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龙的《宽容》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探寻千百年来人类精神上“不宽容”的根由。书中记录了精神专制造成的恐怖残酷罪行,说明人类的进步过程其实非常缓慢,摧枯拉朽的运动往往带来新的不宽容。房龙提醒我们,宽容仍是一种she侈品,我们现在仍与穴居部落的人相去不远。不宽容是暴民们自我保卫的一种方式,要做到宽容,人类首先需要战胜恐惧。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1944)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青年时期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当过教师、编辑、记者和播音员,多才多艺。1921年《人类的故事》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著作包括《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与伟人谈心》、《伦勃朗的生平与时代》等,生动睿智地讲述人类历史,向无知与偏执挑战,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历史对于他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
——曹聚仁
他选择的题目基本是围绕人类生存发展本质的问题,贯穿其中的精神是理性、宽容和进步。
——钱满素
我的宽容和不宽容………………………………………………………………………………沈昌文
序 言 …………………………………………………………………………………………………
第一章 无知的暴虐……………………………………………………………………………………
第二章 希腊人…………………………………………………………………………………………
第三章 束缚的开始……………………………………………………………………………………
第四章 众神的隐没……………………………………………………………………………………
第五章 禁锢……………………………………………………………………………………………
第六章 生活的纯洁……………………………………………………………………………………
第七章 宗教法庭………………………………………………………………………………………
第八章 好奇的人………………………………………………………………………………………
第九章 文字狱…………………………………………………………………………………………
第十章 关于写历史书,尤其是这本书………………………………………………………………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
第十二章 宗教改革……………………………………………………………………………………
第十三章 伊拉斯谟……………………………………………………………………………………
第十四章 拉伯雷………………………………………………………………………………………
第十五章 换汤不换药…………………………………………………………………………………
第十六章 再洗礼派教徒………………………………………………………………………………
第十七章 索齐尼家族…………………………………………………………………………………
第十八章 蒙田…………………………………………………………………………………………
第十九章 阿明尼乌……………………………………………………………………………………
第二十章 布鲁诺………………………………………………………………………………………
第二十一章 斯宾诺莎…………………………………………………………………………………
第二十二章 新锡安山…………………………………………………………………………………
第二十三章 太阳王……………………………………………………………………………………
第二十四章 腓特烈大帝………………………………………………………………………………
第二十五章 伏尔泰……………………………………………………………………………………
第二十六章 百科全书…………………………………………………………………………………
第二十七章 革命的不宽容……………………………………………………………………………
第二十八章 莱辛………………………………………………………………………………………
第二十九章 潘恩………………………………………………………………………………………
第三十章 最近一百年…………………………………………………………………………………
我的宽容和不宽容
沈昌文
二十多年前在中国出版房龙的《宽容》中译本,是我个人出版活动史上一件值得一提的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初,阴差阳错,我受命主持三联书店编辑部。那时,三联书店还没独立,只是人民出版社的一个编辑室。但是,随着《读书》杂志的创办,三联书店的名声显然逐渐彰显。一些前辈也正在筹备三联书店独立的事宜。德高望重的胡绳同志就为此多次说过意见。
在改革开放的一片新的举措中,我不大着意出版中国学人的个人专著和论集。不是不重视,而是由于范用同志当时是人民出版社领导班子中分管三联编辑部的社领导,他团结了一大批专家、学者,从《傅雷家书》到李洪林、王若水等的文集,全由他一手张罗,我们凑现成就是。我要做的是,设法出一些翻译书。
出翻译书,一直是我兴趣所在。我当时接触多的前辈,也喜欢同我谈这方面的事。陈原同志最关心我的工作,他总是主张用外国人的口来讲中国改革开放中应该说的话。外国人中当然首先是马恩的故事,如他再三要我学习和宣传马克思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李慎之同志也愿意同我聊外国的事情。他在出版翻译书方面的主张很明确:要向后看。他认为,中国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离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因此,他鼓励我从二战前后的西方书籍中去找寻选题。还有一位董乐山同志,我们也常聊天。他更明确地主张“借题发挥”。他当年主译《第三帝国的兴亡》,是我经手的“灰皮书”的第一本,那时就十分清楚他的用意所在了。
我当然要把这些想法向范用同志报告。他很赞成这些看法,并提出一个具体意见:要我发掘一下上海在四十年代出过的翻译书,因为他记得他们当年的思路就同这接近的。
这样,我终于找到了房龙。凭我的英文直接读房龙那些原文书是很艰难的,我找到的是房龙的旧译本。这一下子打开了思路,赶紧找原书,物色译者。暂时没找到译者,就由编辑部自己来翻。于是,《宽容》中译本就在三联书店独立前夕出版了。出版以后学术界影响很大,我记得吕叔湘老人就专门对我说起这书,表彰这题材选得好,同时也指出当年译本中的若干缺失之处。
尽管有那么多“后台”,可是说实话,我当年出这书还是胆战心惊的。三联书店在此前二十来年出过《胡适思想批判》八大本,我不是责任编辑,但深知其中经过。《胡适思想批判》起初决定用人民出版社名义出,领导机关临时改变,用三联书店名义出。打这以后,我的心眼里就把三联书店同胡适划清了界线。那么,现在来讲宽容是不是会宣扬了胡适?我当时心中没底。无奈,我还是老办法:用不宽容的办法做出版。这是我出版生涯中学来的重要的一招:不宽容作者多说多话,尤其是不让外国作者多说不得体的话。于是,中译本中讲宽容过于明白的地方,我都在决不容许外国人乱说乱话的不宽容思想指导下,一一设法删去。记得特别要删的是房龙批评前苏联不宽容之处。
尽管这样,在二十多年前,中译本还是销得很好。因为我们在这以前的年头里实在被“不宽容”统治得太久了。
作为一个过来人,特别感谢现在的出版社能在真正宽容的思想指导下,出版了《宽容》新译本。这是我这年近八十的老迈之徒赎罪的好办法。
二零零九年五月
