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

国学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民国] 马瀛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中国文化
  • 历史
  • 哲学
  • 文学
  • 经典
  • 文化
  • 教育
  • 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802118034
版次:1
商品编码:1027908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语丝丛书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学概论》共分三编:绪论一编,先将国学定义、范围、分类等叙明,次述研究国学应抱之态度及其效用;第二编详列研究国学方法;第三编汇集研究国学应具之各种学科;唤起读者自动研究之兴趣。《国学概论》原为高中文科讲义,故可为高中各级学生教本。一般喜研究国学者,也可为自修或参考之用。

目录

第一编 绪论
1 自 序
1 例 言
2 第一章 国学定义
2 第一节 国学名称之由来
3 第二节 国学之定义及其解释
7 第二章 国学范围及其分类
7 第一节庄子之分类
8 第二节荀子之分类
8 第三节 司马谈之分类
9 第四节淮南子之分类
10 第五节 刘歆班固之分类
11 第六节 隋书经籍志之以下分类
12 第七节 近人章太炎梁启超胡适李笠之分类
13 第八节本书之分类
15 第三章 今人对于国学之态度
15 第一节迷信的态度
16 第二节鄙弃的态度
17 第三节运动的态度
17 第四节 盲从的态度
19 第四章 吾人研究国学之原因
20 第一节 表现民族精神
20 第二节 整理先民遗产
21 第三节 破除新旧界限
22 第四节 沟通东西文化

第二编 研究方法
26 第一章 观 察
27 第一节 选 择
28 第二节 浏 览
28 第三节 圈点及钩识
28 第四节精读
29 第五节钞录
31 第二章会通
32 第一节 治经学应知家数
33 第二节 治哲学应知流派
35 第三节 治史学应辨真妄
36 第四节 治文学当知变迁
40 第三章怀疑
40 第一节 疑 古
42 第二节 疑 今
44 第四章辨伪
45 第一节 作伪之原因
46 第二节 辨伪之巨著
48 第三节辨伪之方法
54 第四节 前人已考定著名伪书表
56 第五章 明诬
56 第一节 寓 言
56 第二节 支 词
57 第三节诬妄
57 第四节传讹
57 第五节虚构
57 第六节疏忽
59 第六章勘误
59 第一节校勘之证据
64 第二节 错误之由来
72 第七章 归 纳
73 第一节 钱大昕考古音
75 第二节 王引之考古词
76 第三节 俞樾考词品
77 第四节 胡适考词格
82 第八章 比较
83 第一节 思想疏密之比较
88 第二节 理论长短之比较
91 第三节 学说异同之比较
93 第四节 传注得失之比较
94 第五节 文辞优劣之比较
96 第六节 事迹真伪之比较
98 第九章分类
98 第一节 演绎的分类
99 第二节 归纳的分类
102 第十章整理
102 第一节 索引式之整理
104 第二节 图表式之整理
104 第三节 总帐式之整理
106 第四节 专史式之整理
109 第十一章辑补
109 第一节辑佚
111 第二节 补 作
114 第十二章统计
115 第一节前人已作之统计
117 第二节吾人可作之统计
121 第十三章调查
121 第一节方言
第三编 研究工具

