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离原理及技术(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生物分离原理及技术(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欧阳平凯,胡永红,姚忠 著
图书标签:
  • 生物分离
  • 分离工程
  • 生物工程
  • 生物技术
  • 化工原理
  • 高等教育
  • 教材
  • 规划教材
  • 生物化学
  • 制药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76533
版次:2
商品编码:1028020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教材保留了初版的基本构架和主要内容,兼顾了应用技术的广泛性、新颖性、前沿性和实用性,除了对各种分离过程(过滤、离心与沉降、细胞破碎、萃取、吸附与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沉析、膜分离、结晶、干燥及辅助操作)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全面介绍外,还注重基本概念的阐述、数学工具的应用及放大过程分析,这有助手引导读者进一步系统、深入地学习和思考生物分离技术所涉及的科学问题。为了便干读者阅读,《生物分离原理及技术(第2版)》仍然将生物分离的一般过程分为4个步骤,即不溶物的去除、产物粗分离、产物纯化及产品精制,将已有的和新近发展起来的新型分离技术进行了分类,以单元操作的方式逐一介绍,并列举了大量实例。
《生物分离原理及技术(第2版)》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作为教师和相关产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1 绪论1
1.1 生物分离工程的历史及其应用1
1.2 生物分离过程的特点1
1.3 生物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3

2 过滤4
2.1 过滤的基本概念4
2.2 关于过滤的一般情况10
2.2.1 不可压缩滤饼10
2.2.2 可压缩滤饼11
2.3 连续旋转式真空抽滤机的操作原理12
2.3.1 滤饼的形成13
2.3.2 滤饼的洗涤13
2.4 过滤的设备及其结构14
2.4.1 过滤设备的分类14
2.4.2 过滤设备的选择15
2.4.3 过滤介质16
2.4.4 典型过滤设备的种类和结构18
习题21

3 离心与沉降22
3.1 颗粒的沉降22
3.2 重力沉降式固液分离设备24
3.2.1 矩形水平流动池24
3.2.2 圆形水平流动池24
3.2.3 垂直流动式沉降池25
3.2.4 斜板式沉降池25
3.3 离心式沉降分离设备及其原理26
3.3.1 管式离心机27
3.3.2 碟片式离心机28
3.4 离心分离过程的放大31
3.5 离心过滤分离过程分析及其设备33
3.5.1 离心过滤分离过程分析33
3.5.2 离心过滤设备34
习题36

4 细胞破碎37
4.1 细胞壁37
4.2 化学破碎法38
4.2.1 渗透冲击法39
4.2.2 增溶法39
4.2.3 脂溶法40
4.3 机械破碎40
4.4 其他破碎方法43
习题44

5 萃取45
5.1 萃取分离原理45
5.2 单级萃取49
5.3 多级逆流萃取过程51
5.4 微分萃取操作53
5.4.1 微分萃取设备简介53
5.4.2 微分萃取过程的解析计算法54
5.5 液-液萃取设备与流程55
5.6 固体浸取57
5.6.1 固体浸取的原理与计算58
5.6.2 浸取设备59
5.7 超临界流体萃取62
5.7.1 超临界流体的性质62
5.7.2 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64
5.7.3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应用66
5.8 双水相萃取69
5.8.1 双水相萃取法概述69
5.8.2 影响双水相萃取的因素72
5.8.3 双水相萃取的应用75
5.9 反胶团萃取77
习题79

6 吸附与离子交换80
6.1 吸附类型80
6.1.1 物理吸附80
6.1.2 化学吸附81
6.1.3 交换吸附81
6.2 常用吸附剂81
6.2.1 活性炭81
6.2.2 活性炭纤维82
6.2.3 球形炭化树脂82
6.2.4 大孔网状聚合物吸附剂82
6.3 吸附等温线85
6.4 影响吸附的因素86
6.4.1 吸附剂的性质86
6.4.2 吸附质的性质86
6.4.3 温度87
6.4.4 溶液pH值87
6.4.5 盐的浓度87
6.4.6 吸附物浓度与吸附剂用量87
6.5 亲和吸附88
6.5.1 亲和吸附原理88
6.5.2 亲和吸附的特点88
6.5.3 亲和吸附载体89
6.5.4 影响吸附剂亲和力的因素94
6.6 间歇吸附95
6.7 连续搅拌吸附96
6.8 固定床吸附过程分析97
6.9 离子交换101
6.9.1 离子交换的基本概念101
6.9.2 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102
6.9.3 离子交换树脂的命名112
6.9.4 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112
6.9.5 离子交换树脂的理化性能116
6.9.6 离子交换过程理论119
6.9.7 离子交换的选择性125
6.9.8 偶极离子吸附130
6.9.9 离子交换操作方法131
6.9.10 软水与无盐水的制备134
6.9.11 离子交换提取蛋白质136
习题139

