形上摭论》《阳明心学摭论》《王学之魂》《王学之光》《王阳明与贵州》《王阳明与阳阳文化》等,点校整理有《阳明先生集要》《王文成公全书》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传习录上 1

传习录中 187

传习录下 365

附录:朱子晚年定论 529

《传习录》索引 573


前言/序言

前 言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代表著作。要了解和读懂王阳明其人其学,《传习录》是必读之书。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浙江余姚人,二十八岁中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他自幼立下学做圣贤的志向,历经反复求索,于三十七岁时,在边远的贵州龙场经体悟而确立了“心即理”的哲学立场和“知行合一”的心学宗旨,终于明确了他立志成圣的道路和方向,开始了他心学体系的建构。晚年在江西提出“致良知”命题,其心学体系臻于完备,使他成为历史上心学的集大成者。

《传习录》记载了王阳明全部重要思想的主要表达,和这些思想发生、发展、形成的全部过程。读好《传习录》,可使我们深入地走进王阳明的思想世界。

一、《传习录》的特点

书名中“传习”二字,源于《论语·学而》曾子所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传”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习”是学生对老师所授知识的学习、温习,“传”“习”二字体现出师生的教学互动。《传习录》与《论语》一样,采用了大量“问答”形式,问者(主要是学生)问,老师答,一问一答,格外生动活泼。有随机提问,随机作答,如果学生善于提问,老师回答精妙,那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知识与思想的学习与传播,就在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快乐地进行着。所以从形式上看,《传习录》一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采用了问答形式,一问一答,随机性很强。

二是相类似的问题会多次出现,有不同表述,不同回答。

三是成书时间跨度长,前后历经五十五年。

基于上述特点,《传习录》与通常的著作不同,从整体上看,它不是按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而是按问答的时间先后来排列。这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有利有弊。有利的是我们在理解同一问题时,可以通过其在书中不同阶段的相关表述,来考察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把握这一问题的发展过程。不利的是一般读者若按书中自然顺序来读,往往会产生思路的中断和理解上的困难。所以,要学好这本书,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它的基本结构。

二、《传习录》的基本结构

《传习录》一书,原文不到十万字,分上、中、下三卷。各卷成书时间不一样。三卷共342条,即342个问答。上卷129条,由王阳明的三个学生辑录,内容大约产生于1512年至1518年之间;中卷71条,大约产生于1519年至1524年之间;下卷142条,产生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则是在1518年之后至1528年之前。

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

一是《传习录》原文虽由342个问答组成,但原书并未编有序号。我们今天所编从1到342的序号,是参照了陈荣捷先生所著《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台湾学生书局版)一书加上去的。序号的使用,对于阅读、学习、研究,无疑提供了便利。

二是除了原文的342条外,《传习录》的主要编辑者,王阳明的学生徐爱、钱德洪等,在编写过程中写有一些序、跋,我们在阅读时,应注意将原文与这些序、跋加以区分,当然,这些序、跋对于理解正文是十分有帮助的。

三、《传习录》的成书始末

《传习录》的成书,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若以成书时间为序,可分“初刻”“续刻”“续录”三个阶段。

(一)初刻传习录

初刻阶段的动机,可追溯到1512年,王阳明的弟子徐爱(字曰仁,号横山,1487—1518,浙江余姚人,既与阳明同乡,也是阳明妹夫)是这一阶段的关键性人物。1512年年底,阳明升南京太仆寺少卿,逢徐爱以祁州知州考满进京,于是师徒二人结伴从北京出发,乘船沿京杭大运河南下省亲。船行一月余,次年二月方至。一个多月时间里,二人的讨论成为《传习录》开篇的内容,钱德洪在《年谱》中说,徐爱“与先生同舟归越,论《大学》宗旨。闻之踊跃痛快,如狂如醒者数日,胸中混沌复开。仰思尧、舜、三王、孔、孟千圣立言,人各不同,其旨则一,今之《传习录》所载首卷是也”。徐爱搜集先生自这次以来的言论,并作序与跋。在序中,他承认自己接受先生的教诲历经了三个步骤:开始时“因旧说汩没,始闻先生之教,实是骇愕不定,无入头处”,继之“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最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舍是皆傍溪小径、断巷绝河矣”。徐爱得先生平日言论,尽行搜集,相互订正,其苦心良在,可惜英年早逝,后人称其为“王门颜子”。

