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之后七年余华全新长篇小说
比《活着》更绝望
比《兄弟》更荒诞
我们仿佛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者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
海报: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这是余华全新长篇小说《第七天》的开篇,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悬念,一个走向殡仪馆、将被火化的人,在死亡之后还能留给读者什么呢?这次余华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故事,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寒冬腊月被囚禁于积年冰川里的寒冷,一种剧烈拉锯式切肤的疼痛和虐心,一种茫茫荒野身心俱疲后无着无落的绝望。
《第七天》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讲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余华,1960年4月出生,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1983年开始写作,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其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波兰、巴西、以色列、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和印度等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余华是蜚声国际的小说家。
——美国《出版商周刊》
★余华是一位颠覆大师。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余华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素描,其尖锐无人可匹。
——美国《时代周刊》
★余华可以说是一个现代中国的巴尔扎克。
——法国《世界报》
★余华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中很为尖锐辛辣的。
——法国《读书》杂志
★余华的想象力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法国《文学双周》
★余华并不是要揭穿或者控诉什么,他的写作兴趣在于描写人类的行为。
——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
★余华的作品有一种令人折服的魄力。
——德国《纽伦堡日报》
★余华是中国享誉世界的作家。
——意大利《日报》
★余华和他的作品,都是满溢智慧的宝石。
——意大利《左派》杂志
★余华的作品成为了当代中国的典范。
——西班牙《阿贝塞报》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中国的经典之作。
——西班牙埃菲社
第1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第1天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昨夜响了一宵倒塌的声音,轰然声连接着轰然声,仿佛一幢一幢房屋疲惫不堪之后躺下了。我在持续的轰然声里似睡非睡,天亮后打开屋门时轰然声突然消失,我开门的动作似乎是关上轰然声的开关。随后看到门上贴着这张通知我去殡仪馆火化的纸条,上面的字在雾中湿润模糊,还有两张纸条是十多天前贴上去的,通知我去缴纳电费和水费。
我出门时浓雾锁住了这个城市的容貌,这个城市失去了白昼和黑夜,失去了早晨和晚上。我走向公交车站,一些人影在我面前倏忽间出现,又倏忽间消失。我小心翼翼走了一段路程,一个像是站牌的东西挡住了我,仿佛是从地里突然生长出来。我想上面应该有一些数字,如果有203,就是我要坐的那一路公交车。我看不清楚上面的数字,举起右手去擦拭,仍然看不清楚。我揉擦起了自己的眼睛,好像看见上面的203,我知道这里就是公交车站。奇怪的感觉出现了,我的右眼还在原来的地方,左眼外移到颧骨的位置。接着我感到鼻子旁边好像挂着什么,下巴下面也好像挂着什么,我伸手去摸,发现鼻子旁边的就是鼻子,下巴下面的就是下巴,它们在我的脸上转移了。
浓雾里影影幢幢,我听到活生生的声音此起彼伏,犹如波动之水。我虚无缥缈地站在这里,等待203路公交车。听到很多汽车碰撞的声响接踵而来,浓雾湿透我的眼睛,我什么也没有看见,只听到连串车祸聚集起来的声响。一辆轿车从雾里冲出来,与我擦肩而去,冲向一堆活生生的声音,那些声音顷刻爆炸了,如同沸腾之水。
我继续站立,继续等待。过了一会儿,我心想这里发生大面积的车祸,203路公交车不会来了,我应该走到下一个车站。
我向前走去,湿漉漉的眼睛看到了雪花,在浓雾里纷纷扬扬出来时恍若光芒出来了,飘落在脸上,脸庞有些温暖了。我站住脚,低头打量它们如何飘落在身上,衣服在雪花里逐渐清晰起来。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我死去的第一天。可是我没有净身,也没有穿上殓衣,只是穿着平常的衣服,还有外面这件陈旧臃肿的棉大衣,就走向殡仪馆。我为自己的冒失感到羞愧,于是转身往回走去。
飘落的雪花让这个城市有了一些光芒,浓雾似乎慢慢卸妆了,我在行走里隐约看见街上来往的行人和车辆。我走回到刚才的公交车站,一片狼藉的景象出现在眼前,二十多辆汽车横七竖八堵住了街道,还有警车和救护车;一些人躺在地上,另一些人被从变形的车厢里拖出来;有些人在呻吟,有些人在哭泣,有些人无声无息。这是刚才车祸发生的地点,我停留一下,这次确切看清了站牌上的203。我穿越了过去。
我回到出租屋,脱下身上不合时宜的衣服,光溜溜走到水槽旁边,拧开水龙头,用手掌接水给自己净身时看到身上有一些伤口。裂开的伤口涂满尘土,里面有碎石子和木头刺,我小心翼翼把它们剔除出去。
这时候放在床上枕头旁边的手机响了,我感到奇怪,因为欠费已被停机两个月,现在它突然响了。我拿起手机,摁了一下接听键,小声说:
“喂。”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声音:“你是杨飞吗?”