7 色谱分离法140
7.1 色谱分离法分类140
7.2 色谱分离基本概念140
7.2.1 分配系数141
7.2.2 阻滞因子Rf142
7.2.3 洗脱容积Ve142
7.2.4 色谱法的塔板理论143
7.2.5 色谱分离回收率和纯度143
7.3 吸附色谱法146
7.3.1 吸附色谱法的基本原理146
7.3.2 吸附剂147
7.3.3 展开剂150
7.3.4 应用举例153
7.4 分配色谱法153
7.4.1 载体153
7.4.2 分配色谱的展开剂选择153
7.4.3 应用举例154
7.5 离子交换色谱法154
7.5.1 离子交换色谱法对树脂的要求154
7.5.2 应用举例155
7.6 凝胶色谱法156
7.6.1 基本原理156
7.6.2 凝胶色谱的特点156
7.6.3 凝胶的结构和性质157
7.6.4 应用举例162
7.7 纸色谱法163
7.7.1 滤纸163
7.7.2 展开剂164
7.7.3 纸色谱操作方法164
7.8 薄层色谱法166
7.8.1 薄层色谱法的特点166
7.8.2 薄层色谱法的操作167
7.9 高压液相色谱169
7.9.1 高压液相色谱分离方法的原理169
7.9.2 制备性高压液相色谱170
7.10 蛋白质分离常用的色谱法171
7.10.1 免疫亲和色谱法171
7.10.2 疏水作用色谱法172
7.10.3 金属螯合色谱法173
7.10.4 共价作用色谱法174
7.11 柱色谱的工业放大175
7.11.1 利用放大准则确定色谱柱的初始规格175
7.1 1.2 凝胶排阻色谱的放大176
习题180

8 沉析181
8.1 盐析181
8.1.1 盐析原理181
8.1.2 盐析用盐的选择183
8.1.3 影响盐析的因素184
8.1.4 盐析操作185
8.2 有机溶剂沉析186
8.2.1 有机溶剂沉析原理186
8.2.2 沉析溶剂的选择187
8.2.3 影响有机溶剂沉析的因素188
8.3 等电点沉析法189
8.3.1 等电点沉析原理189
8.3.2 等电点沉析操作189
8.4 其他沉析法190
8.4.1 水溶性非离子型多聚物沉析剂190
8.4.2 生成盐类复合物的沉析剂190
8.4.3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192
8.4.4 离子型多聚物沉析剂192
8.4.5 氨基酸类沉析剂192
8.4.6 分离核酸用沉析剂192
8.4.7 分离黏多糖的沉析剂192
8.4.8 选择变性沉析法192
8.5 大规模沉析193
8.5.1 初步混合193
8.5.2 起晶194
8.5.3 扩散控制晶体生长阶段194
8.5.4 对流沉析195
8.5.5 絮凝阶段195
习题197

9 膜分离198
9.1 概述198
9.2 基本的膜分离过程199
9.3 膜通量199
9.4 渗透压的计算200
9.5 影响膜通量的主要因素203
9.6 超滤205
9.6.1 超滤膜206
9.6.2 超滤装置210
9.6.3 超滤过程分析214
9.6.4 超滤的应用216
习题217

10 结晶218
10.1 结晶过程的分析218
10.2 过饱和溶液的形成219
10.2.1 热饱和溶液冷却219
10.2.2 部分溶剂蒸发220
10.2.3 真空蒸发冷却法220
10.2.4 化学反应结晶方法220
10.2.5 盐析法220
10.3 晶核的形成220
10.3.1 临界半径及形核功221
10.3.2 临界半径与过冷度222
10.3.3 成核速率222
10.3.4 工业起晶法223
10.3.5 晶种控制224
10.4 晶体的生长224
10.4.1 晶体生长的扩散学说及速度225
10.4.2 影响晶体生长速率的因素226
10.5 晶体纯度的计算226
10.6 晶体大小分布227
10.6.1 晶体群体密度227
10.6.2 连续结晶过程的晶群密度分布228
10.6.3 晶体大小229
10.7 间歇结晶过程分析232
10.8 提高晶体质量的方法234
10.8.1 晶体大小234
10.8.2 晶体形状235
10.8.3 晶体纯度236
10.8.4 晶体结块236
10.8.5 重结晶237
习题238

