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国学典藏版:三国志(套装全4册 插盒装 足本无删减 带裴松之注) | 
| ISBN: | 9787546149042 | 
| 出 版 社: | 黄山书社 | 
| 定 价: | 299 元 | 
| 作 者: | 陈寿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5-04-01 | 版次:1 | 页数:1390 | 
| 印刷时间:2015-04-01 | 印次:1 | 字数:800000 | 
| 主编推荐 | |
| 《三国志》中的《魏书》、《蜀书》、《吴书》原本是各自成书的。现存早的《三国志》刻本是北宋咸平六年(1003 年)国子监刻本,三书虽已合并,但还是分别发刻的。本书以宋绍兴、绍熙两种刻本配合校勘的百衲本为底本,并参考了清乾隆四年(1739年)武英殿刻本、同治六年(1867 年)金陵书局活字本、光绪十三年(1887 年)江南书局刻本等,同时又择取了《三国演义》清刻图本中的版画九十余幅。 在体例上,本书正文分两个部分,大字号书宋字体的,是陈寿《三国志》;小字号仿宋字体的,是“裴注”。 | 
| 内容简介 | |
| 三国,指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 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期间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一段历史时期 ;陈寿的《三国志》,是记载这段历史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叙事精炼,取材严谨,史实准确,与《史记》、《汉书》、《后汉书》齐名,一起被称为“前四史”。 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市)人,生于蜀国后主建兴十一年,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少年好学,师从蜀国学者谯周(约 201―270),后在蜀国任观阁令史 ;因为不愿屈事宦官黄皓,屡遭遣黜。入晋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晋灭吴后,搜集三国时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国志》;此书以三国并列,实属首创。“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晋书·陈寿传》)此外,还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在陈寿撰写《三国志》之前,魏、吴两国已有官修史书,即王沈(?―266)编修的《魏书》、韦昭(204―273)编修的《吴书》;此外,还有鱼豢(生卒年不详)私撰的《魏略》。上面这三部史书,是陈寿修史的主要依据。 然而,蜀国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所以,蜀国的史料只能由陈寿自己去直接搜集。陈寿本是蜀人,又师事谯周,在蜀时就留心蜀事,后来又用心搜集,约经十年时间,终于写成了《蜀书》。不过,即使如此,《蜀书》的内容也较其他两国的少很多。 同时,《三国志》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史料不足,《三国志》没有设置表、志。表,指年表,既能以较小篇幅罗列出各个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以便于查阅,又可补充纪、传中不便明言但又不可或缺的内容 ;志,主要是记录各朝各国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等内容。其次,陈寿见到的史料有限,又对所参考的史书删削过多,导致《三国志》失之于简略。 正因为如此,裴松之为《三国志》进行了作注补缺。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市)人,南朝宋代史学家,曾任国子博士、永嘉太守等职。宋文帝(407―453)认为《三国志》伤于简略,便令裴松之兼采众书以作注补缺。却说,东晋以后发现的史料逐渐多了起来,所以裴松之才得以广泛采择。元嘉六年(429 年),裴松之完成了作注工作,并上呈《上〈三国志注〉表》。 “裴注”不同于以往的训诂注法,而是侧重于史料的补充和考订,力求做到补缺、正讹和存异。宋文帝看后称赞说“此为不朽矣”(《宋书·裴松之传》)。 “裴注”补充的史料相当丰富,甚至导致后人多批其繁芜。但是,“裴注”所引材料比较完整,而且这些史料的原本现今已经基本亡佚,所以,从保存史料的角度看,“裴注”的价值相当高。 | 
| 目 录 | |
| 晋书·陈寿传 I 宋书·裴松之传 III 上《三国志注》表 VI 三国志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 三国志卷二 魏书二 文帝纪 三国志卷三 魏书三 明帝纪 三国志卷四 魏书四 齐王芳 高贵乡公髦 陈留王奂 三国志卷五 魏书五 武宣卞皇后 文昭甄皇后 文德郭皇后 明悼毛皇后 明元郭皇后 三国志卷六 魏书六 董卓 李傕 郭汜 袁绍 子谭 子尚 袁术 刘表 三国志卷七 魏书七 吕布 张邈 陈登 臧洪 陈容 三国志卷八 魏书八 公孙瓒 鲜于辅 阎柔 陶谦 张杨 公孙度 子康 康弟恭 康子晃 康子渊 张燕 张绣 张鲁 三国志卷九 魏书九 夏侯惇 子楙 韩浩 史涣 夏侯渊 曹仁 弟纯 曹洪 曹休 子肇 曹真 子爽 子羲 子训 何晏 邓飏 丁谧 毕轨 李胜 桓范 夏侯尚 子玄 李丰 许允 王经 三国志卷十 魏书十 荀彧 子恽 孙甝 孙霬 荀攸 贾诩 三国志卷十一 魏书十一 三国志卷十二 魏书十二 三国志卷十三 魏书十三 三国志卷十四 魏书十四 三国志卷十五 魏书十五 三国志卷十六 魏书十六 三国志卷十七 魏书十七 三国志卷十八 魏书十八 三国志卷十九 魏书十九 三国志卷二十 魏书二十 三国志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三国志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三国志卷二十五 魏书二十五 三国志卷二十六 魏书二十六 三国志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三国志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三国志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 三国志卷三十 魏书三十 三国志卷三十一 蜀书一 三国志卷三十二 蜀书二 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三国志卷三十四 蜀书四 