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古建筑消防》以古建筑的结构、古建筑火灾特点以及古建筑防火阻燃防烟为切入点,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古建筑消防的先进理念,不仅探讨了单体、群体古建筑的消防保护理论基础,而且进一步剖析了古建筑的消防保护的具体措施。同时通过对古建筑消防技术保护的实例分析,试图构建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古建筑消防安全评估、防火保护体系。内容涵盖了建筑起源及古建筑现状;古建筑物建筑特点及火灾危险性;古建筑的火灾动力学基础;国内外古建筑消防措施;古建筑阻燃处理(含阻燃纸,阻燃木材及制品,阻燃纤维和织物,耐火/阻燃电线电缆及槽盒,阻燃胶黏剂和阻燃漆,阻燃复合材料及制品);古建筑防火保护(含古建筑防火保护原则,防火涂料,防火封堵材料,防火板材);古建筑防火分隔(含轻质隔墙,防火玻璃非承重隔墙,吊顶,卷帘,防火门,防火带,水幕,水喷淋与钢化玻璃系统防火分隔);古建筑防排烟技术;古建筑电气消防;古建筑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古建筑灭火技术;古建筑安全疏散技术及逃生设备;古建筑火灾烧损鉴定、修缮;古建筑火灾财产损失评估;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估体系;古建筑防火改造;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等。对于促进完善的古建筑消防保护理论水平的发展以及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中的建筑安全设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古建筑消防》可作为高等学校安全工程与消防工程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教材,也可以作为古建筑管理部门、消防部门、火灾风险评估、消防安全检查与管理、火灾安全咨询、火灾保险、建筑防火、建(构)筑消防、建筑规划、消防控制操作等相关人员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古建筑概念1
一、古建筑定义及分类1
二、古建筑的结构形式和建筑风格2
三、古建(构)筑的价值3
第二节 古建筑现状4
第三节 古建筑保护意义6
第二章 古建筑物建筑特点及火灾危险性9
第一节 古建筑物火灾9
一、古建筑火灾9
二、古村落火灾10
第二节 古建筑火灾危险性10
一、古建筑的地理及环境危险性11
二、古建筑结构形式危险性11
三、古建筑材料危险性12
四、古建筑平面布局危险性14
五、古建筑的旅游开发危险性15
六、古建筑火灾扑救困难性15
七、古建筑防雷困难性16
八、管理保护因素16
第三节 古建筑火灾特点分析17
一、燃烧速度快,温度积聚迅速17
二、烟雾生成量大17
三、易形成“火烧连营”18
四、易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18
五、初期火灾扑救难19
六、消防车到达火灾现场难19
七、有效控制火势难19
八、灭火用水保障难20
第三章 古建筑的火灾动力学基础21
第一节 古建筑木材的物理化学基础21
一、木材的化学组成21
二、木材的含水率22
三、木材的燃点23
四、木材的热导率23
五、木材热解过程24
六、木材表面火蔓延行为特性25
七、木材表面火焰前端流场结构27
八、十种木材的燃烧数据27
第二节 古建筑火灾发展的基本过程28
一、建筑火灾发展过程28
二、火灾模型中的火源选择31
第三节 火灾烟气运动规律34
一、烟气定义34
二、火灾烟气的性质34
三、火灾烟气的危害38
四、古建筑物内的烟气运动及扩散流动计算40
第四节 古建筑火灾规律47
一、火灾荷载47
二、不同功能古建筑物火灾荷载的分布规律48
三、四合院式古建筑物的危险分布48
四、四合院式古建筑物的灭火规律50
第四章 国内外古建筑消防措施51
第一节 日本的古建筑消防51
一、概述51
二、日本的古建筑消防保护52
第二节 欧洲国家的古建筑消防53
第三节 我国古代消防措施55
一、古代防火措施55
二、防排烟63
三、灭火措施64
四、避雷67
五、消防管理67
六、近现代的发展69
第五章 古建筑阻燃处理72
第一节 阻燃木材73
一、木材与火灾74
二、阻燃木材及制品的发展75
三、木材的阻燃机理77
四、木材阻燃剂78
五、木材阻燃处理84
六、阻燃木材要求87
第二节 阻燃纤维和织物88
一、纤维和织物火灾特性88
二、纤维和织物的分类89
三、纤维和织物的阻燃处理方法90
四、阻燃剂及原料91
五、阻燃整理工艺及条件92
六、阻燃纤维和织物的要求92
第三节 阻燃电线电缆及槽盒93
一、耐火电缆94
二、阻燃电缆95
三、环保型防火电缆96
四、矿物绝缘电缆98
