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民主革命先驅刀安仁》是弘揚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傣族人民優秀兒子刀安仁維護國傢統一,民族團結,愛國傢、愛人民、愛傢鄉;遠見卓識,除弊革新,為推動社會改革,提倡學習新文化、新知識,發展科學教育,現代經濟,建立先進政治軍事的民主革命精神。謳歌忠於孫中山總理的刀安仁等中國同盟會革命黨人在滇緬少數民族地區開展革命活動,以武裝鬥爭奪取清政府封建政權,建立共和,較全麵貫徹三民主義綱領的革命嘗試。是一部中國近代史的原創性曆史科學著作。
刀安仁因濛受不白之冤,革命功績被長期湮沒,辛亥騰越革命的重要曆史被扭麯。《民主革命先驅刀安仁》在翔實珍貴的曆史資料基礎上,以馬剋思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指針,運用民族學與曆史學相結閤的研究方法,恢復辛亥革命騰越民主革命的曆史真相,還刀安仁以民主革命先驅的革命形象。
作者簡介
曹成章,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專著有:《傣族農奴製和宗教婚姻》、《傣族社會研究》、《傣族村社文化研究》、《版納絮語》等。其學術著作較全麵係統地論述瞭傣族社會曆史的發展進程和規律,提齣瞭傣族文化的特點即村社文化,學術價值較高,在學術界頗具影響。閤著論著多種。
在國內外發錶民族學、人類學、曆史學、社會學論文50餘篇,完成聯閤國教科文組織、泰國泰國史中文資料委員會及國傢民委、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機構的調查研究項目12項。受聘為泰國總理府泰國史中文資料委員會編審委員會顧問。
目錄
序言
序言二
第一章 民主革命先驅
民主革命先驅刀安仁
革命和史學傢的評贊
第二章 騰越傣族社會經濟
古代傣族社會經濟
元明以後的社會經濟
第三章 德宏傣族社會領主製經濟的發展
村社解體對領主製的影響
地主經濟逐漸形成
近代乾崖地區的地主製經濟
乾崖土司典賣領地
第四章 乾崖的國內外形勢
騰越社會經濟的影響
乾崖麵臨的外部環境
第五章 忠誠鎮守國門
殖民者對國土的覬覦與人民的抗爭
刀安仁父子竭盡防禦之責
第六章 英軍侵緬的啓示
莽達喇疆括避居中國
中國政府對疆括的關注
各族人民的衛國決心
第七章 奮勇抗擊入侵
反侵略隊伍的成長
大青樹營盤之戰
史詩《抗英記》
第八章 尋求改革真理
有感於貪官枉法
初識緬甸進步華僑
第九章 革命黨人秦力山
從改良邁嚮革命
革命黨人秦力山
秦力山的《革命箴言》
第十章 秦力山在乾崖
秦力山之至乾崖
秦力山在各族群眾中
秦力山與孫中山
深切的緬懷
附1:秦力山墓碑
附2:國民政府褒揚秦力山令
第十一章 秦力山之辭世
駁章 太炎謀害說
擴散謀害說的推手
第十二章 傣族第一代留學生
留日途中
傣族留學生在日本
傣族精英刀安文
中國婦女留學的嚆矢
第十三章 革命導師孫中山
晉見孫中山
加入同盟會
歸國領導革命
不負革命重任
孫中山和同學們
第十四章 宮崎滔天與刀安仁
宮崎滔天與中國民主革命
宮崎夫婦與刀安仁的友誼
第十五章 宮崎駿藏(造)的誕生
第十六章 刀安仁與宋教仁的交談
刀安仁與宋教仁之相識
刀安仁與宋教仁的交談
南詔族屬問題
第十七章 譜文藝華章
引經典推陳
領傣戲創新
開詩歌先河
第十八章 除弊革新
第十九章 探索實現現代化
引進先進科技
進行經濟改革
第二十章 小室友次郎和岩本韆綱
小室友次郎
岩本韆綱
島讓次郎和山本
第二十一章 戊申永昌起義
永安革命軍
永昌起義
第二十二章 騰越起義及曆史意義
同盟會在滇西的活動
騰越自治同誌會
騰越起義
雲南省軍都督府的錯誤治理
騰越起義的曆史意義
第二十三章 緬甸中國同盟會與騰越起義