精彩书摘

第十二章 统计
何谓统计?即搜集同类之人物事实,以时代、籍贯、等次、学派、经历、发见等分别之,综合为种种数目,而观其大较,俾知兴衰变化之绩也。简言之,即观察各种事物之平均状况而已。晚近此种方法应用最广,无论何种学术,何种事实,莫不列为种种统计表,吾人欲研究此种学术,或欲考察此种事实,只须观其统计表,则其本来之面目,无不了然于心目中。如欲考察现代社会之状况.则一检统计年鉴,即可知之矣。此统计方法,所以为学术界所重视也。
研究国学,应用统计方法者,最早当推汉之班固。班氏于《汉书》中列有《古今人表》,自太吴宓羲氏起,至嬴秦灭亡止,凡见于典籍中之人物.分列九等.比较而观察之。虽其分别等次,全用主观,本不足为凭;又上上以至下下,其界限本难区别,圣仁智愚之标准.亦随时代环境而转移,毫不足依据。然吾人观察此表,可以见儒家品评人物之一般;至少亦可窥见孟坚一人之学识。
数年前提倡平民教育之时,教育家如陶知行、晏阳初等,皆主张平民课本中所用之字,应有一定之限度。于是搜集小学教本、通俗小说、报章、尺牍等最习见之字,统计各字发见之次数,最后选得发见次数多者千余字,编成课本。此亦应用统计方法之一也。厥后余编纂《平民字典》之时,亦应用此方法,而选得习见者四千余字,列入《平民字典》之中。后余阅读各种浅近书籍之时,又时时检查书中之宇,曾否收入字典之中,则已收入者实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于是益信统计之方法,对于吾人研究学术,为至有功效也。
第一节前人已作之统计
统计方法虽可应用于国学全部,然究以应用于史学方面为最有效.且有无穷之意味。清初顾栋高应用此法,撰《春秋大事表》五十卷,以全部《左传》之事迹,分类归纳而统计之,为时令、朔闰、长历拾遗、疆域爵姓存灭、列国地理犬牙相错、都邑、山川、险要、官制、姓氏、世系、刑赏、田赋、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王迹拾遗、鲁政下逮、晋中军、楚令尹、宋执政、郑执政、争盟交兵、城筑、四裔、天文、五行、三传异同、阙文、吞灭、乱贼、兵谋、引据、杜注正伪、人物、列女四十表。旁行斜上,经纬成文,使参伍错综者尽归于条贯,学者一检其表,而春秋时之现状,灿若列眉,了如指掌矣。
近时丁文江、梁启超应用此法而统计历史上人物之籍贯及古世探求佛学之人物,颇有趣味。今介绍丁氏之说于下,以为学者统计方法之参考:
丁氏将《汉书》、《后汉书》、《新唐书》、《宋史》、《明史》中有传之人物,调查其籍贯,分配之于现今之各省;再将列传之总数、按照各省之人数,列成百分率。便如两《汉书》共传六百六十五篇,计河南人二百零九.得百分之三一点四三。山东人一百十八,得百分之一七点七五。湖南仅二人,得百分之零点三。福建仅一人,得百分之零点一五。广东、云南、贵州等则并一人而无之。全表皆用此方法推算。于此表中.可得数条最后之原则:
(1)凡帝都所在之地,人物往往特多。例如后汉之河南,得百分之三十七而强,唐之陕西,得百分之二十一而强。北宋之河南,得百分之二十三而强。南宋之浙江,得百分之二十二而强。但其中有两例外,即前汉之陕西,仅得百分之十,居第四位。明之直隶,仅得百分之七,居第五位。此盖开国之初,功臣卿相,大抵丰、沛故人,非异地人所得而拟也。
(2)南北升降之迹甚为显著。如山东、陕西、直隶、山西等省,汉、唐时平均比例,皆在百分之十以上,多者至百分之二三十以上。宋、明以后,皆降至百分之十以下,平均不过百分之五六。中唯河南尚得保持平度,然亦有降下之趋势;反之,如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省,汉、唐时百分比例甚少,以次渐升,至明则皆升至百分之十以上。此种现象,盖与宋南渡后南方之人工开发,及蒙古侵入后北方之铁蹄蹂躏皆有关系也。然人民之自身猛进及退萎之精神.要亦不容忽视。
(3)原则上升降之数,皆由渐变,然其间亦有突进者。例如四川在前汉不及百分之二,后汉忽升至百分之六。浙江在唐以前不过百分之二三,北宋忽升至百分之八,南宋忽升至三百分之二十三。江西在唐以前不满百分之一,北宋忽升分之五以上,南宋忽升至百分之十三以上。福建情形,与江西略同。此种现象,盖因上列诸省,其初本离文化中心点辽远,不易被及。然经数千年之酝酿,已有勃发之势;故一经文化接触,遂突然而前进也。