11 干燥239
11.1 干燥的基本概念239
11.1.1 干燥操作的流程239
11.1.2 物料内所含水分的种类239
11.2 干燥过程分析241
11.2.1 干燥曲线241
11.2.2 干燥速率曲线242
11.2.3 恒速干燥阶段242
11.2.4 降速干燥阶段242
11.3 干燥过程基本计算242
11.3.1 水分蒸发量243
11.3.2 干燥空气用量的计算244
11.4 干燥的副作用246
11.5 干燥设备的分类与选择原则247
11.5.1 干燥设备分类的目的247
11.5.2 干燥装置的不同分类法247
11.5.3 干燥设备选择的原则247
11.6 干燥设备250
11.6.1 箱式干燥设备250
11.6.2 气流干燥设备251
11.6.3 喷雾干燥设备253
11.6.4 流化床干燥设备254
11.6.5 红外线干燥255
11.6.6 微波干燥255
11.6.7 喷动床干燥设备256
11.6.8 冷冻干燥器257
11.6.9 适用于膏糊状物料干燥的设备259

12 辅助操作262
12.1 水质及热原的去除262
12.1.1 水质与供水262
12.1.2 热原及其去除方法264
12.2 溶剂回收265
12.3 废物处理266
12.4 生物安全性266
参考文献268

精彩书摘

1 绪论
1.1 生物分离工程的历史及其应用
生物分离工程是从微生物、动植物细胞及其生物化学产物中提取有用物质的技术。就利用与培养动植物细胞及微生物的一般意义而言,产业部门利用生物分离技术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例如,16世纪人们发明了用水蒸气蒸馏从鲜花与香草中提取天然香料的方法;而从牛奶中提取奶酪的历史则更早。近代生物分离技术是在欧洲工业革命以后逐渐发展形成的,最早的开发是由于发酵制酒精以及有机酸分离提取的需要,从产物含量较高的发酵液制备成品。到20世纪40年代初,大规模深层发酵生产抗生素,反应粗产物的纯度较低,而最终产品要求的纯度却极高。近年来发展的新型生物技术包括利用基因工程菌生产人造胰岛素,人与动物疫苗等产品,某些粗产物的含量极低,而对分离所得最终产物的要求却更高了。因而,生物分离工程技术与装备的发展日趋复杂与完善。图1-1是利用酶工程方法生产出苹果酸的分离提取流程。
生物分离工程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发酵、轻工、医药等领域的产品分离及提纯。另外,环境工程中污水的净化与有效成分的回收,也常采用生物分离技术。一般而言,工业生物技术可分为三个过程,即前处理、生物反应过程、生物分离过程。
综上所述,生物分离过程是生物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过程环节之一。
1.2 生物分离过程的特点
生物技术的特点之一就是产品的品种很多,如果说典型的石化产品大约有100种左右,则典型的制药工业产品至少有200种,其中很多需要用生物化学方法来转化。
表1-1列出了某些成熟的发酵工业制造的化学产品品种数,该表尚未包括近10年来许多新开发出来的诸如基因工程胰岛素、人工动物用疫苗、激素以及干扰素等新产品。分离手段多种多样,与化学工业常用的方法相比较(见表1-2),可以看出化工传统分离方法在生物分离工程中80%以上是有效的。生物分离技术的工业化只有经过小规模的试验、中间试验以及技术经济的可行性分析,才能放大到工业规模进行生产。