緬甸中國同盟會的建立
緬甸中國同盟會與騰越起義
第二十四章 緬甸中國同盟會與騰榆衝突
騰榆兩軍衝突
緬甸中國同盟會的嚴正立場
第二十五章 騰越都督刀安仁
騰越都督刀安仁
張文光之為都督
第二十六章 刀安仁都督的工作
迴歸曆史
刀安仁與緬甸中國同盟會
積極維護和貫徹革命方略
第二十七章 是非功過評說
要求大理反正當局端正立場
正確處理邊境涉外事務
對外宣言
刀上達問題及其性質
卓越的建軍治軍纔能
發行軍用票有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第二十八章 百年之謎
誰是謎的炮製者
試揭謎底
孫中山黃興的營救
第二十九章 世紀反思
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根源
改革麵臨的挑戰
主客觀條件不具備
沒有經驗可資藉鑒
國內外反動當局的壓製
內部頑固勢力的掣肘
民主革命的局限性
曆史車輪必將嚮前運轉
第三十章 誌士安息鳳凰山
附錄
《刀安仁傳》王度著
《悼刀安仁》(民國)佚名
《旅日之歌》刀安仁著刀保旭譯
《旅日之歌》傣文原文刀安仁著
編後語
參考論著資料目錄
後記
精彩書摘
麵對清廷腐敗衰落,國內外人民群眾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革命思潮的高漲,促使世代精忠於中央王朝的乾崖土司,熱愛祖國,保衛邊陲的土司刀安仁,認識到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必須推翻清朝封建王朝的統治,振興民族經濟,走富國強兵之路,國傢纔能獨立富強,民族纔能繁榮昌盛,遂逐步從封建衛士轉變為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堅強戰士。
刀安仁為瞭實現變革理想,決定西遊印度,東渡日本,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文化,考察社會經濟製度。他於1905年遠航印度歸來,途經緬甸停留期間,與緬甸華僑資産階級民主進步人士陳甘泉、徐贊周、莊銀安等交遊,受其啓迪,結為知己,許以歸國反清為己任。刀安仁迴國不久,陳甘泉等即將從改良者,轉變為激進民主革命者,並同孫中山先生等一起進行反帝反封建活動的革命黨人秦力山薦介,前往乾崖,協助刀安仁經辦軍國民學堂。該學堂民國政府列為雲南省第一個革命組織。宣傳革命,培養人纔,為革命積蓄力量。具有初步民主革命思想的刀安仁得益於秦力山的引薦,自率男女學生十餘輩,東渡日本留學,從此多次往返於緬甸的八莫、曼德勒、仰光,印度的新德裏,暹羅的曼榖,新加坡,中國的昆明、上海、香港和日本的橫濱、東京等國內外大中城市,進行遊曆考察,豐富現代科學知識。在途經新加坡時與孫中山結為知遇,至日本之後與日本革命友人宮崎滔天(又名宮崎寅藏、白浪滔天)等建立革命聯係,參加同盟會,從而樹立瞭民主革命思想,接受革命組織領導,從政治思想組織上轉變封建領主立場。
前言/序言
中國民族史及中國邊疆地理研究是中央民族大學的傳統優勢學科。1952年全國高校院係調整,撤銷瞭燕京大學、輔仁大學、清華大學的曆史係、社會學係,三校的民族史、民族學、社會學方麵的專傢學者匯集於當時的中央民族學院,建立瞭民族研究部。1956年,又創建曆史係,著名濛古史和元史專傢翁獨健教授擔任係主任,分設民族曆史和民族學兩個專業方嚮,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吳文藻、潘光旦、林耀華、費孝通、傅樂煥、王锺翰等著名學者在係任教。20世紀50年代,全體師生參加瞭國傢民委組織的全國少數民族社會曆史調查和民族識彆工作,並參加《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叢書》的編寫。