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指挥自动化系统辅助决策技术》共7章。靠前章是决策与辅助决策概述,为全书提供概念基础;第2章介绍指挥自动化系统中辅助决策的需求、内涵、特点及辅助决策系统的目标与任务、组成与要素、结构与体系等,突出军事辅助决策系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第3章是对指挥自动化系统中常用的基本辅助决策模型及求解技术的简要描述和讲的复杂决策问题形式化描述,基于贝叶斯网和模糊理论的复杂决策问题建模方法及有关的复杂决策问题的求解技术等内容,可为非(半)结构化决策问题求解提供模型和算法支撑;第5章介绍辅助决策系统总体设计技术,包括基于MAS的辅助决策系统、基于研讨厅的辅助决策系统等的架构和设计,重点描述了基于服务的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模式,可为未来一体化决策系统的研发设计提供理论支撑;第6章结合指挥自动化系统中辅助决策技术的新需求,详细描述了一种基于服务架构的未来一体化辅助决策平等我发现这本书在尝试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体系时,却在核心的“人机交互”层面出现了重大的逻辑断裂。书中花了大量篇幅论述计算的复杂性与数据分析的深度,似乎将决策自动化视为一个纯粹的算法优化问题。然而,对于“指挥”这一活动本质而言,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指挥官的信任建立、以及系统输出如何被人类有效地理解和采纳,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这本书对用户界面(UI/UX)在复杂决策支持中的作用讨论得极其肤浅,仿佛只要将最优解以文本形式输出,任务就算完成了。这种对人类认知负荷和决策心理学的漠视,使得整本书的理论基础显得单薄而脆弱。一个无法有效与操作者沟通的“智能”系统,无论其后台模型多么精妙,都注定会因为缺乏信任而被弃用。这本书更关注“机器能做什么”,而非“人如何与机器协作以达成最佳决策”,这使得它在探讨人本要素的现代决策技术领域中,显得极其不合时宜。
评分这本书,坦率地说,完全没抓住我。我原本是想找一本能深入剖析现代战场指挥体系中,如何运用尖端信息技术来优化决策流程的著作。翻开目录,看到那些高深莫测的术语堆砌,心里还抱有一丝期待,以为里面会有关于实时态势感知、多源数据融合以及人机协同决策模型的精彩论述。然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似乎更热衷于描述那些基础的、甚至有些过时的系统架构概念,对于“辅助决策”这一核心环节的阐述,流于表面,缺乏实质性的技术洞察和实际案例支撑。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我手心冒汗、感受到未来战争脉搏的深度分析,而不是一本停留在理论框架搭建阶段的教科书式概述。例如,关于如何处理认知偏见在自动化系统反馈中的影响,或者更前沿的强化学习在动态资源分配中的应用,书中几乎没有提及。这让我感觉,这本书的作者可能对当前自动化技术前沿的发展速度估计不足,或者说,他撰写此书的年代,已经远远落后于实际的科研进展了。对于一个追求实战化、前沿化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煎熬。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一场文字的迷宫探险,而且不是那种引人入胜的寻宝之旅,更像是被困在了一片冗长而重复的逻辑循环中。我读到的是一种极其学院派、甚至有些故作高深的叙述方式,仿佛作者生怕别人不了解他引用的每一个理论的“渊源”,于是大量篇幅被用来追溯那些在我看来早已是公认常识的学术起源。每当我认为即将触及核心内容时,叙述总会急转弯,拐入对术语定义和概念区分的无休止的纠缠。举个例子,关于“可靠性”和“鲁棒性”的辨析,本可以一句话点明在特定工程环境下的侧重点,书中却用了好几页来引用不同学派的观点,最终得出的结论也无甚新意。这种写作手法,极大地拖慢了阅读节奏,让读者很难建立起对整体框架的清晰认知。我需要的是清晰、简洁、直击痛点的分析,而不是在浩如烟海的脚注和引文中迷失方向。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文献综述,而非一本面向实际应用的、能指导行动的技术专著。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作者站在一个遥远的、略微过时的信息制高点上,俯瞰着当前的实践领域,然后写下了一份关于“应该如何做”的理论蓝图,却完全没有沾染到一丁点儿现实操作中的油污和烟火气。它通篇充斥着对“理想状态”的描摹——完美的实时数据流、零延迟的反馈机制、完全理性的操作者——这些描述听起来很美,却与我日常在复杂、嘈杂、充满不确定性的实际环境中进行系统部署和维护的经验相去甚远。我真正需要的,是如何在带宽受限的情况下进行数据降维处理,如何处理传感器故障导致的决策偏差,以及如何平衡系统的自治程度与人工干预的优先级。这些实践中的“硬骨头”问题,在书中几乎找不到立足之地。它更像是一份五十年前的科幻小说草稿,充满了美好的愿景,却缺少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技术工具箱。对于一线工程师和架构师而言,这本书提供的指导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评分从排版和设计来看,这本书简直是对现代出版美学的公然挑战。作为一本关于高科技决策系统的书籍,其视觉呈现竟然如此保守和沉闷,让人提不起精神去深入研读。内页的字体选择,那种缺乏对比度和呼吸感的宋体(或类似的衬线体),在长时间阅读中对眼睛造成了不小的负担。更令人费解的是图表的处理:那些本应是信息浓缩精华的流程图和架构示意图,往往因为分辨率低下、线条拥挤不清,甚至配色方案选用了低对比度的灰度调,使得原本复杂的信息被进一步扭曲和模糊化。我尝试去理解书中某个关键算法的并行处理机制时,不得不对着那张模糊不清的方框图反复眯眼揣摩,这完全违背了技术书籍追求信息高效传达的初衷。一本关乎“自动化”与“效率”的书,其自身的物理形态却充满了低效与滞涩感,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讽刺。阅读体验的低劣,直接影响了对内容深度的感知,很多精彩的论点可能就这样被糟糕的呈现方式埋没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