《传习录》最初为徐爱所辑,仅一卷,未及刊行,又难免有部分散佚。徐爱殁后不久的正德十三年(1518)八月,同是王阳明学生的薛侃(字尚谦,号中离,1486—1545)得徐爱留下的《传习录》手稿(其中问答14条,序1条,跋1条),加上他自己搜集的阳明讲学手稿(含问答35条),又加上另一同门陆澄(字元静,一字清伯,生卒年不详)所录听讲笔记凡80条,三人共129条,合为一书,首刻于江西虔州(即今赣州),称虔刻本。后录《王文成公全书》卷一,谓《传习录上》,即所谓“初刻传习录”。

(二)续刻传习录

《传习录》续刻于嘉靖三年甲申(1524)十月,南大吉(字元善,号瑞泉,1487—1541,陕西人)是这一阶段的关键性人物。作为绍兴知府,南大吉不仅以官员身份拜师阳明,还尽心整理老师文字。他复取老师论学书信共九篇,即《答顾东桥书》(又名《答人论学书》)、《启周道通书》、《答欧阳崇一》、《答罗整庵少宰书》、《答聂文蔚书》各一篇,《答徐成之》二篇,《答陆元静》二篇,合做一册为下,又将虔刻本作为上,上、下合成《传习录》二卷,命其弟南逢吉(字符真,号姜泉,1494—1574)校刻于浙江绍兴,名《续刻传习录》,又称越刻本或南刻本。作为知府的南大吉又设置稽山书院,请阳明前往讲习,并以此为教本。这时的《续刻传习录》只有上册是问答形式,下册则是论学书信形式。后来发生了几次变化:一是钱德洪作了删补附序,补入《答聂文蔚》第二书,将《答徐成之》二书移置《外集》,又以《训蒙大意》及《教约》附后,写了一篇序,并将原因作了交待。二是将下卷由书信体转换为问答体,时间稍晚,则是发生在整个《传习录》完成之时,即传习续录阶段。

(三)传习续录

南刻本《传习录》梓行后,阳明门人及时儒对该本不断有所校正续刻。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钱德洪与同门王畿(字汝中,号龙溪,1498—1583)相约赴广信奔师丧,讣告同门,约定用三年收录阳明遗言。同一年,门人聂豹(字文蔚,号双江,1487—1563)与陈九川(字惟浚,号明水,1494—1562)对南刻本重加厘订,删复纂行,总为六卷,刻于八闽,称“闽刻本”。嘉靖三十年(1551),时儒蔡汝南(字子木,号白石,1514—1565)、孙应奎(字文卿,号蒙泉,?—1570)两人将阳明手授《传习录》梓刻于石鼓书院,据南本翻刻,称石鼓书院本,亦称衡湘书院本。嘉靖十三年(1534),钱德洪主试山东,翌年归而删正,欲将其所录与《文录》合刻于苏州,后因母丧作罢。嘉靖三十四年(1555),门人曾才汉(字明溪,号双溪)偶获钱德洪未及付梓的手抄本,旁为采辑,汇成一集,名《遗言》(又即《遗言录》),刻于湖北。钱氏读之,认为采录未精,于是“删其重复,削去芜蔓,存其三之一,名曰《传习续录》”,刻于宁国(安徽)水西精舍,称水西精舍本。嘉靖三十五年(1556)夏,德洪游学湖北蕲春,遇门人沈宠。沈宠担心阳明真教不传,遂力劝钱增刻逸稿。德洪决定“复取逸稿,采其语之不背者一卷,其余影响不真,于《文录》既载者,皆削之”,为求全书体例统一,德洪将中卷的书信体改为问答体,交付黄梅府尹张君刻于崇正书院。其增刻部分与《续录》部分即今《传习录》下卷,称《传习续录》,包括陈九川录21条,黄以方录15条,黄勉叔录11条,黄勉之录68条,黄以方又录27条,合142条。

