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孙云晓著的《习惯养成有方法/孙云晓教育研究前沿书系》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如孔子所说的“意诚”和“心正”。已届耳顺之年的作者充满真情地向我们叙说了自己的祖辈、父辈、生母、继母,叙说着自己既有阳光又有个性的童年,叙说着自己曾经接受的平凡但充满爱与关怀的家庭教育,意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书中引用了大量国外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引用了靠前很多教育学者、心理学者、作家的研究成果或感悟,更引用了大量的实际案例,作者努力把这些东西融合起来,变抽象理论概念为普通人所喜闻乐见的道理,使不同的家庭能够从不同的案例中得到启发。作者努力尝试根据自己的长期研究与思考,提出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例如,“五元家庭教育法”,“成功是成功之母”理论,对现代儿童观的思考,儿童习惯培养的原则、方法和关键环节,关于父母教育素养的论述,等等。 孙云晓 著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曾被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从排版和设计上来说,这本书也显得非常敷衍。大量的留白、过大的字体,以及插入的那些与主题关联不大的励志名言图片,似乎是为了让这本书看起来更厚实、更易读,但实际上是在稀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阐述一些非常基础的习惯建立原理时,确实做了简单的介绍,比如“微习惯”的概念,但它对这些原理的挖掘深度远远不够。例如,它提到了习惯的“提示-惯常行为-奖励”循环,但对于如何有效地识别和替换“提示”后的负面“惯常行为”,这本书的指导是极其肤浅的。它只是鼓励读者“想好替代方案”,却完全没有提供任何经过验证的替代策略设计流程。我期望的是能读到一些关于如何处理“习惯滑坡”后的快速恢复机制,或者如何在不同场景下调整习惯锚点的复杂情境分析,然而,这些都需要更深入的理论支撑和更详尽的案例分析,而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是严重缺失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困惑的一点,是它对“坚持”这一主题的处理方式。它似乎预设了一个前提:只要你真心想做,你就一定能做到,所有失败都归咎于意志力不足。这种对人性的简化处理,是很多此类书籍的通病。生活中的阻力是多维度的,它可能来自外部环境的干扰、身体的疲劳、情绪的低落,甚至是潜意识中对改变的抗拒。这本书却用一种近乎“魔法”的语气来宣扬“心念一转,万事皆成”,这对于那些正在努力与拖延症或焦虑感搏斗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二次伤害。它没有提供任何处理认知失调或情绪障碍的实用技巧。我更倾向于那些承认人类局限性,并提供应对这些局限性的工具箱的读物。这本书就像是提供了一张去往山顶的地图,却忽略了地图上标注的山洪暴发点和需要专业攀岩技巧的峭壁,只是一味地催促读者“向上走”。最终,它没有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仅仅是一个单向度的、美化过的成功剧本。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让我感到十分不适,它充满了大量的营销术语和过度美化的形容词,使得内容看起来华而不实。我原以为会找到一些关于行为科学或认知心理学的扎实基础来支撑其论点,但事实是,所有的“方法”似乎都是基于作者个人的、未经严格验证的经验总结。例如,书中提到通过“能量聚焦矩阵”来管理时间,听起来非常高大上,但当我试图在实践中应用时,发现它完全无法捕捉到日常工作中突如其来的紧急事务和情绪波动对效率的影响。这种“看起来很专业,实际用不上”的特点,是这本书最大的弊病。它更像是一份精心包装的PPT演示文稿,旨在取悦那些初次接触自我提升概念的读者,而不是为那些已经有一定实践基础的人提供新的洞察。对工具的描述也极为模糊,当读者需要了解具体的软件、应用程序或辅助工具来落地这些概念时,书中却保持了惊人的沉默,只留下一个“你需要找到最适合你的工具”的空泛建议,这无疑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表现。
评分这本所谓的“生活指南”读起来简直像是在翻阅一本过时的日记本,充满了陈词滥调和不切实际的建议。作者似乎沉浸在一种自己构建的、与现实脱节的理想世界里,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指导读者如何“优化”生活。书中对于“自律”的描述,与其说是方法论,不如说是一堆空洞的口号堆砌。比如,它建议每天清晨五点起床进行冥想,接着是两小时的高强度体能训练,最后才能开始处理工作。这对于一个需要接送孩子、处理日常琐事,或者仅仅是需要正常睡眠的普通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这种“要么做到完美,要么彻底放弃”的二元对立思维,非但没有提供任何可操作的路径,反而加剧了读者的内疚感和挫败感。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针对不同生活节奏和个体差异的、更具弹性和人情味的指导,而不是这种僵硬的、精英化的生活模板。这本书的叙事风格过于说教,缺乏与读者的真诚互动,读完之后,我感觉更像是被灌输了一堆压力,而不是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工具。它仿佛在暗示,如果你没有达到书中所描述的“理想状态”,那完全是你自己的执行力出了问题,而不是方法本身存在缺陷。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时,带着一种寻找系统化思维框架的期望,但很快我就失望了。它更像是从各种成功的演讲、TED Talk和畅销励志书中随意摘取片段拼凑而成的“混合体”。知识的密度极低,每一页内容都可以被压缩成一句话,但作者却用冗长、重复的论述来填充篇幅,试图营造出一种“内容丰富”的假象。比如,关于“设定清晰目标”的部分,反复强调SMART原则,用不同的比喻绕圈子,但从未深入探讨过目标设定背后的心理障碍,例如恐惧失败或完美主义作祟时,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进行自我阻挠的。对于这些深层次的心理机制,书中完全避而不谈,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行为建议上。整本书的结构松散,缺乏逻辑上的递进感,就像是把一堆便利贴随意贴在了一本空白的书上。阅读体验是破碎的,我需要不断地在脑海中重新组织这些零散的观点,才能勉强拼凑出一个勉强能用的框架,而这个框架,我完全可以自己构建,根本不需要借助这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