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略带古典气息的文风,像是走进了某个上了年纪的书房,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和皮革的气味。这本作品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语言的张力。它不像现代许多追求快餐式阅读的作品那样,用过于直白的语言来强行灌输观点。相反,作者似乎更倾向于使用那些富有画面感和象征意义的词汇,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在脑海中自行构建出了一幕幕场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我记得有一个章节,描述某种社会现象时,用了“时间的洪流冲刷着被遗忘的石碑”这样一句,那一刻,我放下笔,久久凝视着那句话,感觉自己不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进行一种精神上的远足。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有考究,适当的留白让读者的大脑有喘息的空间,避免了信息过载带来的疲惫感,这对于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去理解深层含义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体贴入微的设计。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尤其是那个锁线胶装的工艺,真的让人爱不释手。它能够平摊在桌面上,让我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在旁边的空白处做笔记,而不用担心书页会因为用力过猛而损坏。从阅读体验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已经做到了近乎完美。内容方面,我最欣赏作者的那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巧妙结合的能力。他不会一直沉浸在抽象的概念探讨中,而是会穿插一些看似不经意却极其关键的、关于“人”的故事或案例。这些案例如同锚点,将那些高悬的理论拉回地面,让我们看到这些思想在真实世界中的投影和回响。每一次理论的深化之后,总有一个生动的例子来支撑,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动态的张力。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向导,穿梭于思想的迷宫之中,他总能适时地指引我避开那些死胡同,走向更开阔的视野。
评分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购入此书的,当时他只是简单地说“这本书会让你对世界的看法产生微妙的偏移”。起初我还有些怀疑,毕竟能真正改变一个人思维定势的书并不多见。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体验到那种“偏移”正在发生。作者对于人性深层动机的洞察力,简直令人感到一丝不寒而栗的精准。他笔下的人物(即使是虚构的案例),他们的挣扎、他们的选择、他们最终的妥协或抗争,都无比真实,充满了复杂的矛盾性。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或廉价的安慰剂,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挑战书”。它逼迫你直面那些舒适区之外的真相,去审视自己行为背后的潜意识驱动力。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没有那种“终于读完了”的解脱感,反而有一种“故事才刚刚开始”的冲动,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智慧运用到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反思之中。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非常注重书籍的整体结构和论证深度的读者。有些书开篇气势恢宏,但后劲不足,虎头蛇尾。但这本书,从开篇抛出的那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开始,就奠定了它坚实的基调。作者的论证链条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到几乎找不到可供攻击的漏洞。他似乎总能预判到读者可能产生的质疑,并在下一个段落中,用更具说服力的例证或更精妙的辩证法将其化解。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入不同学派观点时的态度——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对立面,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考察这些观点为何会产生,它们各自的局限性又在哪里。这种超越立场的客观性,使得整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强迫你接受任何一方的观点,而是武装你的思想工具,让你自己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判断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于以往模糊不清的一些概念,都有了更清晰的界定和更坚实的认知框架。
评分这本书,初捧上手,那封面设计就给人一种沉静而又富有力量的感觉,那种淡淡的米白色调,仿佛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不禁想去探究其中蕴含的深意。我特意选了一个周末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窝进沙发里,准备与这本书进行一场深度对话。说实话,我对这类主题的作品一直抱有极高的期待,因为它们往往触及到人类精神世界最核心的议题。这本书的文字密度相当高,每一个段落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宝石,毫不拖泥带水,却又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信息量。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让人心神安宁,时而又像急促的鼓点,将读者猛地拉入某种紧张的思辨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清晰逻辑和细腻笔触,他没有将复杂的哲学思考简单化,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理解的阶梯,这种‘授人以渔’的写作方式,着实令人敬佩。读完第一章,我就意识到这绝非可以快速翻阅的消遣之作,它需要慢下来,需要反复咀嚼,甚至需要在某些观点上停下来,与自己的固有认知进行一番小小的“交锋”。
评分超级推荐,特别经典,千挑万选的译林翻译。
评分好优惠,质量不错。
评分京东的品质保证,译林版的世界名著更精彩!值得推荐!
评分非常经典的名著,慢慢学习。
评分早上订货下午就到了。京东速度了得!物品包装完好,准备细细品读。
评分直接放在京东分发柜子里,不到24小时就到货,很满意
评分书不错就是没有时间读......
评分经典译林,书友们可以叫它蓝精灵,非常不错的系列,非常不错的书
评分是正品,包装完好,送货快,快递小哥态度好!一如既往支持信赖京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