五、耐火电缆槽盒98
六、母线干线系统(母线槽)99
第四节 阻燃纸99
第五节 阻燃胶黏剂101
一、有机阻燃胶黏剂101
二、无机阻燃胶黏剂103
第六节 阻燃产品检测方法103
一、国家标准GB8625《建筑材料难燃试验方法》103
二、国家标准GB8627《建筑材料燃烧或分解的烟密度试验方法》104
三、国家标准GB/T11785-2005《铺地材料燃烧性能的测定——辐射热源法》104
四、行业标准ZBG51002《防火涂料防火性能试验方法——隧道燃烧法》104
五、国家标准GB4610《材料燃烧性能试验方法——点着温度的测定》104
六、国家标准GB2406《材料燃烧性能试验方法——氧指数法》105
七、火传播试验方法106
八、释热性的检测106
九、材料炭化长度或炭化面积的测定107
十、其他方法107
第六章 古建筑防火保护109
第一节 概述109
第二节 古建筑防火保护原则110
第三节 防火涂料111
一、饰面型防火涂料111
二、电缆防火涂料113
三、透明防火涂料114
第四节 防火封堵材料116
一、有机防火堵料116
二、无机防火堵料118
三、阻火包119
四、阻火圈120
五、防火膨胀密封条122
第五节 防火板124
一、分类124
二、不燃无机复合板124
三、石膏板125
四、玻镁防火板126
五、膨胀蛭石防火板127
六、防火铝塑复合板128
七、硅酸钙防火板129
八、钢丝网架夹芯板130
九、金属面夹芯板131
第七章 古建筑防火与防烟措施132
第一节 古建筑烟气特性132
一、控制区域的划分原则132
二、古建筑火灾烟气的蔓延途径133
三、古建筑火灾烟气的控制方式133
第二节 防火防烟分隔措施134
一、基本要求134
二、防火分隔带135
三、防火隔墙136
四、防火窗137
五、防火玻璃非承重隔墙138
六、防火卷帘139
七、防火门140
第三节 其他防火措施141
一、防火带141
二、防火水幕带142
三、气幕143
四、水喷淋与钢化玻璃系统防火分隔145
第八章 古建筑电气消防148
第一节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148
一、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设置场所148
二、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48
三、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计149
四、工程设计应用153
第二节 古建筑火灾自动报警155
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组成156
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157
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新发展160
四、极早期烟雾探测报警系统设计案例162
第三节 消防自动联动系统165
一、消防给水系统的自动联动控制165
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联动控制165
三、气体灭火系统的联动控制166
四、防火门的控制167
五、防火卷帘的控制167
六、火灾事故广播的控制168
七、消防专用电话168
八、消防控制室设备169
第四节 古建筑的特殊要求169
一、自动报警169
二、异常报警器具171
三、播放设备171
四、向消防机关通报的设备171
五、避难设备171
六、消防行动所必要的设施171
第九章 古建筑安全疏散技术及逃生设备173
第一节 古建筑安全疏散技术173
一、影响人员安全疏散因素分析173
二、人员安全疏散准则177
三、性能化安全疏散设计技术178
第二节 古建筑安全疏散设施及预案188
一、疏散设施与安全疏散188
二、安全疏散方案的制定与演练194
三、古建筑安全疏散措施197
第三节 古建筑逃生设备198
一、安全绳199
二、救生袋199
三、防火毯200
四、缓降器200
五、空气呼吸器200
六、毛巾200
七、滑道与滑筒201
八、其他逃生装置201
第十章 古建筑灭火技术202
第一节 灭火技术202
一、灭火器202
二、消防给水系统203
三、自动水喷淋灭火系统204
四、气体灭火系统205
五、泡沫灭火系统206
六、水喷雾灭火系统207
七、干粉灭火系统209
八、热气溶胶灭火系统210
九、细水雾灭火系统212
十、消防炮灭火系统215
十一、超细干粉无管网自动灭火装置216
第二节 古建筑消防常用供水设备218
一、室内消火栓设备218
二、室外消火栓设备219
三、喷淋洒水设备219
四、水枪灭火设备219
五、水幕设备219
六、加压送水装置220
七、灭火用水源(也包括送水方法)220
八、其他220
第三节 灭火设施的日常管理220
一、灭火器的配置与维护220
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置222
