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新农村建设丛书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用性、科普性、引导性读物。适于长江中下游以北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农民、村镇干部及其他从事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人员等使用。 全书共分十章:**章概述;第二、三章介绍了种植大棚的建造方法及果蔬的贮藏;第四章到第九章介绍了各种养殖设施的建造方法;第十章简述了种植与养殖的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应用现状。当我合上这本书,合上的时候脑子里浮现的画面不是丰收的田野,而是早年间那些图书馆里,堆满灰尘的旧技术资料室。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极度强调的是“就地取材”和“人工操作”,仿佛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线和供应链从未存在过。例如,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当地的粘土、秸秆和石灰混合制作耐用的建筑材料用于建造牲畜的遮蔽棚。这套方法对于偏远地区或许有其意义,但对于我们这个区域,我们更倾向于使用轻钢结构、预制板材,或者至少是标准化生产的砖块,这些材料的施工速度和耐久性是传统自制材料无法比拟的。书中对于“能源自给”的讨论,也基本集中在人力、畜力和最基础的木柴或草料上,对于太阳能板、小型风力发电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潜力,完全没有涉及。这让我不得不思考,这本书的受众定位究竟是哪里?它描绘的生产场景,更像是农业刚刚起步的年代,而不是一个信息爆炸、技术迭代飞快的今天。它提供的是一种“生存农业”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驱动“发展农业”的动力。因此,对于希望通过技术升级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可能过于局限和保守了。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那种墨绿和土黄的搭配,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回到了泥土的芬芳之中。我本来是想找一本关于现代农业科技的深度书籍,但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完全不同。它更像是老一辈人留下的生活智慧的结晶,里面充斥着大量的民间经验和传统做法。我翻阅了目录,发现章节划分得非常细致,涉及的范围很广,从最基础的土地整理到不同季节的作物轮作,甚至还有一些关于沼气池和简易温室的构建方法。但是,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关于“设施”的部分时,心里不免有些失落。我期待看到的是关于自动化灌溉系统、精准农业传感器或者智能温控设备的详尽介绍,可这本书里描绘的“设施”,更多的是用竹木、砖瓦搭建起来的半永久性结构,实用性毋庸置疑,但技术含量却远低于我的预期。例如,关于“防风障”的描述,重点放在了如何选择合适的树种和编织密度上,对于现代材料如高强度复合膜的应用几乎没有提及。这让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面向完全没有技术背景的初学者或者在物资极度匮乏环境下的人群的入门指南,对于追求效率和规模化的现代农场来说,参考价值有限。总的来说,它提供了扎实的传统基础,但对于我们这一代追求“高科技赋能”的从业者来说,内容略显陈旧和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老实说,有点像一本年代久远的农业技术手册,那种感觉就像是直接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业推广资料里抠出来的。语言是典型的书面语,非常严谨,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写得一丝不苟,缺乏现代书籍那种轻松的引导性和互动感。我尝试着寻找一些生动的案例研究或者农户访谈来佐证那些理论,但几乎没有。全书充斥着“应当”、“必须”、“依照标准”这类指令性的词汇,让人读起来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东西。比如,书中花了很大篇幅讲解如何根据土壤的颜色和质地来判断其肥力等级,并据此调整农家肥的用量。这套方法论在理论上很完备,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经验积累,但是,现代土壤检测技术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通过快速比色卡或便携式仪器就能得到精确的N-P-K数据,这种完全依赖经验的判断方式,在今天看来效率太低了。我对“养殖”部分的期望值也一样,书中关于畜禽舍的描述,重点放在了通风道的自然形成和地基的防潮处理上,对于现代畜牧业中至关重要的生物安全措施、环境的动态监测以及疾病防控的最新规范,只是一笔带过,甚至有些地方的描述,比如对待某些疾病的传统疗法,在今天的兽医学看来已经属于过时甚至有害的范畴了。所以,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历史档案,而非指导未来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是我个人体验中最大的减分项。首先,纸张质量比较粗糙,墨水似乎有些晕染,尤其是在插图部分,情况更为严重。插图,或者说示意图,是这本书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很多关于“构建”和“布局”的描述,本应配有清晰的平面图、立体图或者安装步骤图,但实际呈现出来的是一些手绘感极强的、线条模糊的黑白简图。我花了很长时间试图理解书中描述的一种“多级发酵堆肥池”的内部结构,因为文字描述相当复杂,提到了不同材料的填充层和隔板的设置,但配图却模糊不清,完全无法将文字描述具象化。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挫败感,需要不断地在文字和想象之间进行艰难的校对。此外,全书的索引系统做得也十分不友好,很多关键术语在索引中找不到对应的页码,或者索引指向的页面内容与标题描述严重不符。对于一本旨在提供实用指导的书籍而言,清晰的图文结合和便捷的检索功能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表现得像是赶工之作,让人在试图查找特定信息时感到非常头疼,阅读体验大打折扣。
评分我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泡着一杯浓茶,试图啃完这本书关于“水利设施与灌溉系统”的那几章。坦白讲,内容非常枯燥,像在阅读一本工程学的入门教材,但缺乏应有的图纸和清晰的剖面图来辅助理解。作者对沟渠的坡度、引水渠的截面形状、渗漏率的估算这些技术参数描述得头头是道,每一个数据都似乎经过了千百次的实践检验,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对精度的执着。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这本书似乎完全忽略了现代农田基础设施的改造趋势。我正在负责一个地区的旱改项目,重点在于推广滴灌和喷灌技术,以节约日益稀缺的水资源。这本书里,对“田间沟系”的描绘占据了核心篇幅,各种明渠、暗渠的铺设和维护占据了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对比之下,对于现代节水灌溉设备的选型、水泵的能效比计算、甚至是最基本的压力平衡问题,都付之阙如。这让我感觉,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是“横向拉得极宽,但纵向挖掘不够深”。它试图涵盖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但每一个技术点都停留在基础的物理层面,没有深入到背后的工程原理或现代化的解决方案。读完之后,我确实了解了古人如何引水浇地,但对于如何用现代技术高效、低成本地解决灌溉问题,这本书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