前言/序言

  自欧西学术流入我国,老师宿儒虑旧有学术曰就荒落,立中学帜,与西学抗衡。或美其名曰国粹,或核其实曰国故。及新学制课程颁行,设国学概论科目,遂为定名矣。十五年春,忝主宁波效实中学国文讲席,时初设是科,仓卒不得书,乃采集典籍,勉自编之。因忆十二三岁时,诵《五经》、《四子书》甫毕,先君授以张文襄《猶轩语》、《书目答问》,曰:“由是求学,犹库藏之得管钥也。”复指插架《说文》、《经典释文》、《康熙字典》、《经籍纂诂》、《礼书通故》诸书,曰:“此治卯之炉锤也。”稍长,入学校,守此弗敢失。夫学至广博,经哲文史而外,何莫非学,岂一帙所能尽?唯授以管钥,付以炉锤,俾自启库治,多若寡,任其量取携,斯可已。孟子谓大匠能予人以规矩,不能予人巧孔子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规矩者,方法也利器者,工具也。窃本斯意,掇拾成编。初不过为学子济一时饥渴计也。今年夏,大华书局朱君睹讲稿,谓可饷初学,促付梓人。越六月,梓成,索序,书此畀之。
  民国二十三年一月
  马瀛作于甬江寓庐
《古韵新声:传统智慧的现代回响》 本书并非对“国学概论”这一宏大概念的铺陈与梳理,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深度挖掘与现代重塑。它旨在打破传统国学学习的固有藩篱,以一种更加生动、鲜活、贴近当下生活的方式,引领读者重新认识并领略蕴藏在古老智慧中的生命力与价值。 我们试图摆脱枯燥的史料堆砌与理论辨析,转而聚焦于那些古老典籍中闪耀着人性光辉、蕴含着普适智慧的精髓。这些精髓,并非束之高阁的陈迹,而是历经千年而不衰,依然能够照亮我们前进道路的灯塔。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滋养现代人的心灵,应对当下的挑战,构建更具深度与广度的个体生命。 书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那些奠定中华文明基石的思想流派,但并非以梳理其历史脉络为主,而是侧重于其核心理念在当代的实践意义。例如,儒家思想中关于“仁爱”、“礼义”的内涵,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道德建设方面依然具有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我们将考察其如何体现在家庭伦理、社会交往、乃至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并思考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唤醒并践行这份珍贵的关怀精神。 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并非是消极避世的托辞,而是一种深刻的生态智慧与生存哲学。在环境日益严峻、压力倍增的当下,我们该如何理解并运用“顺应自然”的智慧,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寻求身心平衡?书中将尝试从多个维度解读道家的超脱与旷达,以及其对于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为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方宁静提供启示。 佛教思想中的“慈悲”、“因果”观念,对我们理解痛苦、化解冲突、培养同理心有着深刻的价值。本书将超越宗教的范畴,从哲学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佛教智慧如何帮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力量,如何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与联结。 除了思想层面的解读,本书还将触及中国传统艺术、文学、哲学史中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实践与审美情趣。我们并非要逐一介绍名家名作,而是要从中提炼出一种独特的美学精神与生活态度。例如,中国山水画中寄寓的“天人合一”的理想,书法中体现的“气韵生动”的境界,诗词歌赋中蕴含的细腻情感与家国情怀,都折射出一种与自然、与内心深处深刻联结的独特生命体验。我们将尝试发掘这些艺术形式背后的精神密码,思考它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为我们的审美情趣与生活品质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 此外,本书还关注那些在民间流传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智慧。这些智慧可能体现在节气民俗、养生之道、民间谚语、以及那些代代相传的生活哲学中。它们虽然朴素,却蕴含着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深刻的体悟。我们将尝试将这些“活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进行有趣的碰撞与融合,展现传统智慧如何在细微之处滋养我们的生活。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平实而富有感染力,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我们希望通过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与读者进行真诚的交流,激发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并鼓励读者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去实践、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古韵新声”。 总而言之,《古韵新声:传统智慧的现代回响》并非一本涵盖“国学”所有内容的教科书,而是一本邀请您一同踏上探索之旅的书籍。它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您可以看到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智慧与现代心灵的契合之处;它更是一份邀请,邀请您在古老的回响中,找到属于您自己的时代共鸣与生活力量。让我们一同聆听那穿越千年的古韵,感受其在现代生活中激荡出的勃勃生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缺乏系统性的入门书籍。《国学概论》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为我开启了认识国学的大门。 书中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介绍,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非生硬地灌输概念,而是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各个学派的起源、发展和核心思想。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儒家”思想时,那种对仁爱、礼义的细腻描绘,让我对传统道德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如同老友般亲切,时而又如智者般深邃。他能够将复杂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我能够轻松地掌握其中的精髓。我常常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思维的拓展,也因此对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视角。 书中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介绍,也极具特色。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的文化意蕴,以及它们如何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我常常在读到唐诗宋词的片段时,被作者的解读所深深打动,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些诗人的心境,或是他们的生活态度。 《国学概论》这本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启蒙读物,更是一种精神的熏陶。我从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收获了一种对中华文明的深刻认同感,以及对人生意义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拿到《国学概论》这本书,我着实是抱着一种“试一试”的心态。毕竟,“国学”这两个字,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庄重和遥远,总觉得是属于学者们的领域,普通人很难触及。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它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带着我这个初来乍到的游客,在中华文明的浩瀚花园里,悠闲地漫步,欣赏着每一处独特的风景。 我被作者叙述的逻辑性深深吸引。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艰深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最易于理解的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地构建起整个国学知识体系。无论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梳理,还是对文学、艺术、历史的介绍,都做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阐述一些复杂的概念时,总是会引用大量的经典原文,并加以通俗易懂的解读。这避免了传统教材中那种枯燥的理论说教,让我能够直接接触到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并在原文的韵味中,体会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怀。 书中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绘,也充满了一种“故事感”。我常常会沉浸在那些生动的情节中,仿佛亲历了那个时代,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们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思想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发展并影响至今的。 《国学概论》这本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百科全书,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我从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收获了一种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阅读过最满意的一本书籍之一。