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三国志卷三十六 蜀书六 三国志卷三十七 蜀书七 三国志卷三十八 蜀书八 三国志卷三十九 蜀书九 三国志卷四十 蜀书十 三国志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 三国志卷四十二 蜀书十二 三国志卷四十三 蜀书十三 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三国志卷四十五 蜀书十五 三国志卷四十六 吴书一 三国志卷四十七 吴书二 三国志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国志卷四十九 吴书四 三国志卷五十 吴书五 三国志卷五十一 吴书六 三国志卷五十二 吴书七 三国志卷五十三 吴书八 三国志卷五十四 吴书九 三国志卷五十五 吴书十 三国志卷五十六 吴书十一 三国志卷五十七 吴书十二 三国志卷五十八 吴书十三 三国志卷五十九 吴书十四 三国志卷六十 吴书十五 三国志卷六十一 吴书十六 三国志卷六十二 吴书十七 三国志卷六十三 吴书十八 三国志卷六十四 吴书十九 三国志卷六十五 吴书二十 | 
我家里已经有一套简化的《三国志》了,但那套更偏向于故事叙述,读起来轻松,却总觉得意犹未尽,像是只看到了大河的波涛,却没能探究到河床的深度。这套四册的裴注本,则完全是另一种体验,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史料汇编,每一次翻阅都需要更专注的心神去消化。我特别欣赏它对一些争议性事件的处理方式,陈寿的笔触相对克制,但裴松之引用了大量其他史料来佐证或反驳,这使得我们在看待“三英战吕布”或者“赤壁之战的战略部署”时,不再是听信单方面叙述,而是能构建出一个多维度的、更接近真相的图景。装帧上的典藏感也令人爱惜,我甚至为它购置了专门的书柜,生怕日常翻阅留下的痕迹会玷污了它的庄重,这是一种对知识载体的尊重,也是对自己阅读态度的约束。
评分坦白讲,我最初是冲着“插图典藏版”这个名头去的,我对古代的服饰、兵器、建筑布局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然而,这套书真正打动我的,是那些精心绘制的地图和人物关系图谱,它们不是那种花哨的艺术加工,而是基于史料考证的严谨复原。在阅读到诸葛亮北伐的路线图时,对照着裴注里对各个郡县易守难攻的描述,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地理环境对军事决策的制约。这种图文并茂的结合,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特别是对于不熟悉那个时代地理概念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救星。它让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文字堆砌,而是有了清晰的空间坐标,我甚至会根据书里的插图去想象当时的战局是如何展开的,这种具象化的学习方式,远比死记硬背地名有效得多。
评分说实话,我入手这套书主要是为了研究魏晋时期的官僚制度和士族阶层对政局的影响,这套裴注本的优势在于,它提供了大量关于人物出身、仕途升迁、乃至家族势力背景的侧面信息,这些在裴松之的注释里常常以引述其他史籍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分析司马懿家族如何步步为营,就不能只看陈寿写他如何隐忍,更要看那些关于他亲族联姻、受封土地的零散记录,裴注恰好弥补了正史在社会结构记录上的不足。我习惯用不同颜色的笔在不同类型的注释上做标记,比如蓝色标社会背景,绿色标军事部署,红色标人物评价的差异,这样翻阅起来效率极高。这套书的排版清晰,注释和正文的区分度做得很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花缭乱,对于需要进行深度学术梳理的读者来说,这种细节上的用心至关重要,它极大地降低了查阅不同史料时的心智负担,让我的研究工作得以更流畅地推进。
评分这套《三国志》典藏版,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厚重与历史的沉淀。我特意选了裴松之注的版本,因为史书嘛,光有原文还不够,那些零散的史料、不同角度的解读,才是真正能让人物鲜活起来的关键。裴松之的注释就像是给陈寿的原文织上了一层精美的、带有时代印记的锦缎,让曹操的雄才大略、刘备的隐忍坚韧,乃至诸葛亮的鞠躬尽瘁,都有了更丰富的注脚可以探寻。我翻阅时,常常会先看正文,然后立刻跳转到脚注去对比裴注的引文,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是其他普及读物无法比拟的。更别提这“插图典藏版”的装帧设计,无论是纸张的质感还是排版的疏密有致,都透着一股子对经典的敬畏。我喜欢那种在历史的洪流中,通过文字和注释与古人对话的感觉,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深入历史现场的考古之旅,它不再是僵硬的年代记录,而是一幕幕鲜活上演的英雄史诗,让人心潮澎湃,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
评分读完这套《三国志》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幽微。陈寿的冷峻和裴松之的温情(体现在他对贤臣义士的补充和记录上)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我尤其关注裴松之对一些民间传说的收录和考辨,虽然它们不被视为正统史料,但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特定人物的集体情感投射。这套书的四册分册非常合理,节奏感掌握得好,不会让人在阅读中期因为信息量过大而疲惫。我常常在晚上点一盏台灯,慢慢地翻阅其中一册,感受那种被历史的重量包裹的感觉。它不是快消品,而是需要细细咀嚼的陈年佳酿,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阅历的增长而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那种“昨日之我未曾读懂”的震撼,是其他任何通俗历史读物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618买的,书不错,孩子喜欢
评分物流倒是不慢,但是有损坏,我要不是着急用,早就退了
评分质量很好,喜欢好用,下次再买,不错。
评分很好,不错非常满意!!!字大又清晰!!
评分还不错,物超所值。
评分值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正版书。给卖家一个好评!
评分可惜没有释文
评分书本很好,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