爾後部分教師接受國傢有關部門的委托,整理瞭中印、中蘇、中越邊界資料(包括南海諸島資料),並負責《中國曆史地圖集》東北部分的編繪工作。曆史係和民族研究部相關人員構成瞭中央民族大學中國邊疆民族研究方麵的重要力量,發錶瞭大量具有重要影響的中國民族史和邊疆史地論著。近年來,中央民族大學王锺翰先生主編的《中國民族史》,費孝通、陳連開等編著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譚其驤主編、張锡彤等編繪的《中國曆史地圖集·東北捲》,譚其驤主編、張锡彤等編著的《(中國曆史地圖集)釋文匯編·東北捲》在國內外學術界都有很大的影響。
好的,為您創作一篇關於一本名為《民主革命先驅刀安仁》的圖書的簡介,內容將專注於不包含該書具體內容的方麵,並力求自然流暢,字數控製在1500字左右。 --- 《新時代的黎明:一部未曾書寫的史詩》 本書簡介 這部名為《新時代的黎明:一部未曾書寫的史詩》的作品,旨在為我們理解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轉型的宏大背景提供一個全新的、多維度的審視框架。它不是對某位特定曆史人物的傳記,也不是對單一政治事件的編年史,而是一部著重於時代精神、社會結構變遷以及文化思潮湧動的深刻剖析。 全書的核心關切在於描繪一個舊秩序崩塌、新秩序艱難孕育的復雜圖景。我們試圖將目光從傳統的“精英敘事”中抽離齣來,轉嚮那些塑造瞭時代底色的更為深層的力量:基層民眾的覺醒、新興階層的崛起、傳統儒傢倫理在現代衝擊下的瓦解與重構,以及知識分子群體內部思想光譜的劇烈分化。 第一部分:舊世界的脈絡與裂痕 本書開篇,我們首先對清末民初的社會結構進行瞭一次細緻入微的“解剖”。我們沒有將這個時期簡單地視為“革命前夜”,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充滿內在矛盾與活力的復雜有機體。 一、經濟基礎的悄然異動: 作者花費大量篇幅,考察瞭長江流域和沿海通商口岸新興的民族資本主義的萌芽狀態。不同於教科書上對“官僚資本”的刻闆印象,本書關注的是那些試圖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小商人和手工業者。他們對穩定稅製、統一貨幣和受法律保護的産權有著近乎本能的渴望,這種經濟上的訴求,是如何不經意間為政治變革埋下伏筆的?我們著重分析瞭商業網絡如何在信息不暢的時代充當瞭“非正式的傳播渠道”,使得新的觀念得以跨越地域的鴻溝。 二、鄉土中國的“隱形權力”: 傳統的士紳階層在政治權力邊緣化後,其在地方社會中的“文化權威”和“資源調配能力”並未完全消失。本書運用社會學方法,探討瞭族權重建、宗族調解以及地方慈善事業等“隱形權力”結構,如何在新的軍閥統治和中央政府權力真空期,繼續維係著社會的基本運作。這種韌性與妥協,正是理解當時社會穩定性的關鍵。 三、教育體係的“雙軌製”睏境: 新式學堂的建立無疑是進步的象徵,但本書更關注的是這套教育體係如何製造瞭新的社會張力。一方麵,它培養瞭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新青年;另一方麵,它又使得受過新教育的人纔與廣大的未受教育群體之間産生瞭巨大的認知鴻溝,這種“知識的斷裂”如何影響瞭後續的政治動員策略?我們分析瞭舊式私塾的消亡與新式教育的普及之間的速度差異,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認同危機。 第二部分:思潮的浪潮與觀念的衝突 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1900年至1920年代初期,思想界經曆的劇烈“去魅”過程。這不是簡單的“西學東漸”,而是一場關於“中國是誰”的深刻哲學辯論。 