前言/序言

目前,人们已经从天然生物物质或人工生物细胞中发现了大量的化学物质,其中有些因为不能进行有效的工业分离而被白白浪费掉。由此可以预见,今后十年内,化工技术在生物科学领域中的重点应用将是生物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生物分离工程的重要性不仅因为生物分离过程是工业生物技术中最后获得产品的必要环节,而且还因为生物分离过程的成本、效益在整个生物工厂的技术经济分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此外,生物分离过程本身可以产生独立的成品,譬如用天然生物物质分离制取淀粉、糖、蛋白质、香精及其他各种化学品。生物分离技术已经具有了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一些传统的轻化工产业体系。
鉴于生物分离技术应用的广泛性,本书以单元操作的方式介绍现代生物分离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并列举了大量实例,希望从事生化工艺技术的读者在阅读本书后能有所收益。
中国科学院院士时钧教授对本书的编写给予了热情的关心和鼓励,肖人卓教授审阅了全稿,同时许诚洁同志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谨表示诚挚的谢意。 欧阳平凯 胡永红 1997年2月
现代生物制药工艺优化与质量控制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阐述了现代生物制药领域中,从早期研发到商业化生产各个阶段所涉及的关键工艺优化策略与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全书紧密围绕提高生物制品收率、确保产品均一性和稳定性、符合全球监管要求这三大核心目标展开。内容涵盖了细胞株开发、上游发酵/培养过程控制、复杂的分离纯化技术、以及最终的制剂灌装与稳定性研究等全流程。尤其侧重于引入前沿的计算生物学工具在工艺放大和参数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基于风险评估(QbD)的质量保证体系构建。 第一部分:生物制药上游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第一章:细胞培养系统的生物学基础与优化 本章深入探讨了哺乳动物细胞、酵母、细菌等主要生物反应器载体的生理特性、代谢途径及其对目标蛋白表达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培养基设计的优化策略,包括氨基酸代谢调控、微量元素补充的精准化,以及无血清、化学成分明确培养基的应用。详细阐述了生物反应器设计参数(如剪切力、氧传递速率、pH控制精度)如何影响细胞生长和产物质量。引入了在线监测技术(如拉曼光谱、生物传感器)在实时过程分析(PAT)中的应用,旨在实现培养过程的闭环控制,最大化生物利用度。 第二章:发酵过程的放大效应与过程强化 针对微生物发酵过程,本章剖析了从实验室规模到中试乃至商业化生产过程中常见的放大效应(Scale-up Effects),包括混合效率的下降、传热传质速率的变化等工程挑战。详细介绍了通气搅拌式反应器(Stirred Tank Reactor, STR)与气升式反应器(Airlift Reactor)的适用性比较,以及流体动力学模拟(CFD)在预测反应器内部流场、优化搅拌桨型式和转速方面的应用。此外,探讨了连续发酵、高密度发酵等过程强化技术在提升空间时间收率中的潜力。 第三章:上游过程的质量属性定义与监控 将“产品质量源于过程”(Quality by Design, QbD)的理念应用于上游环节。本章指导读者如何识别关键工艺参数(CPP)和关键质量属性(CMA),并建立风险矩阵。内容包括宿主细胞蛋白(HCP)、宿主细胞DNA(HCD)的清除潜力评估、目标蛋白的糖基化谱、二硫键形成等关键结构特征在培养阶段的初步控制。强调了批次间一致性(Batch-to-Batch Consistency)的验证方法。 第二部分:现代下游分离纯化的工程策略 第四章:初级回收与澄清技术的集成应用 生物反应器收获液(Harvest Broth)的处理是下游放大的首要挑战。本章详细比较了不同澄清技术,包括离心分离(高速、连续流)、深度过滤(Depth Filtration)的滤饼结构与再生利用、以及膜分离技术(如微滤MF、超滤UF)在去除细胞碎片、沉淀物和高粘度物质中的性能差异。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串联技术(如“两步澄清法”)来优化后续层析的进料条件,降低污染负荷。 第五章:层析分离技术的高效化与多维整合 本章是关于高分辨率纯化的核心。内容覆盖了亲和层析(Affinity Chromatography)的选择性设计、离子交换层析(IEX)的洗脱梯度优化、疏水作用层析(HIC)在去除聚集体方面的独特优势。更进一步,引入了模拟移动床(SMB)和连续层析技术在提高纯化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方面的工业实践。详细分析了层析介质的性能评估标准(如载量、分辨率、反压特性)与稳定性维护。 第六章:病毒清除与安全性保障的策略 生物制品(特别是基于哺乳动物细胞的产品)必须经过严格的病毒风险控制流程。本章系统介绍了两种主要的病毒清除策略:低pH灭活(Viral Inactivation)的动力学模型与优化参数;以及病毒过滤(Viral Filtration)技术,包括滤膜的孔径设计、截留机制及其对产品回收率的影响。阐述了如何通过正交实验设计(DoE)来确定病毒清除步骤的稳健性。 第七章:超滤/渗滤与制剂灌装前的精制 本章聚焦于体积浓缩、缓冲液置换与最终的除盐精制。详细解释了膜的分子量截止值(MWCO)选择原则,以及切向流过滤(TFF)系统中的浓缩与反冲洗循环优化,以防止膜污染和结垢。渗滤(Diafiltration)在精确控制最终产品pH值、离子强度以及去除残留盐和低分子量杂质方面的技术要点被深入探讨。 第三部分:过程分析技术(PAT)与质量保证体系 第八章:过程分析技术(PAT)在生物制造中的实施 本章将前沿的分析技术整合到制造流程中,实现实时、在线或近线监测。介绍了近红外光谱(NIR)、拉曼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用于监测关键组分浓度、结晶度或蛋白质浓度变化的原理。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PAT数据建立稳健的过程控制模型(SPC),从“事后检验”转向“实时预防”。 第九章:产品质量属性(CQA)的表征与放行标准 详细论述了生物制品(如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需要进行的核心表征项目,包括一级、二级、三级结构的确认(如氨基酸分析、肽图、CD光谱)、纯度分析(如SEC-HPLC)、电荷异质性分析(如IEX-HPLC/CE-SDS)以及功能活性测定。强调了如何将这些分析结果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关联起来,形成科学合理的放行标准。 第十章:合规性、法规要求与工艺验证 本章面向全球监管环境(FDA, EMA, NMPA)。系统讲解了生物制品生产的良好生产规范(GMP)核心要求。重点剖析了工艺验证(Process Validation)的三个阶段(过程设计、过程确认、持续过程验证PPQ)。指导读者如何进行设备和清洁验证、分析方法验证,以及如何撰写全面的验证主方案和报告,确保产品从研发到商业化生产的无缝衔接和持续合规性。 本书特色: 工程化视角: 侧重于将分子生物学知识转化为可操作、可放大的工程方案。 前沿整合: 深度融合了连续制造、PAT、和QbD等行业最新理念。 案例驱动: 结合了多个工业化生产流程中的实际优化案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性: 涵盖了化学工程、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系统生物学和法规科学等多个领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团队看起来非常专业,很多都是我之前在文献中看到过的大牛,这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权威性很有信心。我之前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涉及到一些生物样品的处理,当时就碰到了分离纯化方面的瓶颈,走了不少弯路。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有这样一本系统性的教材,肯定能事半功倍。我了解到生物分离技术在生物医药、食品工业、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这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技术,更是关乎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各种分离方法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会关注最新的技术发展和应用趋势。例如,对于一些新兴的分离技术,比如超临界流体萃取、电泳分离等,如果能有介绍,我会非常兴奋。另外,书中关于设备选择、工艺优化、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讨论,对我来说也是非常宝贵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物分离技术知识框架,能够让我理解不同技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选择最合适的技术方案。