第四节 古建筑火灾灭火措施224
一、迅速组织侦察的基本内容224
二、针对不同对象、灵活运用战术225
三、坚持灭疏结合、积极保护文物226
四、掌握破拆时机、控制火势发展226
五、组织火场供水、满足灭火需要227
第五节 古建筑火灾的灭火行动要求及注意事项227
一、确保火场行动安全227
二、防止引起森林火灾227
三、加强火场警戒227
四、彻底清理火场228
第十一章 古建筑火灾烧损与损失评估基础229
第一节 古建筑火灾损失评估现状与意义229
第二节 古建筑火灾持续时间230
一、火灾持续时间分布规律230
二、极端情况下火灾引起的古建筑物坍塌概率231
三、由火灾引起的古建筑物的坍塌概率估算232
第三节 火灾时古建筑结构的力学响应233
一、古建筑构件耐火性能的确定233
二、火灾条件下室内气相温度234
三、高温下木材结构的力学响应236
第四节 古建筑火灾财产损失评估的基础237
一、概述237
二、古建筑火灾荷载统计方法238
三、古建筑火灾过火面积估算法239
四、火灾损失率的数学期望和方差243
五、概率分布与风险评估244
六、事件树分析法244
第十二章 古建筑火灾修缮与改造245
第一节 古建筑防火系统修缮原则246
一、分阶段实施防火措施246
二、构建古建筑物防火的科学预防体系247
三、对易燃构件做防火阻燃处理247
四、建立科学避雷体系248
五、引用现代防火分区的划分概念248
六、提高结构耐火性能250
第二节 古建筑灭火系统修缮理念251
一、妥善运用古建筑既有的监控系统252
二、建立健全古建筑物防火预警体制252
三、建立健全完善的供水灭火系统253
四、合理设置救援通道253
五、因地制宜设置疏散254
第三节 古建筑修缮基本方法254
一、木结构古建筑修缮254
二、油饰彩画修缮256
三、砖木结构古建筑修缮257
第四节 仿古建筑的修建259
一、仿古建筑的概念及意义259
二、仿古建筑特点260
三、仿古建筑防火安全设计261
第五节 古建筑修复、改造案例262
一、上海展览中心263
二、马勒住宅264
第十三章 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估体系266
第一节 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估基础266
一、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估的一般程序266
二、古建筑防火性能化评估的发展267
三、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估基本方法268
四、古建筑防火性能化评估方法基本框架271
第二节 古建筑火灾安全评估判断条件273
一、古建筑消防规范273
二、安全判定标准274
第三节 四合院式古建筑物防火安全评估案例276
一、双江古镇及杨尚昆故居简介276
二、古建筑火灾数值模拟279
三、古建筑火灾模拟温度场分析285
第四节 古建筑群区域风险评估293
一、概述294
二、古建筑群火灾风险评估工具箱的主要内容295
三、古建筑区域风险评估意义295
第十四章 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297
第一节 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策略297
一、切实加强领导,谁主管谁负责298
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综合治理,互为补充299
三、健全消防安全组织和规章,落实逐级和岗位责任300
四、加强消防宣传教育,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和技能301
五、坚持开展防火巡查和检查,督促落实消防规章和查寻隐患302
六、尊重科学严守规范,及时消除火患保安全303
七、建立健全消防档案,提供决策信息和原始记录304
八、人防与技防相互促进305
第二节 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基本措施306
一、做好消防保护规划,不断改善消防安全环境306
二、改善建筑材料、织物的燃烧性能,提高其耐火性312
三、严格控制火源、电源,消除可能引起火灾的火源312
四、增加相应防范设备313
五、安装性能可靠的避雷设施,防止雷击引起火灾314
六、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及时发现与扑灭初期火灾320
七、做好古建筑修缮时的防火,确保修复期间和改造后的安全321
八、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心中有数临危不乱323
第三节 古建筑部分典型火灾案例分析与拾遗327
一、古建筑部分典型火灾案例及分析327
二、古建筑部分火灾拾遗334
编后语343
参考文献344
