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九十年:1920-2010一段革命家庭的私人记忆

我这九十年:1920-2010一段革命家庭的私人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克明,任均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个人史
  • 家族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革命历史
  • 历史
  • 传记
  • 社会历史
  • 20世纪中国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32289
版次:1
商品编码:1026796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页数:3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真正的历史藏于民间。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在历史书上只是一些概念符号,在私人的记忆中才复活成为人。反清反袁反军阀反蒋的父亲任芝铭,很被孙中山看得起的二姐夫孙炳文二姐任锐批评梁漱溟:“你对不起炳文!”,周思来为何批捕孙维世,江青他们给孙维世作的离奇“结论”,江青悻悻地说“不理老子,老子走,”,在延安唱“马歇尔将军姜名传千古”,保加利亚保姆玛丽娅哭着要来中国当保姆,周恩来朱德密友孙炳文和哲学家冯友兰的妻妹,孙维世和宗璞的六姨,四十年代的“延安梅兰芳”,五十年代的外交官人人——任均九十年。

内容简介

   在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中,我们和周围许多人一起,经历了艰苦生活、胜利喜悦,也经历了政治运动、人事变迁。现在,大部分朋友陆续故去了,大多数故事也不为人知了。但那许许多多事情,有的能显出人格品德,很有些道义真情;有的能翻出历史真相,可作为前车之鉴。
关于这《我这九十年:1920-2010一段革命家庭的私人记忆》的写作,我的一标准、一要求,只有四个字:实事求是。即,说我所知,写我所知,有一说一,真实诚实。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几年,我常常感到常识的重要。多年来,我们矫情悖理,做了多少荒唐事,现在总算明白了些,知道做事不能违背常识。六姨不是思想型的人,她久经锻炼,仍保持常识,不失常情常理,从无肃杀教条之气,实可珍贵。
——宗璞

目录

序言
写在前面
我的父亲任芝铭
1.苦读诗书、改换门庭的清末举人
2.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传统家长
3.劫救革命党人而亡命天涯的“乱臣贼子”
4.反清反袁反军阀反蒋的老同盟会员
5.捐产办学、为国育人的老教育家
6.向毛泽东请教游击战术的“国军”老兵
7.豫南“共党首要分子”,汤恩伯的“高级参议”
8.“这样搞不中,饿死人太多了!”
9.红卫兵走后,老人问:“是不是政变了?”
我们六姐妹
1.“五四”时,四姐任焕坤写道:“尔辈欲作亡国奴乎?”
2.捧读《红楼》的五姐任叙坤,忧郁早逝了
3.二姐任锐(任纬坤)的一生:发孙炳文未竟之志
4.大姐任馥坤嫁给了中国最早期的华人矿长黄志炬
5.跟冯友兰在一起,三姐任载坤一直心很安静
我与外甥女孙维世
1.我和维世一起逃学,一块儿跪着挨训
2.我俩化名姐妹去上海学表演,江青也来讲过课
3.维世让我考鲁艺,在延安大家都不喜欢江青
4.我跟维世一块儿解馋,她的来信我保存了七十年
5.维世感情专一,保了金山
6.三姐说:“维世真是个孝顺的孩子!”
7.维世“文革”三次溜到我家,她让我烧掉了江青送的照片
8.杀死维世的凶手,我想宽恕你们……但你们是谁?
我学话剧演京剧的经历
1.在鲁艺戏剧系学话剧,却老去演京剧
2.曾进鲁艺旧剧研究班,看到毛主席最爱古装戏
3.分配到鲁艺平剧团,毛主席请我们听京剧唱片
4.在延安平剧研究院,演出后江青给我提意见
5.调晋绥军区平剧院,在杨家沟听周恩来讲“窦尔敦性格”
6.没老师和同志们的帮助、鼓励和教导,我哪敢演?
7.一离开延安,我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延安生活记忆
1.被冼星海动员参加了《黄河大合唱》
2.上趟厕所回窑洞,炕上就挤不进去了
3.窑洞塌了,我一家三口被埋在里边
4.驴失前蹄,我和孩子都摔出去了
5.马背上,一边筐里是行李,一边筐里是儿子
6.黄河上的艄公保住了我们的命
我在延安生孩子
1.“在我俩结婚的这一天”
2.我差点儿把孩子送给老乡,那时很多同志都送
3.求人帮我烧了块热砖,我的腿脚才暖和起来
4.几十年后,宗璞戏称延风是“八十万禁军教头”
纪念石畅
1.坦白运动的“坦白”,重要性不在于内容真假
2.“抢救运动”中,不编假话的石畅上吊了
3.运动后,我听康生说:“其实石畅没什么问题。”
三遇杨之华
1.“我是瞿秋白的老婆,我叫杨之华”
2.“名世已经牺牲了,别告诉你二姐”
3.“真巧,在这儿又遇见了!”
重逢于陆琳
1.真奇怪,我俩怎么这么一样啊?
2.我把母亲留给我的翡翠戒指送给了小于
3.三十年后,她把辗转保护下来的戒指还给了我
珍贵的友谊
1.我和阿甲一起,穿着现代服装演《打渔杀家》
2.没想到左荧、黄灼在坦白运动中被诬为特务
3.我儿子从山上滚落,张一山在山下一把接住
4.牟决鸣从重庆给我往延安捎来一大包水果糖
5.王镇武说:“任均?你怎么这时候来了?”
6.马新送来好消息,几天后我却接到她的讣告
“运动”的记忆
1.老艺人真诚严肃地说:“这回共产党可玩儿了命了!”
2.江枫把自己吊死在卫生间里的水管子上了
3.我相信最后,只要活到最后,就一定能搞清楚
4.想不明白为什么“八亿人口,不斗行吗?”
难忘玛丽娅
1.丁嫂的小脚没通过外交部的审查
2.外交部给保姆尹嫂也发置装费
3.保加利亚的党组织给我请来保姆玛丽娅
4.玛丽娅真舍不得小卡林,哭着要跟我来中国
我和瑞萱
1.从楼道里带回来的肝炎保姆
2.地主的儿媳妇帮我勤俭持家
3.“文革”她被轰回老家,成了专政对象
4.再没人轰她走了,她却永远离去
5.然后,她不再是“五类分子”了
一达生病
1.“我又活着回来了!”
2.输血染上了丙肝病毒
3.他给孩子讲了那么多过去的故事
4.孩子告诉了我病情真相
5.“我想好好睡一觉,你们谁也别叫我”
6.风雨同舟六十载,悠悠死别肠断魂
后记