评分

我是一名即将进入生物技术行业的应届毕业生,正在积极地为未来的工作做准备。我了解到,在生物制药公司,生物分离和纯化工程师是核心岗位之一,对产品的质量和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一直对这个领域充满了好奇,也希望能在这个行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之前在本科阶段学习过一些基础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课程,但对于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大规模的生物分离过程中,还比较模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入门路径,从最基本的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复杂的技术细节。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际案例,比如抗体药物、重组蛋白、疫苗等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中的分离纯化策略,这样能够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此外,如果书中能够涉及一些关于cGMP(动态药品生产管理规范)在生物分离过程中的应用,那就更好了,这对于我未来进入制药行业至关重要。

评分

作为一名对生物科学充满热情的科普爱好者,我一直对“生物分离”这个概念感到着迷。它听起来像是一种能够从复杂的生物混合物中提取出有用物质的神奇魔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向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介绍生物分离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技术。我不需要太多的数学公式和复杂的专业术语,但希望能理解生物体内哪些物质是可以被分离出来的,以及为什么要分离它们。比如,从血液中分离出药物成分,或者从植物中提取出有益的化合物,这些故事都让我非常好奇。我希望书中能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比如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食品加工、甚至是某些美容产品是怎么制成的,来解释生物分离技术的应用。如果能够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家庭小实验,让我们能在家中也能体会到分离的乐趣,那就更棒了。

评分

我对生物分离技术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生物制药领域。我曾有幸在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实习,亲眼见证了从细胞培养到最终药物成品的过程中,分离纯化技术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那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高效、精准的分离技术是保证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更深入、更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我特别关注书中在抗体药物纯化、基因治疗载体分离等方面的内容,因为这些是当前生物医药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我希望书中不仅能够介绍各种分离技术(如层析、过滤、离心等)的原理和操作,还能深入探讨工艺开发、放大生产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工业生产中的案例分析,能够帮助我理解如何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应用这些技术,并克服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我将不胜感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简洁大方,书名也直观地传达了内容。拿到手上,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页码排布也很合理,阅读起来相当舒适。我是一名研究生,正在准备相关的考试,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系统地学习生物分离的相关知识。我一直对生物医药领域很感兴趣,尤其是药物开发和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分离纯化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市面上关于这个主题的书籍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偏重某个具体技术,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清晰的原理阐述,又能涵盖当下主流的技术手段,并且能有案例分析,这样对于我这样零基础或者基础薄弱的读者来说,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讲解一些经典的分离方法,比如色谱分离、膜分离、沉淀法等等,并且能对这些方法的原理、操作流程、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有详尽的介绍。同时,如果能提供一些相关的实验设计思路或者数据分析方法,那就更完美了。毕竟,理论知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践中去,能够理解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这些技术,是衡量一本书是否真正有价值的重要标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