精彩书摘
2.破坏严重
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有很多保护和收藏的行为。而许多人对于历史建筑物以及建筑群,则往往不注意爱护,常常把它们作为一种过去的统治象征和代表,加以破坏和摧毁。在古代中国就有项羽烧毁秦咸阳城“大火三月不灭”的故事,在以后的改朝换代中,也多有把前朝建设的建筑和城市加以毁灭的事。如公元12世纪金兵攻入北宋都城汴梁后就把宏伟的“大内”和“良岳”全部拆毁,并把拆下的木梁柱和假山石全部运到了北京,修筑金中都城。在欧洲,古罗马帝国曾摧毁古希腊的城市和宫殿,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沿途烧掠,所到之处只留下瓦砾废墟,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历史旧事。在近代,产业革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人们忙于发展生产,对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的保护既缺乏认识也无力顾及,一些古建筑在工业化的浪潮中遭到了毁灭。当人们今天在英国考察的时候,一些作为产业革命发源地的城市,如谢菲尔德,历史建筑已所剩无几,古城风貌也荡然无存。在德国和奥地利,19世纪末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世俗建筑被拆除,很多情况下仅仅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道路交通的要求。由于“建筑”而造成的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是惊人的。
经过一次次的对比,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心惊胆战、难以想象的行为,也发现了许多值得骄傲、欣慰的东西。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出现了多少凝聚人类智慧和汗水的杰出建筑作品,从中国的长城到古埃及的金字塔,从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到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哪一件不是绝世珍品,哪一件不是印迹着人类发展的足迹呢?可是当今天我们发展到如此发达的水平,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时,它们中又有多少完好地保存下来,又有多少能拥有它们应有的地位呢?这就揭开了一个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的老话题,人类进入近代以来,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人们将心思放在了发展经济上,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化的到来,使得人们对历史文明逐渐淡漠、摒弃,丧失兴趣.,对古代遗产的破坏接踵不断,特别是那些所谓不能适应今天“现代化功能”的历史建筑更是危在旦夕。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觉醒,在他们大搞发展之后,回过头来看到自己所失去的东西,感到懊悔不已,才开始思考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可是还有一大批正在发展或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国家,却还在实施着破坏。
前言/序言
古代建筑以其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独树于世界建筑之林,它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是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确保古建筑消防安全,是保护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然而,古建筑内部建筑构件饱经历史的风雨,火灾情况下的特性和现象与一般建筑物有所不同。同时,由于古建筑的特殊建筑形态、构造等因素,完全按照现行规范的要求实现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很不现实,甚至会给古建筑带来致命的破坏。本书以建筑的火灾形势与火灾特点为切入点,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古建筑消防的先进理念,不仅探讨了群体建筑的消防保护,而且进一步剖析了单体建筑的消防保护,既突出了“面”(即群体消防规划),又注重了“点”(即单体建筑)。同时通过对古建筑消防技术保护的实例分析,试图构建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古建筑消防技术保护体系。