明隆庆六年(1572),后学谢廷杰(生卒年不详)巡按浙江,偶“阅公(王阳明)文,见所谓录若集,各自为书”,又恐“四方之学者,或弗克尽读”,决定将汇集的阳明书札文稿作综合整理,分为六大类,第一类为《语录》三卷,即《传习录》上、中、下卷,并附录《朱子晚年定论》于后。这就是终本《传习录》,即本书所据底本。

四、《传习录》的基本思想

《传习录》的基本思想就是王阳明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一条主线”、“三大命题”来加以概括。

“一条主线”即立志成圣。这是阳明自幼立下的伟大志向,他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在为实现这一志向做出不懈的努力。《传习录》中讨论的一个个问题,无一不是紧紧围绕这一志向加以展开。只要我们悉心阅读,深入思考,认真领会,不难在字里行间发现他那始终未曾泯灭的良苦用心。

“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三大核心命题。这三大核心命题也是紧紧围绕“成圣”主题而加以展开的。“心即理”是他成圣之路的基本立场,“知行合一”是他成圣之路的不二功夫,“致良知”则是他创造性地揭示出的本体与功夫高度一致的实现成圣理想的根本宗旨。

“心即理”之所以是成圣之路唯一可靠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在于离开了这个立足点和出发点的成圣追求都是不可靠的和注定会失败的。宋儒以“性即理”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的成圣之路,已被证明为不可行而遭致失败。陆象山虽亦以“心即理”为之立足,但其“心”限于“吾心”而非天下人之本心(良知),因而有点“粗”。

“知行合一”这一命题在《传习录》中有多处表述,由于《传习录》各条是大致地依时间顺序辑录的,所以我们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这一理论从提出、展开、深化到成熟的大致过程。知是知什么?行是行什么?知与行的合一又是什么?无外乎,“知”是“知良知”,“行”是“行良知”,真正知道了良知就是在行良知了,切实地行良知了就是真正知道了良知。这从他晚年的《答顾东桥书》一信中可读到确切的解答:“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加“行”就是“致”,“知良知”加“行良知”就是“致良知”。

“致良知”即是王阳明思想中最为简捷、最为核心的命题,也是他实现成圣理想的最根本的方法。《传习录》中多处讨论“致良知”,是最为集中的话题。

人人致良知。良知是人人所具有,无论圣凡,无论智愚,无论高低,无论贵贱,无不本心所有,不必向外寻求。良知于世间的意动,生出习染,就有了善恶之分,故须去昏蔽,革习染,以存善去恶。正心,明德,明善,诚身,省察克治,事上磨炼,是人人皆应修习的功夫,所谓利根之人一悟即透,中根及以下人,或学知利行,或困知勉行,虽“致”的功夫大小不同,人人致良知则是没有例外的。

时时致良知。“集义只是致良知”,“若时时刻刻就自心上集义,则良知之体洞然明白”,“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187)。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也无论是熙熙攘攘时还是人消物静时,时时皆应致良知,一刻也不能停息,“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331),“学者时时刻刻常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工夫方有个实落处”(329)。时时皆应致良知,王阳明又将其概括为“此心更无放失时”(321)。特别是在私意方萌动时致良知,更见其功效:“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333)

