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道史》与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和班扬的《天路历程》被称为基督教历史上zui有影响力的三部经典。该书对于英国语言与文化的影响仅次于《圣经》,而且对英国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推动作用。本书从新教的角度记载了从使徒时代到16世纪基督教历史上的殉道事迹,尤其突出了从14世纪到玛丽一世掌权时期英国新教徒所受的逼迫。福克斯以生动的文笔,呈现了历世历代圣徒为持守基督信仰勇敢面对死亡的忠贞不渝,见证了神在殉道者身上所显的恩典与荣耀。福克斯自己生活在血腥玛丽的统治时期,亲历严酷的逼迫,他所写的殉道史具有“客观”的教会史家所缺乏的真切性和对苦难深刻的洞见。
约翰·福克斯(John Foxe,1516-1587),牛津大学玛格德琳学院院士,曾在牛津大学任教,后来在伦敦做传道人,是英国宗教改革中zui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血腥玛丽当政时,对新教徒进行残酷的逼迫,福克斯被迫逃亡欧洲,在欧洲写下了《殉道史》这部传世之作。
中译本导言
英文编者前言
作者生平简介
早期基督徒受迫害的历史
君士坦丁大帝的事迹
改教运动的晨星——约翰·威克里夫
耶稣基督zui忠勇的殉道士——罗拉德派的领袖约翰·奥特卡瑟爵士所受的患难与逼迫
约翰·胡斯长老的殉道史
上帝的真仆人与殉道士威廉·丁道尔的生平和事迹
马丁·路德的事迹——略述其生平和教导
伍斯特与格洛斯特主教约翰·胡珀长老的生平、事迹与殉道记
一位忠信的教区牧师 —— 罗兰·泰勒博士的事迹
苏格兰的殉道者
拉蒂默的生平事迹
里德利主教的事迹
里德利和拉蒂默的审判、定罪和殉道
史密斯菲尔德的火刑
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麦的生平事迹
其他殉道士的轶事和言论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其他殉道士的轶事和言论(节选)
普拉格(Prague)的哲罗姆被判刑后,有人拿给他一个画着红色恶魔的一公尺高的纸帽。哲罗姆立刻把自己的帽子丢在地上,拿起纸帽戴在头上说:“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为我这个可怜的罪人死去时,头上就戴着荆棘的冠冕。为了主的缘故,我甘愿戴上这纸帽,作为我的冠冕。”
——康斯坦茨(Constance),1416
来 到受刑处后,安东尼·皮尔森(Anthony Peerson)拥抱亲吻火刑柱,并喜乐地说:“欢迎你,我亲爱的妻子!今天我和你将在上帝的平安和大爱里结婚。”他往身上扯了些草,又把许多草堆在头顶 上,并说:“这是主的草帽。只有此时我装扮得如同基督真正的勇士。唯靠基督的功劳,我今天才能得蒙主的悦纳。”
——温莎(Windsor),1543
被 带到火刑场时,吉勒斯·蒂尔曼(Gilles Tilleman)看到那里有一大堆木柴,就要求把大部分木柴拿去分给穷人,并说自己只要一小部分就够用了。看到一位赤脚的穷人经过身边,他就把自己的鞋 脱下给了那人。他说:“与其把鞋子烧掉让穷人挨冻,不如把鞋子送给他们穿。”
蒂尔曼站在火刑柱旁时,行刑人想在他受火刑前先把他绞死,蒂尔曼却说:“你不必那么做以减轻我的痛苦。我不怕火,照你所接受的命令做吧。”这位蒙福的殉道者在烈焰中举目望天而死。围观者无不深陷悲痛。
——布鲁塞尔(Brussels),1544
德 比(Derby)镇住着一位贫穷虔信、热诚爱主的姊妹琼·沃斯特(Joan Waste)。琼天生目盲,殉道时年仅22岁。琼的父亲威廉·沃斯特(William Waste)是一位贫苦的理发师,有时也编织绳子维持生计。由于目盲,琼从12岁便开始学习编织袖套、袜套、绳子等手工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琼的手艺 非常高明。无论做什么,她总是尽己所能,而且非常勤快。
国王爱德华六世统治期间,琼每天去教堂听当地语言的讲道。她内心对主的渴慕日渐热切 起来。后来,她请人用她辛勤所挣的积蓄为自己买了一本新约圣经。由于从未学习过文字和天生失明,她无法认字,但她凭着内心对主极大的渴慕,就想把新约中的 经文记背下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特意结识了当时因欠债而在德比监狱服刑的犯人约翰·赫特(John Hurt)。约翰·赫特当时已是一位70岁的老人。由于琼的热切请求,加之自己孤单无伴且大部分时间无所事事,约翰·赫特就每天给她读一章圣经。若恰逢约 翰·赫特没空或生病,琼就找其他人代读。若遇到不愿免费为她读经的人,她就付一两个便士给读经者。琼通常会事先与人谈好读经的价格。
有一件事使得琼·沃斯特在当地颇为出名:她虽目盲,却可独自去德比镇任何教堂或为她读经的人家里。通过听人读经,琼获得极丰富的属灵知识。她不仅能背诵新约中的许多章节,而且能适时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就罪、宗教中的谬误等问题与人展开辩论。
当英国大多数人的信仰再次被罗马天主教的阴影所笼罩,这位贫穷目盲的姊妹仍然按照自己的良心持守纯正的信仰。
—— 德比,1556