评分

《国学概论》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令我惊喜的一本书。我之前对国学一直有着朦胧的好感,但总觉得它遥不可及,像是高悬在庙堂之上的经典,普通人很难触及。然而,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用最平易近人的语言,为我打开了国学的大门。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述历史时,那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相结合的处理方式。他并非只是简单地陈述历史事件,而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流变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国学思想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孕育、发展,并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有特点,时而严谨持重,如同大家风范;时而又灵动飘逸,充满文学气息。他能够将艰深的哲学概念,用最形象的比喻和最生动的语言解释清楚,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古老的智慧。我常常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思维的启迪,仿佛与古人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书中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介绍,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的文化意蕴,以及它们如何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我常常在读到水墨画的片段时,被作者的描绘所深深吸引,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种“虚实相生”的意境。 《国学概论》这本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宝库,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我从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收获了一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感,以及对人生价值更深层次的追求。

评分

我一直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总想找一本能够全面且深入地介绍国学精髓的书籍。《国学概论》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愿望。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富有见地的视角,为我展现了国学的魅力。 书中对中国古代思想流派的梳理,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分类,而是深入分析了各个学派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思想演变。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法家”思想时,那种对现实政治的深刻洞察,让我对古代的治国理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作者的语言风格多变,时而如春风拂面,和煦温暖;时而又如山洪暴发,力量磅礴。他能够将枯燥的理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复杂的思想。我常常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思维的碰撞,也因此对许多问题有了新的领悟。 书中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介绍,更是别具一格。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介绍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的文化意蕴,以及它们如何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我常常在读到山水画的片段时,被作者的描绘所深深吸引,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种“天人合一”的意境。 《国学概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宝库,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我从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收获了一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感,以及对人生价值更深层次的追求。

评分

拿到《国学概论》这本书,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没想到读起来却意外地引人入胜,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将浩瀚的国学体系呈现在我面前。 书中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梳理,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深入挖掘了各个学派的形成背景、核心思想,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佛教传入中国”时,那种对文化融合的深刻洞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作者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如同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惊涛拍岸,振聋发聩。他能够将枯燥的理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复杂的思想。我常常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思维的拓展,也因此对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视角。 书中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介绍,也极具特色。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介绍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的文化意蕴,以及它们如何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我常常在读到书法艺术的片段时,被作者的描绘所深深打动,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种笔墨的韵味,以及书写者的心境。 《国学概论》这本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启蒙读物,更是一种精神的熏陶。我从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收获了一种对中华文明的深刻认同感,以及对人生意义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的根源,离不开对其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究。《国学概论》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方面的需求。它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华文化深邃殿堂的大门。 书中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介绍,尤为精彩。作者并非仅仅将“道家”、“儒家”、“法家”等概念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道家”思想时,那种对自然无为、顺应天道的描绘,让我对人生有了更豁达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学堂,与先贤们进行着一场思想的碰撞。作者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如潺潺流水,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激流勇进,振聋发聩。这种多样的叙事方式,让我始终保持着高度的阅读兴趣,丝毫不会感到疲倦。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摘录诗词歌赋,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创作背景、艺术手法,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一首诗、某一篇文章时,被作者的解读所点醒,重新发现那些作品的深刻内涵,以及它们与我们今天生活的关联。 《国学概论》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国学并非是陈旧的、遥远的,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并且与我们的现在息息相关。它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积淀的智慧和精神财富,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

