鈾礦物:溶液平衡

鈾礦物:溶液平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景廉 著
圖書標籤:
  • 鈾礦物
  • 溶液化學
  • 地球化學
  • 礦物學
  • 放射性礦物
  • 平衡常數
  • 熱力學
  • 環境地球化學
  • 水化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原子能齣版社
ISBN:9787502233419
商品編碼:1027913602
齣版時間:2008-03-01

具體描述

作  者:張景廉 著作 定  價:65 齣 版 社:原子能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年03月01日 裝  幀:平裝 ISBN:9787502233419  溶液熱力學基本知識
   水-岩作用的若乾化學知識
    一、活度、活度因子及離子對
    二、質量作用定律與溶解物種濃度的計算
    三、德拜-休剋爾方程
    四、電價平衡
  第二節 飽和指數SI
  第三節 氧化-還原反應
  參考文獻
第二章 常溫常壓下鈾礦物-溶液平衡
   水的熱力學穩定域
  第二節 水中鈾的化學平衡
    一、純水中的鈾的化學平衡
    二、天然水中鈾的化學平衡
  第三節 鈾礦物-溶液平衡
    一、UO2-SiO2-H2O-O2體係
    二、四價鈾礦物-溶液平衡
    三、六價鈾礦物-溶液平衡
    四、CO2對鈾礦物-溶液平衡的影響
  第四節 鈾礦物-溶液平衡和鈾礦石濕法冶煉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係統地介紹瞭鈾礦物-溶液平衡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及應用。它可用為高等學校鈾礦地質專業鈾地球化學和礦床學教學及鈾礦地質專業碩士研究生試用教材。
    本書對鈾礦地質及鈾水冶、鈾礦地浸、核廢物處置工程等方麵的生産和科研人員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張景廉 著作 張景廉,生於1941年,江蘇常熟人,祖籍安徽歙縣。1964年畢業於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化學係,曾先後在核工業部406隊、182隊從事鈾礦地球化學勘探與研究(1964-1980);華東地質學院從事鈾礦地球化學、熱力學教學與研究(1980-1991)。1984年6月至1986年8月,赴加拿大裏賈納大學進行訪問研究,在那裏齣版瞭《Geochemistry of Annebal Lake Area,Canada》一書,(與加拿大Parslow.G.R.博士、英國Garskath J.W.博士閤著),完成瞭《鈾礦物-溶液平衡》一書的初稿。1991年調等
礦物學前沿:岩石圈中的化學動力學 本書導讀 本書深入探討瞭岩石圈中礦物形成與變質過程背後的核心驅動力——化學動力學。我們聚焦於固液界麵反應的微觀機製、溫度梯度對晶格重排的影響,以及高壓環境下礦物相變的速率控製因素。不同於側重於平衡態相圖的傳統教材,本書將視角轉嚮瞭地質曆史中不可逆轉的演化路徑,旨在揭示地質事件的時間尺度與反應速度之間的深刻聯係。 第一章:固相反應的本徵動力學 本章首先構建瞭理解礦物生長與溶解速率的基礎理論框架。我們詳細剖析瞭擴散機製在晶體生長中的主導作用,特彆是在非均質體係中,晶界擴散與體相擴散的相對貢獻如何隨溫度和應力場的變化而波動。引入瞭“形貌依賴性反應速率模型”(Shape-Dependent Reaction Rate Model, SDRRM),該模型考慮瞭特定晶麵暴露程度對錶麵能及相應活化能的影響。 討論瞭核化理論在礦物結晶中的應用,特彆是均相與非均相成核速率的差異性。我們通過高分辨率透射電鏡(HRTEM)觀測數據,量化瞭納米級晶核形成所需的臨界過飽和度。此外,本章還探討瞭“應力誘導晶格畸變”對局部擴散係數的增強效應,這對於理解深部地幔中橄欖石等主要礦物的塑性流變至關重要。 第二章:水-岩界麵反應的控製因素 水溶液在地球化學循環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水-岩相互作用是驅動錶層地球化學過程的主要引擎。本章側重於描述在不同pH值和溫度條件下,矽酸鹽礦物錶麵絡閤層(The Surface Complexation Layer)的結構與穩定性。我們利用錶麵等效點電荷模型(PZC-EC Model)來預測礦物錶麵電荷密度,並將其與溶液中主要離子的吸附/解吸速率聯係起來。 重點分析瞭水分子在礦物錶麵的吸附和解吸動力學。實驗數據錶明,特定礦物錶麵(如濛脫石的層間)對水分子極性的響應速度,遠快於主體晶格的溶解速率,形成瞭明顯的“錶麵先導過程”。本章詳細闡述瞭腐蝕凹坑(Etch Pits)形成過程中的局部活化能降低機製,這解釋瞭為何某些晶麵會優先溶解。我們還對比瞭熱力學驅動的溶解與機械磨損(如研磨)誘導的非熱力學溶解速率差異。 第三章:變質流體傳質與反應耦閤 在區域變質帶中,熱流和質量流的耦閤作用決定瞭變質礦物組閤的形成時序和空間分布。本章采用多孔介質流體力學模型,結閤非綫性反應動力學方程,模擬瞭流體(如超臨界水或CO2流體)在岩石骨架中的對流與擴散過程。 我們關注瞭變質脫水反應(如綠泥石分解形成石英和雲母)的速率限製步驟。研究錶明,在快速流體遷移的區域,反應速率主要受限於反應物在流體中的溶解和擴散;而在流體靜止的深度區域,反應則受限於固相晶格內原子的遷移率。書中引入瞭“反應鋒麵推進模型”(Reaction Front Propagation Model),該模型能預測在給定滲透率梯度下,變質帶中流體-岩石反應帶的寬度和演化速度。 第四章:高溫高壓下礦物相變的動力學 深部地球內部的相變是影響地球動力學進程的關鍵因素,但相變往往需要剋服巨大的能壘。本章探討瞭高溫高壓(HPHT)條件下,礦物相變——例如從尖晶石結構嚮更緻密結構(如後尖晶石相)的轉變——的動力學機製。 我們分析瞭“位錯介導的相變”(Dislocation-Mediated Transformation)與“孿晶介導的相變”在不同應力狀態下的競爭關係。在超高速剪切帶中,剪切應力引起的晶格形變可以顯著降低成核能壘,導緻相變速率遠高於靜水壓下的速率。書中引用瞭同步輻射技術對高壓設備中原位觀察到的亞微秒級相變過程的數據。 第五章:礦物生長與地球化學示蹤 本章將動力學原理應用於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我們闡述瞭“動力學分餾”理論,即在快速反應過程中,不同同位素的反應速率差異如何導緻礦物與反應流體之間的同位素分餾係數偏離熱力學平衡值。 重點討論瞭鈾係、釷係非平衡分餾在快速沉澱或溶解事件中的應用。通過分析礦物晶體內部的微區(如生長環帶)中,放射性元素的濃度梯度與生長速率的定量關係,我們可以重建數十年乃至數百年尺度的地質事件史。書的最後部分,我們探討瞭納米礦物(如粘土和鐵氧化物)在環境修復中的反應動力學,強調瞭錶麵積、錶麵缺陷與反應速率之間的非綫性依賴關係。 結語 本書旨在為地質學傢、地球化學傢和材料科學傢提供一個跨學科的視角,理解地球係統是如何在“時間”的維度上展開其復雜化學演化的。動力學研究不僅解釋瞭我們所觀察到的礦物形態,更揭示瞭驅動地球內部與錶層變化的內在機製。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展現齣的那種跨學科的廣度和深度。它不僅僅停留在對礦物本身的描述,更是巧妙地將物理化學、熱力學乃至地球演化史的知識點編織在一起,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嚴謹的知識體係。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地質學傢,穿梭於不同的地質年代和岩層之中,觀察著物質在極端條件下的重塑與穩定。作者對細節的執著,體現在每一個腳注和引用的文獻中,顯示齣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這種對科學精神的忠實呈現,讓我對書中的每一個論點都充滿瞭信任感,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查閱相關文獻的興趣。它不是一本簡單介紹知識的書,更像是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瞭探索地球內部奧秘的大門。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太吸引人瞭,那種深邃的藍色調和微微泛著熒光的礦物圖案,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是一個對地質學和材料科學都有點涉獵的業餘愛好者,每次走進書店,總是忍不住要翻閱那些封麵設計得很有質感、很有故事感的書籍。這本書的標題雖然聽起來有點專業,但它的排版和字體選擇卻透露齣一種沉穩而又不失現代感的氣息。光是拿著它,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內容編排上的用心,那種對細節的把控,讓人忍不住想立刻打開扉頁,看看裏麵究竟藏著怎樣的乾坤。我尤其欣賞它在字體選擇上沒有采用那種過於呆闆的襯綫體,而是用瞭一種非常清晰、易讀的無襯綫字體,這在閱讀專業內容時,能極大地減輕眼睛的疲勞感。這本書的裝幀質量也相當齣色,紙張厚實,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感覺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讀物,而是值得收藏的經典。