本书的作者来自于科研、高校、消防管理部门等,由张泽江、梅秀娟担任主编。本书具体分工为:第一章~第五章、第十二章、编后语由张泽江、张兵编写;第六章由张泽江、覃文清、李风编写;第七章由兰彬、张泽江编写;第八章由吴锡辉编写;第九章由张泽江、李利君编写;第十章由张泽江、陆强、马延波编写;第十一章由梅秀娟、张泽江、王珍编写;第十三章由梅秀娟编写;第十四章由陈绍轩编写。全书由张泽江统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作者参阅了近年来相关报道文献的科研成果,在此对相关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作者学识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利再版。
《历史的呼吸:古建守护者日志》 引言 古老的建筑,是时光的凝固,是文明的印记,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它们历经风雨,见证沧桑,承载着无数故事与智慧。然而,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如同老人般脆弱,面临着火灾、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等多重威胁。本文集,便是由一群默默无闻的古建筑守护者,用朴实无华的笔触,记录下他们与历史对话、与危险搏斗的点点滴滴。这不是一本探讨消防技术理论的书籍,也非一本深究古建筑结构精髓的学术专著。它是一本日记,是无数个日夜巡视、精心维护、与时间赛跑的真实写照。在这里,你将听到古建筑低语的心跳,感受到守护者们对历史的敬畏与责任,理解保护这些“活着的文物”并非易事,而是充满挑战与温情的漫长旅程。 第一部分:火的警示与人心的守护 “小心火烛”这四个字,在古老街巷中回荡了千年。古建筑,尤其是木结构建筑,对火的敏感度不言而喻。但我们所面对的“火”,并非仅仅是现代意义上的燃气泄漏或电路短路,它更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在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戏楼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几个年轻人,为了看一场老戏,偷偷在后台点起了油灯。昏黄的灯光映照着雕梁画栋,却也带来了潜在的巨大风险。油灯摇曳,灯芯上的火星随时可能引燃干燥的木材。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我们冲过去,制止了他们,并耐心地解释了油灯与古建筑的“不兼容”。他们羞愧的神情,至今仍印在脑海。从那以后,戏楼的每一次演出,我们都提前检查好所有照明设备,并对观众进行安全提示。 还有一次,在某个古村落,一位老奶奶坚持在她的老宅里燃放鞭炮庆祝新年。鞭炮的火星四溅,险而又险地擦过屋檐下的草席。我们冒着被误解的风险,上前与她沟通,耐心地解释了鞭炮对古建筑的潜在危害。老奶奶起初不以为意,但当我们带她去看另一座因鞭炮引发火灾而损毁的古宅照片时,她终于理解了。那一年的春节,她没有燃放鞭炮,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安全、更环保的方式庆祝。 保护古建筑,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防火措施,更重要的是唤醒公众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我们做了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在易燃物多的老宅旁设置警示牌,定期排查私拉乱接的电线,与当地居民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甚至为他们举办一些关于古建筑保护的小型讲座。每一次的劝导,每一次的解释,都是在为古建筑筑起一道看不见的防火墙——人心之墙。 第二部分:自然的馈赠与岁月的侵蚀 古建筑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艺术品。它们汲取着自然的养分,也承受着自然的考验。风雨的洗礼,阳光的暴晒,季节的更替,都在默默地雕刻着它们的身躯。 在一处古塔的维修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塔身石缝中长出的野草。这些野草看似无害,但它们的根系会不断生长、蔓延,破坏石缝,导致塔身开裂。清理这些野草,就像是在给一位老人拔除身上的寄生虫,需要无比的耐心和细致。