精彩书摘

父亲同意了他的建议,组织校董事会讨论决定,学校暂时改名豫新中学。父亲亲赴临泉,请当时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部宣传科长孟士衡担任校长,并聘请汤恩伯指挥的15集团军总司令何柱国为董事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抵制省政府接收。如此相持了一段时间。到1944年5月,河南省政府换了班子,新任省主席是刘镇华的弟弟刘恩茂,父亲去找他极力争取,才获批恢复了“今是学校”。后来父亲仍是董事长。
那年9月,父亲主持了今是学校复校庆祝大会,县里各方送贺词、贺联。派代表参加。中学部的贺联是“今昔宁无沧桑感,是非自有大白时”,小学部的是“风雨同舟今允定,菁莪作育是固方”,词中都安排“今是”二字,以纪念学校复校。
父亲小时候经历过没钱念书的困苦。现在,为了能让贫苦人家的子女受教育,并让他们中间的优秀者能接受高等教育,今是学校多了两条规定:一是家庭确实困难,交不起学费的,准予免费上学:二是本校高中毕业生中,品学兼优、可以深造,但因家贫,无力出县投考大学的,由学校发给助学金。这样的规定,是以往任何时代、任何地区的任何私立学校所不曾有过的。而且,两条规定都切实执行了。1943年。贫困生曹发坤交不起学费,又想念书。便学锥刺股,跪铁蒺藜。刻苦读书。买不起灯油,他就吹亮麻秆火星,逐行照读。老师发现后,告诉了我父亲。父亲说:“免除曹发坤的一切学杂费。该生吃住在校,一切费用由学校负责。”供他读完了小学。1947年,父亲又准予曹发坤免交一切学费,在本校读中学。还给了他三十元现洋。
今是学校开办后二十年间,不只是新蔡本县的学生,它周边河南、安徽十余县的年轻人,也源源不断地前来求学。抗战时期新蔡一直没有沦陷,也是大批青年来此求学的原因之一。
……