处处致良知。竭力致良知,不得有任何地方的脱离。“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此理,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工夫。此理非惟不可离,实亦不得而离也。无往而非道,无往而非工夫。”(330)处富贵也好,处贫贱也罢,人前也好,独处也罢,无论处境如何变化,致良知是不变的。他把良知比作《易》:“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此知如何捉摸得?见的透时便是圣人。”(340)能够在变化万端之处捉摸得住,见得透,这样一种处处致良知,真是一种极高的境界。

事事致良知。《传习录》第218条有一故事:“有一属官,因久听讲先生之学,曰:‘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杂,不得为学。’先生闻之曰:‘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为学就是学习致良知。阳明主张“四民异业而同道”,无论做何事,从事何职业,致良知是共同大道。

《传习录》所讨论的许多问题,无一不是围绕着“三大命题”展开,而“立志成圣”则是贯穿《传习录》全书的一大主题,也是贯穿王阳明一生思想发展从未间断的主线。

王晓昕

2017年秋于龙冈书院



《传习录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一、 导读:哲学思想的殿堂,智慧的传承之旅 在中国浩瀚的思想星河中,阳明心学以其独特的洞见和深刻的实践价值,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传习录》,作为阳明心学的集大成之作,更是历来为人称道,被誉为“窥阳明之学,必自此书始”。本书《传习录译注》正是为了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精髓,以清晰易懂、准确传神的方式呈现给当代读者而精心编纂。 本书并非仅是一部枯燥的哲学著作的简单转译,而是力求在保留原著精神内涵的同时,通过详实的注释、深入的解读以及现代的语言,将阳明心学的智慧与力量,转化为读者能够切身感受和理解的生命体验。我们希望,通过这扇由《传习录译注》开启的窗户,读者能够跨越时空的隔阂,与这位四百多年前的哲人对话,一同探索“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等核心概念的深刻意蕴,感受其对个人修养、道德实践乃至社会治理的深远启示。 二、 王阳明及其时代:一颗璀璨的星辰,一个变革的时代 王阳明(1472—1529),原名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他不仅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更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跌宕起伏,历经宦海沉浮,从少年意气风发的求道者,到边疆平叛的智将,再到饱受排挤却愈发坚定的学者,其人生经历本身就充满传奇色彩,也为他的思想积累了丰厚的实践土壤。 阳明心学,又称王学,是继朱熹理学之后,明代最重要的哲学流派。它兴起于一个思想相对活跃而又充满挑战的时代。当时的社会,一方面,程朱理学虽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其“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式解读,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性的发展,也与现实社会的需求产生了一定的隔阂。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对个体的价值和自由产生了新的诉求。在这种背景下,王阳明以其独特的视角,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一系列颠覆性的思想,回应了时代的呼唤,也为后世的思想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他对儒家经典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实践的切身体悟。他试图通过回归人心本源,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种种困惑。他的思想,以其简明扼要、直指人心的特点,迅速传播开来,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三、 《传习录》:心学的真言,智慧的结晶 《传习录》是王阳明晚年思想的集中体现,由其弟子们根据王阳明日常的讲学、问答、书信等辑录而成。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既有对心学基本概念的阐释,也有对具体问题的辨析,更有对人生修养的指导。 上卷: 主要记录了王阳明与弟子们在日常讲学中的问答,内容涵盖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等核心概念的初步阐发,以及如何通过“格物致知”来实现道德自觉。这部分展现了阳明心学“直指人心”的特点,强调将哲学思辨落实到个体的心灵体察之中。 中卷: 包含了王阳明与各方人士的对话、书信以及一些论说,内容更加广泛,深入探讨了“致良知”的工夫,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务相联系,如治心、治事、治天下等。这部分体现了阳明心学“事上磨练”的实践性,强调在具体的生活和工作中体悟真理。 下卷: 则是由王阳明弟子所作的《年谱》序和一些论述,其中《示宪之》等篇目,更是对阳明心学的精炼总结,系统地阐述了“致良知”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贯彻阳明心学。这部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理解阳明心学的体系。 《传习录》的语言风格,生动活泼,充满辩才,许多对话充满智慧的火花,读来引人入胜。