“是我。”
“我是殡仪馆的,你到哪里了?”
“我在家里。”
“在家里干什么?”
……
“我在净身。”
“都快九点钟了,还在净身?”
我不安地说:“我马上来。”
“快点来,带上你的预约号。”
“预约号在哪里?”
“贴在你的门上。”
对方挂断电话。我心里有些不快,这种事情还要催促?我放下电话,继续清洗身上的伤口。我找来一只碗,用碗接水后冲刷那些残留在伤口里的碎石子和木头刺,清洗速度加快了。
这本小说初读之下,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带着泥土气息的粗粝感,仿佛能触摸到文字间那股子生命力。作者的叙事手法极其高明,他没有急于展开宏大的背景,而是将笔触聚焦于几个小人物的命运之上,通过他们看似琐碎却又步步紧逼的生活困境,构建了一个令人窒息却又充满韧性的世界。尤其是对人物内心挣扎的刻画,细腻得令人心惊,那种在绝望边缘徘徊却又不甘沉沦的复杂心绪,被文字打磨得如同璞玉般光华内敛。读到某些情节时,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平淡却蕴含千钧之力的句子,仿佛作者将他所有的生命体验都倾注在了这些字符之中。整本书读下来,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活着本身就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战斗,而在这场战斗中,人性的光辉与幽暗交织,构成了一幅极其真实而震撼的时代群像。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会让你感到轻松愉悦的作品,但绝对是能够深深扎根于你记忆深处,时不时会引发你对自身存在的沉思的佳作。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让人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人性幽暗面的坦诚挖掘,这种坦诚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它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精神上的避难所,而是将我们推到了道德的灰色地带,让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在极端压力下,“好人”与“恶人”的界限可以变得多么模糊不清。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极为立体,他们不是非黑即白的符号,而是充满了矛盾的集合体——他们会做出卑劣的选择,但同时又保留着一丝对美好事物近乎本能的向往。这种复杂性,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内在的张力与伦理上的困境。每当我认为自己已经理解了一个角色的动机时,作者总能在下一个章节中,用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彻底颠覆我的判断。这种持续的智力挑战和情感冲击,让这部作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和耐人寻味。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它有着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魔力。它的语言并非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极其凝练、克制,甚至带有一丝令人心悸的寡言。很多重要的情感爆发点,作者都选择用极其简洁的白描手法带过,反而留下了巨大的空间给读者自己去填充那些未尽的悲恸或愤怒。这种“留白”的艺术,在当代小说中是极为罕见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痛苦”的方式,他没有将苦难浪漫化,而是将其还原为一种日常的、渗透到骨髓里的状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与书中的角色一同经历了一次漫长而艰辛的“精神放血”。它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专注力去捕捉那些潜藏在对话和行动之下的暗流涌动,一旦沉浸其中,外界的一切喧嚣都会被隔绝在外。这是一次需要全身心投入的阅读体验,绝非消遣之物。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接触此类文学作品时,我内心是抱着一丝审慎的态度的,毕竟很多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容易陷入为批判而批判的窠臼。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预期。它没有流于表面上的控诉或煽情,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旁观者视角,冷静地审视着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无力和挣扎。叙事的节奏控制得极为精准,时而如潺潺流水般细腻铺陈,时而又如惊雷炸响般,将人抛入无法预料的境地。特别是对“时间”这个概念的处理,它似乎不再是线性的流逝,而是在特定事件和创伤的反复回溯中被扭曲、重塑。这种结构上的巧思,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宿命感和悲剧张力。它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出那个特定年代里,个体在巨大社会变迁面前,所能做出的最本能、也最无奈的选择。读完合上书本时,留下的不是故事的结局,而是一连串关于“选择的代价”的无声追问。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部长篇小说无疑是值得反复研读的范本。它的结构如同一个精密的机械装置,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对话,似乎都服务于最终那个宏大而悲凉的主题。作者对细节的把控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无论是对特定历史时期场景的还原,还是对人物日常习惯的描摹,都展现了扎实的案头工作和深刻的生活洞察力。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将个人的微观命运,与宏大的历史叙事融为一炉,使得个体的情感体验具有了普遍的象征意义。读完后,我忍不住会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试图将书中的虚构与现实进行对照,但这并非因为故事不够真实,恰恰是因为它太真实了,真实到让人不得不去正视那些被时间掩盖的痛楚。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关于记忆与生存的文献记录,值得所有关注文学深度和历史厚重感的读者珍藏。
评分还好,就是纸质查点,,,,,
评分朋友推荐的很嗨的一本书
评分不错,很喜欢
评分不错,一直很喜欢他的事故
评分书没有问题,就是赶上双十一,发货速度奇慢。
评分一直想看这个,终于收入手了,挺好。
评分,
评分我已经看完了,绝对正版。纸质很好的。哈哈???
评分还没开始看。。。慢慢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