前言/序言

任均老人是我母亲的幼妹,我的六姨。她的年纪和大姨相差近三十岁,和她的甥辈我的长姊冯钟琏、表姐孙维世相仿。父母亲去世以后,亲友渐疏,有三家老亲仍时常来往,给我关心和支持。照我的称呼他们是七姑、七姑父(冯纕兰、张岱年),六姨、六姨父(任均、王一达),三姐、又之兄(冯钟芸、任继愈)。本世纪最初的十年间,他们陆续离开了这个世界。只剩六姨一人。她现在是唯一比我年长的长辈。每个人的离开仿佛都带走了一条连接历史的线索,关闭了一条通往历史的道路。六姨健在,自然应该写下她的记忆,何况她的记忆是那样不平凡。
外祖父任芝铭公是清末举人、老同盟会员,为辛亥革命出力甚多。晚年思想进步,倾向延安,他的思想从不停滞,能够清醒地对待现实。“大跃进”之后的三年困难时期,外祖父一次来京,那时他已经九十岁了。他对我说:“河南饿死了很多人,饿死很多很多人,我是要说的。”他忧形于色,那衰老的面容,至今在我跟前。他确实说了,写信面谈他都做了。只不知起了多少作用。
穿梭时空的家族画卷:一部聚焦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非虚构史诗 本书是一部宏大而细腻的非虚构作品,它以一个普通中国家庭近一个世纪的变迁为切片,深度剖析了20世纪(1920年至2010年间)中国社会经历的剧烈动荡、思想解放与物质重塑。它摒弃了宏大叙事的单一同步,转而深入挖掘个体记忆与集体历史的交织点,展现了一幅生动、复杂且充满张力的时代图景。 一、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抉择 故事始于一个相对平静的年代,但很快,历史的巨轮便裹挟着这个家庭向前。作者的笔触没有停留在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聚焦于这些事件如何渗透并重塑着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情感结构乃至信仰体系。 书中详细描绘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思潮碰撞中的挣扎与选择。彼时,新文化运动的余波未平,军阀混战的阴影仍未散去。家族中的长辈们,如何在传统儒家伦理的约束下,试图拥抱西方的教育与思想,这种内在的撕裂感被细致地捕捉下来。例如,对一封泛黄的书信的考据,揭示了主人公的祖父在面对“是留学海外还是留在故土”这一抉择时的复杂心境,以及这种选择对后代命运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战火、迁徙与身份的重塑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和随后的解放战争,这个家庭不得不经历数次大规模的迁徙。这些迁徙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变动,更是身份认同的反复洗牌。书中花费大量篇幅,通过口述史料和日记残片,重现了战时物资的匮乏、生离死别的痛苦,以及在流亡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扶持的温情。 作者以极强的现场感,还原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细节:从物资配给制度下的家庭财务管理,到在不同政治环境下对“阶级成分”的敏感与恐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革命”二字的个人化解读进行了深刻探讨。对于身处其中的人而言,革命并非一个抽象的政治口号,而是关乎下一顿饭在哪里、孩子能否上学的具体问题。 三、集体记忆下的个人记忆碎片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对特定政治运动时期私人生活的审视。它坦诚地展示了在集体主义思潮高涨的年代,个体情感如何被压抑、扭曲,又是如何以隐秘的方式得以延续。 例如,书中通过对几代人之间关于“共同的记忆”与“被允许讲述的记忆”的对比,揭示了记忆的复杂性。父辈的沉默与子辈的好奇心构成了张力。作者并未进行道德评判,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有距离的同情”,去理解那些在特定历史语境下,不得不做出违心选择的长辈们。通过对老照片背后故事的挖掘,展现了“文革”时期,知识分子家庭在逆境中如何通过艺术、文学(即使是偷偷阅读的残本)来维持精神的完整性。 四、改革开放后的回归与疏离 进入1980年代及之后,故事的主线转向了经济腾飞与全球化冲击下的中国。家族成员开始重新面对“金钱”、“成功”和“个人价值”等议题。 这部分内容尤为引人入胜,因为它描绘了代际价值观的冲突:老一辈对“稳定”的执着,与新一代对“效率”和“自我实现”的渴望之间的矛盾。作者细致地记录了家族成员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大潮,有的人投身商海,迅速积累财富,也有人则在新的社会竞争中感到迷茫和失落。书中对城市化进程中,老宅子的拆迁和家庭成员分散于不同城市的描绘,象征着传统家庭结构的瓦解和新的社会联结方式的形成。 五、细节的力量:物质文化的侧写 贯穿全书的,是对物质文化变迁的敏锐观察。从20年代的西装面料到50年代的布票,再到80年代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口彩电的轰动,这些物质载体被用作丈量时代步伐的尺子。书籍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生活细节的收藏家。通过对一件家具、一顿年夜饭的变迁的描述,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时代质地的转变。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部立足于“私人经验”的“非私人史学”。它以精微的笔触,勾勒出一位普通中国家庭在近百年风云变幻中的生存韧性、情感纠葛与精神传承。它提供的,不是标准化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矛盾与力量的时代侧影。读者将在其中看到自己家族的影子,感受到历史与个人命运之间那无法割裂的深刻联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赞叹作者在信息整合与结构组织上的功力。九十年的跨度,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变成一盘散沙式的流水账。然而,这本书的骨架搭建得极其稳固,它似乎找到了一种内在的逻辑线索,将那些分散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家族事件,有机地串联了起来。这种串联不是简单的编年史,而是围绕着一些核心的价值观念或关键的转折点展开的螺旋式上升或反复确认。阅读过程中,我有一种强烈的“清晰感”,仿佛作者是一位高明的地图绘制师,在迷雾重重的历史地貌中,为我们标示出了关键的坐标系。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使得即便是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叙事的脉络,并深刻理解家族成员为何在特定的时间点做出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决定。这无疑是扎实研究和卓越叙事技巧的完美结合。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对“记忆的质地”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人们如何记住这些发生过的事情”,以及“时间如何扭曲和重塑了这些记忆”。作者似乎有意无意地引入了一种多重视角,让读者不断地在不同家庭成员对同一事件的不同陈述中游走、比较、甚至质疑。这种对记忆主观性的揭示,使得整本书的真实感更加立体和可靠。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历史真相在不同心灵中留下的复杂印记。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单一、权威的“历史真相”,而是无数个鲜活个体在特定时空下形成的“个人真实”。这种对叙事可靠性的审慎态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简单的私人回忆录,上升到了对历史书写本质的反思层面,读来令人深思,也让人更加尊重作者所付出的挖掘和梳理的巨大努力。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之恢弘,仿佛带领我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从泛黄的信件、泛着油墨香气的旧报纸,到那些口述历史中流淌出的家族记忆,作者以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笔触,解剖了一个时代变迁下普通家庭的命运沉浮。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宏大历史叙事与微观个人情感之间的平衡艺术。它没有陷入那种刻板的说教式回顾,而是通过那些真实到令人心悸的家庭琐事、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求生的个体选择,构建起了一幅立体而饱满的时代画卷。那种在巨变面前,亲情、信仰、理想如何被反复淬炼、最终沉淀下来的过程,读来令人感慨万千。它让我重新审视“历史”二字,不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冰冷日期和事件,而是活生生的、沾染着柴米油盐和血泪汗水的个体生命体验。这种深度和广度并存的叙事手法,无疑是那个时代家庭记忆记录中的一次重要探索,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叩问:在那样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我,或者我的祖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呈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疏离感与克制感,这并非冷漠,而是一种高明的叙述姿态。它摒弃了传统回忆录中常见的煽情或过度美化,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客观视角,去打捞那些被时间侵蚀的细节。这种“冷静”的力量在于,它将情感的爆发点留给了读者自己去触发。当我读到那些关于日常生活的描摹——比如一家人围坐在昏暗的灯下,讨论着一个尚未成形的未来,或者在物资匮乏时期对一块糖果的珍视——那种蕴含在平静文字下的巨大张力便喷薄而出。这种叙事策略非常高明,它没有直接告诉我“这个时期很艰难”,而是通过展示那些艰辛日常的纹理,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份沉甸甸的重量。它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每一个镜头都经过了反复推敲,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作品应有的韵味和节奏感,读完后余味悠长,久久不能平复。