一、對“傳統”的辯證審視: 許多研究傾嚮於將傳統文化視為革命的對立麵。然而,《新時代的黎明》主張,真正的革命者在推翻舊製度的同時,也在努力尋找可以“援引”和“改造”的傳統資源。書中詳細梳理瞭關於“民德”與“民智”的爭論,探討瞭思想傢們如何試圖在孔孟之道與盧梭、孟德斯鳩的思想之間搭建橋梁,哪怕這種搭建過程充滿瞭內在的悖論與妥協。 二、身份認同的重塑: “國傢”概念取代“王朝”概念,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本書側重於分析不同群體如何理解這個抽象的“國”。對於留學生而言,這是一種現代化的藍圖;對於底層民眾而言,它可能意味著更高的兵役和賦稅負擔。我們考察瞭早期報刊雜誌上關於“國民性改造”的討論,揭示瞭知識分子試圖通過精神層麵“鑄造國民”的雄心與實際操作中的睏境。 三、政治哲學的“兼容並蓄”: 在現代政治理論湧入的初期,中國的知識分子很少采取“非此即彼”的態度。本書細緻分析瞭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等思潮如何在同一批知識分子群體中並行存在、相互滲透。這種“思想上的大熔爐”現象,既是那個時代活力的體現,也是後續政治路綫選擇復雜性的根源。我們關注的是,在思想沒有完全固化之前,那種對“多種可能”的開放態度如何微妙地影響瞭早期政治組織的形成。 第三部分:微觀視域下的社會肌理 為避免將曆史寫成宏大敘事的堆砌,本書的第三部分轉嚮瞭對特定“場域”的深入考察,旨在捕捉那些不易被主流史學記錄的社會細節。 一、城市與鄉村的“時間差”: 現代化的進程在地理空間上錶現齣極大的不均衡性。本書對比瞭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的“超前”生活方式與廣袤內地鄉村的“時間停滯”狀態。通過對地方誌、商業信函和私人日記的分析,我們嘗試構建一個“社會時間軸”,展示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人們如何以截然不同的速度和節奏麵對新的時代挑戰。 二、女性角色的“缺席”與“在場”: 傳統史學常將女性置於傢庭的附庸地位。本書則試圖發掘那些在社會轉型期中,藉由教育、實業救國或民間組織中扮演的“隱形角色”。我們不討論具體的革命事件,而是聚焦於她們在文化領域(如新文學的早期嘗試、女學堂的興辦)和經濟生活(如紡織女工的齣現)中,如何逐步爭取話語權,盡管這種爭取往往是片段化和非綫性的。 三、信息流動的技術基礎: 蒸汽機、電報綫、新式印刷術——這些技術不隻是工具,它們重塑瞭社會關係。本書探討瞭這些現代通訊手段如何在軍事調動、商業信貸乃至政治傳單的秘密分發中發揮作用,展示瞭技術進步是如何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無形力量。我們關注的是信息的“速度”和“可靠性”如何成為新舊權力博弈中的關鍵籌碼。 結語:留白與展望 《新時代的黎明》試圖描繪的是一片正在被開墾的土地,而非一座已經建成的宮殿。它專注於變革的機製、觀念的衝突以及社會肌理的鬆動,而非某個標誌性人物的決策或某次明確的勝利。全書旨在提供一個更具深度和橫嚮視角的曆史分析,邀請讀者去思考:在一個巨大的社會轉型期,那些被曆史洪流淹沒的無數次嘗試、無數次掙紮、無數次不那麼“光榮”的妥協,究竟是如何共同構建瞭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那個“新時代”的基石。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所揭示的那個充滿張力、未被完全定義的時代精神,而非對既定結論的重復確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