評分

拿到這本書後,我立刻被它引人入勝的開篇所吸引。作者並沒有直接跳入復雜的化學方程式或晦澀的術語,而是用瞭一種非常平實的敘事方式,娓娓道來礦物世界的神奇與復雜性。這種敘述風格,讓原本可能讓人望而卻步的主題,變得親切而富有探索的欲望。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其中關於“微觀世界中的平衡藝術”的描述,作者似乎將宏大的地質過程,濃縮在瞭幾個精妙的化學反應之中,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窺見一斑。這種將深奧理論生活化的功力,實在是高超。我甚至在閱讀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停下來,想象那些在地下深處,礦物質粒子是如何相互作用、達成微妙平衡的場景。這本書的節奏感把握得極好,有張有弛,不會讓人在短時間內感到信息過載,而是像在進行一次循序漸進的知識探險。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沉浸式”的。它不僅僅是傳授信息,更像是在與一位睿智的導師進行深度對話。作者的文筆中透露著一種對自然界復雜性的敬畏,這種情感上的共鳴,遠比單純的知識灌輸來得更有力量。我發現自己開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日常接觸到的岩石和土壤,那些曾經平淡無奇的物質,在經過這本書的解讀後,仿佛都擁有瞭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和“化學記憶”。這種由內而外的認知轉變,是我閱讀很多同類書籍時都未能獲得的體驗。它成功地將科學的嚴謹性與文學的美感結閤起來,使得學習過程本身也成為瞭一種享受,一種對未知世界探索的純粹樂趣。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每一章節的邏輯銜接都非常順暢自然,過渡得幾乎察覺不到,仿佛水到渠成一般。我尤其贊賞它在關鍵概念引入時的處理方式。作者總是在引入新理論之前,先用一個現實世界中礦物形成的案例作為引子,這極大地增強瞭理論的可信度和實用性。而且,書中大量的圖錶和插圖,並非簡單地裝飾版麵,而是真正起到瞭“可視化”的作用,將那些抽象的相圖和反應動力學解釋得清晰明瞭。我常常發現,隻需看一眼對應的圖示,那些原本需要反復閱讀幾遍的文字描述,立刻就能在腦海中建立起清晰的圖像。這種多媒體結閤的敘事方式,讓學習過程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一種動態的、富有啓發性的體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