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中国哲学史(上下) | 出版社: 重庆 | 出版时间:2009-11-01 |
| 作者:冯友兰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 2009-11-01 |
| 定价: 80 | 页数:795 | 印次:1 |
| ISBN号:9787229012632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1 |
冯友兰(1898-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一九一五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一九二四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一九四六年赴美任客座教授。一九四七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一九五二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学的价值。四十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一九四九年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中国哲学史上》
自序一
自序二
自序三
**篇 子学时代
**章 绪论
一、哲学之内容
二、哲学之方法
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
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
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
六、哲学之统一
七、哲学与哲学家
八、历史与哲学史
九、历史与写的历史
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
十一、历史是进步的
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
第二章 泛论子学时代
一、子学时代之开始
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
三、子学时代之终结
四、古代大过渡时期之终结
五、古代著述体裁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一、鬼神
二、术数
三、天
四、一部分人较开明之思想
五、人之发现
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二、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之态度
三、正名主义
四、孔子以述为作
五、直、仁、忠、恕
六、义利及性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
一、关于墨子之考证
二、《经》、《经说》及《大取》、《小取》六篇之时代
三、墨者为一有组织之团体
四、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
五、何为人民之大利
……
第六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
第七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
第八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第九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第十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
第十一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
第十三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
第十四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
第十五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第十六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
《中国哲学史上下》
第二篇 经学时代
**章 泛论经学时代
第二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第三章 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
第四章 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学(上)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学(下)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学(上)
第九章 隋唐之佛学(下)
第十章 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节
第十二章 张横渠及二程
第十三章 朱子
第十四章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
第十五章 清代道学之继续
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经学
附录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现代性”的关怀。它并非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不断地将历史的“过去时”转化为对我们“现在时”的提问。冯友兰先生显然没有满足于做一个纯粹的史学家,他更像是一位富有责任感的思想导师,力图从古老的文本中汲取能够指导当代生活的精神资源。书中对于特定历史时期哲学思潮的兴衰起伏的剖析,其深度和广度,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哲学是如何回应时代挑战的。比如,在探讨特定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处理“修身”与“治国”之间的张力时,那种对个体精神价值的坚守与妥协的描述,读来让人感触良多。这让我开始思考,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今天,我们应当如何构建自己的内在秩序和伦理指南。这种对“意义”的追寻,是贯穿全书始终的一条隐形主线,也是这本书能够超越年代、持续引发共鸣的关键所在。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更像是一场与古人心灵的深度对谈。冯先生行文的精妙之处,在于他总能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既要尊重原典的严谨性,又要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阐释。这在解读那些晦涩难懂的儒家或道家经典时尤为重要。我尤其欣赏他处理不同学派冲突时的那种公正与超脱。他并非某个学派的“代言人”,而是以一种近乎法官的冷静,梳理了各家思想的核心贡献及其局限性。例如,在论述佛道两家如何深刻影响了儒家思想的后续发展时,那种跨越藩篱的比较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认识到中国哲学并非孤立发展的单一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吸收、消化、融合的复杂系统。每读完一个阶段的梳理,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迷宫中的灯塔被重新点亮,指引着下一步的探索方向。这种循序渐进的启发性,是许多同类著作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部鸿篇巨制,初捧读时,便被其磅礴的气势所摄。冯先生的文字,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不急不躁,却精准地勾勒出中国思想数千年的演变脉络。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他并未将哲学史束之高阁,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使得那些看似抽象的思辨,忽然间变得鲜活而有温度。你会发现,那些古老的智慧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与时俱进的社会现实中不断自我调适、自我更新的生命体。例如,他对宋明理学中“天理”与“人欲”的辩析,远比教科书上的罗列要深刻得多,它揭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内心秩序与外部规范之间挣扎的困境,这份穿透历史迷雾的洞察力,让人不禁反思我们当下所处的精神境地。全书的结构安排亦显匠心,逻辑层层递进,如同一次精心设计的思想漫游,引领读者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逐步走向魏晋玄学的空灵飘逸,再到近现代哲学的转型与重构。这种叙事的力量,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顺序,而是一部充满张力与对话的宏大剧目。
评分从文字的质感来看,这部著作展现了民国时期学者特有的那种扎实而又充满文采的叙事风格。语句洗练,逻辑严密,阅读起来有一种古朴而厚重的力量感。它不像某些当代学术著作那样充斥着过多的术语和脚注,使得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相反,冯先生的文字是为所有对思想有渴求的人准备的。他擅长运用精妙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比如将道家的“自然”比作一种浑然天成的状态,使得“道法自然”不再是玄之又玄的口号,而是可以体悟的生活态度。这种清晰的表达能力,极大地降低了理解中国古典哲学的门槛。同时,上下册的篇幅安排也体现了作者的用心,前卷奠定基础,后卷深入探讨后世影响与转化,结构上的完美闭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读完之后,对于中国哲学的基本面貌,已然胸中有丘壑。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的、带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学术视野。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名家语录,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内在自洽的哲学史解释体系。每一次深入阅读,都会发现新的层次和新的解读角度。例如,作者对不同学派之间的吸收与改造过程的梳理,展现了中国哲学强大的生命力和自我革新的能力。它清晰地表明,所谓的“正统”思想,往往是在不断的辩驳、批判和融合中才得以确立和强化的。这种动态的历史观,彻底颠覆了许多人对传统思想“僵化不变”的刻板印象。它像一把解剖刀,精准地剖析了中国思想的骨骼和血肉,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是什么力量推动着这些思想潮流生生不息。对于任何一个想要真正理解中国文化核心精神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张必不可少的路线图,其提供的思想深度和广度,是其他任何简化版的读物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好书啊,实惠,只是到现在我还没时间细细研读!
评分好书如好茶,越品越有味!
评分一直想拜读冯友兰的著作,现在也想静静心读读书。
评分东西没问题,送货太慢,十多天才到,这是什么速度。
评分质量不错,是正品
评分及时到货,比教可靠,可以购买。
评分及时到货,比教可靠,可以购买。
评分书是正版挺好
评分值得收藏,期待阅读,包装好,送货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