我们用小铲子,小心翼翼地剥离,生怕伤到古老的石砖。 夏季的暴雨,是古建筑的“敌人”。尤其是在一些低洼的古民居,雨水会渗入墙体,导致墙体酥碱、霉变。我们会在雨季来临前,组织力量对排水系统进行疏通,对墙体进行加固。有一次,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村子里的一座百年老屋面临被淹的危险。我们迅速行动,用沙袋筑起临时的围挡,并转移了屋内珍贵的家具。洪水退去后,我们又投入了漫长的修复工作。 冬天的严寒,同样不容忽视。冰冻会使得木材和砖石膨胀、收缩,久而久之,会造成结构损坏。我们会在冬季来临前,对暴露在外的木构件进行涂刷桐油,防止其开裂;对容易积水的缝隙进行填补,防止冻胀。 我们还遇到过“白蚁”的侵扰。它们如同看不见的幽灵,悄悄地啃噬着古建筑的木质构件。发现白蚁的踪迹,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经验。一旦发现,我们会立即采取措施,进行专业的灭杀,并对受损部位进行修复。 这些自然的“馈赠”与“侵蚀”,是古建筑生命周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的工作,便是理解自然,顺应自然,并尽最大努力减缓岁月的痕迹,让古建筑能够更长久地“呼吸”下去。 第三部分:细微之处见真章 保护古建筑,很多时候并非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隐藏在无数个细微的瞬间。 一家古老的戏园,后台的木质楼梯年久失修,踩上去吱呀作响,摇摇欲坠。我们发现后,没有急于更换整个楼梯,而是仔细地勘察了损坏部位,并根据原有的工艺,对断裂的木材进行了精心的修补和加固。虽然外观上看不出太大的变化,但那沉重的楼梯,在每一次演出时,都能承载起演员们奔跑的身影,让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 一个古老的牌坊,上面的石刻字迹模糊不清,有些地方出现了风化。我们联系了专业的石刻修复师,他们用非常温和的药剂,小心翼翼地清理表面的污垢,并用特制的填充材料,填补了细小的裂缝。清理后,那古老的文字仿佛重获新生,重新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我们还遇到过因为游客随意触摸、攀爬而造成的损坏。对一座千年古佛像,有人为了拍照,在佛像身上留下污渍;有人为了祈福,在佛像上挂满了丝带。我们只能一遍遍地解释,佛像需要的是静默的敬意,而非过度的“亲近”。我们为一些脆弱的雕塑外部设置了隔离带,并在周围设置了“请勿触摸”的提示牌。 每一次的修缮,每一次的维护,我们都力求“最小干预”,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古建筑的原貌。我们学习古人的建造技艺,研究传统的材料,尽可能地使用与古建筑本身相符的材料和工艺。这并非易事,需要大量的实践和摸索。 第四部分:传承的重量与未来的希冀 保护古建筑,是一项需要代代相传的事业。我们这些守护者,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但我们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后人留下更多值得珍视的遗产。 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好奇的年轻人,他们对古建筑充满了兴趣。我们会带他们参观,给他们讲解,分享我们的经验。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列,将这份对历史的热爱和责任传承下去。 有时,我们也会感到疲惫,感到力不从心。古建筑的数量庞大,而我们的力量有限。但是,当我们看到一座座古建筑在我们的守护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当我们听到那些关于古建筑的美丽传说,在我们手中得以延续,我们就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历史的呼吸”,不仅仅是指古建筑本身在呼吸,更是指我们这些守护者,在用自己的生命,去感受、去呵护、去守护这份厚重的历史。本文集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段文字,都蕴含着我们对古建筑的深情,对历史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的希冀。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真实的记录,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古建筑的脆弱与珍贵,了解守护者们的付出与坚持,并共同为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