评分

最为触动我的是,这本书成功地展现了“革命”二字在不同人生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对于第一代人来说,它或许是激情澎湃的信仰和改造世界的宏大理想;而对于他们的下一代,或许是需要小心翼翼维护的“正确性”与不得不做出的妥协和牺牲;到了第三代,它可能就演变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家族遗存,一种需要被审视和理解的“过去式”。作者对这种代际间的认知错位和情感断裂的处理,尤为细腻入微。书中那些充满张力的家庭对话,常常让人拍案叫绝,那不是简单的争吵,而是不同历史经验碰撞出的火花。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历史的继承往往是沉重且复杂的,它既是荣耀的徽章,也可能是无形的枷锁。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展示了如何诚实地面对家族历史中那些光荣与阴影并存的复杂性。

评分

感觉应该不错,喜欢看这样的书

评分

从书中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到一个九十多岁老人的宽容豁达。

评分

可能是最后一本书的 书的质量稍微有点差 客服很好的给解决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

评分

很好

评分

书买的多 集体和个影评价一下吧 物流给力 可惜有的书很脏 不过总体而言很满意

评分

任钧老人在在书中讲述了自己经历的风风雨雨、磕磕绊绊,讲述了自己和周围许多人一起经历的艰苦生活、胜利喜悦和政治运动、人事变迁等等故事。从这许许多多故事中,有的我们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品格,有的能够看出朋友间可贵的友情,有的我们能够看出历史事件的真相,尽管有时说的比较简略含蓄。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评分

90年接近一个世纪,一本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