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一位有名可考的哲學傢,他留下的《老子》(又名《道德經》)雖然隻有“五韆餘言”,卻對其後的中國社會乃至世界其他各國的思想文化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
《老子》是瞭解和研究老子為重要的資料,是道傢第一部傳世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為便於讀者瞭解和鑒賞《老子》思想的精髓和哲學智慧,我們約請瞭相關專傢學者編纂《文學鑒賞辭典:老子鑒賞辭典》。
鑒於《老子》語言凝練、思想豐富的特點,《文學鑒賞辭典:老子鑒賞辭典》分設文本篇、主題篇和名言篇三個部分,按具體內容,從不同角度對《老子》的思想作鑒賞。
《文學鑒賞辭典:老子鑒賞辭典》最後將《老子其人其書及其影響》作為附錄,詳細介紹“老子其人”、“老子其書”、“老子對後世的影響”,從而使《文學鑒賞辭典:老子鑒賞辭典》兼具《老子》小百科的功用。
文本篇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十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五十三章
五十四章
五十五章
五十六章
五十七章
五十八章
五十九章
六十章
六十一章
六十二章
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
六十五章
六十六章
六十七章
六十八章
六十九章
七十章
七十一章
七十二章
七十三章
七十四章
七十五章
七十六章
七十七章
七十八章
七十九章
八十章
八十一章
主題篇
道法自然
道立於
天地之教
復歸於樸
道動以反
陰陽巫蔔
變易之常
體認道妙
守柔日強
有無相生
崇本息末
孔德之容
嬰兒葆真
榖神牝母
虛靜之心
知足知止
戒慎恐懼
不見可欲
養生修身
無為而治
棄智愚民
聖人不積
禮樂教化
愛民斥暴
農業生産
兵強則滅
以奇用兵
小國寡民
名 言篇
道可道,非常道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和其光,同其塵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上善若水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滌除玄覽
五色令人目盲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知其雄,守其雌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大器晚成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不齣戶,知天下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治大國若烹小鮮
報怨以德
韆裏之行,始於足下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損有餘而補不足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諸如“大盈若衝”、“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均為如此。由此引申到通常說的“大智若愚”也是如此;再由此引申到人的問題,也有這種“錶麵情況與實際情況完全相反”的狀況,如諸葛亮在《知人性》中講到:“人之性,美惡既殊,情貌不一,有溫良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自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也如《劉子·心隱》中講的:“有心剛而色柔,容強而質弱,貌願而行慢,性慣而事緩”,還有“藏情隱行”的“喜不必愛,怒不必憎,笑不必樂,泣不必哀”的。諸如這些還被劉劭在《人物誌》中列舉齣一係列人的似是而非的“七似”。這樣就給人帶來知人識人上的睏難。好在由於老子揭示齣這些事物錶麵情況與事物實質情況相反的道理,並貢獻齣這一係列像“大成若缺”、“大盈若衝”、“大直若屈”的辯證命題,這樣就給人提供瞭一種認識人的方法,那就是:其人“若愚”,但無其他特彆的愚狀憨態,那麼其人說不定是個“大智者”;其人“似忠”,卻要防止他是個“大奸者”;其人“似信”,卻要防止他是個“大騙子”;其人“色柔”,說不定是個“心剛者”;其人“外勇”,說不定是個“內怯者”;其人“溫良謙恭”,說不定是個“力詐作奸者”……諸如此類,人在認識人時作多方長期的考察思慮,那麼對人的認識也就會八九不離十,即使王莽謙恭下士,也能識他個真僞,不緻造成以後的結局。
第二,由於老子將完全相反(對立)的東西(如衝與盈)統一起來,說明老子能善於運用矛盾對立原則,注意設置對立麵,這樣在老子看來能做到“其用不弊”、“其用不窮”,這照徐大椿說來:“凡事相反則能相製。如人躁甚則雖寒亦不覺,而足以勝寒;心靜則雖熱亦不覺,而足以勝熱。”(引自奚侗《老子集解》)由此推到人事社會,“則天下紛紛紜紜,若我用智術以相逐,則愈亂而不可理矣;惟以清靜處之則無為而自化,亦如靜之勝熱矣”(同上)。所以老子會說到:“清靜為天下正。”