然而,由于其口语化的特点以及古文的某些表达习惯,对于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现代读者而言,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碍。这正是本书《传习录译注》存在的意义所在。 四、 本书的亮点与价值:穿越古今的智慧之桥 本书《传习录译注》旨在架起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心灵的桥梁,让王阳明的心学精髓,得以跨越时空的阻隔,照亮当下的生活。 1. 精益求精的译文: 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避免望文生义或过度意译。译文语言力求流畅自然,贴近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原文的韵味,同时又不失理解的便捷。我们注重对文言词汇、句式结构以及典故的考证,确保译文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 详实周到的注释: 每一处重要的词汇、典故、概念,我们都配以详尽的注释。这些注释不仅解释字面意思,更深入阐释其在阳明心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参考了大量历代关于《传习录》的研究资料,力求注释的权威性和全面性,帮助读者扫清理解上的障碍,深入理解阳明心学的每一个细节。 3. 深入浅出的解读: 除了基本的译注,本书还包含一些关键思想的解读。我们尝试用现代的视角和语言,去阐释“心即理”如何体现了主体性的觉醒,“知行合一”如何是反对空谈的实干精神,“致良知”如何是我们每个人内在的道德指南。这些解读旨在帮助读者将抽象的哲学理论,与个人实际生活中的道德困境、价值选择相结合,从而获得现实的指导意义。 4. 编排体例的优化: 本书在编排上,力求条理清晰,便于读者学习。原文、译文、注释、解读等部分有机结合,相互映衬,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我们还可能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分段,并配以小标题,使内容的逻辑脉络更加清晰。 五、 阳明心学核心思想的现代启示 《传习录》所承载的阳明心学,对我们当下社会和个人发展,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心即理”: 这一思想提醒我们,真正的真理和价值,并非外在于我们自身,而是蕴藏在我们自己的心中。它鼓励我们建立自信,相信内心的力量,去探索和发现生命的意义,而非盲从外界的权威或标准。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今天,保持内心的定力和判断力,显得尤为重要。 “知行合一”: 这是阳明心学最鲜明的实践特色。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反对口号式的空谈和知而不行的懈怠。在教育、科研、企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等各个领域,知行合一都是推动进步、实现目标的关键。它敦促我们不仅要了解事物的道理,更要勇于实践,将所学所知付诸行动。 “致良知”: 这是阳明心学最为核心的实践工夫。良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道德判断能力,是辨别是非善恶的内在尺度。致良知,就是不断发掘、扩充和实现这份内在的善,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在道德滑坡、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重提“致良知”,有助于重建社会公德,提升个体道德修养,回归人性的本真。 “事上磨练”: 阳明心学并非仅仅停留在书斋中的思辨,而是强调在日常生活的具体事务中进行磨练和提升。通过应对挑战,解决问题,我们才能真正检验和锻炼自己的心性,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觉的行动。这种“事上磨练”的精神,对于培养坚韧不拔的品格,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六、 结语:与智者同行,开启心灵的觉醒 《传习录译注》的出版,是我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一次努力。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您探索王阳明思想、理解心学智慧的一位忠实向导。翻开它,您将不仅仅是阅读一本古籍,更是与一位伟大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其思想的深刻与力量,从而开启自己心灵的觉醒,找到安顿身心、指导实践的智慧之光。 愿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活出生命的真意与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套丛书在“译”这个环节上所展现出来的文学功力。翻译古典文献,最怕的就是两种极端:要么是过于僵硬的字面直译,失去了原文的韵味和气势;要么是过度“意译”,虽然流畅了,却丢失了原著的特定语境和思维模式。这一丛书的译文,明显是下过苦功的。它成功地捕捉到了原文那种特有的节奏感和哲思的重量。比如,对于一些拗口的文言长句,译者没有简单粗暴地拆分成碎片,而是巧妙地运用现代汉语的逻辑结构进行重组,使得整段话读起来一气呵成,既能感受到原文的气势磅礴,又能准确把握其内在的逻辑链条。这种“信”与“达”的完美结合,实属不易。很多时候,我甚至会交替阅读原文和译文,不是为了校对,而是为了享受这种语言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焕发出的光彩。这让学习经典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任务,而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鉴赏之旅。