说实话,初读时我有些不适应它的节奏,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快节奏的小说那样能立刻抓住眼球,它的魅力是缓慢渗透的,如同陈年的老酒,需要时间去品味其醇厚。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夹杂着古老的韵味和现代的疏离感,这种奇特的融合反而营造出一种超脱于时空之外的神秘氛围。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场景和氛围的营造,那种压抑而又充满象征意义的意象,常常让我停下来,细细揣摩它们背后的隐喻。这本书成功地将个体的悲剧提升到了哲学的层面,探讨了“存在”本身的困境。它不迎合任何人,只是忠实地记录和呈现,这种纯粹性,反而成为了它最动人的地方。它让你在感到孤独的同时,又庆幸自己能与这样一部深刻的作品相遇。
评分这是一部挑战阅读耐心的杰作,它拒绝提供轻松的娱乐,而是要求读者全神贯注,甚至在某些章节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深意。文字的密度极高,信息量庞大,但一旦进入作者构建的世界观,那种磅礴的史诗感便会牢牢抓住你。我注意到作者在历史细节上的考据极为扎实,这种严谨为虚构的情节增添了令人信服的力量。它探讨的主题宏大而沉重,关于信仰的代价,关于体制的碾压,以及记忆如何在岁月的洪流中被篡改或遗忘。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种智力上的满足感,以及一种对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深深忧虑。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答案,而在于它提出了一系列至今仍未解决的深刻问题,值得每一个愿意深入思考的读者反复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如同迷宫,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迷失,每一次转折都伴随着对人性的深刻反思。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将时代背景下的个体挣扎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它对复杂道德困境的处理,没有简单的对错之分,只有在极端压力下人性的脆弱与坚韧的交织。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每一个角色的命运都牵动着读者的心弦。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愿面对的阴影。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进行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让人在震撼之余,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共鸣与疼痛。这本书的力量在于它敢于直视黑暗,却又不失对希望的微弱捕捉,这种复杂的情感张力,是很多同类作品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站着读完”的作品。它带来的震撼是生理性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智力层面。我读到一半的时候,甚至需要放下书本,到户外走一走,以消化那些沉重的意象和信息。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巧妙地融入到最微小的日常细节之中,比如一个腐朽的物件,一片飘落的叶子,都承载着千钧之重。它对权力机制的解构非常彻底和冷峻,没有温情脉脉的粉饰,直指核心的虚无。我欣赏它那种近乎残酷的诚实,它不提供安慰剂,只提供真相,即使这个真相让人难以承受。读完后,世界在我眼中的色彩似乎都变得更加鲜明和复杂了,这本书无疑为我的精神世界添上了厚重的一笔。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其对“沉默”的描绘。很多重要的转折和冲突,都没有通过激烈的对话来展现,而是通过人物微妙的眼神、克制的肢体语言和那些未说出口的内心独白来完成。这种“留白”的艺术处理,使得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叙事中,去填补那些巨大的情感空白。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部视觉化的诗歌,节奏感极强,充满了对光影和阴影的精妙运用。它似乎在说,真正的恐怖和伟大使命,往往发生在最安静的时刻。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倾注的巨大心血和近乎偏执的追求,每一个句子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没有一句是多余的废话。它需要你放下所有预设的阅读习惯,完全臣服于作者搭建的这个精密而脆弱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