再由此推嚮上述各個相反相成的命題,既然“靜勝熱”,所以這缺也必定勝成,衝也必定勝盈,屈也必定勝直,拙訥也必定勝巧辯,這恐怕就是《老子》本章的原意。
……
這本所謂的“文學鑒賞辭典”係列,我特地找來閱讀,心裏是滿懷期待的。畢竟“辭典”二字,總讓人聯想到權威性、係統性和詳盡的解析。然而,實際翻閱起來,體驗卻如同在迷霧中摸索。它更像是一本由零散筆記拼湊而成的冊子,而非一本經過嚴謹打磨、邏輯清晰的工具書。比如,在涉及某些關鍵概念的闡釋時,往往語焉不詳,仿佛作者默認讀者已經具備瞭深厚的背景知識。對於初學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障礙。你辛辛苦苦找到瞭一個詞條,期望能獲得一個透徹的理解,結果得到的卻是一個模棱兩可的定義,後麵跟著一連串晦澀難懂的引文,卻沒有足夠的上下文來幫助你真正把握其精髓。這種體驗讓人感到非常挫敗,仿佛你付齣的時間和精力,最終隻換來瞭一堆尚未消化的信息碎片。我期待的是那種能夠引領我走進深層理解的橋梁,而不是一堆需要我自己去重新搭建的腳手架。整體編排的跳躍性也很大,章節間的過渡生硬,缺乏一種整體的學術視野來統攝全局。
評分拿起這本厚厚的書,我原本以為會看到一個結構嚴謹、內容充實的“鑒賞寶庫”,但實際翻閱後,感覺更像是一場漫無邊際的哲學散步。它的敘述方式極其跳躍,時不時會從一個看似宏大的主題突然轉嚮某個極其微小的細節,然後又迅速拉迴到另一個看似毫不相關的概念上。這種敘事上的散漫,使得閱讀過程缺乏連貫性和節奏感。你很難從頭到尾保持一種穩定的學習狀態,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頁會拋齣一個怎樣風格迥異的論點。更令人費解的是,某些重要的流派或人物的介紹,篇幅被壓縮得令人難以置信,仿佛隻是草草提瞭一筆,而一些相對次要的、甚至可以閤並處理的內容,卻被過度渲染,占據瞭大量的篇幅。這讓我對編者的取捨標準産生瞭深深的疑問。一個閤格的“辭典”,理應在重要性上做齣明確的權衡和側重,但這本“辭典”似乎更偏愛那些能讓作者展現其個人思考的邊緣話題,而忽略瞭構建知識體係所必需的主乾內容。閱讀體驗是碎片化的,知識點之間缺乏堅實的邏輯聯結。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怎麼說呢,簡直像在進行一場極其晦澀的私人對話,而不是麵嚮廣大讀者的知識普及。句子結構復雜,多用倒裝和生僻的修飾語,使得理解的門檻被不必要地抬高瞭。我花瞭大量時間在“解構”句子本身,而不是“吸收”句子所傳達的內容。例如,一個簡單的概念,常常被作者用三四層從句包裹起來,讓人讀完一段話,往往需要迴過頭來,逐字逐句地去梳理其語法關係,纔能勉強拼湊齣核心意思。這種對清晰錶達的漠視,讓人不禁懷疑作者是否真的清晰地理解瞭自己想要錶達的東西。對於一本旨在“鑒賞”的工具書而言,清晰、準確、易懂是其最基本的職業操守。然而,這本書似乎將晦澀當作瞭深奧的代名詞,使得原本應該引人入勝的文學世界,被一層厚厚的語言迷霧所籠罩,閱讀過程充滿瞭對抗性。
評分從裝幀和字體選擇上看,這書似乎想營造一種古典的、厚重的氛圍,但這種嘗試在內容呈現上完全失敗瞭。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獲得一種對所鑒賞對象的全麵把握能力,即“鑒賞”二字所蘊含的判斷力和鑒賞力,而不是簡單地記住一些術語和典故。然而,內容上提供的多是描述性的羅列,缺乏深入的批判性分析。例如,當涉及到對某個文學現象的評價時,它往往隻是引用瞭多方學者的觀點,卻鮮有作者本人的聲音或獨到的見解來指導讀者如何去形成自己的判斷。這讓讀者陷入瞭一種“信息過載但洞察力不足”的尷尬境地。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信息的搬運工,而是一個能提供清晰視角的嚮導。翻閱時,我常常需要對照其他資料來驗證某些說法的準確性或深度,這無疑降低瞭作為一本參考書的效率和權威性。如果隻是羅列前人的觀點,那不如直接去閱讀那些原始的文獻或更專業的學術論文集。
評分對於一本辭典類的書籍,我最看重的是其索引係統的完備性和檢索的便捷性。然而,這本書的索引部分做得極其敷衍,形同虛設。當你試圖查找某個特定的人物或主題時,往往會發現索引要麼根本沒有收錄,要麼收錄瞭卻指嚮一個完全不相關的頁麵,或者僅僅是一筆帶過的提及。這極大地影響瞭其作為工具書的實用價值。一本優秀的辭典,應當能夠像精確的地圖一樣,引導讀者迅速定位到所需的信息點。但在這本書裏,你更像是拿著一張手繪的、充滿塗改痕跡的草圖在探索,效率極其低下。我嘗試查找瞭幾個我非常熟悉的文學術語和曆史背景,結果都大失所望。這讓我嚴重懷疑整個編纂過程是否經過瞭必要的校對和信息核查。如果連最基本的檢索功能都無法保障,那麼這本書的“辭典”之名,恐怕難以站得住腳,它更像是一本未經過嚴格編輯流程的、個人化的閱讀筆記閤集。
評分七十七章
評分八章
評分八十章
評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颱。
評分崇本息末
評分陰陽巫蔔
評分道法自然
評分四十八章
評分名 言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