评分

我发现这套丛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它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氛围,它并不强迫读者接受某种单一的解读。在处理那些有争议的段落或流派分歧时,译注者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主流观点,并简要分析其依据,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种审慎的态度,极大地鼓励了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激发了我们主动去探究原文真意的愿望。它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高质量的思考起点”。对于渴望真正理解传统思想精髓的人来说,这种不预设立场的引导方式,比任何灌输式的解读都要有效得多。通过这套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现场,有引路人,也有互相碰撞的不同见解,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知识内化,这才是经典阅读的终极乐趣所在。

评分

这套“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的整体编排水准之高,着实令人眼前一亮。我最近入手了好几本,从装帧设计到字体排布,都体现出一种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敬重感。纸张的选用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研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赞赏的是,他们对于古籍的整理和注释工作做到了既严谨又易懂的平衡点。很多老旧的版本,注释往往晦涩难懂,或者过于学术化,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但这一丛书中的译注者,显然深谙现代读者的需求,他们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对那些关键的、易产生歧义的词句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析,像是为我们搭建了一座从古到今的桥梁,让我们能够顺畅地领会古人的智慧。这种对阅读体验和学术深度的双重考量,使得这套丛书不仅仅是工具书,更像是值得珍藏的文化伴侣。每本书的开篇都有对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的精炼介绍,为后续的文本阅读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石,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孤立地阅读文本,而是在与一位历史上的智者对话。

评分

从内容深度来看,这套丛书在注释方面的详尽程度,远超我预期的同类普及型读物。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概念,在古代的语境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学理。我注意到,译注者对于一些涉及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交汇点,或是特定历史事件的典故,都做了非常精准的考据和补充说明。这些注释不是简单地给出同义词,而是深入挖掘了词语背后的哲学意涵或历史背景,使得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其中深奥的门道。举个例子,对于一些关键的术语,他们会引述其他相关经典中的佐证,构建起一个知识网络,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知识边界。比起那些只做表面功夫的注释,这种“刨根问底”的研究态度,让人对译注者的专业素养油然而生敬意。它真正做到了“以注助文,以文显道”,让文本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激活。

评分

这套丛书在装帧和版式设计上,流露着一种低调的、耐得住推敲的匠人精神。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餐式阅读的时代,能够看到如此用心制作的书籍,实属庆幸。书脊的设计简洁有力,便于在书架上快速定位,同时又具有统一的系列美感,摆在一起非常大气。内页的留白处理得当,使得文字具有呼吸感,阅读起来视野开阔。更值得称赞的是,索引和附录部分的编排极为清晰。对于一些人名、地名或重要概念,附录提供了详尽的交叉参考信息,这对于需要做深入研究或者进行论文写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他们没有把附录变成可有可无的边角料,而是将其视作辅助理解主体文本的重要工具。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机构对文化传承事业的责任感,确保了每一位读者都能获得最便捷、最高效的知识获取路径。

评分

多读书 少吹13

评分

现代汉语翻译很好,没看文言文。

评分

不知道是不是有点草率了,这是今年新出的书,只是看到中华书局就入了,也不知道译者水平如何。

评分

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评分

这套书一直在收,除了诗经……

评分

非常好的著作,正版书籍,印刷精良。

评分

在“6.18”期间能如此送货速度——两天送达,得赞一个!商品本身很满意!美中不足还是包装运输,有个别商品还是有有折损,希望能早日消除此现象。

评分

中华书局出版印刷很好。值得购买学习和收藏。

评分

活动买书就是要便宜些 这本书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