最近入手了《国学概论》这本书,原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没想到读起来却意外地轻松且引人入胜。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他巧妙地将浩瀚的国学体系化繁为简,用一种非常亲切的叙事方式,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我特别赞赏书中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从上古的神话传说,到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再到汉唐宋明清的文化演进,每个时期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作者在介绍不同学派时,并非生硬地灌输概念,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流变的细致解读,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古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被书中描绘的场景所吸引。比如,想象孔子在杏坛讲学的情景,感受老子在函谷关前的深邃思考,或是苏轼在西湖边的豪放词句。这些片段让我感觉国学并非是尘封在故纸堆里的古籍,而是鲜活地存在于历史长河中,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作者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灵活用。他能够用最简洁的文字勾勒出最复杂的思想,用最生动的比喻解释最抽象的道理。这使得即便是对国学了解不多的读者,也能轻松入门,并从中获得乐趣。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我发现,国学并非是遥不可及的,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到对艺术审美的追求,都与国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学概论》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国学世界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其中更深的奥秘。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历史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总想找一本能够系统地介绍国学精髓的书籍。《国学概论》这本书,简直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一本书。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浩瀚的国学体系展现在我面前。 书中对中国古代思想流派的梳理,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分类,而是深入分析了各个学派之间的渊源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墨家”思想时,那种强烈的现实关怀和兼爱思想,让我对古人的社会责任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丰富多样,时而如同智者般睿智,时而又像一位诗人般浪漫。他能够将枯燥的学术理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我常常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思维的碰撞,也因此对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书中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介绍,也极具特色。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的文化意蕴,以及它们如何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我常常在读到唐诗宋词的片段时,被作者的解读所深深打动,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些诗人的豪情壮志,或是他们的婉约深情。 《国学概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启蒙读物,更是一种精神的引导。我从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获得了一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感,以及对人生意义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绝对是我书架上最珍贵的藏品之一。

评分

刚翻开《国学概论》,就感觉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但总觉得有些门槛,比如那些文言文、那些复杂的哲学思想,总是让人望而却步。《国学概论》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长者,用平易近人的语言,一点一点地为我揭开国学的神秘面纱。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文关怀。 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秦汉的统一与集权,再到唐宋的辉煌与变迁,书中的叙述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不同学派思想时,并非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通过生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来阐释。比如,在讲到儒家思想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仁”和“礼”,而是深入到孔子周游列国、颜回安贫乐道的具体情境中,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思想是如何在那个时代生根发芽,又如何影响着后世的。 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仿佛我正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亲眼目睹着先贤们的智慧闪光。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我时常在阅读中停下来,思考这些古人的思想与我今天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联。他们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对于社会秩序的构建,对于道德修养的强调,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总而言之,《国学概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国学奥秘的兴趣。

评分

最近偶然翻开了《国学概论》,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没想到却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充满魅力的叙事方式,将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在我面前,让我仿佛置身于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之中。 书中对中国古代思想的阐释,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深入挖掘了各个学派的形成背景、核心思想,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道家”思想时,那种对自然、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洞察,让我对“无为而治”有了全新的理解。 作者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如同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惊涛拍岸,振聋发聩。他能够将最抽象的哲学概念,用最生动形象的比喻解释清楚,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古老的智慧。我常常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思维的启迪,也因此对许多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 书中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描绘,更是别具一格。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介绍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它们如何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我常常在读到唐诗宋词的片段时,被作者的解读所深深打动,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些诗人的豪情万丈,或是他们的婉约深情。 《国学概论》这本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宝库,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我从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收获了一种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评分

商品名称 国学问答

评分

商品返回方式 客户期望方式为“圆通取货”,该方式已由京东售后客服变更为“审核不通过”

评分

进度跟踪收起

评分

附件清单 无附件

评分

2012-09-19 09:27:30 提交申请成功 客户

评分

返修单号:11009240,电话答复我说没有新书了,请我直接退货,我就忍了,没有退。之后的另一本 单号:11009189 也是一样,竟然是 “补偿积分”。投诉后:京东客服2012-09-19 09:16:46 确实不好意思,这边建议您可以这样的,请您重新提交下申请,我记录您的情况向售后反馈下,这边会为您再次审核退换货的哈

评分

进度跟踪收起

评分

返修单号:11009240,电话答复我说没有新书了,请我直接退货,我就忍了,没有退。之后的另一本 单号:11009189 也是一样,竟然是 “补偿积分”。投诉后:京东客服2012-09-19 09:16:46 确实不好意思,这边建议您可以这样的,请您重新提交下申请,我记录您的情况向售后反馈下,这边会为您再次审核退换货的哈

评分

商品价格及优惠 商品价格:¥14.7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